譚嗣同臨刑時慘叫,大刀王五斬譚嗣同是真的嗎?

ww13142010


人們印象中的譚嗣同,和歷史上真實的譚嗣同基本是兩碼事。

或者說,現在的譚嗣同形象,大多是梁啟超在《戊戌變法記》中塑造的,另外還有一些添油加醋者,比如什麼用鈍刀子割肉之類,都是腦洞大開之作。

在梁啟超的筆下,譚嗣同是一個英雄,為變法而甘願流血的第一人,在臨刑前,更有什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豪言壯語,令人心折。

但問題是,當時的梁啟超同志正和王照躲在日本船上,他是怎麼聽見譚嗣同說自己要為變法流血?又說什麼“無力迴天”之類呢?

試問他從哪來聽來的?!

不,完全沒有任何依據可以證明譚嗣同說這樣的話,有過如此舉動。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梁啟超的臆想和捏造。

當然,作為清末民初的大瑤棍,這也不是梁啟超造的第一個瑤,也不是最後一個瑤,當然,可以公認為梁啟超一輩子最大的一個瑤。

此外,還有什麼大刀王五打算劫獄、冒著危險去為譚嗣同收屍之類,也都是沒影的事。

根據刑部主事唐烜的記載,為譚嗣同收屍的是提牢喬樹枏,根本就沒有什麼大刀小刀之類的東西。

至於行刑過程,也沒又任何異常的記載,只是正常的斬刑,並沒有什麼鈍刀子割肉之類的讕言。

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譚嗣同,其實人格是有些分裂的。一方面,他骨子裡其實是反叛的,有革命黨的氣質,而另一方面,他又感激於光緒的知遇之恩。

正因為這種對立的氣質,才令譚嗣同在變法推進不下去的時候會鋌而走險,竟然想出了“圍園殺後”的昏招。

戊戌年失敗的最根本緣由和導火線,無非就是這個“圍園殺後”之謀,而這卻是康有為、梁啟超們刻意隱瞞的戊戌真相!

很大程度上說,譚嗣同確實能像梁啟超那樣逃走,但他之所以不走,主要原因其實很簡單,他知道事情洩露後,留下來是為了給光緒皇帝做一個清白證明。

換言之,他主動承認了“圍園殺後”密謀的全部責任,用自己的死為光緒證明無辜。當然,光緒皇帝確實是無辜的,他也確實對這個“圍園殺後”全然無知。

此外,劉光第、楊銳對“圍園殺後”同樣毫無所知,他們也同樣是無辜被連累而死的。

至於康廣仁、劉旭,還有楊深秀,是死得其所,他們都是密謀的參與人。

唯一可惜的是,逃走了康有為梁啟超這兩大妄人。

歷史的真相就是如此。

沒有別的話了。

吃驚也沒用。


坑爹史冊


慘叫是真的,譚嗣同也是普通人,對疼痛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據說當時因慈禧十分痛恨維新派,特意下令用鈍刀斬首,以至於譚嗣同苦苦煎熬了數十刀後才人頭落地,能不慘叫嗎?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恐慌,甚至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政變太突然,措手不及,計劃均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像有些人一樣一走了之,反而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所有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犧牲的維新人士還有並稱“戊戌六君子”的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

王五,京師武林名俠。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王五一生行俠仗義,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是當時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


譚嗣同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對王五非常敬佩,譚嗣同和王五最初的關係是師徒,譚跟著王五學習武藝刀劍之法,後來相互欣賞的兩個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手刃譚嗣同的劊子手並不是王五,譚嗣同被抓以後,王五心急如焚,買通獄吏,多方打探消息,還廣泛聯絡武林俠義志士,密謀救譚,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行刑的時候王五就在法場外圍,他是來營救譚嗣同的,只不過到最後也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後來是王五冒著生命危險為譚嗣同收屍,又想方設法把譚嗣同的棺木送往瀏陽安葬。


歷史小貓咪


當時真正的行刑地點是在北平鬧市的菜市口前,劊子手另有他人,譚嗣同當眾被砍腦袋時或許慘叫了,因為當時的刀都不是鋼刀,是一把鈍刀。我們看到電視劇裡面行刑者一般是在行刑前磨刀,將鈍刀磨快點,這樣受刑者就可以減少痛苦。行刑的時候,大刀王五就站在法場不遠的地方,因為勢單力薄,只能眼睜睜看著譚嗣同被殺。

譚嗣同和大刀王五的關係是亦師亦友,最初的關係是師徒,譚嗣同的劍法是王五所傳,自十歲開始拜師學藝,一直沒有放下劍法的磨練,文武雙修,而且中國歷史上堪稱“佛學彗星”的只有兩個人,一是僧肇,第二個就是譚嗣同。



王五並不是行刑的劊子手,因為他當時就在法場外圍,只不過最後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雖捶胸頓足也無濟於事,只能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眾人都怕被牽連,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諱,給譚嗣同收屍。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曾經解釋過譚嗣同的遺作:兩崑崙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說是康梁,還有人說是譚嗣同和王五,我個人覺得,去留肝膽兩崑崙是指譚嗣同自己捨生取義、慷慨赴死的磅礴氣勢,與他人無關。



而王五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勤王討賊(為譚嗣同報仇),後因參與義和拳被清兵所圍,為了鏢局眾人不受牽連,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氣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給了外國侵略者,王五被德國人槍決於北京前門,這時候,清廷又適時的冒了出來,將王五梟首掛於城門,因為害怕被牽連沒人敢收殮,最終還是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夜將王五頭顱取下縫好,並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謠傳,譚嗣同的慘叫應該是真的,因為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這樣的慘劇,大多與行刑者的專業水平有關,脖子被砍斷一半,受刑者慘叫連連生不如死,還要自己主動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這還只是兩刀,幾十刀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即便換成王五這種漢子也一樣承受不住。


大老二爺


現今大多傳言,在戊戌六君子被捕後,於慈禧交代之下,劊子手們統一使用“鈍刀”,以至於受刑者需要砍上十數刀乃至數十刀才有可能人頭落地,人對疼痛的忍耐性也有一個極限,所以行刑之時現在慘叫不已,極其血腥。而傳言大刀王五斬譚嗣同則是為了快速了結他的性命,降低譚嗣同所受的折磨。

但像素可以肯定的說,臨刑慘叫應該是真的,但是大刀王五斬譚嗣同應該並不是事實


因為譚嗣同與大刀王五原本就是師徒,譚嗣同劍法便是王五所授,譚嗣同自十歲起便拜師學藝,文武雙修,不過隨著譚嗣同慢慢長大,王五與譚嗣同也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且王五再與譚嗣同的交往過程中受到譚嗣同的薰陶,所以大刀王五在思想上還是更加偏向革新派的,當然譚嗣同通也深深佩服亦師亦友的王五孫具備的俠義精神。

所以,在當初光緒帝被慈禧軟禁在瀛臺之時,譚嗣同第一時間便是找大刀王五前去營救。雖說大刀王五的功夫不用多說,但要營救皇帝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也就作罷了。



此外,譚嗣同臨刑之時,王五便在法場外圍尋找找機會劫法場,只是清廷早就想到有人會來劫法場,於是布的嚴嚴實實根本不留一點機會給王五,因此王五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譚嗣同被殺。

並且,在行刑後只有王五不怕牽連給譚嗣同收屍。由此可見一個要劫法場的人、一個不避諱的收屍人又怎麼可能是行刑者呢?


此外,王五還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等人,亦為譚嗣同報仇。再到後來王五參加了義和團,為了保住鏢局眾人不受自己牽連,獨自一人前去自首,最終王五被清廷移交給德國人,後被槍決於北京前門。隨後被梟首掛於城門之上,還是當時在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著夜色取下王五頭顱並妥善安葬。

所以綜上所述,譚嗣同臨刑時慘叫應該是真的,不過至於王五斬譚嗣同是不存在的,多為傳言!


像素說


古代統治者的嚴刑酷吏,從來懲罰都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

教育誰呢?

敲山震虎,殺雞儆猴。誰心懷叵測,誰膽寒。

風聞慈禧為了虐殺六君子,特意命監斬大臣剛毅用鈍刀砍。

何謂鈍刀?

就是那種一刀下去,豁個口子,鮮血直噴,血肉模糊,還砍不死人的那種刀。

顯然,我們以慈禧的性格來看,這事她是極有可能乾的。

原因我們剛剛已經說了。

一、殺雞儆猴,敲山震虎。六君子死得愈慘烈,則其震懾效果愈佳。

二、洩私憤。

因此,皮肉之苦,切膚之痛,乃人情所不能忍者。譚嗣同在被鈍刀一刀一刀磨鋸的時候,本能反應發出哀嚎聲卻也是人之常情。

但據梁啟超《譚嗣同傳》回憶,譚嗣同被砍頭後,其身軀跪姿仍巍巍然有千鈞之勢,脊樑剛直。梁啟超不禁自慚形愧,感嘆萬難追先生風骨高義之一二。

至於說到大刀王五親自砍殺了譚嗣同則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亂點譜了。

譚嗣同與王五(王正誼)非但不是殺身仇人,反而是一對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更是那個替譚嗣同馬革裹屍的真兄弟。

譚嗣同12歲左右就在北京結識了王五。一個骨骼驚奇,一個大技壓身。兩人一拍即合,也不講究什麼師徒名分,譚嗣同就跟著王五耍起大刀來。

其實有一點不為外人所知。譚嗣同是當時少有人敵的武術高手,師承胡七,形意拳、太極拳、拳拳生風,拎起大刀來刀風威凜,氣壯如山河。考究地說,譚嗣同該是王五一輩子教出的最傑出徒弟也不為過。別的且不說,之前從後來王五的所作所為便得以體現。

在戊戌變法以慈禧軟禁光緒帝后宣告失敗。

譚嗣同想就曾主動去找王五,二人商量準備一支俠義高手隊伍入宮救出被軟禁的光緒。奈何天時地利人和均不與之,無奈放棄。

然後,王五曾極力要求譚嗣同和他一起離京躲避官府追殺。

然而譚嗣同不肯,並意味深長地發出了以下振聾發聵的話語:“自古以來,變法總是要流血死人的。我還沒有聽到過說不流血死人就成功的呢!現在我們國家變法還沒有流血死人,這是變法之所以不順暢的原因。那麼便從我譚嗣同開始吧!若以我譚嗣同一腔熱血真能灑醒萬萬同胞,則我譚嗣同死不足惜。”


(譚嗣同)

王五聽後,內心十分振動。他很明白,譚嗣同以作壯士一去的決心,便不再勸阻。

據梁啟超回憶錄介紹,譚嗣同與王五的感情遠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深厚。

譚嗣同被行刑那天,菜市口,唯獨不見王五。

梁啟超回憶道,其實王五是完全沒有想要劫法場的心的,因為他不能妨礙自己兄弟盡民族大義。他當時不在場,是不忍看。行刑完畢,有人來通告,才默默無語地去給譚嗣同收屍,拼首,入棺,一路送回譚嗣同老家湖南瀏陽安葬。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這樣解釋譚嗣同獄中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中兩崑崙一指康有為,一指王正誼。

在當時形勢如此險惡的情況下,竟還敢冒著被連帶的危險出來替譚嗣同收屍。他們的友誼,比天高海深!

王正誼,王正誼,字如其名,這個人的友誼很正,了不得。


不書


譚嗣同本來可以從容離去,但他認為自己要用犧牲的方式,讓國人意識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至於臨行前的慘叫,此事極有可能,因為慈禧非常恨他,竟讓行刑的人用鈍刀,砍了他十幾下,這種情況下,痛叫出聲,也是正常之事了。

但大刀王五殺譚嗣同之事,絕無可能,譚嗣同和王五之間可是以兄弟相稱,兩人的情感情同手足,王五甚至於還打算劫法場。

1、王五和譚嗣同的感情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他是源順鏢局的鏢師,以擅長使雙刀而出名。

王五和譚嗣同的相識,源自於譚嗣同年輕時,喜歡結交江湖大俠,他和王五認識後便結為兄弟,王五還向譚嗣同傳授武藝,這在當時還是一樁美談。

後來,光緒為了變法,將譚嗣同召入京城,王五便給譚嗣同當起了保鏢,並且照顧起了他的起居,王五和譚嗣同的交往也多了起來。

兩人之間互相交流思想,王五受譚嗣同影響,也逐漸意識到要救國家,必須要進行改變,這也導致他後來幫助義和團,最終犧牲了性命。

當然,這是後事,發生在譚嗣同死去之後。

2、王五為何放棄救譚嗣同

既然王五和譚嗣同,兩人情同手足,為何王五會放棄救譚嗣同呢?

原因其實就是譚嗣同說的那句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當時王五在武林中威望極高,由他出面,本可以招來一堆助力,譚嗣同拒絕了,他告訴王五,不要這樣做,救了自己就等同於破壞了自己的計劃,阻止了自己用流血喚醒國人的佈置。

王五見此,心中很痛,卻也知道,兄弟心意已決,自己不能給兄弟添堵。

於是,就在那個菜市口,王五親眼見證了譚嗣同的犧牲,他的心很痛,那一刻,他明白了,或許這就是譚嗣同想要留給國人的種子:革命的信念。

1900年,王五參加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作戰,終因清政府的背叛,不敵被捕,最後壯烈犧牲。

但他知道,他的兄弟譚嗣同並沒有白白犧牲,他也不會,他們已經將革命的種子撒下,終有一天,會有人起來推翻這個舊社會,帶領中國走向新的輝煌。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1898年9月21日,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佈徹底失敗。就這樣,梁啟超、康有為等一大批思想先進的維新派的改革成果都付諸東流,百日維新也最終栽倒在以慈禧太后為核心的地主階級頑固派發動的政變之下。與此同時,譚嗣同、康廣仁等一批仁人志士被慈禧太后捉拿,變法官員慘遭罷黜。

但是,僅此這樣慈禧太后還是覺得不夠解氣。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慘遭殺害。

後人將這英勇就義的六人稱作為"戊戌六君子"。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是譚嗣同在臨死前所作詩句。其一腔熱血今日讀來仍讓人感慨萬千,譚嗣同當屬這六人中最有骨氣,最值得敬佩的。譚嗣同在被抓之前本來有機會逃走,但是為了喚醒當時還沉醉在腐朽思想之中的國人,他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慷慨赴死英勇就義。他誓死要做一個救國志士。

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維新派其實已經預感到危機即將來臨,譚嗣同的許多朋友一直從旁相勸,勸他東渡日本保住個人性命。可惜,那時的譚嗣同大義凜然,一心求死,告訴朋友說:"世界各國的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的,現在中國沒有聽說有因為變法而犧牲的人,那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

如此,他被捕入獄,在獄中牆壁上題詩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多麼慷慨激昂的絕命詩句,正如他那顆一心救國於水火之中的心。這一系列行為是徹底惹惱了當時的慈禧太后,太后心狠手辣便命人將譚嗣同等人當眾斬首。

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本想凌遲了他們才解恨,但今時不同往日了,酷刑已不是潮流,國外通訊社正愁沒有勁爆新聞來埋汰大清朝的愚昧落後呢,慈禧太后強壓下心頭怒火,只能判個斬首。

這不僅僅是斬首,簡直是在鋸頭,在洩恨。譚嗣同不畏生死,但歸根結底是肉體凡身,慈禧別出心裁地讓劊子手用鈍刀斬殺他們,一連下去30刀,刀刀見血,他怎能不痛?臨死前的慘叫,聲聲刺人心扉。但是在當時的現場甚至有人拍手叫好,愚昧無知的墮落者們,甚至不知道那些慷慨赴死的英雄是在付出自己的生命拯救國家。

總而言之,當時的場景是異常慘烈的。因為一般的情況下,砍頭是要用快刀的,一刀斃命才能減少人的痛苦。但是慈禧太后提前的安排,所導致了譚嗣同被砍了30刀。

譚嗣同並不是被大刀王五親自斬殺的,坊間傳說(後來這個情節也被一個影視劇採納)王五執行了此次斬首任務,他為了讓譚嗣同死得痛快,偷偷把刀磨快。

從當時的歷史來看,王五無論如何是不會親手去結束譚嗣同的性命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王五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與黃飛鴻、霍元甲、葉問等著名清代武術人物一樣。他屬於京師武學世家,因為早年跟隨師父學藝在眾多師兄弟中排行老五,而且其善使一把大刀,故被江湖人稱為大刀王五。他的職業是鏢師,不是一名劊子手。

而且,從另外一種關係上來看,大刀王五也不會去做這事。那是因為他和譚嗣同是好兄弟,譚嗣同不光是文采非凡,而且會使劍術,不久便於王五初識江湖,兩人一刀一劍,相見恨晚就結成了兄弟。

後來譚嗣同思想進步投身於救國救民之道路,被委以重任的譚嗣同身兼要職,此時敏銳的王五知道兄弟身陷險境,出於兄弟情義就一直在身邊保護他。如此重情重義之人怎麼可能去做那個送削兄弟腦袋的劊子手呢?相反,在譚嗣同變法失敗被困獄中之時,大刀王五猶念兄弟之情,拿出自己開鏢局的錢財想讓獄卒通融一二。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刀王五為了救譚嗣同,動用自己的社會關係,以自己在京城的名氣,向江湖義士們發出求助令,欲謀劃一次劫法場。

可是無奈,獄中的譚嗣同堅持不讓他如此去做。當時的譚嗣同自知是變法失敗,他一心求死,想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這個國家。他自然不可能答應王五的劫獄之事,而毀了王五的前程與性命。

面對王五的苦言相勸,譚嗣同寫下:"去留肝膽兩崑崙"這一千古名句。

這兩崑崙是誰?有人說就是指的王五還有康有為。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傳說中的大刀王五使用畢生絕學,一刀砍下了譚嗣同的腦袋,這一情節都太過虛假。事實上,行刑的另有其人,而且,被砍的也不止一刀。但有一點是沒錯,當日大刀王五確實實在刑場。親眼見到自己昔日的兄弟在冰冷的大刀之下身首異處。王五悲痛欲絕,此後王五咽不下這口氣,便召集義士們一同踏上了反清之路。


歷來現實


譚嗣同臨刑之前,妻子抱著他說:我們還沒有一個孩子呢,譚嗣同平靜的推開妻子,輕輕的說:“我們的孩子如果生下來,他們看不到這個世界上的光明,那還不如不過來。”

不知道是誰造的謠,譚嗣同如果怕死,他早就和鐵骨錚錚的康有為一樣跑路了。


31898年9月21日,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決定用自己的血喚醒國人。

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譚嗣同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一起在北京遇害。

臨死前手書“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十六個大字,從容就義。


王五一直是譚嗣同的好友,在譚嗣同被捕後一直謀劃營救,他怎麼可能去當殺死譚嗣同的劊子手?

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源於1875年,那年經名拳師胡致廷介紹,王五收譚嗣同為徒。

   據譚嗣同寫的《吳鐵樵傳》中記載,他和王五志同道合,王五非常支持他的變法,並打算去關外放牧,用所得的收入資助變法事業。

   王五常對譚嗣同說:“維新變法是富國強民之路,也是王五所願,能與復生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   在變法期間,王五承包照顧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同時也負責保護譚嗣同的安全。


(大刀王五)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去見躲藏在外國使館的梁啟超。梁啟超勸他與自己一起去日本,被譚嗣同拒絕了。

   當天晚上,王五趕到瀏陽會館,勸譚嗣同轉移到自己的鏢局去,由他想辦法送出城,譚嗣同對王五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王五無奈,只得離開。 “戊戌六君子”被殺後,王五冒著附逆的風險為譚收屍,又想方設法把譚嗣同的棺木送往瀏陽安葬。


 (王五)

  處理完這些後,王五計劃秘密刺殺榮祿等人,為譚嗣同報仇,可惜沒有得手。

   王五後來參加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浴血奮戰,刀劈了許多洋鬼子。

在被洋槍擊中倒下之前, 王五緊握著手上的刀,說:“我王五殺了這麼多洋鬼子,對得起大刀王五這個稱號,對得起譚復生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剛日讀史


問題本身就是矛盾的,據傳,王五行刑是為了減輕譚嗣同的痛苦,而現實根本不是這樣,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劊子手用的是鈍刀,以至於受刑幾十刀後才人頭落地,慘叫是必然的,譚嗣同也是人,對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宜過分解讀,這也絕稱不上汙點。

大刀王五,自然善於用刀,脾氣耿直,嫉惡如仇,耿直到什麼程度呢?

光緒年間,在僅僅一年時間內,北京城附近發生時數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為當時的王五聲名遠揚,功夫了得,也確實沾上點嫌疑,所以成為官方的重點追捕目標,參與人數高達數百人。而王五看這態勢卻主動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脈,完全有能力遁走他鄉,但是他卻自投羅網只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責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鍋。有感於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責打20從輕發落。

譚嗣同和王五最初的關係是師徒,譚嗣同的劍法是王五所傳,自十歲開始拜師學藝,一直沒有放下劍法的磨練,文武雙修,而且中國歷史上堪稱“佛學彗星”的只有兩個人,一是僧肇,第二個就是譚嗣同。

網絡上很多人都喜歡用的網名“劍膽琴心”就是他人對譚嗣同文韜武略的誇讚之詞,而在後來的交往中,譚嗣同慢慢長大,二人變為亦師亦友的關係,而且王五深受譚嗣同先進思想的薰陶,無論思想還是行動都是傾向於革新派,譚嗣同通過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著王五的俠義精神。

以三件事為例,光緒帝被軟禁瀛臺,譚嗣同想武力營救,第一個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雖好,但僅憑一己之力從瀛臺背個大活人回來,而且還是皇帝,這個目標實在難以實現,所以只能作罷。

鐵骨錚錚康有為躲在使館中伺機脫逃,而王五也收到了消息,力勸譚嗣同離開北京,暫避風頭,王五願意沿途護送,而譚嗣同不為所動,甘心赴死。

王五並不是行刑的劊子手,因為他當時就在法場外圍,只不過最後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雖捶胸頓足也無濟於事,只能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眾人都怕被牽連,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諱,給譚嗣同收屍。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曾經解釋過譚嗣同的遺作:

兩崑崙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說是康梁,還有人說是譚嗣同和王五,我個人覺得,去留肝膽兩崑崙是指譚嗣同自己捨身取義、慷慨赴死的磅礴氣勢,與他人無關。

而王五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勤王討賊(為譚嗣同報仇),後因參與義和拳被清兵所圍,為了鏢局眾人不受牽連,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氣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給了外國侵略者,王五被德國人槍決於北京前門,這時候,清廷又適時的冒了出來,將王五梟首掛於城門,因為害怕被牽連沒人敢收殮,最終還是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夜將王五頭顱取下縫好,並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謠傳,譚嗣同的慘叫應該是真的,因為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這樣的慘劇,大多與行刑者的專業水平有關,脖子被砍斷一半,受刑者慘叫連連生不如死,還要自己主動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這還只是兩刀,幾十刀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即便換成王五這種漢子也一樣承受不住。


古今通史


譚嗣同最大的政治主張是出賣新疆、西藏,給俄羅斯和英國,換取經費。並認為需要的話,滿洲、蒙古也可以出賣。妥妥的漢奸,索性沒有成功。老佛爺聖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