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远交近攻跟合纵连横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张仪会成功?

书生3000


远交近攻与合纵连横,大部分情况下是同一个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远交近攻是一种军事战略。合纵连横是一种外交战略。

远交近攻就意味着秦国的交往与结盟对象是齐国燕国。而她的战争讨伐对象是三晋是韩国,是魏国,是赵国还有楚国。合纵连横的话就不完全一样,秦国连横的对象也包括了韩国赵国魏国。目的是瓦解反秦同盟。都是连横秦国只是外交权谋短期行为。反秦同盟一旦瓦解。三晋又立刻成为近攻对象。而遥远的齐国则一直是远交连横的对象。

至于张一之所以会成功,那完完全全是秦国把自己的国家荣誉当成一堆完全没用的废物,垃圾一样扔进的历史的垃圾堆。而其他诸侯国却相当重视自己的国家荣誉。这种背信弃义的事又不肯做,仅此而已。不过秦二世而亡也足以证明这种流氓式的国家战略的后遗症有多可怕了。


顶端学术切磋


远交近攻是由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的国相范雎提出来的,后世秦始皇仍用这种方法统一六国。其特点是:依距离远近确立攻、交战略与先后顺序。

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及特点

1.合纵:代表人物有公孙衍、苏秦、庞煖,其特点是:联合众多弱国抗击一强,以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各个兼并。又因为当时的特定环境是,处于强国地位的秦国居于版图的西边,而相对弱小的六国居版图的东边,从北向南划一条纵线把六个国家串起来合力对抗西方的秦国,这就是“合纵”。

2.连横:代表人物有范雎、张仪。其特点是:联合愿意且有价值的国家击破其他的几国同盟,从而达成战略目的。又因为连横是秦国提出来的,且秦与东边的任何一国结盟在图上都是一条横线。所以称之为“连横”。

其实,历史上的合纵与连横也不仅仅是跟秦国有关,比如,公元前294年,秦国大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今河南洛阳龙门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之后,引起了六国的恐慌,魏国派使臣与当时赵国的相邦(相当于副国相)李兑商量,欲联合其他几个国家合力抗秦,加上当时的燕国国相苏秦也同时入齐游说,于是,组成了以齐闵王(公元前323~公元前284年)为盟主的,齐、燕、赵、魏、韩五国同盟合力攻秦。见到这种情形,秦策划了:归还魏国、赵国的被占领土,意图一举瓦解五国联盟。狗血的是,强敌还在环视,五国内部却打起来了。盟主齐国出兵途中顺,搂草打兔子顺手灭了弱小的宋国,引起了其他几个国家的不满,于是,大家联合起来进攻齐国,这也是一次合纵的战例。

张仪:鬼谷子的高徒,纵横家苏秦的师弟,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公元前350~310年)的著名活动家,连横战略的实际推动者,为瓦解六国联盟的“合纵”,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大力游说下,“合纵”国的联盟被瓦解,从表面上看,是张仪的功劳,但我的理解还有一层原因:自从苏秦佩六国相印,联合六国“合纵”抗秦以来,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逼得强秦十五来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但恰恰就是这十五年的风平浪静,麻痹了六国的警惕,强敌暂时消失,激发了合纵六国的内在矛盾,内讧频频发生,秦使用离间计六国之间相互猜疑,合纵联盟形同虚设,所以才有张仪连横战略的可趁之机,最终,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远交近攻”下,灭亡六国,一统天下。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浊酒一壸谈古今


“远交近攻”根本不是单纯的外交战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加强了秦国的王权,增加了秦国的硬实力。

范雎入秦之前,秦国太后把持朝政,重用自己的弟弟穰侯魏冉。

范雎见秦昭襄王,秦王问:“先生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啊?”

范雎:“嗯嗯。”

秦王不解,大概以为范雎耳背,又说:“请先生教我如何强大秦国?”

范雎:“嗯嗯。”

秦王不开心了:“先生难道不肯赐教我?”

范雎:“不是我不敢说,我怕说了就会死。”

秦王屏退左右:“先生但说无妨。”

于是范雎就跟秦王说:“秦国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打齐国,打赢了秦国的土地也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穰侯自己的封地。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成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为您的一尺土地。

秦王大喜,从此重用范雎。数年后,秦王废黜太后,又把穰侯魏冉驱逐出国都,以范雎为相国。通过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秦昭襄王把王权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合纵连横则是纯粹的外交战略。当然,和远交进攻是以秦国为视角不同,纵横是以东方诸侯国为视角的。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韩非子》

东方诸侯国与最强大的秦国结盟,秦国在西,与其结盟仿佛一条连起来的横线。故曰“连横”。结盟之后,就可以去打其他东方诸侯国啦。

燕赵在北,楚国在南,东方六国结盟,就仿佛一条从北到南的纵线。结盟之后,六国就可以共同对抗最强大的秦国啦。

毫无疑问,对于秦国来说,当然是希望见到“连横”的,不仅是乐观其成,而且要主动促成——这和秦国之前的远交近攻并不矛盾。

如果站在秦国的视角看,连横其实也可以被看做远交近攻的“单纯外交版”和“精准升级版”。


庄苏谷


不请自来,简单说下我的看法。

首先,合纵连横并不是从战国时期才有的,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并使用了,属于对外邦交的重要战略之一,其自身因时代的变迁,又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春秋时期,合纵连横解释为东西为横,南北曰纵。

当时虽也是诸侯争霸的局面,但其礼制尚在,所以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多是为了争夺霸主之位。

春秋时期,四大强国,分别晋、秦、楚、齐。

其中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晋在北(相对而言),楚在南,晋与楚联合,称为合纵;齐在东,秦在西,齐与秦联合,称为连横。

这种联合是相对暂时的,更多的是维护天下均势,同时以免因频繁战争而使本国实力有所下降,威胁霸主地位,比如晋与楚曾多次发生战争,也曾因宋国的居中调停,两国走向和平共处。

因此,此时的合纵连横,多因地理位置而决定。


2.战国初期,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为联合众弱以攻一强。此时,列国之间除了考虑争霸问题,还会考虑土地兼并的问题。只不过,各国实力虽有一时之高低,其独强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连横也好,合纵也好,并没有固定的国家,而是完全依靠各国实力的起伏而定。


3.战国中后期,秦国因变法而走向强大,成为列国中实力最强者。此时,天下均势彻底被打破,列国无不对秦国的强大而心生畏惧,因此苏秦趁其势,一力促成六国合纵的局面。可以说,纵横学因苏秦的出现,而走向成熟与巅峰。与此同时,秦国面对如此情景,启用张仪之策,用联合其中一国,而达到破解合纵的目的。张仪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高超的外交辞令与机智之外,更重要的是秦国背后实力震慑,且六国各怀心事,其心难以统一,进而给张仪以可乘之机。简言之,六国败在自身局限,张仪胜在秦国实力。如果单较苏秦与张仪的才华而言,我比较赞成孙皓晖先生的观点,苏秦凭借一己之力左右天下大势,而张仪只是见招拆招的被动防守,所以苏秦技高一筹。


以上是我对合纵连横的认知,现在说下远交近攻。


严格意义上讲,远交近攻并非邦交策略,而是在庙堂谋划的军事战略。此法为范雎提出,适用于战国后期列国兼并的大环境。范雎曾言:“秦国若用此法,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

因此,秦国在范雎的设计下,开始出函谷关,逐步蚕食周围土地。秦国先将力量集中于赵、魏、韩距离秦较近的国家,同时用重金与利益交好距离较远的,燕、齐、楚三国,使秦在蚕食三晋土地时,免除后顾之忧。这套方针,一直被秦国使用,直到秦灭六国。


总而言之,合纵连横为邦交策略,远交近攻实则是邦交之下的军事战略。

我是万里,一个喜爱历史、历史剧的段子手,欢迎关注。


万里公子


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是三种战略方针,相同点都是多国联盟攻击第三国,不同点是联合的对象不一样,攻击对象也不一样,分别做如下表述:

远交近攻:代表人物范雎,就是和距离远的国家交朋友,攻击距离近的国家,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如果攻击距离远的国家,不仅劳民伤财、风险很大,而且战胜了也无法占领土地,最终军队还要撤回,将胜利果实丢弃。如果是邻国就不一样了,占一分是一分,可以通过蚕食,不停的扩大领土。

合纵:代表人物苏秦,南北为纵,苏秦把南北分布的赵、魏、韩、楚、燕,共5个国家联合一块,叫合纵,西面抵御秦国,东面抵御齐国。

连横:代表人物张仪,由于苏秦合纵的成功,使秦国一筹莫展,为了瓦解合纵,就提出了连横,东西为横,秦国联合齐、赵、燕、魏一起攻打楚国,既瓦解了中原诸侯联盟,又占领了大片土地,同时也成就了张仪。

张仪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帮助秦国找到了对付中原诸侯的办法,而且行之有效,成功的把秦国领土扩张了一倍还要多,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纯手工打字,没有任何粘贴复制,感觉有道理点个赞,谢谢!


茅草驿站


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开始,一直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开始迅速崛起。二十年后,昔日的蛮夷之国成为了东方六国畏惧的虎狼之国;昔日被东方六国任意宰割的羔羊,变成了凶恶而又威猛的雄狮,虎视眈眈的觊觎着六国。消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结束分裂、消弭战争成为秦孝公及其后世继任者的战略总方向。最终,秦王政依靠先辈(也包 括吕不韦在内)培植起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他亲政后的短短17 年中,就把东方六国扫灭,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在战国时期相互攻伐,及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合纵连横 远交近攻”策略始终贯穿其中,并成为秦国统一六国战争中重要的八字方针。

合纵连横

“连横”“合纵”都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谋略,用之于世,瞬息改变国家的战略形势。连横合纵是战国纵横家门提出来的,“纵横家”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对于这些谋略家,孟子评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东方六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昔日被瓜分的对象,今日却成为了各国生存的最大敌人。此时,苏秦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六国接受了苏秦的“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之策,苏秦拜六国相印,成为六国攻秦国的指导者和策划者。结果,六国合百万雄狮,叩关入秦。作为六国征讨的对象,秦国任用张仪为相,实施连横之法,逐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逐一而破之,合纵之策至此彻底瓦解。即使后来仍有鼓吹合纵,却再也形不成与秦国对峙的强大实力。

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远交近攻

《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这两种相互对立抗衡的策略,使秦国在与六国的对碰中无往而不利,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秦国最终实现了“六国灭、天下一”。


心岛未晴TEL


远交近攻是将外交和军事相结合的战略。意思是离秦国近,接壤的国家,要攻打它。打下一寸土地,秦国国土就能扩大一寸。而远方的国家如齐国,燕国,跟秦国离得远,中间隔着其它国家。如果去打的话,费时费力不说,打下来的土地隔着其它国家,秦国大军一撤,根本守不住。也不好治理。所以远方的国家不应该去打它,应该跟它交好。让它帮我们牵制其它国家。 连横合纵的意思其实是拉帮结派。连横,就是跟秦国联合,对抗其余国家。合纵是其它国家联合对抗秦国。

可以看出远交近攻是有非常明确的执行方向的。那就是大力交好齐国,燕国让其牵制赵国,楚国等,而把军事打击重点放在韩赵魏楚,这四个跟秦国接壤的国家。这样秦国的每一次军事胜利都能带来国土向东实质性的扩张。而秦国的连横策略则没有明确指向性。就是充分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合纵,不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张仪能成功原因有三:1,秦国实力强大,令六国忌惮。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石。 2.张仪自身有才华,三寸不烂之舌炉火纯青。 3.六国国情不一,强弱不同,利益所在有差异,导致很难精诚合作。


虎说拔刀莫回头


合纵连横是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敌人朋友总在变)

远交近攻是稳住燕齐楚吞并韩赵魏


张冰19910317


所谓远交近攻,合纵连横都算是纵横捭阖的范畴。这二者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策略而已,正所谓法无定法,应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顺势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