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01

所謂:“夏蟲不可以語冰,不做三季人。”

那三季人,是什麼呢?

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中用一個故事解釋這一點:

一天,孔子的一個弟子再門外掃地,突然來了一個穿著綠衣的客人,客人在的得知面前的小童是孔子的弟子,便請教道:“一年到底有幾季呢?”

弟子笑道:“當然是四季啊,春夏秋冬嘛。”

可客人聽聞卻搖了搖頭:“不對,一年只有三季,不會是四季。”

於是,兩人就此爭論起來。

孔子在室內聽聞爭論聲,便出來詢問緣由。

在瞭解爭論內容後,孔子仔細看了看客人的外表,說:“一年只有三季。”

聽後,客人滿意的走了。

可弟子不解的問道:“老師,一年明明就是四季,為什麼您卻說三季呢?”

孔子說:“螞蚱春天而生,秋天就死,他的人生只有三季,怎麼知道還有冬天呢?你和他爭論這個問題,爭論再久都論不清,何苦浪費時間,不如退一步,讓他一著。”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有價值的爭論,如棋逢對手後有一種豁然貫通,頓開茅塞的酣暢淋漓。

而無畏的爭論,如兩婦罵街般粗俗鄙陋,不僅勞神傷身,更是虛耗昭華。

生活中,經常能遇到這類固執已見“三季人”,與其爭論不休徒耗時間,不如讓他一著,即能耳根清淨,又能阻止枉費日月。

林肯說過:“有遠大志向的人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益的爭執上。寧可給一條狗讓路,也比與它衝突而被咬一口好。如果被咬了,也不能咬回來,退一步,就算把狗殺掉,也於事無補。”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02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改變整個世界。當我成熟時發現,這世界是不可能改變的,於是我想改變我的國家,但是這也似乎很難。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但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


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


如果起初我作出足夠讓步,從改變自己開始,接著我就可以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知道呢,或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適當的低頭、退讓,是一種智慧,反之,卻是愚昧的堅持。

年輕時,總喜歡固持己見,大有不裝牆頭終不悔的銳氣,可撞完遇挫時,才後悔不已。

仔細回想,那時候的固持己見並不是執著,而是執拗。

如果,當時學會讓步一些,接受友人的建議,不那麼堅持已見,也許就是另一種結局。

畢竟,讓步不是認輸,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退為進把握事物主動權的智慧。

譬如:千古一帝唐太宗,在開創貞觀之治時,不僅沒有獨斷轉行,反而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

他說:“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正是他的“讓”的大度,才有了當時萬朝來拜的輝煌盛世。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03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與吳家為鄰。

一年,吳家建房想佔據原本兩家公用的一條小巷,張家得知協調無果後,將吳家告到官府。

可縣官考慮兩家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決斷。

張家一氣之下,寫了封信給京城的張英,尋求解決。

張英得知後,回覆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收到信後,深感羞愧,便主動讓出了三尺空地。

吳家見張家的做法,覺得對方品德的高尚,便效仿張家也讓出了三尺空地。

著名的“六尺巷”也就成為一段佳話流傳至今。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萬里長城如今仍在,可秦始皇卻早已不在。

身外之物,不必看重,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行和德行。

張英當時身居高位,當時如果出面以權壓人,吳家必定答應,可這樣一來,就直接傷了兩家的和氣,更不用說之後鄰里的和睦。

正是他的能為而不為,主動讓出三尺的舉措,讓對方深受感動,隨即效仿其所做,化干戈為玉帛。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生活中,常能看到一些因小事而引發無法挽回後果的新聞,如果當時,有一方能主動退讓,那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讓步,不是懦弱,不是認慫的退讓,而是一種尊重,一種高智慧不爭的涵養。

《菜根譚》曰:“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待人寬一分是福。”

04

讓步,是一種在爭執中放棄自己的意見或利益的高姿態。

讓步,不是一味軟弱退怯,而是一種高智慧的“以退為進”。

正如菜根譚中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真正聰明的人,最懂得讓步

人生,需要學會讓步,懂得讓步。

孔融四歲讓梨之舉,成就了當世至孝之美名。

韓信受胯下之辱,他的明智隱讓,成就其國士無雙。

這些“讓”都體現了名人能忍常人之所不忍的格局和魄力,也就不難理解他們不凡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