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崖山之戰"?——論蒙古滅宋之階段戰略

序言

公元1279年,蒙古軍隊與南宋軍隊於崖山進行了大規模海戰,戰爭的最後是以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為結局。而在南宋滅國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而這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戰"。所謂"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之語也是自此附會而傳。

何為

崖山之戰

而要明白,為何有崖山之戰這一悲慘的歷史結局,就不得不從蒙古滅宋的起始慢慢談起,而本文則對蒙古滅宋的階段戰略進行細緻的探討。

01、窩闊臺時期對宋的戰爭

公元1234年金亡後,原來宋蒙之間的地域阻礙不復存在,原來宋金交戰之地就成了宋蒙對壘的前線。1235年,窩闊臺大汗派蒙古軍隊開始了對南宋的軍事行動。在這條線上,自東向西形成了三大戰場:兩淮、荊襄、川陝戰場。而從整個窩闊臺時期對宋的軍事行動來看,進攻的重點始終是在川陝戰場,這是由於沿襲蒙古圍攻的傳統計策所致,對四川的進攻更是體現這個特點。而對兩淮、荊襄則以抄掠為主。

而西路蒙古軍隊進展迅速,連續攻下河池,鞏州,招降了汪世顯部,並於十二月份,蒙軍攻佔了沔州,使得四川局勢岌岌可危。公元1236年,蒙古軍隊在西線長驅直入,連續攻破利州,潼川府,成都府等地,基本將四川攻佔,而中路於西路卻保持著僵持。1239年,蒙軍將領塔海率領十數萬軍隊再次攻入四川,攻佔開州城,沿江而下,直抵三峽,似有一舉而下,平定長江中下游之勢。而此時,南宋名將孟珙則率部應敵,孟珙高超的軍事才能成功瓦解了蒙古軍隊的攻勢,使得蒙古軍西路受挫。於此同時,孟珙又移師中路,瓦解了襄樊地區蒙軍中路的攻勢。而第一次蒙宋戰爭則基本於窩闊臺在1241年病逝而告終,這次戰爭以蒙古的失敗結束。

何為

南宋名將——孟珙

客觀來看,第一次蒙宋戰爭蒙古的失敗,一方面是由於南宋名將孟珙的戰術機動指揮所致,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這次戰爭蒙古人從一開始戰略抉擇上就出現了戰略問題。窩闊臺時期對南宋的軍事企圖較為明顯,就是把川陝作為突破口,從戰略上看,這樣做既可佔據長江上游,便於以後蒙古軍隊順江而下,又可繞道四川、雲南、廣西,包圍隅於東南的南宋政權。

但是,由於遊牧民族的經驗和認識所限,窩闊臺對所攻佔城池實行了殘酷屠殺、掠奪的政策,使當地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也使蒙古軍事行動失去物質基礎,加上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最終導致蒙古川陝突破,包圍南宋的目的無法達成。

另外,蒙古從一開始選定從四川下手進行滅宋,可能就是極大的失誤,四川自古易守難攻,況且此時南宋之經濟中心早已在東南腹地,失去巴蜀,對南宋只有些許戰略影響,而不至於傷其全身,但強攻四川則對蒙古造成了極大的戰略損失。總體而言,窩闊臺時期的伐宋戰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為後來的滅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何為

元太宗——窩闊臺

02、蒙哥時期對宋戰爭

至1251年,蒙哥繼位大汗。蒙哥即位後依然奉行攻城掠地的擴張政策。但是謀士姚樞針對窩闊臺二太子闊出、闊端徵宋時只顧眼前利益,掠後即棄,以致陷入拉鋸狀的失計態勢,向蒙哥和其弟忽必烈建議改變策略,將過去專事擄掠之兵分屯要地,以守為主,亦戰亦耕,等糧儲廣積,邊備充實,然後大舉攻宋。於是蒙哥採取了先取大理以包抄南宋的戰略計劃,他認為理由有二:一是可以利用西南少數民族軍隊增強侵宋的兵力。二是可以從背後包抄夾攻南宋的長江中游。從南、北兩個方向擠壓南宋會使南宋相顧不暇。1252年冬,蒙哥命汪德臣率軍直赴成都,到達嘉定(今四川樂山),為下一步進軍雲南作了一次試探性的假道進攻,又命南侵大理的軍事總督兀良合臺則兵分三路,自率西道軍直接進入吐蕃地區。忽必烈則率中路軍穿過吐蕃。12月包圍並攻陷了大理。1254年,忽必烈留下兀良合臺,置官戍守。自此,大理猶如釘子,嵌在南宋的後方。

何為

元憲宗——蒙哥

1258年,蒙哥正式出師南征。其戰略意圖為三路夾攻南宋:西路軍由蒙哥親自率領,有鐵騎四萬,號稱十萬,由陝西進攻四川。東路軍由東道諸王斡赤斤的兒子塔察兒統帥,從中原河南進攻荊襄、兩淮。南路軍由兀良合臺統帥,由遠征鎮戍大理的軍隊構成,出廣西、湖南北上,約次年正月會師長沙,實施其從雲南包抄南宋的原定計劃。在長沙與東路軍會師後,進而向東,再圍攻南宋都城臨安。至1259年初,四川大部被攻克。

但就在此時,蒙哥的征服遭到合川守將餘玠的頑強抵抗,但此時中路軍隊突破南宋長江防線,迅速圍困鄂州。按既定的圍攻南宋的計劃,兀良合臺率南路軍北上,與忽必烈會合於鄂州城郊,南宋成為蒙古軍隊唾手可得的獵物。一個大包抄、大合圍的戰略計劃已初見成效:此時蒙古軍隊已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將南宋包圍其中。

北部:忽必烈在河南、山東、陝西的根據地穩定之後,進一步控制了江淮,包括淮西、淮東和膠東;又在宋軍重點借漢水以襄陽、江陵、鄂州為中心防禦的情況下,沿其外圍屯駐重兵,包圍了荊襄。

南宋西部:忽必烈早在1253年就征服了吐蕃東部,對巴蜀則借蒙哥南征鞏固了蒙古在東川、西川的佔領地。南部:大理納入忽必烈版圖之後,他繼續向南宋以南擴大戰果,由兀良合臺征服了大理東部諸蠻,並侵入安南京城升龍,迫使安南國臣服。

這舉世罕見的合圍已經完成,南宋已陷入四面包圍的境地,剩下的就是尋找突破口,最終奪取南宋。

就在此關鍵時刻,7月,蒙哥在合川戰死。蒙哥的倉促離世,使忽必烈失去了西路軍的策應。同時,南宋的援軍也從四面向鄂州雲集,並扼守了長江要衝。忽必烈眼看不能實現先滅南宋再定大位的計劃,就採納了郝經的"

斷然班師,亟定大計"的建議。

這是第二次蒙宋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蒙古滅宋基本已經趨於成型,但是由於蒙哥的突然死亡導致了失敗,這更加印證了先行針對四川進攻的不利,也為蒙古最終滅宋提供了條件和經驗。

03、忽必烈統治時期對南宋的進攻

經過一番權力鬥爭,1260年,忽必烈打敗阿里不哥,登上了汗位。表面上看,至1264年,忽必烈一直致力於鞏固汗位,無暇顧及南宋。但實際上,忽必烈正早已準備,為奪取南宋積極備戰

何為

元世祖——忽必烈

而此時的忽必烈,已經將進攻的中心轉移到了荊襄而非以前的四川,而這對於蒙古取得滅宋的勝利有著重要的意義。忽必烈即位後,其部下向忽必烈建言:宋據東南,吳越為其根本,但其戰略要地則在荊襄,應先取襄陽,直插臨安,則江淮、巴蜀不攻自破。這一建議遭到一些蒙古將領的反對,忽必烈對此一直持猶豫態度。直到1267年冬,熟悉南宋軍事情況的降將劉整也向忽必烈提出:"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如覆襄陽,浮漢入江,則宋可平也"而劉整此人,本為南宋之大將,但由於賈似道利用打算法排斥異己而投靠元朝人,正因為劉整深知南宋軍隊的虛實,他的建議最終使忽必烈下了決心。

為一舉滅宋,忽必烈對軍事重新進行了部署:將荊襄作為主攻目標,摘取襄陽後從漢水進入長江,水陸並下,疾趨臨安;川蜀方面的蒙古軍繼續與宋軍對峙,不作積極進攻,起牽制宋軍的作用;兩淮軍隊緩慢推進,使宋軍在荊襄戰役發生時無力抽身西上援救。到1273年,元軍攻陷樊城。同年元軍攻陷襄樊,取得了突破南宋中路的勝利。

元軍攻下襄陽後,按計劃順漢水、長江而下,直搗南宋王朝的心臟臨安。到1279年4月,南宋的殘餘勢力被消滅,陸秀夫抱衛王趙昺投海而死。

南宋最終在元朝軍隊的打擊下覆滅了

04、崖山之戰的回想

何為

陸秀夫

崖山之後,漢家江山第一次完全落在了外族手裡,於是有人認為,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種說法未必正確,但是崖山確實代表了史無前例的失敗,同時崖山之中所透露出來的南宋軍民頑強抵抗的勇氣也令人吃驚,這也是值得後人去敬仰的!

總體而言,南宋的失敗並不在於沒有人才,而是在於合適的人沒有出現在合適的位置上,並做出合適的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