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崖山之战"?——论蒙古灭宋之阶段战略

序言

公元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于崖山进行了大规模海战,战争的最后是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为结局。而在南宋灭国之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而这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战"。所谓"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之语也是自此附会而传。

何为

崖山之战

而要明白,为何有崖山之战这一悲惨的历史结局,就不得不从蒙古灭宋的起始慢慢谈起,而本文则对蒙古灭宋的阶段战略进行细致的探讨。

01、窝阔台时期对宋的战争

公元1234年金亡后,原来宋蒙之间的地域阻碍不复存在,原来宋金交战之地就成了宋蒙对垒的前线。1235年,窝阔台大汗派蒙古军队开始了对南宋的军事行动。在这条线上,自东向西形成了三大战场:两淮、荆襄、川陕战场。而从整个窝阔台时期对宋的军事行动来看,进攻的重点始终是在川陕战场,这是由于沿袭蒙古围攻的传统计策所致,对四川的进攻更是体现这个特点。而对两淮、荆襄则以抄掠为主。

而西路蒙古军队进展迅速,连续攻下河池,巩州,招降了汪世显部,并于十二月份,蒙军攻占了沔州,使得四川局势岌岌可危。公元1236年,蒙古军队在西线长驱直入,连续攻破利州,潼川府,成都府等地,基本将四川攻占,而中路于西路却保持着僵持。1239年,蒙军将领塔海率领十数万军队再次攻入四川,攻占开州城,沿江而下,直抵三峡,似有一举而下,平定长江中下游之势。而此时,南宋名将孟珙则率部应敌,孟珙高超的军事才能成功瓦解了蒙古军队的攻势,使得蒙古军西路受挫。于此同时,孟珙又移师中路,瓦解了襄樊地区蒙军中路的攻势。而第一次蒙宋战争则基本于窝阔台在1241年病逝而告终,这次战争以蒙古的失败结束。

何为

南宋名将——孟珙

客观来看,第一次蒙宋战争蒙古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南宋名将孟珙的战术机动指挥所致,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战争蒙古人从一开始战略抉择上就出现了战略问题。窝阔台时期对南宋的军事企图较为明显,就是把川陕作为突破口,从战略上看,这样做既可占据长江上游,便于以后蒙古军队顺江而下,又可绕道四川、云南、广西,包围隅于东南的南宋政权。

但是,由于游牧民族的经验和认识所限,窝阔台对所攻占城池实行了残酷屠杀、掠夺的政策,使当地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也使蒙古军事行动失去物质基础,加上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最终导致蒙古川陕突破,包围南宋的目的无法达成。

另外,蒙古从一开始选定从四川下手进行灭宋,可能就是极大的失误,四川自古易守难攻,况且此时南宋之经济中心早已在东南腹地,失去巴蜀,对南宋只有些许战略影响,而不至于伤其全身,但强攻四川则对蒙古造成了极大的战略损失。总体而言,窝阔台时期的伐宋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为后来的灭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何为

元太宗——窝阔台

02、蒙哥时期对宋战争

至1251年,蒙哥继位大汗。蒙哥即位后依然奉行攻城掠地的扩张政策。但是谋士姚枢针对窝阔台二太子阔出、阔端征宋时只顾眼前利益,掠后即弃,以致陷入拉锯状的失计态势,向蒙哥和其弟忽必烈建议改变策略,将过去专事掳掠之兵分屯要地,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等粮储广积,边备充实,然后大举攻宋。于是蒙哥采取了先取大理以包抄南宋的战略计划,他认为理由有二:一是可以利用西南少数民族军队增强侵宋的兵力。二是可以从背后包抄夹攻南宋的长江中游。从南、北两个方向挤压南宋会使南宋相顾不暇。1252年冬,蒙哥命汪德臣率军直赴成都,到达嘉定(今四川乐山),为下一步进军云南作了一次试探性的假道进攻,又命南侵大理的军事总督兀良合台则兵分三路,自率西道军直接进入吐蕃地区。忽必烈则率中路军穿过吐蕃。12月包围并攻陷了大理。1254年,忽必烈留下兀良合台,置官戍守。自此,大理犹如钉子,嵌在南宋的后方。

何为

元宪宗——蒙哥

1258年,蒙哥正式出师南征。其战略意图为三路夹攻南宋:西路军由蒙哥亲自率领,有铁骑四万,号称十万,由陕西进攻四川。东路军由东道诸王斡赤斤的儿子塔察儿统帅,从中原河南进攻荆襄、两淮。南路军由兀良合台统帅,由远征镇戍大理的军队构成,出广西、湖南北上,约次年正月会师长沙,实施其从云南包抄南宋的原定计划。在长沙与东路军会师后,进而向东,再围攻南宋都城临安。至1259年初,四川大部被攻克。

但就在此时,蒙哥的征服遭到合川守将余玠的顽强抵抗,但此时中路军队突破南宋长江防线,迅速围困鄂州。按既定的围攻南宋的计划,兀良合台率南路军北上,与忽必烈会合于鄂州城郊,南宋成为蒙古军队唾手可得的猎物。一个大包抄、大合围的战略计划已初见成效:此时蒙古军队已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将南宋包围其中。

北部:忽必烈在河南、山东、陕西的根据地稳定之后,进一步控制了江淮,包括淮西、淮东和胶东;又在宋军重点借汉水以襄阳、江陵、鄂州为中心防御的情况下,沿其外围屯驻重兵,包围了荆襄。

南宋西部:忽必烈早在1253年就征服了吐蕃东部,对巴蜀则借蒙哥南征巩固了蒙古在东川、西川的占领地。南部:大理纳入忽必烈版图之后,他继续向南宋以南扩大战果,由兀良合台征服了大理东部诸蛮,并侵入安南京城升龙,迫使安南国臣服。

这举世罕见的合围已经完成,南宋已陷入四面包围的境地,剩下的就是寻找突破口,最终夺取南宋。

就在此关键时刻,7月,蒙哥在合川战死。蒙哥的仓促离世,使忽必烈失去了西路军的策应。同时,南宋的援军也从四面向鄂州云集,并扼守了长江要冲。忽必烈眼看不能实现先灭南宋再定大位的计划,就采纳了郝经的"

断然班师,亟定大计"的建议。

这是第二次蒙宋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蒙古灭宋基本已经趋于成型,但是由于蒙哥的突然死亡导致了失败,这更加印证了先行针对四川进攻的不利,也为蒙古最终灭宋提供了条件和经验。

03、忽必烈统治时期对南宋的进攻

经过一番权力斗争,1260年,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登上了汗位。表面上看,至1264年,忽必烈一直致力于巩固汗位,无暇顾及南宋。但实际上,忽必烈正早已准备,为夺取南宋积极备战

何为

元世祖——忽必烈

而此时的忽必烈,已经将进攻的中心转移到了荆襄而非以前的四川,而这对于蒙古取得灭宋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忽必烈即位后,其部下向忽必烈建言:宋据东南,吴越为其根本,但其战略要地则在荆襄,应先取襄阳,直插临安,则江淮、巴蜀不攻自破。这一建议遭到一些蒙古将领的反对,忽必烈对此一直持犹豫态度。直到1267年冬,熟悉南宋军事情况的降将刘整也向忽必烈提出:"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如覆襄阳,浮汉入江,则宋可平也"而刘整此人,本为南宋之大将,但由于贾似道利用打算法排斥异己而投靠元朝人,正因为刘整深知南宋军队的虚实,他的建议最终使忽必烈下了决心。

为一举灭宋,忽必烈对军事重新进行了部署:将荆襄作为主攻目标,摘取襄阳后从汉水进入长江,水陆并下,疾趋临安;川蜀方面的蒙古军继续与宋军对峙,不作积极进攻,起牵制宋军的作用;两淮军队缓慢推进,使宋军在荆襄战役发生时无力抽身西上援救。到1273年,元军攻陷樊城。同年元军攻陷襄樊,取得了突破南宋中路的胜利。

元军攻下襄阳后,按计划顺汉水、长江而下,直捣南宋王朝的心脏临安。到1279年4月,南宋的残余势力被消灭,陆秀夫抱卫王赵昺投海而死。

南宋最终在元朝军队的打击下覆灭了

04、崖山之战的回想

何为

陆秀夫

崖山之后,汉家江山第一次完全落在了外族手里,于是有人认为,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种说法未必正确,但是崖山确实代表了史无前例的失败,同时崖山之中所透露出来的南宋军民顽强抵抗的勇气也令人吃惊,这也是值得后人去敬仰的!

总体而言,南宋的失败并不在于没有人才,而是在于合适的人没有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并做出合适的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