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當天“自願”降薪50%:危機面前,最見一家公司的格局

文/小歐姐(MBA智庫專欄作者) 編輯/MBA智庫琉琉


最近,各行各業陸續開始復工,人們紛紛回到自己的崗位。


只不過,很多人發現,雖然崗位沒變,工作內容沒變,但公司政策,卻有點讓人看不懂。


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公司雖然還沒有裁員,但是確實在減薪,而讓他不能接受的,是公司要求員工“自願”減薪,也就是在一份名為“與公司共克時艱”的倡議書上簽名,“主動申請”降低工資。


特殊時期,企業發展面臨挑戰,和企業共渡難關,很多員工本能夠理解,但以這種要挾甚至道德綁架的方式來讓員工“自願”減薪,卻讓很多人心裡不好受。


有網友說:企業發展好時,沒見同甘,遇到困難,卻第一時間讓我們共苦,這種公司,怎麼能久留?


到頭來,企業雖然暫時縮減了成本,卻失去了人心,如果未來員工一旦流失,重新招聘的成本更大。


疫情面前,與其和員工相愛相殺,其實企業更應該看到,很多變化,已經發生,比起沿用一成不變的管理方式,與員工一起捆綁互相制約,不如審時度勢,共尋出路。


復工當天“自願”降薪50%:危機面前,最見一家公司的格局

1

重新審視公司規章制度,對非原則問題靈活變通


此次疫情,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卻也有一些公司,跳出了固有思維,開拓出新的業務模式。


疫情爆發不久,電商平臺盒馬鮮生就宣佈,將聯合部分大型餐飲企業,採用“共享員工”的模式,借調對方員工臨時到盒馬上班。


這一方式,不僅緩解了盒馬疫情期間人手不足的問題,解決了很多因為受疫情影響而無法開業的餐廳的人工成本問題,也讓員工的收入有了保障,可謂一舉三得。


這一波操作,其實是打破了原有的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互相捆綁,找到了對彼此都更適合的合作方式,而這,也是和未來越來越靈活的用工趨勢更加一致。


再沒有哪個企業,應該對員工的一輩子負責,也沒有哪個員工,能夠指望永遠在一家公司安穩度日。


與其抱守著那些刻板的規章制度,不如用更加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企業與員工的關係。


一個朋友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小型企業,公司之前明令禁止員工在外兼職,一旦發現,馬上開除。


但因為公司薪資待遇在行業內只能算中等,很多員工為了增加收入,還是會偷偷地開展副業,或者,找到待遇更好的機會,就乾脆跳槽了。


後來,公司換了新的管理者,重新優化了管理政策,將原來許多的“嚴禁”,變成了更人性化的引導性政策。


比如,公司將原來的“禁止員工在外兼職”政策,改成了“員工利用業餘時間,在非競爭關係的領域兼職,獲得公司批准後,方可開展”。


這樣,員工不但可以正當地通過自己的技能開展副業,增加收入,公司也藉此瞭解了很多員工的“第二專長”,更能人盡其用。


公司與員工,會漸漸從居高臨下的管理和監督,變為更為平等的合作關係,而那些將員工想象為“假想敵”的公司和政策,只能適得其反。


復工當天“自願”降薪50%:危機面前,最見一家公司的格局


2

優化工作流程,減少員工不必要的負擔


這個假期,全國有幾億人體驗了一次穿著睡衣上班的遠程辦公模式。


面對這種新的工作方式,很多人覺得難以適應,但也的確有些人,在這樣的模式中,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


除去節省的路途時間不算,很多人說,在家遠程辦公,通過各種先進方便的雲協作模式,以前可能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的工作,現在幾分鐘就搞定。


比如,之前彙總一個表,部門裡七八個員工各填各的,相關負責人不但要跟在每人身後催來催去,彙總上來的表格,也是奇形怪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整理,而現在通過在線同步編輯工具,即便是大家同時操作,也互不干擾,幾分鐘內,工作就順利完成。


而針對遠程會議,大家發現,只要將議題和流程事先擬好,一步步按照主題走,反而比面對面的東拉西扯,更節省時間。


越來越先進的遠程辦公工具,如果利用得好,可以縮減大量不必要的工作流程,把員工從過多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將精力集中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中。


在《深度工作》這本書中,作者指出,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本人,常常會陷入一種認為“忙碌代表生產能力”的誤區,認為只要“可視”的工作做得足夠多,每天看起來很忙碌,就代表工作做得足夠好。


但實際上,大部分看起來忙碌的工作,都是價值極低,容易複製的事務性工作,而真正能夠讓個人得到提升,讓企業得以發展的,則是那些需要專注才能完成的深度工作。


企業不妨趁著此次疫情的契機,優化工作流程,調整工作方式,將員工從大量繁重而無意義的程式化工作中解脫出來,也讓企業以一種更加輕盈的姿態,重新上路。


復工當天“自願”降薪50%:危機面前,最見一家公司的格局


3

通過“不等價交易”,滿足雙方需求


不等價交易”是談判專家斯圖爾特·戴蒙德在《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中提出的概念。


所謂“不等價”,是指在談判雙方中,那些對一方而言價值不大,但另外一方卻很看重的東西。


這樣的思考方式,其實不止在談判中十分有效,在企業與員工的合作中,也同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書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員工找到老闆,希望能爭取更高的薪資待遇,但公司業務還處於上升期,一時無法滿足員工過高的工資要求。


很多企業,這時可能會搬出“要與公司同甘共苦”,要有“創業者精神”等等理念來說服員工,或者乾脆覺得這樣的員工不合適,直接讓他另謀高就。


比起這些簡單直接的方式,這個企業的負責人,主動多做了一步:他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員工的生活情況,結果發現,這個員工在幾個月後,就要做爸爸了。


於是,老闆主動提出,將這名員工的工作時間,調整為更加靈活的彈性工作制,以方便他照顧家人。


這樣的調整,讓員工喜出望外,不但沒有再提及漲薪的要求,甚至在日常的工作時間內,變得更加高效和積極。


漲薪的喜悅,可能在幾個月之後,就會被漸漸淡忘,但能有機會更多陪伴和照顧剛出生的孩子,以及得到上級發自內心的重視和關懷,卻能讓員工一直記在心間。


當然,所謂的“不等價交易”絕不是指佔員工便宜,做一些毫無意義的表面文章,而是真的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找到對方的核心需求,併為之付出努力。


每個員工的性格、背景、職業動機和對自己的期望,本身就有著天壤之別,再加上人生經歷的變化和個人認知的提升,很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職業的期許也是不同的。


一直充滿鬥志的“狼性”員工,也有可能因為身體狀況、家庭變化等原因,希望放慢自己的步伐,得到調整和喘息;而原本“佛系”的員工,也有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變得積極進取。


關注甚至挖掘員工的真實需求和動機,找到適合員工的管理方式,既是每個管理者的責任,也是在困境中,企業和員工一起攜手向前的合理方式。


對於員工來講,錢固然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但絕不僅僅是唯一因素。



困難時期,公司和員工需要的不是互相挖坑,互相抱怨,而是應該互相體諒,尋求共同的解決辦法。


企業讓員工發自內心地救公司,前提是,公司在平時真的發自內心地待員工。


-THE END-
●本文由MBA智庫(mbalib)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繫我們。作者:小歐姐。MBA智庫專欄作者,資深獵頭顧問,曾任500強HR,累計溝通上萬名職業經理人。和你一起吐槽職場奇葩事,學習大咖成長史,公眾號:小歐姐微職場(ID:xiaooujiewzc)。圖源:圖蟲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