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公元640年,侯君集灭国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公元644年,郭奉孝讨伐焉耆,大唐兵威西域;公元648年,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奉孝,服焉耆而灭龟兹,置龟兹都护府。

但是,高昌、焉耆以及龟兹只是绊脚石,真正的目标的是西突厥。只有彻底消灭西突厥这个草原帝国,大唐才能彻底解决西域问题。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征战西突厥,从太宗贞观十六年起算,到高宗显庆三年结束,即公元642年到658年,大唐花了十六年时间,而且耗死了一代雄主李世民。

01.西突厥及其与大唐的西域矛盾

胡虏无百年之运,原因就是:兄终弟及的继位问题,总会在第五代彻底爆发。

突厥第一代君主伊利可汗,是第二到第四代突厥可汗的父亲。

第二代君主逸可汗,是伊利可汗的长子。

第三代君主木杆可汗,是逸可汗的弟弟。

第四代君主佗钵可汗,是木杆可汗的弟弟。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前几代都没有问题,所以突厥很强。但是,到了第五代就立即出问题,因为第二到第四代可汗的子嗣们已经长大成人,都可以当可汗。所以,名义上第五代君主是摄图可汗(第二代逸可汗之子),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四可汗并立的局面。

另外三个分别是:第一代伊利可汗的侄子达头可汗、第三代木杆可汗的儿子阿波可汗、第四代佗钵可汗的儿子庵逻可汗。而且,越往后传,突厥的可汗就越多,草原的继位纷争就只能无休无止。

西突厥,就是控制阿尔泰山以西的达头可汗一支发展起来的。隋文帝反击突厥之时,把西突厥定位为分化突厥的战略对象。大隋在全面反击成功后,草原上基本实现了东西突厥彼此牵制的局面。

李世民时期,大唐所面对的草原问题,主要是东突厥问题。公元627年,突厥八次入侵中原,主要是东突厥入侵。而西突厥一直与大唐交好。公元619年之时,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入唐,与大唐签订盟约、联兵对抗东突厥。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大唐逐渐将政治触角插入西域,势必要与西突厥发生碰撞。但是,西突厥的反应一直很迟钝,基本上就是看着大唐纵横西域,抵抗微乎其微。其原因不是西突厥有多么爱好和平,而是从第五代突厥君主开始的继位问题就一直没搞清楚。所以,大唐能够平定东突厥、大唐能够入主西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利好就是草原的继位纷争。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原和草原这对矛盾不可调和,所以战争就在所难免。大唐灭国高昌、两服焉耆和终灭龟兹的过程中,西突厥已经屡屡插手作梗了。之后,大唐要彻底解决西域问题,西突厥要彻底控死西域,双方的矛盾立即尖锐和激烈起来。于是,天山和锡尔河南北,就只能是大唐与西突厥的战场。

02.西突厥一边内部混战、一边与大唐争夺西域

公元639年,西突厥分立为南北两庭,南庭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北庭为乙毗咄陆可汗。公元642年前后,北庭乙毗咄陆可汗击败南庭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兼并其部署,西突厥初步实现统一。随后,乙毗咄陆可汗立即扣留唐使,进攻大唐的西域伊州(今新疆哈密市)。

公元642年9月,唐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击败乙毗咄陆可汗的入侵,西突厥处密部降唐。随后,西突厥再次发生内乱,其主要部属派遣代表到长安,请求李世民废黜乙毗咄陆,另立新可汗。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其后,大唐册封乙毗射匮可汗统御西突厥,原来的乙毗咄陆可汗逃至吐火罗。但是,没过多久,被大唐册封的乙毗射匮可汗,便继续西突厥的一贯作风,继续与大唐争夺西域,具体就是争夺龟兹、于阗等西域小国。

公元648年,大唐支持阿史那贺鲁(原乙毗咄陆可汗的部署)压制乙毗射匮可汗,同时发动对龟兹和焉耆的征伐战争。在这个过程中,阿史那贺鲁逐渐做大,击败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

李世民死后,阿史那贺鲁叛唐自立,并于公元651年入侵庭州。于是,唐高宗派梁建方和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发府兵三万、回纥骑兵五万,西征阿史那贺鲁,击破其所属处月部。

公元653年,阿史那贺鲁被真珠叶护(原乙毗咄陆可汗之子)击败。其后,真珠叶护遣派使者,请求大唐出兵、共同讨伐阿史那贺鲁。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西突厥的当时形势,就是一边内部纷争不断、一边外部谋夺西域。所以,大唐在这里一直游刃有余,一会支持彼方、一会支持此方。

但是,西突厥的问题解决不了,西域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大唐无论怎么动用捭阖外交,也无法解决西突厥问题。所以,到最后,只能是战争手段。

03.大唐平定西突厥之战

公元655年,唐高宗任命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出征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所部,双方爆发了鹰娑川(今新疆裕勒都斯河附近)之战。

唐军行至鹰娑川,总管苏海政率兵与两万突厥骑兵决战,但不能取胜。交战正酣,突厥又有两万骑兵前来助战,唐军陷入危局。

此时,与大军隔山休整的前军总管苏定方,望见山前沙尘陡起,断有大战。于是,苏定方率五百骑兵驰援战场,直扑西突厥大军营地,打乱西突厥攻势,救唐军于危局。唐军大胜、突厥大败,苏定方所部与唐军主力掩杀二十余里,斩首一千五百余人,缴获战马辎重无数。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但是,苏定方闪电救援,却被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判定为“恃勇轻敌”。同时,王文度以另有诏命为名,取代行军大总管程知节、节制西征唐军。王文度组织唐军披马结阵,不敢“恃勇轻敌”,而且大肆杀降取财,导致远征无功。回朝后,王文度被问罪,赦死除名;程知节逗留不进,而遭免官。但是,此次大唐西征以及鹰娑川之战,却烈火试出了真金,苏定方被证明足堪大任。

公元657年,唐高宗再次组织平定西突厥之战。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从北道进攻西突厥;以降将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从南道沿途招抚诸部。

苏定方率领大唐与回纥联军,势如破竹,击破木昆部,收其降众万余帐,并从中征调千余名骑兵参战西征。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泥孰部,共同会战阿史那贺鲁。唐军一路向西,一路壮大。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唐军西征至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苏定方部遭遇西突厥的主力大军。阿史那贺鲁以十姓部属、十余万大军,正面迎击唐军。苏定方以万余步兵持矛用弩坚守河谷南原。阿史那贺鲁轻敌冒进,以人数优势猛攻唐军步兵方阵,连续冲锋三次,但未能溃阵。此时,苏定方亲率四万骑兵迂回到北原敌后,并迅速发动突然袭击。阿史那贺鲁所部腹背受敌,阵破兵败。苏定方取得战场主动,下令全军总攻,追杀三十余里,歼灭和俘虏数万人。

次日,唐军继续狂飙突进,胡禄屋等五弩失毕(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右部,与左部五咄陆部并立)举部归降,阿史那贺鲁率数百骑兵向西方逃窜。

胡天八月即飞雪,而此时正值十二月,大雪忽至,平地雪厚两尺。万里远征、破敌十万、连续追击,唐军疲惫不堪。此时又逢暴雪,于是唐军上下建议就地休整,等待雪后天晴再做追击。

但是,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却力排众议。

定方曰:“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遁,则莫能擒。”

“单于夜遁逃”,大唐将士必要“大雪满弓刀”。苏定方令任雅相领兵要死阿史那贺鲁;令萧嗣业率精骑直插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附近)。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在北路唐军彪悍攻势之下,南路唐军推进顺利,至双河(今新疆艾比湖东)击败西突厥军队,招降处月、处罗二部及左部咄陆等。南北两路唐军会师于碎叶河(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楚河),并在此处再败阿史那贺鲁。

而后,唐军继续不休整、继续穷追猛打,快速向前推进两百里,至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东北)阿史那贺鲁牙帐附近。

此时,被唐军追得如丧家之犬的西突厥军队,已经精疲力尽。阿史那贺鲁到了牙帐,认为唐军不可能冒雪奔袭。于是,其下令所部残军和部众就地休整、放牧出猎。

但是,苏定方势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统率南北两路唐军“侵掠如火”,发动了金牙山大决战。毫无应战准备的阿史那贺鲁,被彻底击溃,军队和部众几乎损失殆尽。唐军破敌数万,缴获其鼓纛,即战鼓与大旗(唐朝册封阿史那贺鲁的信物)。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阿史那贺鲁再次向西逃窜,跑到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并花重金入城避难。但随后唐将萧嗣业的大军兵临石国城下。城主伊沮达官诱捕兵交出阿史那贺鲁。

至此,大唐终于平定西突厥,从贞观十六年到显庆三年,前后花了十六年的时间。

由是脩亭障,列蹊隧,定疆畛,问疾收胔,唐之州县极西海矣。

04.帝国雄心,大唐征战四方的功过是非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指出,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统治拥有不同文化认同的民族;另一个是疆域可以灵活调整,甚至可以无限扩张。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文化多元性和疆界灵活性,让帝国站到了历史核心,农业文明以来的传统时代就是一个帝国时代。而大唐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我们不能用现代人文主义的观点,把帝国排在法西斯之后而对帝国进行价值否定。在传统时代,特别是在东亚的中国,帝国还具有一种秩序和正义的属性。所以,帝国崩溃总是“国破山河在”,而帝国统一总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既然接受帝国,就不能拒绝帝国的扩展战争。所以,《中国古代战争通览》把大唐征战定性为“对外扩张之战”,史学家范文澜更是直接说是“对外侵略”。这种价值标签,都是在以现代人文主义来要求传统时代的大唐帝国。

大唐攻略四方,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帝国和金钱、宗教一样,共同构成了人类想象的共同体。当人文主义的故事取代帝国和宗教故事之时,世界肯定是另外一番秩序。但在传统时代,就只能是帝国的秩序。


苏定方宜将剩勇追穷寇,唐军大雪满弓刀,用时十六载终平西突厥


大唐,这个脱胎于南北朝的新生帝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也有着万丈雄心。唐初名将彪炳史册,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大唐将士的万里征战。

信仰支撑玄奘西行万里取经、金钱支撑商队踏遍丝绸之路。但是,到底是什么支撑大唐将士万里战戎狄、大雪满弓刀?

也许就是一种帝国雄心,吐谷浑之战,大唐将士刺马饮血、穿越沙漠;平定西突厥之战,大唐将士勒兵冲雪、不避生死。这种坚韧执着,也许才是盛唐最深刻的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