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最近看了一部韓劇《梨泰院class》,裡面有一個小女生趙以瑞,心理老師分析說有反社會人格,我聽著也覺得奇怪。為啥是反社會人格呢?因為這個女孩從小就為了目的有點不擇手段。比如比賽為了得第一,會把跑在前面的人推倒。喜歡說什麼,毀滅人類之類的話。雖然一個人也沒毀滅過,只是做了些小壞事,有的壞事還有好的效果。比如把同學欺負別人的行為拍成視頻發到網上。好像她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利己,也會損人利己,但不是就喜歡損人,只是為了利己。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這部劇裡,另外一個女孩吳秀雅,也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一個更為純粹的利己主義者。雖然沒做什麼損人的事,高明的就是沒有什麼可以被人指責的地方,總是選擇利益最大的方向。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尤其是犧牲自己的感情為代價。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趙以瑞是從小就壞,不過她無所謂,她看到了一種好,突然覺得不錯,就改變了自己,開始去幫助他人。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吳秀雅是我想要盡力做一個好人,但是如果做好人要犧牲太大的話,那就算了。大概是一個不好不壞的角色。衝突的是她內心認為“人性本惡“,卻又想盡量做一個好人,其實內心還是一個壞人。

從自然規律來說,弱肉強食一直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本法則。在生存為第一目標的情況下,善惡好壞其實沒有意義。因此,劇中長家的大佬一生追求的人生準則就是“弱肉強食“,不做食物,就要吃食物的人。因此,他自己對兒子欺負其他同學,則是毫無所謂,他在意的就是有沒有人危險到自己,如果有,就盡一切可能去消滅。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這裡唯一比較特別的就是男主角,聽父親的話,要做一個堅持自己想法的人,按自己的人生方向去生活的人。他有另一套人生價值,保護自己的信念,保護自己身邊的人,一些善的因素都集中到這個人身上。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我們談論善惡,是基於生存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的前提下。然後,再去追求的人生目標。就是先做一個活人,然後才是做一個好人。

在原始社會,人類生存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所有人可能以現在的標準來說,都是惡。人吃人也是正常現象。

在現代社會,絕大多數國家都實現了生存的保障,才有基礎來提出善惡觀。因此,只有在溫飽和安全都解決的社會中,談善惡才有意義。

由於人性中,為了生存和安全,利己是必須的首選。因此,每個人心裡,最先呈現的就是利己。孩子看到吃的就要拿,不會去思考是不是屬於自己的。

如果惡的標準,是利己,那麼應該所有人類的直接表現就是惡。如果惡的標準,是損人,那則不符合絕大多數人類。

利己沒有問題,人應該利己,現代資本主義就是以保護個人權利義務為核心。任何時候,個人的利益都是值得肯定和保護的。

有句話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主旨恰恰想法,人人都不要管自己的事,去管別人,自己的事,由別人來管。好像很高級,其實還是利己。因為是希望“人人為我“,所以建議大家”我為人人“,也是一個等價交換。如果人人不為我了,我還要不要繼續為人人?

NLP裡有句話叫: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事與事之間是有界限的。自己的事不承擔,是失職;別人沒求助而去管別人的事,是越界;允許別人隨意干預你的事,是沒守住邊界。

利己不是惡。自己的失敗,自己承擔,不能怨天尤人,怪他人為什麼不幫助自己。別人幫你,是對方是善意,不幫你不是惡意。

損人是惡。損人利己則不一定。

人活在社會中,為了更大的獲得自己的利益,需要遵守社會規則。最底線的規則就是法律。在最底線的規則之上,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儘可能的去想辦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雖然,可能犧牲了其他人的利益,但是符合基本的遊戲規則,就是得到社會的認可。比如運動員比賽,就是靠淘汰其他人獲得的勝利。這是競賽的規則。

那有的人喜歡這種方式,有的人更溫和一些,喜歡共贏,我們都不輸。這當然也可以,不過不能說,喜歡競爭的方式的人就是惡。

權力更大的人就一定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賺錢最多的人,就應該要捐款最多?我認為不需要。

各個國家法律還會有很多差異,最低的生存底線都會有不同。何況每個具體的一個人。

因此,人天性就是生存。後天實現這個基本目標以後,內心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取決於人生活的小環境。在這個小環境下,人會先有一個基本的規則和做人的標準。

之後,去到新的環境,到了更大的環境,又會發生衝突和改變,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酸甜苦辣,人會認識到自己所在的環境下,有哪些標準,自己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也可能是中立。是人後天的一些經歷所導致的。

因此,人之初,本身是沒有價值觀的。善惡是經歷了一定社會經驗後的產物。最初就是父母家族、生活環境的影響,之後逐漸發展成型。

一開始是一個個填空題,之後是一個個選擇題。

善惡對於社會,就是一個陰陽,就是白天和黑夜。每個人都是既有惡念也有善念。長期為善者,惡意會逐漸大增。長期為惡者,也有善的念頭冒出。一味做好人,容易犯下大錯而不自知。因此,心理學裡,經常有個說法,就是時常做小壞事,其實更有助於人格的完整。


《梨泰院class》裡的”人之初、性本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