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民国 国立西北大学穆济波 编著《中国文字学》《文字学大意》

在泸州的历史上,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其实涌现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当然也不乏文化名流,只是因为这个城市毕竟是四线之流,又因为后期一心搞建设,对这些作古许久的人物,大家并没有怎么重视,之前沽酒客给大家聊了很多,如金丽秋,蒋兆和,曾一鲁、陈炜谟、陈中和、税西恒等等,今天再给大家聊一聊这位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

当然穆济波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他跟秦德君的恩怨情仇可能更吸引大家八卦和窥探私隐的兴趣,但是沽酒客并不想在本文谈论这个话题,还是书归正传,谈谈他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吧。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民国 国立西北大学穆济波 编著《中国文字学》《文字学大意》

穆济波(1892——1976年(也有资料说是1978存疑)),本名世清,号茧斋,晩年号孟默,合江先市镇人。幼年时就酷爱古文及诗词。先就读于合江官办小学、合江中学,后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

1918年,他从高师毕业,便在成都盐道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时兼任《直觉报》及《星期日周报》主编。这两报社均鼓吹民主与科学,为“五四”新思想在四川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1921年春,他到重庆同秦德君结婚。秦德君是蜀中女界投身革命的先驱之一。其后,应聘川南师范学堂任教,与恽代英、肖楚女、李求实、谢啸仙等中共地下党员交往。秦德君也在附小任教。在泸期间,他加入恽代英组织的“学行励进会”,秘密宣传马克思阶级学说和世界观、人生观。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民国 国立西北大学穆济波 编著《中国文字学》《文字学大意》

在川南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卢作孚的支持下,川南师范积极改革教育行政制度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他发起创办泸州图书馆,支持并参与通俗演讲所和夜课学校。

1922年。同秦德君到南京,任教于东南大学,同时在东大附中兼课。主编并出版《合作周刊》;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学潮,他把这个周刊更名为《孤愤》。

“五卅”惨案后,改为《人权日报》,致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同年夏天,肖楚女辞去重庆《新蜀报》职务,东下过南京,穆济波留肖楚女任《人权日报》社论主笔,报纸面貌为之一新。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1926年,在陕西西北大学任教。直系军阀吴佩孚遣刘镇华进军西安,以十个师的兵力围城。陕西督办李云龙(对跟亮剑主角同名当然不是一个人),师长杨忠,集兵五千人凭城防御。战事连绵二百三十多天,学校停课。

他组织陕西、甘肃、山西学生成立“围城读书会”,由他和吴芳吉轮流辅导。西安城内缺粮,饥饿居民每天死亡五百人以上。直至十一月,西北军孙良诚部回族骑兵万余人攻入西安,围城乃解。

1928年,穆济波出任南通中学校长,得知其弟穆世济在广州被捕,他立即去广州,希望通过于右任、邵力子等朋友援救世济,不料世济已于他到广州之前一日被害。他悲痛不已,将世济葬于广州东郊四川义园竹荫深处。他的妻子秦德君(关于二人的纠葛其实是一段难以清楚的公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来看,他老婆也算一个奇女子)弃家去了日本,这对他又是一个打击。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穆济波

1929年,因学校挽留,并拒绝新校长到任,当局便拘捕穆济波,关进苏州监狱。李国桢女士为他照顾子女,并多次到苏州监狱看望他。出狱后与李国桢结婚。

1932年,他从南京到西安任教。1938年春,同李国桢返回四川,应四川大学聘任中文系教授。吴芳吉也在川大。二人向学校提出“讲而兼学,体而兼用,中而兼西”等原则,突破了川大多年来一直拒收白话文考生的门户之见。

在川大因与校长关系尚差,与中文系顽固守旧派见解不同,学术思潮斗争激烈,他愤而辞职,到重庆大学任教。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先后在重庆大学、四川省教院、四川美术学院等校任教,同时与吴宓、吴芳吉、周太玄、苏渊雷、戴叔珣等名教授交往,相互友善。

他对中国文学的教学,有独到见解,遂蜚声国内外。对青年真诚关心和竭力帮助。为帮助大批青年,他创办草堂国学专科学校和南林学院,替青年谋求出路。

在他南泉寓所,拜谒者、造访者众多,他必以礼相待,以志励之,以行助之,很得青年学生敬重。

新中国成立后,穆济波先后任西南师范学院、军区师范学院教授。曾当选为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后调任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他的著述丰富,早年他与叶楚伧合编《中学语文教材》(正中书局出版),后著《中国文学史略》(国风书社出版),晚年著有《茧斋诗稿》等。

一生做人和创作的态度是:“古人填词,以含蓄蕴藉为上;我之于词,则以快意尽言为善。他人读之,尽可以嫌其无味,无碍于我之发泄。悠悠之口,难免以其中有累句,目为罪言,但我以据实直书表现自我。有罪,我自承担,绝不做两面派,巧言令色,自饰其非也。”

民国语文教育家,合江人穆济波小传

在此分享其《还乡吟》一首:

七十还乡我亦曾,时当乙已备春灯。

马鞍山下新开道,佛陇溪头老养能。

宝藏深探煤气广,蒙泉奋达石油层。

天工八载知何限,愧作成都托钵僧。

他的诗据实直书,直接表现了所见所感,代表了他写诗词的主张和风格。穆先生最值得我们研究的还是他的语文教育改革,确实算是在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