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蒙古族禮俗

是百靈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調,

是文明人就要講究禮貌;

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飛翔,

沒有禮貌,再好的容貌也被人恥笑。

這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有名的兩句諺語。它生動地反映了蒙古民族講究禮貌和崇尚禮儀的民族氣息。

蒙古人不僅純樸彪悍,而且非常講究禮儀。

公元1969年冬和翌年春,清朝康熙皇帝在親征噶爾丹時,曾經兩次渡河進入鄂爾多斯巡幸,蒙古族牧民的禮貌曾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清代許多文獻中記錄了康熙的見聞和感想。他說:見其人皆有禮貌,不失舊時蒙古規模。各旗俱和睦如一體,無盜賊,駝馬牛羊不必防守,生計周全,牲畜繁盛。

茫茫草原,常常幾十裡、幾百裡沒有人家。遠行人飲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幫助,於是從遠古一直把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禮貌待人,作為每個人都要遵循的禮俗加以沿襲。《蒙古秘史》有許多關於禮俗的記載。朵奔篾兒幹路遇兀良哈歹人殺鹿,說:“朋友,將這份子肉來!”其人立即分肉於他。成吉思汗規定的《大札撒》裡說:“行路時經過用餐人的旁邊,可下馬與之共席用餐。用餐人不能拒絕。”因而長期以來,遠行人遇到帳幕,即使主人不在也可進包用餐。主人歸來,如冷落相待,就為失禮,傳出去要受到輿論責備。

這種優良的道德風尚蒙古人保留至今。《蒙古族風俗見聞錄》、《蒙古族風俗志》以及各旗縣的方誌都有記載和介紹。

據《科爾沁右翼中旗志》介紹蒙古族禮儀,大體有獻哈達、遞鼻菸壺、裝煙、請安四種。

獻哈達,這是蒙古族世代相傳的禮俗,至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和祝賀。《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據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和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配上白布。

這裡所說的“白布”就是哈達。獻哈達到清代就更為盛行。不過敬獻哈達,起初主要在宮廷、官府等上層社會,在民國流行起來,還是在16世紀後期。

哈達,是藏語音譯,就是一種“禮巾”。哈達的質為絲綢、絹紗或棉布。顏色多為白色,也有蔚藍色象徵人們的生活像蔚藍色的天空,萬里無雲,清爽歡快。哈達長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三寸到三尺,也有三尺以上的,最長的得到到九尺至一丈二尺,稱“朗翠”大哈達。哈達上面多數繡有“八寶”、“雲林”等圖案。

哈達的長度,質料的優劣,和獻哈達的方法,要看接受者的身份和自己關係的遠近。舊時給王公或佛像敬獻哈達,必須用三尺長的質料最好的白綢子,姿勢要雙腿跪下,用張的兩手高高捧著,舉過頭頂。對尊者和長者獻哈達,身體要略向前傾,兩手捧著哈達舉過頭頂,放到接受者的座前或足下。對平輩,只要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中或腕上就可以了。而對小輩或下屬,則將哈達系在他們的頸上。獻哈達時,必須鞠躬,用雙手捧著,若不鞠躬或用單手送,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通常動作姿態要同獻哈達的人一樣,並表示謝意。

遞鼻菸壺,這是蒙古族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是蒙古族最普遍的相見禮,在日常交往中表示敬意和友好。

到蒙古族家庭做客時,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非常精緻的小扁瓶,敬給客人嗅一嗅,或者客人從“瓶”中倒出一點“粉末”用手捻搓後用鼻吸入,這就是鼻菸壺(呼呼爾)。蒙古族尤其是草原上的牧民,無論男女、貧富都有鼻菸壺。

鼻菸壺,有一立方寸大小,形狀多種多樣,小巧玲瓏,壺上繪有絢麗多彩的圖案。壺形有扁圓形、橢圓形、圓筒形等。壺料用杏樹根、冬青根、玻璃、陶瓷、瑪瑙、玉石、翡翠等製作。壺內有勺,勺用蓋相連,勺用銅、金銀、駝骨、象牙製作。壺內超前享受的是帶有香料的煙粉,也有裝藥物的,嗅一下可以提神。鼻菸壺通常裝在一個長六七寸寬四五寸的袋子裡,袋子多為綢緞所制,繡飾著美麗的圖案,經常佩在腰間。

遞鼻菸壺,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用右手遞壺,下輩跪一足,用雙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舊時在給王公呈鼻菸壺時,要雙腿跪地,雙手高舉,王公身子略俯一嗅,鼻菸壺不再退還。

裝煙,到蒙古人家做客,主客互相問候,如有先來的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也同樣這樣相問,之後,客人取出菸袋說:“塔木哈、塔塔”(請吸菸),主人邊答應邊用客人的菸袋裝自己荷包中的煙,點火後,用布擦菸袋嘴,用雙手或右手遞給客人,客人接受後,也同樣取出主人的菸袋,裝自己的煙,點火後遞主人。裝煙要有上下、長幼、先後之分,一般先給尊者、長者、長來者。年輕婦女一般在尊長貴賓面前不吸菸。

蒙古族的菸袋也很講究,菸袋杆套有銀箍,銀箍有鏨花。菸嘴多以瑪瑙、玉石、翡翠等製作。煙鍋銅質嵌銀鏨花。裝煙的荷包以緞、絨、布或熟鞣革製作,有的繡花,包口制有五顏六色的飄帶,有的還帶有挖煙鉤、防火罩、耳勺和牙籤等物。

請安,蒙古族同輩相見都要問好,說:“賽音白諾?”(你好)或“門德?”(安好)否則為失禮。遇到長輩則首先請安,如騎在馬上要先下馬,坐在車上要先下車,以示尊敬。男子請安、單曲右膝,女子則曲雙膝。走路、上車、進門、入座、喝茶、吃飯、飲酒一定要讓老人或長輩在前。在老人或長輩面前,年輕人要說話和氣、恭恭敬敬。蒙古族還特別尊重“巴格西”(老師),對“巴格西”常作為貴賓款待。

此外值得一說的是蒙古族的敬茶和敬酒也很有特色的。蒙古族飲茶風俗盛行於元以後。明清時幾乎普及到每個家庭。牧區、半農半牧區多為奶茶,農業區多為紅茶。客人來了必須沏茶。再有客人來,壺中的茶即使是新沏剛喝的,也必須倒掉重沏,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敬、不禮貌。

多數主人十分講究茶具、茶具清潔和沏茶方法。茶具不僅要樣式好,還得工藝精美。用過的茶具必須洗刷擦試乾淨。來了客人,先要把壺用熱水“暖”一下,然後沏茶。沏好茶,如果喝茶人多,不能把茶水一兩碗倒幹,要均勻地倒入各碗,茶壺續上水後,再依次添滿。

有的民族以“滿杯酒、半杯茶”為禮貌,蒙古族不同,主張倒茶也要倒滿才顯主人的熱誠實惠。客人喝茶時,有時還要端上奶皮子、奶豆腐,勸客人食用。

蒙古族群眾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華。牧民草原放牧,常隨身攜帶酒壺。有客至,也是無酒不成席。給客人敬酒,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敬。敬酒一般一次敬三杯,客人至少要喝兩杯。客人不喝,便即興唱酒相勸,有時還赤誠地單膝跪倒請你喝下。客人喝醉,主人高興非常,認為你是看重了他。

在蒙古人家裡做客,要實實在在,來不得半點虛假,你若能毫不客氣地痛飲飽餐,那麼主人會感到格外高興,認為這樣的客人“誠實可交”、“夠朋友”。相反,你客客氣氣,虛虛假假,主人就會反感,認為你瞧不起他。蒙古人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會永遠感激,並想盡辦法報答。反之,如果有人欺騙他一次,他也許會永遠不信任你。

純樸、豪爽、好客,是鄂爾多斯蒙古族古樸的民風。每有過路客人,牧人皆以上賓之禮款待食宿。他們認為,要在太陽落後放走了客人,那簡直是自己的恥辱。過去,牧區之家無院落,蒙古包從不鎖門。客人來了,若遇家中無人,欲喝欲吃盡可自取所需。要住,你就放心地留下;要走,收拾了餐具可以揚長而去。主人不認為這是客人無禮,反覺得你能以誠相待而由衷地高興。

牧民對於來客,不論是否相識,總是一面熱情問候,一面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致禮,請客人先步進入家中,稍稍坐定,便端上奶茶和奶食品。進餐時候,又必備酒肉款待。遇有特別尊貴的客人,則有“烏查”之宴。

“烏查”之宴的禮節很隆重,大體程序是:(一)獻奶。前邊說過,牧民認為奶食是最為純潔、吉祥的食品。因此,向客人獻上潔白的鮮奶或酸奶,便是主人敬客的最高禮節。所謂獻奶,就是根據客人的年齡、輩份、職務大小,主人雙手端起盛有奶子的銀碗,依次敬獻到客人面前。客人雙手接過,作為回禮,要用右手無名指蘸上奶子向空彈三下,以表示對天、地、神靈以及主人的尊崇。(二)上“烏查”。主人用托盤把全羊各件按羊體結構順序擺好,在每一件上割一點肉放到羊頭上,頭朝客人,舉向客位,意即現在把全羊都獻給您了。客人依次從羊頭上取一小點肉品嚐,表明對主人敬意的全部接受。這時候,就有專人把“羊背子”肉割開,以供大家各取所需。按照古老的風俗,全羊之中,唯羊尾和左小腿不能吃,要回敬給主人。在此之前,主人還要雜取各樣之內放在盤或酒盅裡,然後出門喊一聲“迪吉烏力古貴(把全羊獻給您啦!)”!以示對祖宗的敬意。(三)獻酒。給主賓席上的長者或者職位高者敬一杯酒,接過乾杯,然後再回敬一杯。至此,大家就可隨意動手品嚐全羊之美味。牧人觀念,以為吃了大腿和胛子肉能夠成為最有福氣的人,所以“烏查”宴席上,至今仍有分食“福肉”之風。

在鄂爾多斯蒙古族的習俗中,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禁忌和忌諱。假如有一天,您能百忙抽空蒞臨鄂爾多斯草原來,那麼,入境隨俗,還請您尊重蒙古族同胞如下的一些習慣:

騎馬或坐車到牧民家裡作客時,不能從人家的門口和瑪尼宏杆子中間穿過去,也不能跨越套馬杆。接近主人房舍時,要輕走慢行,早點兒下馬下車,一為尊敬主人,二免驚動畜群。馬絆子要大頭朝上掛在馬鞍上。馬鞭子不能帶進屋裡去。

蒙古族牧民喜雙不喜單,您要給主人贈禮品,每類物品最好是成雙成對的。

到牧民家裡,請先向主人問好,然後再問天氣和牲畜。即使當時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您也最好說話要吉利。

不要一進門就坐到坑桌的正面位置上,要是主人謙讓,當然也不要過分客氣,不過入座一定要雙腿盤起,儘管這種坐式對您來說也許是很不習慣的。可不要坐鍋臺。天冷,也不要到火爐和灶火上烤腳。

主人敬您酒,您要雙手接過來。不要左手給主人遞東西。酒宴上,不論受酒和敬酒,都需要把挽起的袖子落下來。

作者:王文明,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鄂爾多斯學研究》專刊,2015年第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