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古族礼俗

是百灵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调,

是文明人就要讲究礼貌;

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

没有礼貌,再好的容貌也被人耻笑。

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有名的两句谚语。它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民族讲究礼貌和崇尚礼仪的民族气息。

蒙古人不仅纯朴彪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

公元1969年冬和翌年春,清朝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时,曾经两次渡河进入鄂尔多斯巡幸,蒙古族牧民的礼貌曾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清代许多文献中记录了康熙的见闻和感想。他说:见其人皆有礼貌,不失旧时蒙古规模。各旗俱和睦如一体,无盗贼,驼马牛羊不必防守,生计周全,牲畜繁盛。

茫茫草原,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蒙古秘史》有许多关于礼俗的记载。朵奔篾儿干路遇兀良哈歹人杀鹿,说:“朋友,将这份子肉来!”其人立即分肉于他。成吉思汗规定的《大札撒》里说:“行路时经过用餐人的旁边,可下马与之共席用餐。用餐人不能拒绝。”因而长期以来,远行人遇到帐幕,即使主人不在也可进包用餐。主人归来,如冷落相待,就为失礼,传出去要受到舆论责备。

这种优良的道德风尚蒙古人保留至今。《蒙古族风俗见闻录》、《蒙古族风俗志》以及各旗县的方志都有记载和介绍。

据《科尔沁右翼中旗志》介绍蒙古族礼仪,大体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请安四种。

献哈达,这是蒙古族世代相传的礼俗,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和祝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据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和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配上白布。

这里所说的“白布”就是哈达。献哈达到清代就更为盛行。不过敬献哈达,起初主要在宫廷、官府等上层社会,在民国流行起来,还是在16世纪后期。

哈达,是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哈达的质为丝绸、绢纱或棉布。颜色多为白色,也有蔚蓝色象征人们的生活像蔚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清爽欢快。哈达长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三寸到三尺,也有三尺以上的,最长的得到到九尺至一丈二尺,称“朗翠”大哈达。哈达上面多数绣有“八宝”、“云林”等图案。

哈达的长度,质料的优劣,和献哈达的方法,要看接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或佛像敬献哈达,必须用三尺长的质料最好的白绸子,姿势要双腿跪下,用张的两手高高捧着,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者献哈达,身体要略向前倾,两手捧着哈达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或足下。对平辈,只要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就可以了。而对小辈或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时,必须鞠躬,用双手捧着,若不鞠躬或用单手送,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通常动作姿态要同献哈达的人一样,并表示谢意。

递鼻烟壶,这是蒙古族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是蒙古族最普遍的相见礼,在日常交往中表示敬意和友好。

到蒙古族家庭做客时,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小扁瓶,敬给客人嗅一嗅,或者客人从“瓶”中倒出一点“粉末”用手捻搓后用鼻吸入,这就是鼻烟壶(呼呼尔)。蒙古族尤其是草原上的牧民,无论男女、贫富都有鼻烟壶。

鼻烟壶,有一立方寸大小,形状多种多样,小巧玲珑,壶上绘有绚丽多彩的图案。壶形有扁圆形、椭圆形、圆筒形等。壶料用杏树根、冬青根、玻璃、陶瓷、玛瑙、玉石、翡翠等制作。壶内有勺,勺用盖相连,勺用铜、金银、驼骨、象牙制作。壶内超前享受的是带有香料的烟粉,也有装药物的,嗅一下可以提神。鼻烟壶通常装在一个长六七寸宽四五寸的袋子里,袋子多为绸缎所制,绣饰着美丽的图案,经常佩在腰间。

递鼻烟壶,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用右手递壶,下辈跪一足,用双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旧时在给王公呈鼻烟壶时,要双腿跪地,双手高举,王公身子略俯一嗅,鼻烟壶不再退还。

装烟,到蒙古人家做客,主客互相问候,如有先来的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同样这样相问,之后,客人取出烟袋说:“塔木哈、塔塔”(请吸烟),主人边答应边用客人的烟袋装自己荷包中的烟,点火后,用布擦烟袋嘴,用双手或右手递给客人,客人接受后,也同样取出主人的烟袋,装自己的烟,点火后递主人。装烟要有上下、长幼、先后之分,一般先给尊者、长者、长来者。年轻妇女一般在尊长贵宾面前不吸烟。

蒙古族的烟袋也很讲究,烟袋杆套有银箍,银箍有錾花。烟嘴多以玛瑙、玉石、翡翠等制作。烟锅铜质嵌银錾花。装烟的荷包以缎、绒、布或熟鞣革制作,有的绣花,包口制有五颜六色的飘带,有的还带有挖烟钩、防火罩、耳勺和牙签等物。

请安,蒙古族同辈相见都要问好,说:“赛音白诺?”(你好)或“门德?”(安好)否则为失礼。遇到长辈则首先请安,如骑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示尊敬。男子请安、单曲右膝,女子则曲双膝。走路、上车、进门、入座、喝茶、吃饭、饮酒一定要让老人或长辈在前。在老人或长辈面前,年轻人要说话和气、恭恭敬敬。蒙古族还特别尊重“巴格西”(老师),对“巴格西”常作为贵宾款待。

此外值得一说的是蒙古族的敬茶和敬酒也很有特色的。蒙古族饮茶风俗盛行于元以后。明清时几乎普及到每个家庭。牧区、半农半牧区多为奶茶,农业区多为红茶。客人来了必须沏茶。再有客人来,壶中的茶即使是新沏刚喝的,也必须倒掉重沏,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不礼貌。

多数主人十分讲究茶具、茶具清洁和沏茶方法。茶具不仅要样式好,还得工艺精美。用过的茶具必须洗刷擦试干净。来了客人,先要把壶用热水“暖”一下,然后沏茶。沏好茶,如果喝茶人多,不能把茶水一两碗倒干,要均匀地倒入各碗,茶壶续上水后,再依次添满。

有的民族以“满杯酒、半杯茶”为礼貌,蒙古族不同,主张倒茶也要倒满才显主人的热诚实惠。客人喝茶时,有时还要端上奶皮子、奶豆腐,劝客人食用。

蒙古族群众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牧民草原放牧,常随身携带酒壶。有客至,也是无酒不成席。给客人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敬酒一般一次敬三杯,客人至少要喝两杯。客人不喝,便即兴唱酒相劝,有时还赤诚地单膝跪倒请你喝下。客人喝醉,主人高兴非常,认为你是看重了他。

在蒙古人家里做客,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虚假,你若能毫不客气地痛饮饱餐,那么主人会感到格外高兴,认为这样的客人“诚实可交”、“够朋友”。相反,你客客气气,虚虚假假,主人就会反感,认为你瞧不起他。蒙古人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会永远感激,并想尽办法报答。反之,如果有人欺骗他一次,他也许会永远不信任你。

纯朴、豪爽、好客,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古朴的民风。每有过路客人,牧人皆以上宾之礼款待食宿。他们认为,要在太阳落后放走了客人,那简直是自己的耻辱。过去,牧区之家无院落,蒙古包从不锁门。客人来了,若遇家中无人,欲喝欲吃尽可自取所需。要住,你就放心地留下;要走,收拾了餐具可以扬长而去。主人不认为这是客人无礼,反觉得你能以诚相待而由衷地高兴。

牧民对于来客,不论是否相识,总是一面热情问候,一面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致礼,请客人先步进入家中,稍稍坐定,便端上奶茶和奶食品。进餐时候,又必备酒肉款待。遇有特别尊贵的客人,则有“乌查”之宴。

“乌查”之宴的礼节很隆重,大体程序是:(一)献奶。前边说过,牧民认为奶食是最为纯洁、吉祥的食品。因此,向客人献上洁白的鲜奶或酸奶,便是主人敬客的最高礼节。所谓献奶,就是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职务大小,主人双手端起盛有奶子的银碗,依次敬献到客人面前。客人双手接过,作为回礼,要用右手无名指蘸上奶子向空弹三下,以表示对天、地、神灵以及主人的尊崇。(二)上“乌查”。主人用托盘把全羊各件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在每一件上割一点肉放到羊头上,头朝客人,举向客位,意即现在把全羊都献给您了。客人依次从羊头上取一小点肉品尝,表明对主人敬意的全部接受。这时候,就有专人把“羊背子”肉割开,以供大家各取所需。按照古老的风俗,全羊之中,唯羊尾和左小腿不能吃,要回敬给主人。在此之前,主人还要杂取各样之内放在盘或酒盅里,然后出门喊一声“迪吉乌力古贵(把全羊献给您啦!)”!以示对祖宗的敬意。(三)献酒。给主宾席上的长者或者职位高者敬一杯酒,接过干杯,然后再回敬一杯。至此,大家就可随意动手品尝全羊之美味。牧人观念,以为吃了大腿和胛子肉能够成为最有福气的人,所以“乌查”宴席上,至今仍有分食“福肉”之风。

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习俗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和忌讳。假如有一天,您能百忙抽空莅临鄂尔多斯草原来,那么,入境随俗,还请您尊重蒙古族同胞如下的一些习惯:

骑马或坐车到牧民家里作客时,不能从人家的门口和玛尼宏杆子中间穿过去,也不能跨越套马杆。接近主人房舍时,要轻走慢行,早点儿下马下车,一为尊敬主人,二免惊动畜群。马绊子要大头朝上挂在马鞍上。马鞭子不能带进屋里去。

蒙古族牧民喜双不喜单,您要给主人赠礼品,每类物品最好是成双成对的。

到牧民家里,请先向主人问好,然后再问天气和牲畜。即使当时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您也最好说话要吉利。

不要一进门就坐到坑桌的正面位置上,要是主人谦让,当然也不要过分客气,不过入座一定要双腿盘起,尽管这种坐式对您来说也许是很不习惯的。可不要坐锅台。天冷,也不要到火炉和灶火上烤脚。

主人敬您酒,您要双手接过来。不要左手给主人递东西。酒宴上,不论受酒和敬酒,都需要把挽起的袖子落下来。

作者:王文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5年第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