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玉禮器“六瑞”之一玉璧

《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

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徑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孔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

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範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我國玉文化沉積蘊涵了深厚的炎黃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器為載體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響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並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收藏和鑑別古玉璧,一定要切實掌握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特徵。

我國傳統的玉禮器“六瑞”之一玉璧

古玉中禮玉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萬物皆有靈性的觀念,認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周禮》把壁、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為“六器”、“六瑞”。實際上玉禮器出現相當早。良渚文化中就出現大量玉琮、玉璧,數量之繁多,製作之精美,後來的歷朝歷代只能望其項背。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穿孔稱作“好”,邊緣器體稱作“肉”。《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壁,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一般把體形扁平、周邊圓形、中央有孔且邊大孔小的器物稱為壁。考古發現,玉璧最早產生於距今約5、6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紋飾的玉璧出現。玉璧的應用範圍也極為廣泛,既是權力等級的標誌,也可用於佩戴,亦能作為隨葬品,同時又是社會交往中的饋贈品或信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