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物物互聯、萬物互聯,真的能實現嗎?離我們還有多久?

恆達看世界



這兩個詞都是翻譯過來的:“IoT(internet of things)”被翻譯成“物聯網” ,根據字面理解就是物和物之間的聯網,而“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則被翻譯成“萬物互聯”,是指一切事物之間的聯網,它是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不只是物與物之間的聯網,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萬物互聯的實現。

我個人更喜歡“萬物互聯”這個詞,因為它擴展了互聯網的維度:以前我們上網,還存在下線一說,但是萬物互聯時代,將會是全時段的跟蹤。另外,萬物互聯也大大拓展了互聯網的規模,你身邊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將來都會聯網。這會帶來什麼價值呢?最直觀的感受肯定是用戶體驗的提升,比如家裡的冰箱,能自動感知到食材還剩多少,自動下單訂貨;下班準備回家,在手機App上操作一下,家裡的空調就會打開,調整到人體最適應的溫度。

不過,我覺得萬物互聯更深層次的價值,是讓終端廠商和用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緊密。

以前製造企業生產出來產品,通過層層分銷商流到終端用戶手裡,廠商和下游終端用戶之間是割裂的,很難獲取他們對於產品的反饋。但是萬物互聯時代到來以後,廠商的每一個產品,都是聯網的,能做到實時、全天候、全球化、全量數據的反饋,跟蹤每一個細節,任何一個用戶,使用產品的情況,都能通過每一個終端反饋給廠商。

比如拿特斯拉汽車來舉例,特斯拉汽車裡有幾百個傳感器監控車輛的運行狀況,汽車一旦出現問題,廠家是可以根據數據,馬上定位問題所在的,這就不需要像傳統汽車廠商那樣,還需要到汽車維修店,檢查一兩個小時才能找到問題。用戶和汽車之間的交互,也都會形成用戶行為數據,這些都會幫助特斯拉不斷去迭代產品。你看傳統汽車廠商能做到這些嗎?

實際上,我們塗鴉現在做的也是這件事,通過聯網模組,幫助傳統制造企業的設備實現聯網,從而完成設備智能化的第一步。聯網以後,廠商還可以通過IoT平臺(iot.tuya.com),為設備接入APP以及智能音箱,實現APP或者是語音的人機交互。有了這些以後,用戶和設備之間的交互數據,設備聯網的運行數據,都可以傳遞到塗鴉雲,製造廠商通過運營後臺,就可以實時關注設備運行情況,銷售區域,用戶活躍度等,也可以建立與全球用戶的溝通渠道,與消費者形成信息互動,以便更好地做銷售決策、服務決策,以及產品優化迭代的決策。我覺得這就是接下來產業互聯網要做的事。

相比之下,第一代互聯網大約有10億臺計算機聯網;第二代智能手機普及以後,大約有50億個設備聯網;再到萬物互聯時代,保守估計將會有500億個設備和人的聯網,形成一個超7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這就是萬物互聯帶來的想象空間和機會價值。


物聯網小白老師


可以實現,當前萬物互聯的代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已經走進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例如:智能家居、智慧交通、工業互聯等,這些都是萬物互聯的產物,只不過還沒有完全普及到各行各業。若想真正實現物與物、人與物的互聯互通還需要解決當前各行業的信息化問題。

1.信息化建設階段相符

各行業的信息化發展階段不同,有的行業信息化建設較為先進,有的行業則較為落後,而萬物互聯包括了硬件、軟件、應用等各個環節,可以聯繫整個生態,這就意味著需要各行業、產業上下游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到位,具備等同的信息化能力,對於信息化建設穩紮穩打,夯實基礎後,再去構建融合新技術;

2.內外部實現集成整合

集成是技術發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萬物互聯也需要集成技術作為最基礎的底層支撐,需要通過集成中間件類產品實現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到市場營銷各環節一體化監管、線上業務線下業務集成、機器設備與軟件集成,支撐決策分析、統一調控、預測監管的智能企業;

3.可融合新技術的平臺

無論是萬物互聯需要的雲計算、大數據還是傳感器、無線網絡技術,都需要一個承載的平臺去連接、接收、查看或者監管這些信息,而各行業的企業需要在實現內外部集成整合的同時搭建起這個平臺,保證平臺具備統一的標準可以無縫融合、支撐新技術的融入;

4.積極擁抱相關新技術

在具備充足的基礎設施建設後,不斷規劃、迎接、引進新技術,不故步自封,當前萬物互聯即將人、流程、數據、事物有機聯繫在一起,注重深層次整合,數據的高度運營,本質上來講就是將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5G與企業當前信息化設施相融合,實現業務不同形式的重構,而這些技術都需要我們不斷了解,進而使用。


數通暢聯


物網聯的概念為人所知已經很多年了。大家都知道物聯網是未來的趨勢,可是概念出來這麼久,感覺發展並沒有什麼起色,大家就會有質疑萬物互聯真的能實現麼?我可以在這明確的告訴大家,萬物互聯是能實現的而且是勢在必行。中國的物聯網從2016年起步,到2020年開始快速增漲,相信萬物互聯離我們不遠了。以下我將一一列出物聯網即將爆發的原因。


1、5G的發展,讓物與物之間的通信不會再為網絡傳輸速度所限制

5G網絡的使用,使得網絡傳輸速度全面提升,5G網絡的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10GB,目前4G LET的速度最高僅能達到75Mbps,5G網絡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在5G的推動下,物聯網行業將會迅速發展。

2、硬件模塊成本大幅下降

要實現萬物互聯,必須每個物品上面都有智能硬件,來實現物與物之間的通信。以前的硬件模塊成本都很高,嚴重限制了傳統電器,傢俱等嵌入智能硬件。如今藍牙模塊、wifi模塊、NB模塊等等都大幅降價,為物聯網的提供商業場景的先決備件。

3、IPv6助力物聯網

原來我們使用的是IPv4,它的地址的長度是32位,IP地址的數量及其有限,現在都很多聯網設備共用一個IP。IPv6會使得IP地址比IPv4的多了非常多,其地址數量號稱可以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編上一個地址。IPV6採用128位地址長度,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能夠保證,每個物聯網設備都有一個獨立的IP地址。IPV6不僅解決了地址短缺的問題,它還考慮了在IPv4中存在的端到端IP連接、服務質量、安全性、多播、移動性,即插即用等。

4、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成立,擁有雄厚的股東背景,包括中央財政、國開金融、亦莊國投、華芯投資、武嶽峰等資方,以及中國移動、上海國盛、中國電子、中國電科等電子信息公司,最終募集1387億元人民幣。大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近期也加強對設備的部署力度,國產設備商有望顯著受益。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將是大基金二期支持重點。這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和資金的扶持。

2020年將是物聯網的爆發之年,即將開啟萬物互聯的大門。


領創物聯


已經不遠了,估計3~5年就會實現。萬物通萬物連是一個趨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掌握人類的各種生活狀態,從而為下一步科技創造出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萬物互聯最大程度的收集用戶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就可以找出人類在各種生活環境下的各種需求,從而為開發新的產品找到出路。這就是為什麼要萬物互聯的重要原因。萬物互聯的確能夠為我們帶來非常美好的明天。能夠讓我們掌握自己是未來或最大程度的知道我們的未來。但是這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生活。設想一下,如果你的未來被機器最大程度的安排好了,你不用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和決定,你們戀人也是按照標準模式對應出來,你出去自駕遊不能隨意按照自己的意願出行,你不能臨時決定到酒吧喝一杯如此等等的都是按部就班的規矩生活,你不能熬夜不能做一些你喜歡做但不和機器規矩的事情,一旦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人類是不是就會對生活產生厭倦,但你要吃一次外賣牛排時機器會提醒你的健康不允許你吃牛排,你這時會不會崩潰。這就是萬物互聯給我們帶來的有可能的後果。想到這一切你還希望萬物互聯嗎?我們人類對於自然太自以為是了,也許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妄想症越發嚴重了。我們是否需要停一下我們的腳步,適當的迴歸自然狀態也許更適應人類的生活。我們永遠只是自然的一份子,不是掌握自然的終結者。謝謝閱讀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首先,物聯網未來必然會實現萬物互聯,而且會實現萬物智能。

當今時代正處在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初期,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代表技術就是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隨著大數據的發展,目前人工智能領域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系列人工智能產品也開始陸續得到應用。相信在5G的推動下,未來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深度融合,共同打造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

物聯網實現萬物互聯網需要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需要基礎設施的跟進,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傳統行業的接受程度,最後還需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技術解決方案、行業標準等等。目前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隨著5G標準的逐漸落地,基礎設施的瓶頸已經越來越小了,這是物聯網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

行業接受程度是物聯網發展的又一個關鍵因素,當前整個傳統行業正在進行結構化升級,而“互聯網+”是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未來產業互聯網(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深入傳統行業)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產業互聯網的基礎就是物聯網。從這個角度來看,物聯網建設將是產業互聯網建設的排頭兵。

最後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物聯網本身的技術成熟度是否能夠滿足行業要求。目前物聯網的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提升,根據相關報告(Gartner),物聯網平臺在2018年處於期望膨脹期,相信距離成熟期已經不遠了。另外,一系列物聯網相關的行業標準也在陸續的完善當中,這必然會進一步促進物聯網行業的資源整合。

相信5G標準的應用將會全面開啟物聯網時代,物聯網的應用邊界將會得到逐漸的拓展,雖然萬物互聯是一個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也許會很快。

我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目前也在帶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我會陸續寫一些關於互聯網技術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如果有互聯網方面的問題,或者考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諮詢我,謝謝!


IT人劉俊明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針對物聯網的物物互聯、萬物互聯,真的能實現嗎?離我們還有多久?這個問題,我認為,是能夠實現的,並且離我們並不遙遠。

什麼是物聯網

通俗的講,它是依靠只能傳感器和無線通信技術構建起來的一個讓用戶能夠自由控制設備、讓設備能夠智能服務用戶、讓智能設備無處不在的巨大生態圈。這個生態圈包括未來的生態網、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

萬物互聯的需求

從概念可以看出,萬物互聯是需要兩個硬性條件的,一個是傳感器,另一個是無線通信技術。

萬物互聯一直沒發展起來的原因跟網絡傳輸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硬件的技術(傳感器)其實已經成熟,讓這些產品動起來,則需要更加強大網絡傳輸技術。而且,現在有了5G,我們知道5G有三大應用場景,其中的低時延(uRLLC)、大連接(mMTC)都是實現物聯網的前提。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也許許多多物體都可以是一個計算機,都可以是一個程序。

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

舉幾個5G能實現的物物互聯的例子,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的汽車都聯網了,自動駕駛便可以實現了,每輛車之間就會根據傳感器及5G通信技術來選擇良好的路徑、判斷車與車的距離、速度,這樣車禍率就會大大降低。如果所有的家電都聯網了,實現了隨時控制,還沒到家,就先開啟空調和熱水器,出門在外忘記關窗戶,就可以遠程關窗戶等。

實現萬物互聯的時間

現在技術已經成熟,硬件已經完善,但把技術具體應用到大量實踐當中還是有一些困難,並且實現5G基站的建設完整還得需要3到5年時間,況且我們現在的需要還不是那麼迫切。所以我認為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時代還需至少5年的時間。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通信業—工兵


物聯時代,萬物互聯,已經是一個能夠被預見的大趨勢。

隨著5G商用的逐步推進,可以說,一旦5G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全面接軌,那麼至少,萬物互聯可以實現其中的大部分內容。

為什麼說是大部分呢?因為5G會令數據傳輸更快速,時延更低,連接數更多,這些都有益於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在更大範圍內、更廣空間內的互聯,因此,凡是支持網絡接入的地方,屆時都能夠被連接起來。

所以,萬物互聯場景是能夠實現的,大致在2020年前後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高度。


聯網的事情找有人,簡單、可靠、價格合理


有人物聯網


物物聯網人物聯網已經實現了一部分。


手機用戶78764593756


雲庫房App萬物互聯


重慶浩


已經在我們身邊了啊,比如NFC支付就是物聯網的一個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