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宮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誰的地位高?

A0 平安精品背戶車行平安租車

這種現象其實涉及到皇位嫡子繼承的問題,這是傳統中國皇位繼承的基本原則。但實際上,皇帝嬪妃很多,而正宮只有一位,所以庶子繼承皇位的情況在歷代王朝都很參見。庶子承位,如果嫡母(即前朝皇后)已經去世,其在世的庶生母也就自然而成為皇太后,而如若嫡母與庶生母都健在,那麼就會出現題主所說的兩宮帝母並尊的現象。兩宮帝母並尊現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末期的秦國。秦莊襄王在繼承王位之前,以其父、時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為母,即為後即尊華陽夫人為“王太后”,又以“母以子貴”尊生母夏氏為“王太后”。

而對兩宮帝母並尊現象,在形式上經歷了庶生母嫡化的過程,即在形式上從嫡庶有別到嫡庶無別。

以明代為例,明代最早的兩宮並尊出現在景泰帝時,明代景泰帝即位之後,嫡母孫氏仍然被尊為皇太后,又將其生母吳氏也尊為皇太后。但嫡母地位高於庶生母,雖同時尊為皇太后,但是有明顯區別,“天子立,尊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則稱太后者,則加徽號以別之”。

故景泰帝在嫡母孫氏之前加“上聖”之號,以示嫡庶之別。其後又有憲宗嫡母錢氏和生母周氏並稱、嘉靖帝伯祖母張氏和生母蔣氏,其中嘉靖帝在大禮議之後,將張氏與蔣氏均加徽號,但張氏為“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蔣氏“章聖慈仁皇太后”,二者還是有差別。

景泰帝嫡母孫氏,徽號“聖烈慈壽皇太后”

至明神宗朝時,兩宮太后已經沒有什麼差別,神宗庶生母李氏在太監馮保和權臣張居正的幫助下,得以加徽號為“慈聖皇太后”,而神宗嫡母陳氏為“仁聖皇太后”,二者之間在形式上已經沒有區別。

至清代,有三次兩宮並尊的情況,即順治朝的兩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太后,二者沒有徽號之別;康熙朝的嫡母博爾濟吉特氏和庶生母佟佳氏同治朝的嫡母鈕鈷祿氏“慈安皇太后”和庶生母葉赫那拉氏“慈禧皇太后”

當然,在事實上,兩宮的實際權力大小要看實際情況,畢竟母憑子貴,如同治朝的慈安與慈禧,慈禧雖為庶生母,但實際權力要大於慈安。


楚邾

向敬之

如果皇后之子成為後繼之君,那麼一般皇后即未來唯一的皇太后。當然,也有特例,咸豐帝繼位時,其嫡母和生母早逝,便封庶母兼養母、奕訢之母博爾濟吉特氏為康慈皇貴太妃,依照皇太后規格奉養。咸豐五年,太妃病篤,奕訢矯旨,向軍機處傳咸豐口諭,晉封其母為康慈皇太后,先封后奏。其不久病逝,全諡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成為順治孝獻皇后之後既非前朝皇帝皇后、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和皇太后。

奕訢生母

若皇后無子,或其子早殤,或皇帝立了其他嬪妃之子為儲,繼立為帝。新君上位,就得按禮制尊封先皇留下來的皇后及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即兩宮皇太后,即題目所說的“雙皇太后”。

如清朝兩宮皇太后,先帝的正宮皇后,是皇帝的嫡母,先帝在位時母儀天下,晉升母后皇太后是。當今皇帝的生母,先帝的妃嬪,按制度靠母憑子貴當上皇太后的,為聖母皇太后。

清朝著名的兩宮皇太后,有順治朝的孝端太后與孝莊太后,康熙朝的孝惠太后與孝康太后,同治光緒朝的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

兩宮皇太后,雖地位相等,但有先後。母后皇太后為先帝皇后,自然在聖母皇太后前。皇帝及其他人覲見兩宮皇太后,還得按宮廷禮儀行跪拜禮,有了鮮明的主次之分,先母后皇太后,後聖母皇太后。

乾隆生母

聖母皇太后,諧音生母皇太后。這種晉封不是亂來的。乾隆的生母孝聖太后,沒有做過雍正帝的皇后,只由妃子在雍正八年晉升貴妃,但她的兒子乾隆即位時,雍正帝的皇后早逝,孝聖便直接晉升為唯一的皇太后,不需有母后與聖母之分。乾隆在其死後,追諡為孝聖,也是說明她是聖母皇太后。

聖母皇太后見到母后皇太后,不能因為生子為帝而高高在上,也得向母后皇太后行禮問安,只是不用行跪拜之禮了。


以禮觀書

這個問題要區分幾種情況來分析,先說總的原則。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宗法制度,嫡妻與妾氏的地位差距很大。對於皇帝而言,即是皇后與妃子(包括皇貴妃、貴妃、妃嬪及以下)的對比,皇后是君,其他女人是臣。

一般情況,皇后沒有生兒子,其他妃子的兒子被立為太子,繼位為新君。則先帝皇后是嫡母,尊為皇太后,若生母也尊為皇太后,地位在嫡母之下。

如康熙帝繼位時,尊嫡母孝惠章皇后(後來的諡號)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仁憲皇太后。尊生母孝康章皇后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和皇太后。地位是“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

後來同治繼位,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也是這種情況,並不是慈禧能欺負慈安的。在陵墓上,慈安的墓距離咸豐墓更近,這就是地位的差別體現。但還有咸豐的原配孝德顯皇后地位又高於她們。

特殊情況:

一、皇后是繼後

從宗法上續絃的要低於原配。新皇帝如果是原配皇后的兒子,那麼親孃的地位就高於繼母皇后了。如道光帝,他是嘉慶帝原配孝淑睿皇后的兒子,清代唯一以嫡長子繼位的。老爹去世時,正宮皇后是孝和睿皇后,只比道光大六歲,但仍尊為皇太后,以親孃孝順。

二、外藩兄終弟及

皇帝死了沒有兒子,把兄弟或堂兄弟拉來繼位。先帝的皇后,比新皇帝的生母就低了一輩。如果是新皇帝生母被尊為太后,則地位高於前皇后嫂子。若只是過繼,而沒有尊本生父母為帝后的話,則生母地位還是臣,低於前皇后。有點像繞口令呢

上述只是理論上的高低,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特例。如遼聖宗的皇后蕭菩薩哥沒有生兒子,宮女出身的妃子蕭耨斤的兒子繼位,即遼興宗。而嫡母尊為太后,生母自立為太后。嫡母賢惠軟弱,生母心狠手辣,最終地位低的生母把嫡母以“參與謀反”給逼死了。


幾葦渡

這個問題分兩部分來答:

一、先簡說“下一任皇帝”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拿正宮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比地位,那說明,這位“正宮皇后”,一定沒能如她所期待的生下皇子,結果全部家產,其實就是整個帝國,落到了另一個女人所生的孩子懷中。

正宮,是“母儀天下”的皇后,可惜她沒能生下兒子,就不得接受另一個女人“母以子貴”,與她比肩而立。


皇后是皇帝的嫡妻,所生之子為嫡子,擁有完全而且唯一的繼承權。這跟普通家庭還不一樣,一般人家,不管嫡庶,都要平均分配家產。而皇帝的嫡長子,繼承的是整個天下,他的嫡庶弟弟們,都是他的臣子。這就是中國傳統皇朝的嫡長子繼承製。

嫡子,就是皇后所生之子。嫡子的繼承權是優於庶子的,好比康熙皇帝的長子胤褆,是妃子所生,雖然他搶在最前面出生,可是被立為太子的,仍是他的弟弟胤礽,只因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胤褆是庶長子,年紀大小在有嫡子的條件下,是沒有用的。

如果皇帝沒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沒有生兒子,庶子才有機會繼承帝位,而庶子的繼承權,一般也不按出生的次序,往往由皇帝在兒子中挑選一個最心疼的立為儲君。歷史上有個有趣的“老四即位現象”,大家可以注意下,四皇子繼位的比較多,對於想當皇帝的皇子來說,“4”是個中獎幾率很大的數字。當然每個朝代不一樣,比如清朝不注重皇子的出生次序,擇“賢”即位,所以清朝的儲位之爭就特別激烈。而明朝就特別重視皇子的長幼,臣子們只擁護年紀大的,比如嘉靖皇帝的兩個兒子,大的是裕王,小的是景王,群臣堅決擁護裕王,他就是後來的穆宗朱載垕;再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明神宗長子叫朱常洛,是一個宮人生的,三子朱常洵,是鄭貴妃生的,都是庶子,神宗喜歡常洵,不愛常洛,想立三兒子為太子,可群臣就是不答應,為此君臣爭了十幾年,這就是明代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國本之爭”。

從歷史來看,歷代嫡子繼承皇位,要遠少於庶子繼承皇位的情況。這就意味著,生不出兒子的皇后,在夫君死後,將處於一個較為尷尬的處境:和一個她可能非常厭惡的驕傲女人相處!


二、兩宮太后相處的尷尬

皇后位尊,是六宮之主。如果用民家的情況來說,皇后是一個家庭的正妻,是皇帝“八抬大轎娶進門”的,地位最為尊貴。而不論是皇貴妃、貴妃還是妃、嬪、貴人,她們地位有等差,但都是皇帝的妾。

我們知道,在“一夫多妻(妾)”的禮法制度下,妾的法律地位是遠遠不如正妻的。比如,正妻是家裡的女主人,擁有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權,死後可以與夫君合葬在祖塋裡,靈位可以進入祠堂等等,這些都不是妾所能享受的。

如果皇后的兒子繼位,她將成為太后,在後宮的地位將進一步強化。然而,如果皇后沒有兒子,皇位則將由一位妃子的兒子繼承。一枚本來可以獨享的桃兒,被人分食了大半,你說她心裡苦不苦?

根據歷代慣例,都是“兩宮並尊”,新王朝將有兩位太后。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非常的多,特別是明朝,絕大多數皇后都沒有生出兒子,所以幾乎每一朝都有兩位太后。這兩宮母后,分別是現任皇帝的“嫡母”(先帝的皇后)和親生母親。

我看到前面有人說,皇帝將生身之母稱為“聖母”,聖就是生。這是不對的,兩宮母后都是“聖母”。聖是指皇帝,這兩位太后,都是皇帝的母親,一個是名義上的,一個是親生的。


嫡母是宗法意義上的母親,她本來的地位就在生母之上,故此在排序上,應以嫡母為先。但生母佔了“母以子貴”的優勢,皇帝說是“兩宮並尊”,上尊號什麼的,兩宮太后都是一起上,看起來很公平,其實上還是有差別的,畢竟皇帝親的,還是他自己的親媽。世態炎涼,人們也是趨赴皇帝的親媽,那麼在宮廷裡,那位親媽太后處,就十分熱鬧,嫡母太后那裡,冷落清秋的“節”就特別的多。

昔日的皇后,坐在宮裡,聽著帝母宮裡熱鬧非凡,她心裡是啥滋味,不消我多說吧。然而,她要在宮裡過的安生,還得與那位“好姐妹”搞好關係,不然被她兒子穿起小鞋,太后也不好受啊!比如明代歷史上,嘉靖的親媽蔣太后與前朝武宗的媽張太后關係惡劣,張太后為此吃了二十多年苦頭,兩個兄弟還被皇帝幹掉了,她過的日子,簡直快生不如死了!

所以,儘管在名分上,嫡母太后的地位要比皇帝生母太后高,但她最好謙虛謹慎再多加退讓為好,不然後宮鬧起矛盾,站在她對面的,可是一對母子!有的她受。就是死了,兩宮太后還要入葬在先帝陵寢地宮裡,一左一右,如果做了對頭,活時難受,死了也不得安靜!


皇帝不稱朕

理論上前者高,但也有反例。

明武宗的遺孀和明世宗的母親之類的對比我就不做了,這有些抬槓了也沒意義也不符合題主本意。

少數民族政權也接觸一些漢族文化,但不代表全學去了,所以出現了這個反例。

其實遼聖宗的遺命沒什麼問題,齊天皇后蕭菩薩哥為皇太后,興宗生母蕭耨斤為太妃。蕭菩薩哥不但是興宗嫡母,還是養母。但蕭耨斤就敢小人得志地罵蕭菩薩哥“老東西你得寵的日子到頭了”,自稱法天太后,陷害蕭菩薩哥參與謀反,不顧興宗反對遷蕭菩薩哥於上京。興宗說:“皇后侍先帝四十年,撫育眇躬,當為太后;今不果,反罪之,可乎?”似乎蕭菩薩哥連太后名分都沒了。不久蕭耨斤擔心興宗懷念養育之恩,派人殺了蕭菩薩哥。蕭菩薩哥自訴無罪,請求先沐浴再死。

後來興宗從親媽手中奪權,追尊蕭菩薩哥為仁德皇后。蕭耨斤和兒子反目,兒子死了她也不哭。最後蕭菩薩哥和蕭耨斤都祔葬聖宗慶陵。

蕭菩薩哥在後位時,已經“仁德皇后威權既重”。如果遼朝嚴格明確了嫡母壓生母,則她的地位更有保障,又有興宗支持,這個悲劇根本不會發生。

北魏也出過類似的事,孝明帝登基後,嫡母高英為皇太后,生母胡充華為皇太妃(子貴母死制度剛廢除)。高英謀害胡太妃不果。不久高英叔父高肇死於政變,高英被迫出家為尼,胡太妃稱太后掌握政權。後來天有異象說是需要國母擋災,胡太后就給高英發了盒飯。


我不是Henry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古代有嚴格的尊卑制度,正宮皇后是後宮之主,這個地位無人可撼動,除非被皇帝廢除,否則其他人決不能望其項背。就算是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也要看正宮的臉色!

舉個例子吧,近代著名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慈安是咸豐的正宮,慈禧是同治皇帝的親媽。咸豐駕崩後,同治還是個孩子,慈禧和慈安同朝聽政,雖然慈禧心機多,會拉攏人,慈安對政治不感興趣,但慈禧在慈安跟前還得老老實實,恭恭敬敬,不敢造次,只因封建禮儀不可僭越,並且朝中大臣主要還是聽命慈安的。直到慈安死後,慈禧才像脫韁野馬,徹底開始掌控朝政,胡作非為了!


Baby8137

在古代宗法裡,母親只有一個,那就是嫡母,也就是老爸的正妻!而自己的生母如果不是正妻,嚴格來講,連母親都不能叫,所以地位非常低的!所以古代子以母為貴!如果長子不是嫡出!他連嫡出的二兒子三兒子的地位都不如!同樣皇帝的生母如果不是前朝的皇后,按宗法來說,那麼她的地位是不可能比前朝皇后高的!


青城142028341

“兩宮並尊,雙皇太后”的現象在古代很常見,名義上是正宮皇太后(嫡母)的地位高,生母皇太后的地位稍低,但在感情上,肯定還是生母皇太后跟現任皇帝更加密切。

皇后是皇帝的大老婆(嫡妻),所生之子為嫡子,擁有完全而且唯一的繼承權,如果皇帝沒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沒有生兒子,庶子才有機會繼承帝位。

庶子繼位後,老皇帝的皇后被稱為“嫡母”,肯定是要被尊為皇太后的,這是禮制宗法的規定,誰也違抗不得;然後根據慣例,新皇帝的“生母”也可以被尊為皇太后,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時存在兩個皇太后,術語叫“兩宮並尊”,誰的地位更高呢?

皇后是“六宮之主,母儀天下”,她的地位是整個後宮女性中最高的,不會因為皇帝駕崩而改變,而且嫡母是現任皇帝宗法意義上的母親,她本來的地位就在皇帝生母之上,故在排序上以嫡母為先,生母為後,這點毫無疑問。

說起兩宮太后的關係,有些是相當不和諧,甚至矛盾重重的。這個時候,生母尤其是性格強勢的生母太后往往憑藉“母以子貴”優勢佔據上風,畢竟人家的兒子是現任皇帝,每個人都跟自己的親媽親,誰讓自己生不出兒子呢!

明朝嘉靖皇帝的生母蔣太后和嫡母張太后關係就很惡劣,蔣太后爭強好勝,年輕時就是母老虎,兒子當了皇帝后,更是囂張的不得了,張太后為此吃了二十多年苦頭,被牢牢壓制。


再者就是清朝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和嫡母慈安太后,因為同治年幼,兩位太后共同輔政,所以年號叫“同治”,慈禧太后的名分地位要低於慈安太后,但慈禧太后權力慾極強,又特別強勢,最後架空慈安,大權獨攬,據說慈安太后就是被她毒死的。

其實兩宮太后的爭執沒有必要,畢竟倆人同病相憐,都沒了老公,沒啥好爭權奪利的,客客氣氣,相安無事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就是死了,兩宮太后還要入葬在先帝陵寢地宮裡,一左一右,生前做了對頭,死後也不得安靜。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以禮制尊卑而論,正宮皇后的地位是肯定要高於原為妾室的太子生母的。

在明朝之前,歷朝歷代千年以降,當皇帝是庶子即位時,並沒有同時尊奉兩宮太后(嫡母、生母)的禮制。當嫡母、生母同時在世時,只可尊嫡母為皇太后,生母則為皇太妃,或“帝太后”。只有當生母死後,方可追封其為皇太后,以此明嫡庶。同樣,皇帝只有在嫡母已去世後,才能遵健在的生母為皇太后。

西漢哀帝時,哀帝作為成帝之侄入繼大統,尊成帝之母王政君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趙飛燕為皇太后;同時特別尊其祖母傅氏為帝太太后;生母丁氏為帝太后;但此事為特例,並未形成漢朝制度。

漢成帝皇后、漢哀帝太后:趙飛燕

東漢制度,仍舊僅尊原皇后為太后,而皇帝生母僅有部分能在死後追封,如漢章帝、漢衝帝、漢質帝的生母,甚至在死後都能沒得到皇太后追封。

東晉以後一直到兩宋制度,則是尊嫡母為皇太后、生母為皇太妃,如劉宋後廢帝劉昱尊嫡母王氏為皇太后,尊生母陳氏為皇太妃;北魏孝明帝元詡尊嫡母高氏為皇太后,而尊奉生母胡氏為皇太妃(高太后死後,胡太妃方得晉位為皇太后);北宋哲宗即位後,尊嫡母向氏為皇太后,尊生母朱氏為皇太妃。

而胡族建立的匈奴漢國和北周,則沿用了漢哀帝時例子,尊生母為帝太后,如匈奴漢國劉聰即位,尊奉嫡母單氏為皇太后,生母張氏為帝太后;

北周宣帝即位,尊嫡母阿史那氏為皇太后,生母李氏為帝太后;北周靜帝即位,尊嫡母楊氏為皇太后,生母朱氏為帝太后。

當然,特殊情況下,一個後宮裡同時有兩名皇太后的例子還是有的,如唐敬宗即位後,嫡母已死,尊其生母王氏為皇太后;他死後唐文宗兄終弟及,因為王氏本身並非嫡妻,而是母以子貴,於是唐文宗又將生母蕭氏尊為皇太后,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在皇宮中出現兩位皇太后。兩位太后和太皇太后郭氏一起稱“三宮太后”,唐文宗每五日問安,供養甚敬。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以皇叔身份即位時,尊生母鄭妃為皇太后,對原太皇太后郭氏“奉養禮稍薄”,並認定原太皇太后郭氏和穆宗母子,是數十年前謀殺唐憲宗的元兇。郭氏欲跳樓自盡被攔住,當晚即“暴崩”,別葬。

唐宣宗:李忱

唯一本末倒置的例外,是出身沙陀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他滅梁稱帝,自以為開國英主,功莫大焉,於是將生母曹氏尊奉為了皇太后,迎往新都洛陽,又封嫡母劉氏為皇太妃,將她留在舊都晉陽。這兩名女子原本感情甚篤,“甚相愛”。曹氏面有慚色,向劉氏致歉,劉氏曰:「願吾兒享國無窮,使吾獲沒於地以從先君,幸矣,復何言哉!」欣然接受了皇太妃之稱。

劉太妃與曹太后涕泣而別後,竟因此思慕成疾,一病不起。曹太后聞知,要趕往晉陽探望,被李存勖勸止。同光三年五月,劉太妃在晉陽病逝。曹太后想去為她主持葬禮,又被李存勖和群臣苦苦攔住。曹太后哀傷過度,不再飲食,七月時也去世了。

這兩個驚世駭俗奇女子,原本可以相親相愛一世,卻偏生養了一隻不解風情的白眼狼,活該這位“伶人天子”短短几年後,身死位廢,丟了江山。而此事也被後世譏評為“冠履倒置,蓋胡虜不學使然,真貽笑千古!”

後唐莊宗:李存勖

史上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兩宮皇太后並尊”,其實是土木堡之變後,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尊嫡母孫太后為上聖皇太后,生母吳氏為皇太后,稍別等威,以明嫡庶,算是開了先例。

上聖皇太后孫氏和明景帝汪皇后

英宗朱祁鎮復辟後,廢代宗帝號,同時吳太后也因此被廢,改成“宣廟賢妃”。朱祁鎮既對朱祁鈺恨之入骨,貶稱其“戾王”,假孫太后名義宣佈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顯然是絕不會將他開的先例當做制度傳之後世的。因此按此時體制而論,皇太后還是隻能有一人。

當朱祁鎮死後,明憲宗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不甘心自己兒子即位後,而自己僅能為太妃,便一定要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挑戰宗法嫡庶制度,三番兩次企圖奪嫡,以至於鬧出“夫死妾廢妻、父死子廢母”的大笑話,激起滿朝群臣眾怒。

朱見深事母至孝,同時也是並不昏庸明白人,便撿回叔父明代宗的制度,尊嫡母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后,從而正式開啟了新帝嫡母和生母並尊為太后的“兩宮皇太后”制度,此後的明清各朝皇帝,都按此例並尊嫡母和生母。當然,此時原正宮皇后尚另加“上聖”“慈懿”徽號,以明嫡庶,顯尊卑。

明憲宗:朱見深

到了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即位時,年僅十歲,他的嫡母陳皇后為人懦弱,宮中事務都由他的生母李貴妃做主。執政的首輔張居正為了爭取李貴妃對其新政改革的支持,便同時尊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兩宮太后同加徽號,此後的地位差別也就愈發不明顯了。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遂有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和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這知名度最高的“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實際統治中國多年。


狐狸晨曦

沒有任何疑問,當然是正宮皇后的地位高。

雖然有句話說“母以子貴,子以母貴”,但是這個“貴”是有限度的,不會因為生了兒子做了皇帝,生母的地位就無限制地高起來。就算兒子做了皇帝,生母的待遇因此而優厚,但地位只可能是一定限提升,不會高到和正宮皇后一樣。

正宮皇后和皇帝生母誰的地位高說到根本上是宗法制的規定。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礎,如果上一任皇帝沒有嫡子,只能選庶子,這個入承大宗的庶子從名份上說也得算是正宮皇后的兒子,先尊奉正宮皇后。再說能繼任的下一任皇帝首先是因為他父系的血統確定的。

《儀禮》有關於“士昏禮”的記載,關於“士”以上的貴族的昏禮都散失了,但僅從存有的“士昏禮”來看,“昏”的過程繁瑣而嚴謹,正是因為昏禮的重要。皇帝也一樣,只有經過一套複雜程序取回來的才叫正妻,這個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也就是說正妻的地位是經過整套認證程序的,所以生了個兒子的妾室真的達不到母憑子貴與正宮平起平坐的程序。

就算是作為繼室的正宮皇后地位也比皇帝生母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慈禧太后。咸豐皇帝的結髮妻子薩克達氏在還是皇子福晉的時候死了,咸豐踐祚後追為皇后。慈安太后是在咸豐二年時選秀入宮的,然後一路坐著直升飛機就上來了。二月選秀入宮,四月就封為貞嬪,五月升為貞貴妃,六月封為皇后,十月正式行冊封禮,這一年慈安剛十六歲。

慈禧太后也是咸豐二年選秀入宮的,四年才晉懿嬪,六年因為生了唯一的皇子才晉封懿妃,七年晉懿貴妃,到此為止咸豐朝再沒有過地位提升。一直到兒子做了皇帝,才被尊為太后。

慈安和慈禧的太后是不同的太后。慈安稱為“母后皇太后”,表示是從皇后自然過渡過來的,這是沒什麼質疑的事,完全是順其自然。而慈禧則被稱為“聖母皇太后”,表示是因為聖上的生母而尊為太后,這種太后地位就完全看情況了。當然,慈禧是個特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