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课第十一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今天来带同学们好好复习“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三本书”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孙培青主编

今天是第十一章 下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考研教育学专业课第十一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今天来学习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两小节

本章展示了从早期改良主义教育思想到维新教育实践再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措施颁布的递进发展过程;分别介绍了维新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教育活动和思想;对清末新政时期颁布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等教育改革措施和发展留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评述;最后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

考研教育学专业课第十一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发”政策,将中国变成一个完整的、稳定的世界市场,协调各国在华利益、纠集各国力量共同对付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此压迫下,清政府不得不颁布了“预约变法”,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成于《奏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但在公布后未及施行就被“癸卯学制”所取代。《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清末学制虽是仿照西方教学制度制定,但归根结底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提出,其目的是拯救封建统治,因此清末学制包含了资本主义和封建性因素,是传统型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科举制度一直阻碍新式学堂发展,迫于社会压力,光绪帝于1905年9月2日宣告科举考试制度终结。

考研教育学专业课第十一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教育形式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进一步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1903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从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素出发,提出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德、智、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美之人物”。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以后教育目标模式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1906年3月,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在清末新政的刺激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以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

考研教育学专业课第十一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进入20世纪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明确的揭示封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驯服的奴隶,其以挑战封建皇权的姿态,对封建文化教育进行鞭挞和批判。尽管从文化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长远角度来看具有潜在的偏颇性,但对引导人们认清封建教育的本质,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将近代思想启蒙的进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戊戌政变后不久,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因政治路线的不同而发生争论。改良派主张先教育后治国,革命派则主张先治国后教育。在这场辩论中,改良派强调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民众素质基础上,强调文化改造和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是改良派以民智未开而否定革命,以教育救国而否定革命救国,这不光是对封建专制政治势力的妥协和对“新政”政治改革的幻想,也有悖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原理。皇权的存在即意味着对文化教育中民主要求的束缚,这对中国民主文化的发展将留下长远的隐患。

今天就和同学们分享到这儿啦,明天继续本册书的第十一章!


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私信我,关注我,带你一战上岸教育学硕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