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现中国画的画势魅力?

艺虫爬墙


中国画有“气势”一说,气势雄伟,气势磅礴,气势是画面博大深远的代名词,在中国画来说,泛指山水画,狭义来讲,是指北派山水画。


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北派山水气势雄伟,磅礴大气,是指山水的构图,咫尺之间,一览众山小;北派山水画的用笔刚劲有力,如刀削般的斧劈皴,笔笔见力,夯实了山形的张力,从构图,从用笔,引导出中国山水画的气势,既画势。


要表现中国画的画势,追踪中国画里的北派山水,从大山大水构图出发,加以雄姿的笔墨,画势自然而来。


中国画的画势蕴含深邃的气韵,“势”既“韵”,有气才有势,有势才有韵,有韵才有味,画面的开合之间,画面的笔墨点缀之间,无不带出一个“势”。画势是有动态感觉的“韵”,受制于中国画家的运笔运墨之“气”,有气才有势,有画才有势!


陈会衡山水画家


古人讲画时强调:“画之气韵有发于笔者,有发于墨者。发于笔者最上,发于墨者次之。”

画家在下笔时是用心使腕运动,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运笔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笔的力度有两种内涵:一是功力;一是气力。就绘画而言,功与气是画面主体生命力的扩张,从而形成一种势。

势使笔墨线条具有能动的力量,它潜在或外在地表现出力的形态及流向,并使其在继续间隔的交错中体现出韵的节奏情致,使画面超越物象的某些特征。

古人说,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就山水画而言,布势在于造险,陆俨少说:“四平八稳,则不见气势。破平之法,是在险绝。”那么“险绝”相比平稳状态,就是画面张力的冲击,是千仞之山的险峻气象。

笔墨呈现“势”的艺术形态与客观物象的表象有着巨大的差异,势不仅仅体现物象形象的结构、姿态,它超越物象的一般性,是物象之外的生命扩张力。








陳星席


国画所谓的“势”,是指在绘画中描写对象的气势,是绘画中一种飞扬的、跃动的态势,吕凤子在《中国画法研究》中称之为“力的奋发叫势”。但是,“势”不是画面中的具象,是蕴含于“象”中的富有美感的神理。历代画家都十分重视“取势”、“得势”。唐吴融《壁画折竹杂言》有“枯缠藤,重欹雪,渭曲逢,湘江别。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摧折。”之句。画折枝竹,原来是为了取势,古人即使是画枝折枝,也必须取”势”,说明势在画中的重要性。近代陆俨少的《学画微言》专列“取势”一节,他论述构图时说:“第一要注意取势,一眼看去,耸神惊目,就能抓住人。”

在国画创作中,无论是山水,人物或是花鸟,首先要注重取“势”。

比如在山水画中的虚势,画出远山迤逦,留出大片水面。图虚实结合,繁密中见空灵,即极有远势。山水画家又往往假云烟吞吐以追求“势”的美学效果。比如描画连绵不断的群山,画出云雾弥漫、峰峦若隐若现的景象,画出烟云吞吐之势,这便是取势的美学特征。

花鸟画家也很注重“取势”。比如画墨竹在风中掀舞之势,或用折枝之法,画出松、竹的枝叶和梅的疏花,着意表现它们秀雅、清韵之势,充分体现“画工取势教摧折”的妙处。画人物也须“取势”,沈宗骞《人物画法》说:“夫行往坐立,向背顾盼,皆有自然之态,当以笔直取。”便是人物画取势之道。








云壑听泉


“置陈布势”(顾恺之)涉及的是章法,就是“经营位置“(谢赫)的问题。西画叫构图。

一幅画形象好,且安排得巧妙,色彩、位置、虚实、疏密恰当,自然相融相映,气韵生动, 让读者远看动心,近观心动。

置、陈、经营的能力,关系作者的学养与人品。

吾师谈构图说到“九朽一罢”,很多作者对喜爱的画材,往往一题多画——好的构图不易得到。

无论人物、山水、花鸟要感动人,形象、笔墨、题款、印章都要一并思考,从而形成“势”,让读者感动。








涂之人995


在实践中多摸索,多用心思考,利用横线,竖线,斜线在画里的作用,去构图,疏密,去调整画面,我的实践经验,和大家分享,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