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辈子地的农民,临走前两天还在劳动,却突然去世,这样的人生您怎么看?

农村里的逍遥


农村老人勤劳简朴的一生,只要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天都会干力所能及的农业活儿,老年人的心态就是,只要能干得动,就不能给儿女找麻烦,这就是农村老人的心态。



一、留守老年人居多

现在农村存在着一种现象,年轻人都到外面去打工了,65岁以前的老年人也出去打工了,只剩66岁和90岁的老人,在家看守田园,有的年轻人已经把土地包出去了,老年人只能在家干一些园子里的活儿,再养点儿鸡鸭鹅,有的家的土地没有包出去,只留给这些老年人在家照看,现在都是机器化种地,人工的活儿很少,除非是自己不愿意雇人罢了。


二、农村老人的勤劳

每天早晨起来都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给鸡鸭鹅喂食物,给自己家的园子里除草,还给园子里浇水,现在都是水泵操作了,一般在大田里不需要除草,有除草剂,边边拉拉的土地,都需要人来种植,因为机器种植是上不去的,这些活儿就有老年人完成了,因为年轻人,都到外面去打工了,就是回来种这些零散的土地,还不够来回跑的车脚钱,这就是农村的现状,没办法,留在家里的老人就是累,这也是普遍存下的现象。

88岁的老人还在种地,这也是普遍现象,因为88岁的老人非常健壮,体格儿是非常好的,所以儿女们,才放心地到外面去打工,要不老人身体不好,儿女们都会在家照顾老人的,最起码得留下一个孩子,在家照顾老人,由其他儿女分担责任,给这个在家照顾老人的儿女,适当给一些补助,要不在家照顾老人的孩子,他怎么生活呀?


三农刚子


我老公家伯父就是,头一天还上坡干活,腊月间做到天色模糊了才回家,晚上还和我二堂哥聊天聊到十一点半才睡的觉,四五更我起床上厕所,我就看到他家院子的灯亮了(因和我家对门,相隔约六七十米)因为头一天二哥回来就修他院子的路,我正说二哥这么勤快这么早就起床干活,(农民兄弟间因为一点土地问题大伯和公公闹矛盾的,两家老人基本上不说话),后来起床了,正做早饭,只见上大学的侄子抱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口袋急匆匆的往家走,经过门口因为他长辈教导的关系,也不叫我,我也以为他这么早就取快递回来了,后来才知道是炮竹,婆婆下去干活,别人和她说的,婆婆赶忙回来和公公说,我还没听明白,公公一溜烟跑了,婆婆和我说,你大伯要咽气了,跟着饭也不做了下去看,大伯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应该是血充脑,鼻孔里全是血,听说是七八点了,一向天色亮就起床的伯父还没起床,二哥就去叫,叫半天没人答应,破窗而入,发现人早已陷入昏迷了。。。。所以农村的老人很苦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三个儿子只有一个结了婚的,做了一辈子抠了一辈子只剩了三万八千元,唏嘘不?感慨不?


廖姓女子


种一辈子地的农民,临终前两天还在劳动,88岁突然去世,这样的人生您怎么看?

我农村老家的隔壁,住的是一个单身汉,已经50多岁了。他早年结过婚,后来老婆因为生病不治而亡,它就一直没有再婚。非常遗憾的是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都出去打工然后就远嫁他乡了,常年很少回到家乡看望父亲,家里一年到头就只有他一个人。

不过非常幸运的是,他身体很健壮,平时很少看到他生病住院的,所以他家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一直就没有荒芜过,到了季节该种什么他照常种植,一点也不比别人家做得差。

就是这样的一个农村老人,身体健壮也没病没灾的,可是就在某一天的早晨,我们却突然听到了他的死讯,让我们完全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回去吊唁他的时候我们才了解到,原来他每天早上都会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忙活一上午,挑粪、淋菜、除草、翻地等等,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从来没有叫乡邻帮过忙。可是这天上午,乡邻看到他正在地里除草,本来也是好好的,突然就看到他倒在了地上,半天没有爬起来。乡邻赶紧跑去把他背到了医院,可是晚了,他是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我们有时会说,人的生命是非常坚强的,这不假,坚强而有韧性的生命会在逆境里得到重生。可是人的生命也是非常脆弱的,脆弱得一口气提不上来就足以让人死亡,就像上面所说的这个农人老人,他可以经受得住老婆离去的痛苦,也可以经受得住孤独寂寞的折磨,还可以经受得住贫穷辛劳的磨砺,但是他唯独无法抗拒疾病的摧残。

生老病死本身也是自然规律,这并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但是人生苦短,我认为活着的时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有限的人生,过得更精彩更有意思,哪怕只是活一天,我们也要让这一天过得轻松、快乐,这样的人生才没有遗憾!朋友们,你们觉得是这样的吗?


问答农人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很普遍啊。农民基本上都是活到老,干到老。个人感觉,不能完全用悲观、消极、灰退的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

人那,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任何一个人都有死的那一天。题主说的这种死法,总要好过那些躺在病床上,经过长时间痛苦煎熬的死法。折磨了自己,也拖累了家人。或许,这种死法也是上天对农民的一种眷顾吧。



我朋友的太奶奶,103岁那年(农村老话99岁)没了,临走的头一天还在搓苞米,晚饭还吃了四五个饺子,喝了一碗稀饭。

前几年参加一对农村老人的葬礼,两位老人同龄,都是93岁。老太太先没了,六个小时候后老头也跟着没了。老人的孩子在城里做买卖,属于很有钱的富人了。多次想把两位老人接到城里享福,老人就是不去,就守在老家、老宅里,相濡以沫,侍弄几亩地,共同走完了一生。也是临走的头一天还双双下地干活。遗体告别的时候我就在想,人生如此,也算值了……!



或许在一些人的眼里,这样的老人,一生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连大一点的城市都没有去过。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是悲哀的、贫穷的、可怜的。但是,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老一辈人内心的丰富多彩和波澜壮阔。

人这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富也好、穷也罢,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不是那些“前两天还在劳动,突然就去世”的农村老人,所以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也期待将来我的那一天能像他们那样寿终正寝,像他们那样说走就走了,不遭罪……。


二胡的世界


我父亲也是这样子走了,三年前的元旦节那天早晨,老父亲从家里到城里卖泥巴花生,突发脑溢血倒地,倒了几次都没人敢扶,最后倒地,当时围观人很多,我们一个村邻队的人看见了,急忙给我们支书打电话,支书给我嫂子打电话,嫂子给我打电话,我跑去医院,我父亲被120抬到急救室外。我骑自行车。我都吓傻了。我父亲一辈子,老老实实,为人诚恳,一天都没休息过,养大我们六兄妹。好苦呀,我父熬到第二天就这样走了呀,他就是这样活到老干到老,………………听120的人说,抬他上单架时,他的手一直抓住背兜和卖花生的秤呀,我…………



平淡一生赵姐


现实生活中农村的这些老人挺多的,有些80多90多的老人身体都很好,他们一辈都没闲着

即使年龄大了也是每天都要劳动,老奶奶帮家人做饭,老爷爷在地里挖地除草,他们天天如此,所以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农民基本上都是活到老,干到老。个人感觉,不能完全用悲观、消极、灰退的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

这种死亡方式没有痛苦,哪怕是痛苦也是很短的时间,比起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来讲,是一种幸福。

我们总在讲“好死不如赖活”,实际上很多时候赖活是很难受的,特别是那些对身体伤害大的痛病,真的是生不如死。或许,这种死法也是上天对农民的一种眷顾吧。

人,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任何一个人都有死的那一天。

好多人很羡慕这样的人生,也希望自己如此高龄的时候还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劳动中突然去世。

我感觉对于老人而言,以这样的去世方式是一种福分和恩赐,比起那些躺在床上,受病魔摧残的人要幸福的多。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我分析的有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给我点赞、评论、分享,GLF顾流芳将长期发表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我们一起共同交流与学习,再次谢谢您的支持!

农人顾流芳


我三姨带着三个孩子改嫁这个三姨夫,老农民,党员,老实巴交,因为家里贫困一直没娶,待我表哥表姐视为己出,更不用说待我三姨了,一辈子对党毕恭毕敬,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任,对邻居更是很好,唯一缺点就是有些抠,我们去看我三姨吃点啥他都心疼,每次都会被我三姨骂一顿,也不会反击,就那么搓着手憨笑着,其实抠也是可以理解,毕竟从穷日子过来的,深知挨饿受冻的苦。

三姨夫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整天待在他那几十亩地里,看他的麦苗,玉米,土豆,地瓜,大豆等等,看着他的庄稼长个好收成是他感觉最美的事情。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来青岛看看大海,他说看一眼大海死而无憾了。

在他72岁那一年,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跟我三姨坐在炕上扒花生皮,还破天荒的吃了一个苹果,以前他都不舍的吃一个,都省着给孙子,吃完了说去趟厕所然后睡觉,我三姨还开玩笑说:“老东西你小心点别掉炕底下去……”话没说完就看到我三姨夫咕咚掉下去了,我三姨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还在炕上笑,过了一会感觉不对劲下去一看我三姨夫七窍流血早已断气,诊断脑出血。

虽说遗憾,也算是善终吧,最起码没在最后的日子遭太多的罪,记得出殡那天棺材抬出大门那一刻晴空下起了大雨,特别大,不知道为啥……


青岛丫丫


临走前两天还在劳动,却突然去世,这应该是积劳成疾或“猝死”。虽然这位农民的人生已经划上了句号,但是他的事情还是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生活总是苦的,总是在辛苦的劳作,积劳成疾

农民世代为农,又有几人曾跳“农门”?也许是分工∽不同,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还竟然成为行业之首,可见农业的重要性。而从事农业的“主人”——农民,便別无选择地辛勤耕耘在广袤的土地上。常常是早出晚归,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常常是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种出的粮食价格一度低迷,甚至是停在十几年前。而化肥、农药、种子、人工和机械价格逐年趁上涨趋势。即使风调雨顺,粮食的收入也不多。种粮食只能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其他用钱的地方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及时应对。出门打工便成为农民来钱的唯一出路。说是打工,对于农民来说,还不是做着有苦又累的活。即使这样,年头到年终,满打满算也就干活十个月。年年打工,年年还是没钱存。这是农民工的经济现状,这还要完全保证老人身体健康。



做为农民,手里始终没有多余的钱,也许这就是农民的命。抱怨和自责,只是为了发泄一下情绪。因为别无选择,也只有在不断拼命奋斗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身体也一天天垮了下去。

身体是本钱,却被农民而忽视

正因为农民总是从事着重体力的活,尤其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身体的毛病日渐凸现出来。本来,他们可以体检,有病早治,也可以住院住上一阵子,只是体检要钱,农民体检不起;住院治疗,要大笔的钱,他们怕花钱;庄稼地里也离不开人。只要病情稍微好转一点,便又一头扎进地里或打工的工地。“病根”并没有完全消除,也为身体留下了更大的隐患;还有如“心塞”、“脑梗”及“三高”等病症还逐渐“年轻化”。在农村,50多岁的人因心血管疾病而留下后遗症或去世的,也不是啥新鲜事。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发生“前两天还在地里干活,却突然去世”也不无可能。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农民穷吗?



完全可以说,这位农民兄弟是“种了一辈子地”,农民的典型代表。深深地为他感到悲哀和惋惜,也真诚地希望这个悲剧不要再发生。农民的生活是苦点,但始终不要忽视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因为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为生活而提神】


为生活而提神


我很羡慕这样的人生,我也希望自己如此高龄的时候还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劳动中突然去世,我感觉对于老人而言,以这样的去世方式是一种福分和恩赐,比起那些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等死者要幸福的多。

我们家一个老邻居,按辈份我应该叫太爷爷,在我的记忆当中,只要看到他的时候,他的肩上总会扛个农具,要么拿个铁锨挑个牛粪栏到处拾粪,要么就是扛个锄头,再就是扛个扁担到林子里拾柴草,几十年都是老样子,即便后来家里不怎么需要这些东西了,他还是喜欢往家里搞,经常惹的儿媳不高兴。

村里人都讲,他就是“累死猴托生的”,不干活难受,天生就是受累的命。他的子女和孙辈在村里都算是有出息的,有个儿子还是村书记,几个孙辈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但没办法,谁也左右不了他,谁也说不动他,老头儿就是闲不住。

在他大概83、84岁那一年,有一天他从田地里打猪草回家,还不到中午就吵着要吃煎鸡蛋,而且还要求必须是大儿子给煎,吃过鸡蛋老头喝了点水,然后和儿子说想躺回,中午别叫他吃饭了。老头睡下之后就没再醒过来。

这种死亡方式没有痛苦,哪怕是痛苦也是很短的时间,比起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来讲,是一种幸福。我们总在讲“好死不如赖活”,实际上很多时候赖活是很难受的,特别是那些对身体伤害大的痛病,真的是生不如死。


元芳有看法


我小时候,隔壁的堂外公就是这种情况啊,八十三岁春夏之交去世的。他儿子早逝,儿媳改嫁,留下五个孙子孙女给他,一辈子乐乐呵呵一个人,对我们这些小孩都特别好,我们喜欢听他说故事,冬天喜欢去他家玩,他给我们烤红薯吃,从来没有凶我们。他是木匠也是蔑匠,我们让他给我们削毛衣针,他总是给打磨得光光的。我妈对他也很好,有点什么好吃的都让我们给送一碗过去给他,帮他缝缝补补。他的第三个孙女嫁给我姑姑的三儿子在邻村,我们就亲上加亲了,农忙时节,我们都要去给他搭把手。这次他刚编好三个背篓,送去给我姑姑和他的孙女,我姑姑留他吃饭,他不肯,说什么都要回家,在回来的路上坐下了休息,就睡过去了,邻村的人看见把他背回来。我们这里的风俗说死在外面的人不让进家,但大家都不忍心就编了个善意的谎言说到家门口他还呼了一口气,就这样走了。家里犁田割草什么都是他,就走的这一年田都还是他犁的。平时也没病没灾。八十年代中期能活到八十三周岁也算寿终正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