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

錦和,已歷經千載,有著878的輝煌縣治史,經歷了從宋朝到新中國成立的風雲變幻、朝代更替。古鎮山清水秀,風景優麗,不僅擁有麻陽古八景中的三大景,而且還衍生有小八景。古巷石牆,高閣樓宇,內蘊厚重,歷史悠久,是一個探古覓勝的好去處。

先從城外說起,二中的城牆背後,正對著和尚洲,錦江河未漲水時可涉水而過,是學生伢子最喜歡逛的地方。這個洲古名叫鯉魚洲,因為唐貞觀年間,月城百姓在鎮北面建了一座同天寺,煙火旺盛,僧侶就有800多人,為解決菜蔬供應難題,和尚們將鯉魚洲開墾成菜園,因而老百姓將此洲直截了當地稱為和尚洲。明嘉靖年間,參將孫賢在洲上修鑲門、演武廳、武侯祠和營房用來屯兵練武,改洲名為得勝洲,但老百姓仍習慣性地沿襲舊稱。洲上,柳樹成蔭,鳥語花香,在裡行走如遊仙境。明朝拔貢鄭萬淇有古風贊:“遊興吟情渾未足,一泓倒浸山眉綠。清風捲入百花叢,吹起花奴花底曲。”如今,和尚洲風采依然。洲頭茅草叢生,間或長有救命糧、三月萢等野生果樹,野趣橫生,是古鎮孩童嘻遊的樂園。洲間,柳樹狀如傘蓋,遮天蔽日,間或茂密竹林,大多數竹竿上都深深淺淺的雕刻著青春騷動的文字,這裡,是古鎮年輕人追夢的勝地。洲尾是一望無際的標準菜園,早早晚晚,都是一些勤勞的菜農在這裡辛勤耕耘,古鎮街上大部分蔬菜都來自這裡,是古鎮老百姓生活的根本。

下東門對面的湘山,建有一寺,名湘山寺。寺廟始建於宋,雄峙於湘山之巔,與古鎮隔河遙相守望。若欲登山觀景,必過錦江河,再沿山徑石階攀爬,石徑兩邊松柏森森,修竹疊翠,如入仙境。遍尋寺院不見,原來其隱於樹間,寺有正殿、偏殿、禪房,蔚為壯觀。寺後有八角小亭,供遊人休憩,極目遠眺,可俯瞰古城,山川形勝,盡收眼底。初春,可俯瞰錦水拖藍;月夜,可觀賞湘山映月;陰天,可傾聽松濤呼嘯;晴日,可遠眺西晃睛雲。怪不得古人喜歡這個所在,今人嚮往這個去處。

古城歷經了風雨侵蝕和歲月剝離,容顏已改、原貌依稀,僅留下會館弄、茶巷弄、楊家弄、孫家弄、滕家弄、培德田弄、塘園弄、下東門街等古弄巷,可以讓人們聆聽鞋底敲擊石板的足音,探究古鎮輝煌無比的時光。

首先,我們到培德田弄走走吧。培德田,原名背地田,意即街背後的田地,起初還不是街道。它的盛名要從一個名人說起:清朝末期,長沙瞿元林在麻陽任佐貳官,因慕唸書香門第黃定禮先生學問好、人品好,因此將兒子瞿鴻璣送至黃先生府上受教。清同治十年,瞿鴻璣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二甲六十六名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後又升為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務。瞿鴻璣為報答師恩,在錦和背地田給黃先生的兩個兒子修建了二幢房子,這二幢房子架構氣派,築藝精湛,頗有“鶴立雞群”之勢,古城百姓皆稱為“宰相屋”。背地田這地方也順理成章地被詩意盎然的“培德田”所替代。如今這房子雖然破舊不堪,但其氣勢依舊不容小覷。

移數百步,便至田瑞華古宅。此宅建於1927年,距今已近百年。原宅主田躍陸是湘西軍伐陳渠珍的副官,後任湘西獨立師師長,賀龍北伐時他將整個部隊及槍械移交給賀龍,自去任乾州縣縣長。古宅是挑梁式四合院結構,二層樓,樓上正層青磚漫鋪,四周是跑馬樓走廊,窗口安裝有意大利進口玻璃,雖年代久遠那玻璃依舊光亮如新。樓上存有清代的燈籠、抬盒、紡車,雖年久失修,但保存得較為完整,很有文物研究價值。

再探汾陽世第,該宅院建於1878年,為挑梁式穿鬥結構,正屋三開間一進深,由大門、四間廂房、天井、二間正屋及堂屋組成。廂房花窗、花板,地面用楚石方形大理石板鋪就,大門呈“八”字形,門上石匾雕有“汾陽世第”四字,不用解說,一望可知此宅是當時大富大貴人家。

轉進滕家弄,可圈可點的古宅更多了,育嬰堂、任時齡宅第、滕子浩宅第,還有國民黨的中央銀行、農民銀行、郵政局等舊宅都依舊聳立,風采不減。我們可以詳細地一探究竟:

育嬰堂於1907年修建,大門上留有“育嬰堂”字樣,並有知縣陳廉、杜成章署名。大門楹聯很長:“子不子亦各言其子,委而去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先王斯有不忍人之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而同之。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細細品味,意味深長。育嬰堂相當於現代的幼兒園,是麻陽培養幼兒的搖籃。其正屋為二開間三進深,兩邊有育嬰房12間,佔地約400平方米。

任時齡曾任民國時期慈利縣縣長,其宅建於清代中期,現正屋保存完好,為三開間四進深,地面抹磁灰三合泥,二層樓木質結構,正堂設神龕,門上石樑雕刻著精美的梅、鹿、鶴、竹等圖案,處處昭示著主人的地位。

滕子浩住宅建於1941年,正屋也是三開間四進深,大門為石樑結構,橫樑兩邊刻有“福壽”花紋,周圍裝飾花草,十分精美,可惜在文革期間毀了一部分。

國民黨中央銀行建於1927年,房子亦為三開間四進深,木質結構,青磚圍護,現保存完好。是國民黨時期的金融中心,在麻陽佔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地位。國民黨農民銀行建於1930年左右,房子三開間八進深,木質結構,現房屋全毀,僅保留大門,大門上方依稀可見國民黨白日勳章殘缺圖案。

舊郵政局建於民國初期,由大門、廂房、天井組成,大門為石柱、石樑結構,樑上雕有“福壽”花紋圖案,四周青磚圍護,佔地100平方米,是民國時期麻陽的郵政中心,現基本保留完整。

古城舊時開有六門,現殘存二門,一是下東門,此門初建唐朝,經多次重修,現為清代石拱城門,形狀雄健,保留完整,尚留有碑文可供考古。再是朝陽門,它是麻陽縣城最早的一座城門,城門對面是正東方,因太陽從正面升起而得名。此門原是同天寺和尚往來和尚洲種菜的便門,現保存完好。

時光荏苒,風流總被風吹浪打去。如今,古色古香的“麻縣”已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富榮繁華的新錦和。只有萬壽宮、保靖會館、碼頭工會、半月池、三眼橋、鄭仄保宅第、田家大院等古民宅六十餘棟及鎮陽宮、龍堂庵、天王廟、城隍廟、天乙閣等幾座復修的廟宇留待我們去追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無需惋惜,更無需嘆息。

如畫山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錦和人,小小古鎮當代百歲以上壽星就多達百餘人。這些老壽星瓜瓞延綿,他們平凡的名字應該被記取:羅冬月、劉東愛、龍求善、周青鳳、田應球、唐亮月、黃蘭珍、段金菊、雷令友、田舒蘭、田九妹等等,這些世紀老人們經歷過人生的跌宕起伏,卻仍悠然自得、不急不緩地演繹著她們的幸福,活成了古鎮的一道風景。在這裡,百歲老人穿針引線,不足為奇。古鎮小巷,常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們,要麼在一起談天說地,要麼在打牌娛樂,或唱戲、喝茶。他們從容而自在的人生態度,會讓你突然想放下一切,拋開所有追名逐利的念頭,忘記在路上的疲憊,像他們那樣,停下匆忙的腳步,享受恬淡平靜的生活。

或許,古城這樣悠閒散漫的生活才是人生最本真的樣子。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焦玫:探幽錦和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