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賊之首"大奸臣蔡京,是靠什麼投機上位的?

蔡京字元長,興化仙遊(今福建興化仙遊)人,仙遊蔡氏是北宋時期南方最有名望的書香門弟,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出了三十多個進士,蔡京在二十三歲的時候(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同年進士的還有他的弟弟蔡卞。

走向帝國政治舞臺的時候,帝國正在迎接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變革,作為南方士人的新銳力量(時人當時做了一個統計,支持新法的,大都為南方的士人階級,新舊兩黨之爭同時也是南北士人在帝國政治力量上的角逐),蔡京毫不猶豫的投身做了改革派。

蔡京早期歷任錢塘尉、舒州推官、起居郎,後來與其弟蔡卞一起被任命為中書舍人,一起負責為皇帝擬寫詔書。

蔡京很快成為了王安石的得力干將,在王安石變法期間,是做過不少大事的,最稱著的是幫助修築了木蘭陂。

因為優秀的表現,在神宗變法時代蔡京的官升得很快,在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的時候,三十七歲的全國著名青年書法家蔡京已經做到了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的顯赫位置,成為了新黨中的中堅力量。小蔡同學的前途一片大好,據說被列為了神宗朝後王安石時代的三大新法領袖接班候選人。

雖然做了舊黨的叛徒,但是在新皇帝眼中的蔡京,還是一位新黨中堅骨幹和能吏,哲宗皇帝一天天長大,對高老太后的不滿和對父親的崇拜與日俱增,親政後,他重新重用舊黨施行變法,紹聖初,蔡京也被召回了開封,任代理戶部尚書,而他的弟弟蔡卞則官拜左丞,蔡家兄弟一時又重新起勢。

蔡京廢新法是好手,助新法也是能手,回京代理戶部尚書後,新黨領袖章淳正愁如何恢復募役法而頭疼,蔡元長說這有何難,直接取熙寧成法施行,錯不了,在他的協助下,帝國很快又全面施行起募役法,一廢一復,手起刀落非常利索。

可惜趙煦雖有繼承父志將變法進行到底之心,卻天生命短,24歲沒留下子嗣就雙腳一踏去黃泉,便宜了十八歲的兄弟端王趙佶。

上臺伊始的趙佶仍然不能作這個帝國的主,這次當家的是向太后,一樣是不喜歡折騰的女人,新黨又一次的遭殃,蔡京當然不能例外,被罷官為端明龍圖學士,再一次趕出開封,知太原。隨後又再次被貶,知江寧。

蔡京做地方官做得嚴重審美疲勞,這一次他賴著呆在開封不走,很快被御史們告了一狀,地方父母官也做不成了,派他去看守餘杭的道觀洞霄宮(提舉洞宵宮)。

蔡京迎來了政治生涯的最低谷。

但無論被打壓得多深,作為新黨骨幹,只要新黨有復辟的一天,他蔡京就有出頭之日。

更何況現在的皇帝是他的超級粉絲,同為藝術家。

蔡京的東山再起離不開幾個人有意無意的幫忙,一個是童貫,徽宗登基伊始,令童貫到杭州一帶搜尋奇珍書畫,童貫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到了杭州自然想起找文化大師級人物蔡長元幫助,在蔡京的幫助下,給皇帝找到了不少珍貴的古董書畫,蔡京附帶也把自己的一些字畫通過童貫帶到了趙佶面前,讓皇帝對蔡大師的好感與日俱增。

另兩位則是徽宗年間的兩大執宰曾布與韓忠彥,趙佶新政上臺之初,改國號"建中靖國",意思很簡單,就是針對神哲二朝新舊兩黨之爭猛於虎的政局,採取持平用中的國策,兩大執宰曾布韓忠彥雖是新舊兩黨的代表,但都屬於溫和派,趙佶才上臺,不希望出亂子,大家和平共處過幾天清靜日子。

可惜新舊黨爭冰凍三尺日非一日之寒,新舊黨人始終尿不到一個壺裡,曾韓二人也很快水火不容、鷸蚌相爭。所以二人面對朝中捧吹蔡京之聲採取了默許的態度,他們都暗中希望蔡京進京,幫助自己鉗制對手。後來蔡京進京,韓忠彥親派其子到開封城外迎接,其子到城外才發現自己晚了,曾布早就遣子到城外二十里遠的長亭迎接蔡大人。

蔡京回來了,官拜尚書左丞(很快取代曾布為右僕射入相),開始了他二十餘年人生政治舞臺輝煌的篇章。

蔡京政治生涯最為人詬病的是與童貫一起力主聯金滅遼收復幽雲,是當時的主戰派的核心人物和代表,後來趙佶任命他的兒子蔡攸為宣撫副使,配合童貫伐遼(順便也起監督童大帥的作用),打仗不是請客吃飯,玩政治蔡氏父子都是高手,打仗可就心裡沒底,所以小蔡同學左磨右等一直不願上任,而老蔡的態度也很今人玩味,兒子出征前他寫詩一首贈子:

老慣人間不解愁,封書寄與淚橫流。

百年信誓當深念,三伏修塗好少休。

目送旌旗如昨夢,身非帷幄若為籌。

緇衣堂下清風滿,早早歸來醉一甌。

據說他還在朝堂上把這首詩念給了皇帝聽,皇帝趙佶聽了直拍手說好詩,如果把"三伏修塗好少休"改成"六月王師好少休"就更好了,好像一點都沒明白詩中其意。

兩國大戰在即,主戰派蔡太師的口中念起了主和派們口邊常唸的"百年信誓當深念"這樣的腔調,是在為兒子的小命擔憂(雖然此子沒少和他抬槓一度水火不容但畢竟父子連心),還是另有深意或伏筆,就不得而知了。

但這就是蔡京政治生涯的一種態度,有奶就是娘,什麼政治理想報負,那都是紙面上的東西。利已,才是他唯一信奉的準則。新法舊法、主戰主和,這些都不過是獲取政治利益的手段而已。

但蔡太師最終還是沒能善終,隨著帝國末日的來臨,他輝煌的人生也慘涼收場,流貶嶺南,客死半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