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眾所周知,印度教流行於印度文化圈,尼泊爾即是其中的代表。

帕斯帕提那寺坐落於加德滿都東部的巴格瑪蒂河,始建於1696年,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南亞次大陸四大供奉溼婆的寺廟之一,並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帕斯帕提那寺”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溼婆的另外一個名字,“帕斯”意為“眾生”,“帕提”是“主”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眾生主”。相傳溼婆神當初厭倦了所住的皇宮,為避免其他的神發現,便更名來到此處,帕斯帕提那寺便是當時溼婆的住所。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帕斯帕提那寺背靠青山,面朝巴格瑪蒂河,佔地260公頃,主體建築是一個四邊對稱、雙重簷斜坡大屋頂的尼泊爾式塔廟,周圍環繞的許多小寺與主體建築形成“眾星拱月”之勢。金色屋頂、銀色房間、以及裝飾精美的木雕浮屠,使整個建築群典雅華麗。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不過,帕斯帕提那寺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燒屍廟。也就是說,這裡是印度教徒舉行火葬的場所,一共有六座石造平臺,位於上游的兩座是皇室或貴族專用的,位於下游的四座平臺是平民百姓的火葬場。

恰恰因為如此,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只為親眼目睹這古老而又隆重的告別儀式。而帕斯帕提那寺原本不對非印度教徒開放,但由於人氣太旺,所以因勢利導,以1000盧比的“入場券”,向所有遊客敞開大門。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可能一提到“火葬”,我們會想到冰冷的火葬場和火化爐,毫無“人情味”可言。但在這裡,火葬是一種有溫度的儀式,甚至可以說是神聖。因為印度教相信,死後燃燒軀體、並將骨灰撒放河中,靈魂就可以脫離軀體而得到解脫。

對於生命,印度教有一套獨特的理解方式,即生命是一次尋求解脫的旅行,不管是來到人世還是離開人世,都是值得慶賀的。因此,出生伴隨著喜悅的淚水,死亡也不是悲傷的理由。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不同的土壤,孕育不同的文化:如果是在中國,死亡以黑色和白色象徵,表現天人永隔的慘痛;而在尼泊爾,死亡是由橙色的鮮花、紅色的蒂卡和金黃的綢緞來象徵,在梵音繚繞中,在親人祝福中離去,在熊熊大火中涅槃,在聖河中盪滌。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一如恆河之於印度,巴格瑪蒂河之於尼泊爾,同樣被視為“聖河”,河水會帶著死者的靈魂去往恆河,進入天堂。

許多尼泊爾人,特別是窮人,為讓死者擺脫貧窮的輪迴命運,在病人一息尚存之際,就從遠地趕到巴格瑪蒂河,舉家隨行,住進專門接待臨終者的河邊旅館。在那裡,家人守候著生命漸行漸遠的親人,等待那最後時刻的降臨。其間,家人並無太多悲傷,反倒為逝者能夠擺脫窮人命運的輪迴而倍感欣慰。

按照習俗,死者家屬要用巴格瑪蒂聖河的清水為死者沐浴,為他洗去一切塵世的煩惱和罪孽,然後抹上香油,用清潔的白布和黃布將死者包裹起來。火葬儀式非常簡單,遺體火化時,死者的長子要落髮、剃鬚,並走進河裡淨身,提著點燃的油燈繞父母的遺體三週,然後女兒們將洗淨的米粒放入死者的嘴裡,把各色花瓣撒在他的身上。做完儀式之後再將死者的衣物和鮮花一起扔進河水;最後將死者放置在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焚燒,三個小時後灰燼被推到河裡,隨水而逝。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因此,對於很多國家都非常忌諱的火葬場面,尼泊爾卻表現得相當“豁達”,認為“物質世界的眾生都受時間的支配,因此必然忍受生死輪迴之苦:死亡不過是重生的前奏”。甚至於,這裡並不排斥“圍觀”,也不禁止拍照,但為了保持應有的尊重,大家還是得掌握分寸,一般都會站在橋上或是坐在對岸觀看。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此外,在火葬臺北邊有不少隱士洞,很多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苦行僧在此修行。這也是印度教的一大“特色”,印度教將人的一生分成淨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階段。他們一般經歷了學業、工作以及成家立業等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並在子女長大成人後,就離家出走,去當神的使者或僕從。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苦行僧的主要任務就是冥想修行,通過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為簡單的程度來追求心靈的解脫,擺脫無盡的輪迴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經千年而不衰。他們被許多人看成是來凡塵普渡眾生的“神的使者”。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這就是一種信仰的力量,也許不被我們普通人所理解,但絕對值得我們去尊重,也值得我們用心去感悟。

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卻是最大的火葬場,死亡都成了一場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