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为什么接到假昭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了?

绿嘉


很多人觉得,扶苏接到假昭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忠臣孝子。

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加入扶苏本人性格又忠厚老实,因而对这个诏书深信不疑,所以即便蒙恬劝他先上书请求复核后再自杀,但他却依然选择立马自杀。

类似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如果赵高、李斯派人到军队中逼令扶苏,甚至蒙恬兄弟自杀时,其手上最大的底牌,就是依赖于扶苏等人的忠孝仁厚,那赵高、李斯岂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傻子?

因为,在生死攸关之际,忠孝仁厚这种东西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显然是一个未知数。换而言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在怎么忠孝仁厚,那也有个底线吧,你现在都已经要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凭什么还好忠孝仁厚?再总而言之,即便我变坏了,那也是你不仁在先。



从这层意义上说,如果李斯和赵高谋杀扶苏这件事成功的关键,就是扶苏的忠孝仁厚,那显然是在把政治当童话。退一万步说,就算李斯和赵高被权力迷昏了眼,愿意为此赌一吧,但问题是,他们派到军中给扶苏传达旨意的人,恐怕很难有这个胆量吧!

因为,如果扶苏或者蒙恬稍微有些疑虑,他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使者给绑起来审问,总而言之,谁知道你这个圣旨是真是假?为稳妥起见,我先把你给抓起来审问一番,然后再亲自进京面见皇帝请罪。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使者能活下去的概率有多大。在这种背景下,这个使者进入蒙恬的军营后,恐怕早都已经紧张的说不出话。

所以说,扶苏接到假昭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更合理的解释,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皇帝拥有太过强大的加害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的加害能力可以称得上是无限之大,从毒刑拷打,到砍手砍脚割鼻子挖眼睛,再到身挨千刀再死,甚至满门抄斩、诛三族、诛九族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当皇帝只是让你自杀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念头,恐怕就是,真是谢天谢地! 第二个念头,就是赶紧自杀完事。

因为,皇帝让你自杀,通常意味着皇帝想让你比较体面的死,而且在你死后,此事就告一段落,不再牵涉其他人进来。在这种背景下,你真的还敢去质疑吗?如果你去质疑,一旦这个旨意就是皇帝下的,但皇帝肯定会认为你是给脸不要脸,那接下来等待你的,恐怕就是最残酷的惩罚。



最简单而言,后来秦二世把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一同关进大牢,并派人暗示他们自杀完事,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也没有去辨别真伪,当场就选择自杀;但李斯却不愿意,他觉得是赵高从中作梗,所以上书去请求复核。

结果呢,后来李斯在牢中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被人削掉鼻子,砍下双脚,割掉小鸡鸡,最后在咸阳街市上被腰斩,屠杀三族,一世英明也毁于一旦。我想,李斯死之前,肯定会非常后悔,因为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直接选择自杀了事。

其实,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够理解扶苏为什么不敢去质疑这份诏书的真假,因为如果这份诏书是真的,那接下来等待扶苏的,显然是足以让他胆颤心惊的东西。虽然扶苏是皇子,但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幸免,因为历史上皇子被残忍杀死并株连的全家的例子太多太多。

所以,除非当时扶苏有造反的实力,否则选择接受这份诏书,就是他最好的选择。那么,扶苏有造反的实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苏接到假昭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缺乏造反的实力。表面上看,扶苏和蒙恬手下有三十万大军,问题是,这三十万虽然经常被称作是蒙家军,但它却并不是蒙恬的军队,而是大唐中央政府的军队,蒙恬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而已。

并且,这三十万军队中的中高级将领,也都不是蒙恬任命的,而是大秦帝国的中央政府所任命的,他们和蒙恬并不是依附关系,甚至还隐隐存在竞争关系。

比如,如果蒙恬被撤职,那他下面的人自然就可以趁机爬上他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蒙恬真敢背叛政府,谁敢说他的副手们不会立马拿他的人头来邀功?

不仅如此,蒙恬这三十万大军的军饷粮草,都是由中央政府所提供,如果蒙恬敢和政府作对,中央政府只需要断绝他们的军饷和粮草,然后再调动大军围剿他,到时这三十万大军,恐怕很快就会纷纷倒戈。



事实上,不要说这三十万大军,就是蒙恬本人,都没有坚决的站在扶苏这边,最简单而言,他劝扶苏时,是让他上书请求复核,等复核无误后再自杀也不晚。换句话说,如果这份旨意确实是秦始皇下的,那你扶苏就可以去自杀了。潜台词就是,我蒙恬只忠于皇帝,不会为了你扶苏对抗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扶苏敢去质疑这份诏书吗?如果他去质疑,也就意味着他可能要承担更可怕的后果,而蒙恬却并不会帮他;再则,即便这份诏书是假的,但现在赵高和李斯所代表的就是帝国的中央政府,凭他和蒙恬,反抗也是死路一条,更何况蒙恬会不会反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如果蒙恬真全力支持扶苏,就应该像李世民的手下劝谏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总而言之,我们这些人都任由你驱使,你就放心大胆的干,即便到时这份诏书是真的又怎么样?大不了咱们一起拼了。

问题是,蒙恬哪里敢把话说得这么满啊!既然如此,蒙恬自己都没有决心和扶苏共同进退,那扶苏又哪里敢去冒险呢?


我是赵帅锅


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秦始皇死后,胡亥篡位的事情。当时,胡亥在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和赵高一起密谋篡位。他们胁迫了丞相李斯入伙,先篡改了秦始皇召回太子扶苏的诏书,让扶苏和将军蒙恬自杀。

接到诏书后,扶苏和蒙恬的表现不同。蒙恬就不肯自杀,非要问个明白不可。使者也不敢强迫蒙恬,只是将他关押起来。蒙恬还劝说扶苏,不让扶苏自杀,劝扶苏向中央请示,核实这件事再说。但是,扶苏在接到诏书后,没有听从蒙恬的劝说就自杀了。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扶苏为什么接到伪造的诏书,就不加甄别的自杀了呢?这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诏书是真的。

秦始皇原先的诏书本意是让扶苏赶回咸阳,在自己死后参加自己的葬礼。以扶苏的太子之位,当然顺理成章的接任皇帝。可是,这个诏书被中车府令赵高给截留了,没有发出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胡亥、赵高和李斯一起合谋,改立胡亥为太子。这样一来,扶苏便失去了太子的权力,成为普通的一名皇族。接下来,胡亥的太子之位被大臣们认可,他们又进行了下一步,伪造诏书,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

虽然说,让扶苏和蒙恬自杀的诏书是伪造的,但伪造的只是内容。在形式上、诏书本身是真实的、合法的。掌管皇帝玺书的是赵高,他发出的诏书当然是正规的。而改立胡亥为太子的诏书得到了天下的认可,李斯作为丞相也做了担保。那这道命令扶苏蒙恬自杀的诏书当然也没有人有异议。

扶苏作为太子,当然对宫中的礼仪,文书的真假了如指掌。他一看就能够看出诏书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质疑形式已经没有异议了,所以扶苏选择了自杀。

二、扶苏和秦始皇之间的隔阂很深。

扶苏相信赐死的诏书是真的,这也和秦始皇的平日里的作风,以及两人之间的隔阂有关。秦始皇做事的风格大胆果断,很多超出人之常情的事情,都行之不疑。他认为对的事情,根本就不理睬旁人的非议,如果触怒他,他根本就意气用事,不讲理智。

他在攻下邯郸后,首先就把当年得罪自己的人全部杀光。他在听说儒生讽刺挖苦他后,就断然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他在发现有人把他的话向外泄露后,就把身边的人全部杀光。由于他的这种做事风格,留下了残忍粗暴的名声。

而扶苏和秦始皇的做事风格不一样。由于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双方产生了矛盾。秦始皇将他发往蒙恬那里当监军,也是对他的惩戒。可是,秦始皇还是在心底认可扶苏的能力的,并没有废掉他的太子之位。秦始皇只是想惩戒扶苏一下,然后再召回他。

可是,秦始皇是不愿意让他人知道他的心思的。因此,这层意思无人知晓。天下人包括扶苏在内,都认为扶苏不如秦始皇的意愿,失宠了。因此,扶苏对下一步遭受更大的打击已经预先有了思想准备。

胡亥、赵高和李斯明白,秦始皇要真正的惩处扶苏,那就首先要废了扶苏的太子之位。这样,扶苏在接到废除他太子之位,改立胡亥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这个心理暗示。那就是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了。在心灰意冷之下,他根本没有接受蒙恬的建议,一死了之。

三、扶苏就算是接受蒙恬的建议也是一死。

蒙恬当时提出的疑问是这个诏书的真实性,还有这种行事的草率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这样的异议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要提出异议,那就必须在更换太子的时候提出来。在太子已经更换,天下也都认可的情况下,在诏书的细节上提出异议,是没有用的。

蒙恬劝说扶苏的真实意图是,劝扶苏孤注一掷,和自己一起利用手中的几十万精锐军队,去向咸阳兴师问罪。这也是胡亥、赵高、李斯他们最害怕的。因为这个时候秦始皇已死,他们秘不发丧,这段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时间一长,真相败露,他们就面临着灭顶之灾。

可是,如果秦始皇没死的话,扶苏和蒙恬就成了拥兵造反了。这是灭族的罪名,两人都无法承担。而他们手下的将士,也不会冒着家人受罚的风险跟他们一起造反的。

这一点扶苏和蒙恬都心里明白。扶苏知道诏书是真的,他就算是拒不执行,向上核实。那么无非等到的是更多的诏书,更严厉的惩罚。在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实情况,部下又不会跟随自己造反的情况下,为了免去更多的惩罚,不如直接一死了之。

四、这个事件的真实性。

胡亥篡位这段历史来自《史记》,但是,如果从文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篇很精彩的文学作品。可是,如果真的推敲起来,就有点不合逻辑。

首先是秦始皇的死,赵高有胆子进行隐瞒,那些近身的侍卫、宦官、宫女有隐瞒的胆量吗?如果象《史记》里所说的,那么秦始皇不就连自身的安全都保证不了,还当什么皇帝?他直接让赵高当皇帝就得了。

而赵高胁迫李斯就更不可能。李斯对秦始皇忠心耿耿,而赵高以保住李斯的相位和荣华富贵为诱饵,更是无法说动李斯。当时秦朝设有两个丞相之位,就算是提升蒙氏也不会危害李斯的位置。

而秦朝的时候设定的秦法周密森严,如果按照《史记》所说的,赵高一个人就可以动摇国本,那简直就成了笑话。因此,胡亥篡位是很不可能的。那么,命令改易胡亥为太子,命扶苏、蒙恬自杀很可能是秦始皇的本意。我们看诏书的话语,跟秦始皇的语气、脾气完全吻合。不管是不是秦始皇临死昏聩,听信谗言,这一切都是合法的。这样,扶苏也就只有选择一死了。。

至于说胡亥篡位和扶苏冤死这些事,只是当时流行的传说而已。大家对胡亥登基后的胡作非为感到深恶痛绝,于是编造了这些传说。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就说道胡亥和扶苏的传说,提出借扶苏的名声为号召,来得到百姓的响应。

试想一下,如果这传说是真的,这件事怎么能够传出来?赵高能够一手遮天,连秦始皇的生死都掌握在手心,能够让这样机密的事传出去?李斯到最后临死前,已经被灭三族了,也没有对外透露过一个字。可见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是有疑问的。

结语:

当扶苏接到让他和蒙恬自杀的诏书的时候,他能够分辨出诏书的真假。作为过去的太子,凭着他对秦始皇的了解,他认为这道旨意是真实的。自从被秦始皇贬斥到这里监军,他就在等待秦始皇下一步的决定。

如果扶苏的太子之位没有被废除,那么,来的诏书可能会是秦始皇回心转意的诏书。但是,当时天下都已经知道太子改易的消息,那么,这个时候来的诏书十有八九代表着灾难。有了这种思想准备的扶苏,在接到诏书后,印证了自己的判断。

如果听从蒙恬的劝告,他只有和蒙恬一起造反的道路。如果秦始皇还活着,他们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希望。这样,面临灭族的选择,这些秦军是不会和他们一起造反的。这就是后来蒙恬也选择自杀的原因。因此,从以上的种种考虑出发,扶苏选择了死亡的道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我看到这里就在想,假如扶苏不肯自杀,而是诛杀朝廷使者,然后振臂一呼,鼓动大家跟他造反,有翻盘的可能吗?

扶苏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情况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因为蒙恬是秦始皇的心腹,而不是扶苏的心腹。

不然,秦始皇也不会放心大胆地把扶苏派到北地当监军。要是扶苏振臂一呼,蒙恬就擦拳磨掌,秦始皇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退一步讲,即使扶苏、蒙恬达成造反共识,也不可能对抗中央。由于秦国严刑峻法,那些底层军官不会冒着夷三族的危险,跟着他们造反。

其次,秦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扶苏在秦帝国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并不高。他并没有自己的班底,无力对抗中央决策。

举个例子,如果李世民收到太子李建成假冒李渊发出的诏书,肯定不会自杀,因为他手底下有了一帮文臣武将,但是扶苏没有这些。

如果扶苏有这种拒绝执行诏令的力量,那么赵高和李斯是绝不敢明目张胆的下令让扶苏自杀的,这是手里只有一对A还敢亮底牌。

再者,表面上看扶苏是死于赵高、李斯二人之手,其实扶苏是死在秦始皇的直属班底手中。否则,秦始皇已死的消息,早就传到扶苏那里。

在秦始皇死后,秦国最大的势力就是以李斯为首的秦始皇直属班底,他们的选择是拥立脑子不太好使的幼子胡亥继位。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包括扶苏在内,胡亥的哥哥、姐姐们被屠杀殆尽,嬴氏皇族在秦帝国再也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力量。

总之,当赵高、李斯等秦始皇的直属班底决心发动政变、颠覆秦朝的时候,长子扶苏的悲剧结局就已经定了,不管秦始皇有没有遗诏。

历史上所谓的遗诏,通常都是政治斗争的借口,绝不会有人真把它当回事的。因为这种东西,通常就是比拼背后的力量。

如果支持你的够多,那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反过来,如果支持你的太少,真遗诏也会变成假的。









篼鈄


扶苏对假诏书信以为真,所以按诏书要求自杀

事件回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在秦始皇死之前,曾让中车府令赵高扶苏下诏书,让扶苏返回咸阳,接受王位,安葬始皇帝。

赵高为了一己之私,联合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将秦始皇册封扶苏为太子的诏书改成立胡亥为太子。

同时为了公报私仇,也为了胡亥上位使自己荣华富贵,赵高竟鼓动胡亥假冒秦始皇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及大将蒙恬。

远在边关的公子

扶苏接到假诏书后,边哭边自杀了。

▲中车府令赵高


难道,扶苏就没有发现诏书是假?

在当时情况下,公子扶苏确难发现诏书是假的,原因如下。

一、诏书以假乱真

当时赵高做假诏书时,秦始皇已死。不论赵高还是丞相李斯都是长期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人,假冒秦始皇笔迹不是太难。

同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当时赵高掌管秦始皇全部兵符印玺,把假诏书盖上秦始皇的真印章,假的也成真的了。因而,单从诏书看,扶苏不得不信。

二、扶苏不知秦始皇已死

当秦始皇死后,由于是在外地驾崩,再加上担心诸皇子及天下发生叛乱,于是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

把秦始皇装在棺椁中保存,并派最信任的宦官坐在秦始皇车中假冒秦始皇。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骖乘。——《资治通鉴》

▲丞相李斯

所到之处,假秦始皇的日常饮食、百官奏事与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一样。由于保密措施得当,仅有李斯、赵高等几个人知道。

所以,公子扶苏收到诏书后,不知秦始皇已死,还以为是秦始皇亲自下的诏书,故没有产生怀疑。

三、秦始皇出游前处罚过扶苏

在秦始皇出游的前一年中,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情,让公子扶苏感觉秦始皇不喜欢自己了,让后来扶苏对假诏书深信不疑。

公元前212年,有两个儒生叫候生、卢生的人暗中嘲笑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派人对咸阳城里的所有儒生进行严查拷打。众儒生互相推诿控告,最后有四百六十多人被捕。秦始皇把他们全部坑杀。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因这件事进谏秦始皇,说:“这些儒生都是学习孔子的,如今处以极刑,会引起天下大乱的。”秦始皇听后很是愤怒,将扶苏派往北部与蒙恬修筑长城。

▲公子扶苏

扶苏的行为让秦始皇大发雷霆,因而才将扶苏遣往北方修筑长城。一直到秦始皇驾崩时,扶苏一直都没有被召回咸阳。因而扶苏以为秦始皇始终对自己的行为怀恨在心。

同时,赵高的假诏书中也以秦始皇的口吻训斥扶苏:“对皇帝直言诽谤,日夜抱怨愤恨,唯恐自己不能做太子。”因而,扶苏就更感觉是秦始皇要赐死自己了。

同时,秦始皇出游时,始终带着幼子

胡亥,这会让人觉的胡亥才是秦始皇的最爱,根本也不会怀疑立胡亥为太子是假诏书。既然秦始皇已立胡亥为太子,那么扶苏肯定感觉自己不讨喜欢,父皇赐死自己也就没啥可疑的了。


史无眠


扶苏(前241—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扶苏。一称公子扶苏,或扶苏公子。有篇文章记述了扶苏自杀的经过。

原文

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行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摘自《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

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说:“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

使者到达之后,打开诏书,扶苏就哭泣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


唐明国亮


扶苏在接到假诏书时,为什么不甄别就毫不犹豫就自杀

旨意虽假,诏书却真

原本秦始皇的旨意是召回扶苏,让扶苏登基帝位,但旨意被赵高篡改。虽然旨意被赵高篡改,但诏书以及玉印确是真的,扶苏是无法甄别的,因为这诏书本身就是真的。

如果我们不是知道旨意被赵高篡改的话,其实我们也会认为这就是秦始皇的旨意,就是秦始皇下旨让扶苏自杀。

因为一切能够辨别真伪的都是真的,而旨意是秦始皇本人意志所决定的,别人无从得知,更无从辨别,因此扶苏在接到旨意时才会信其为真。

扶苏因顶撞秦始皇而被发配

扶苏之所以没能陪伴在秦始皇身边,而在外偏远之地,是被秦始皇发配到外地去的,是扶苏顶撞了秦始皇,而被发配到外地的。

虽然秦始皇并不是真的惩罚扶苏,但扶苏一根筋却不会这么认为,扶苏只会认为是自己惹秦始皇生气了,触犯了父亲,父亲一气之下将自己发配到外面。

当扶苏接到诏书的那一刻,扶苏只会认为父亲秦始皇还在生自己的气,气的要杀了自己。

秦朝严刑律法

一说到秦朝,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一个严刑酷法的朝代,皇权至高无上,是不容置疑的。扶苏作为皇子是最清楚秦朝刑法严厉,以及皇帝的威严,皇帝的诏书是不可违背,“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还有就是扶苏自身性格就比较乖巧,仁义善良,做事有规有据,但有点死脑筋。因此诏书一到,扶苏一看,诏书是真的,就信以为真直接自尽身亡。


熠良晨


儒家思想害死人,扶苏接到赵高和李斯发给他的假诏就自杀了,他不是不想甄别诏书的真假,只是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实,他的最重要的政治盟友蒙恬不但质疑诏书的真假,更是要返回咸阳与秦二世胡亥对质。

秦始皇死后,身边其实有三个重要的朝臣在身边,一个是丞相李斯,一个是宦官赵高,另外一个是蒙毅,他是秦朝重要蒙恬的弟弟。蒙毅一直伴随在秦始皇身边,收到的宠信远远超过赵高,蒙毅不但是蒙氏世族的人,重要的是他位为上卿,文官的地位仅次于丞相李斯,他的哥哥蒙恬更是手握几十万秦军,当时被誉为“华夏第一勇士”。

蒙氏两兄弟一文一武在朝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秦始皇死的时候,最大的失误就是蒙毅没在身边,他被病重的秦始皇派去会稽祭山去了,等他祭山回来还没到沙丘,秦始皇就死了,李斯和赵高修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了胡亥为二世皇帝。

蒙毅的政敌李斯和赵高都没有等蒙毅回来咸阳,直接下旨把他囚禁在代郡,最后二世皇帝害怕蒙毅复出对他得位不正的事情有所知晓,下旨杀了他。

蒙毅的死于扶苏自杀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很大。

蒙氏兄弟是秦始皇时期秦国最知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扶苏能够得到蒙氏兄弟的支持也源于太子扶苏也是儒家思想的推行者。儒家与法家在秦朝政坛势成水火,而法家的代表人物就是秦始皇和李斯。

我们中国人历代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扶苏也不例外,他在接到秦始皇的遗旨要其自杀的时候,他应该是知道这道圣旨应该不是皇帝嬴政的意思,一同接旨的蒙恬更是直接质问:

“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

扶苏的回答很儒家:“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于是走进内宅就自杀了。

大家可以看看扶苏迂腐到了何种地步,连蒙恬都很怀疑圣旨的真实性,难道扶苏作为国之储君,就那么轻率的自杀身死,这不符合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养,因为他代表的不是个人,甚至不单纯是皇帝嬴政的儿子,他的身份代表的是秦国的未来。

扶苏能够当太子肯定有过人之处,以上的质疑他肯定也想得到,而最后他轻易的做出自杀的选择,唯一的解释就是受到了儒家的荼毒太深。

扶苏的死其实蒙恬要负很大的责任。

蒙恬作为军中最重要的将领,他肩负的不只是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责任,更多是辅佐太子扶苏,秦始皇把扶苏派往蒙恬军中,也是希望扶苏能够与蒙恬更深的加强政治联盟,为未来继位打下基础。

蒙恬眼看着太子扶苏遵旨自杀,虽然有质疑,却没有进行阻止,而他事后去移交了军权,独身一人前往咸阳去找皇帝理论,他的表现太过弱智,最后他都没有到咸阳,就被捉拿入狱,最后赐死狱中。

太子扶苏都死了,他去咸阳质疑有什么意义?放弃了当时秦国最大军事集团的军权,那完全就是找死。

如果蒙恬能够极力阻止扶苏自杀,并与太子扶苏一同质疑圣旨的真实性,并率军前往咸阳,那么赵高、李斯和胡亥是完全没有能力稳住朝政的。太子和大将军同时回咸阳,只有秦始皇亲自出面才能阻止,而那时秦始皇都臭了好几天了。

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都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非常的奇怪,仔细分析,这和他们的深受儒家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忠君、忠父情结最终害了他们,也害了秦国,如果我们反过来假设:如果是李斯和胡亥处在他们的位置上,会如何呢?我相信他们不可能就那么束手就擒。


沉墨I方之城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于东巡归途中患病,最终病逝于沙丘,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密谋,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布诏书,指责公子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令两人自杀。扶苏、蒙恬接到诏书后,虽然蒙恬怀疑诏书真伪,但公子扶苏最终还是选择了依照诏书命令自尽。那么,扶苏为何接到诏书之后,不怀疑其真伪便自尽呢?

原因之一:扶苏推崇儒家思想,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曾试图推动各国文化融合,为此不仅接纳六国文化,且设立博士职位邀请六国学子担任,使得大量诸子百家学子涌入咸阳。与秦始皇崇信法家思想不同,公子扶苏因性格原因,反而更为推崇儒家思想。

扶苏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焚书”事件爆发之后,秦始皇曾下令不得公开非议朝政,然而就在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术士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一番讥讽之后,就此逃离咸阳宫,秦始皇一怒之下令人大肆搜捕咸阳城内的术士,并将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

针对秦始皇坑术士一事,扶苏便曾上书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惹得秦始皇大怒,将其发配到上郡边地,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这种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不仅使得公子扶苏与秦始皇的关系极为紧张,而且直接导致了他被发配上郡边地。对于推崇儒家思想的扶苏来说,面对胡亥等人以秦始皇名义发布的诏令,比较崇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忠孝”伦理纲常的他,已是不得不死。

原因之二:秦国法家思想的影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商鞅变法不仅是秦国迅速崛起的根源,同样也成为了秦国历代君主治国的主要理念,而历经商鞅变法,再加上韩非、李斯等人的推动,法家思想早已深入秦国人的骨髓,即使扶苏比较推崇儒家思想,但长期生活在秦国的他,也难免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

秦国的法家治国理念,讲究的就是严刑峻法,因而拥有极强的君权理念,这虽然有助于秦国在战争年代凝聚国力,同样使得秦国人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种对上级的服从、畏惧观念。这种治国理念下,秦国的国君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只要说处死任何人,根本无人敢于反抗。

纵观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秦国国君下令处死的朝中重臣可不在少数,就连白起、吕不韦这种功勋卓著、权势滔天的重臣根本无力抵抗。

而扶苏接到诏书之时,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因此即使他对诏书的真伪有所怀疑,但因为长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他根本不敢上书秦始皇求证,也只能依令自尽。

原因之三:想要反抗却毫无实力,蒙恬并不一定会举兵反叛

蒙恬手握重兵不假,按照宗法制观念扶苏乃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同样不假,但如果要蒙恬和扶苏两人联合起来举兵反叛,却是难上加难。

虽然历史上关于胡亥继位的正统性始终有所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胡亥、赵高、李斯这三个人组成的团体太过强大了。胡亥乃是秦始皇最为喜爱的一个儿子,在没有立下储君的情况下,他的继位也算是顺理成章;赵高作为中车府令,秦始皇去世之后直接控制了传国玉玺,这就是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威;李斯作为丞相,则可以迅速稳定朝局,使得胡亥顺利继位。

秦始皇病逝之后,胡亥、赵高、李斯的联手不仅可以确保胡亥顺利继位,而且在秘不发丧的情况下,他们三人完全就代表了秦始皇的意志,在他们下令处死扶苏和蒙恬的情况下,就算两人有所怀疑,顶多也就是上书求证,要他们公然起兵反抗中央政权,显然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扶苏和蒙恬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亲密无间,虽然两人同在上郡,但蒙恬是军队主将,扶苏则是监军,两人之间乃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更何况,如果扶苏和蒙恬真的是一条心,秦始皇又岂会放心两人一同待在上郡?

如上所述,在扶苏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反抗的情况下,在秦始皇病逝的消息没有公布的情况下,不论这封代表了“秦始皇意志”的诏书是真是假,推崇儒家思想,又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扶苏,也只有自尽这一条路可走。


香茗史馆


本人认为,是不是假诏书并不影响扶苏最终灭亡的结果,所以扶苏就没有了去检查的必要了

首先,即使扶苏发现是假诏书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情况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因为蒙恬是秦始皇的心腹,而不是扶苏的心腹。不然,秦始皇也不会放心大胆地把扶苏派到北地当监军。要是扶苏振臂一呼,蒙恬就擦拳磨掌,秦始皇这个皇帝还怎么当?退一步讲,即使扶苏、蒙恬达成造反共识,也不可能对抗中央。由于秦国严刑峻法,那些底层军官不会冒着夷三族的危险,跟着他们造反。

其次,秦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扶苏在秦帝国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并不高。他并没有自己的班底,无力对抗中央决策。

再者,表面上看扶苏是死于赵高、李斯二人之手,其实扶苏是死在秦始皇的直属班底手中。否则,秦始皇已死的消息,早就传到扶苏那里。在秦始皇死后,秦国最大的势力就是以李斯为首的秦始皇直属班底,他们的选择是拥立幼子胡亥继位。

总之,当赵高、李斯等秦始皇的直属班底决心发动政变、颠覆秦朝的时候,长子扶苏的悲剧结局就已经定了,不管秦始皇有没有遗诏。历史上所谓的遗诏,通常都是政治斗争的借口,绝不会有人真把它当回事的。因为这种东西,通常就是比拼背后的力量。

如果支持你的够多,那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反之,没有人支持你的话真的也会变成假的。


浩学史


在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中,公子扶苏,确实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人。其为人和善,好施仁政,在当时那个严苛律政的秦国,口碑颇为不错,《史记》中便记载“百姓多闻其贤”。他的仁政,简直可以说是秦朝百姓的希望。

如果他当年不死,并顺利继承皇位,或许秦朝将会迎来另外一个局面,不至于国祚短短十五年,二世而亡。

而关于扶苏之死,更是令人惋惜。按照《史记》记载,当初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公子胡亥与赵高李斯密谋篡位,因忌惮在北疆长城戍边的大将军蒙恬和监军公子扶苏,便假传圣旨,令其自杀。

当时公子扶苏不知圣旨是假,更没有怀疑,便领旨自杀。自此,胡亥顺利登基。

扶苏这么就死了,大家纷纷为其惋惜,因为按照《史记》记载,当时蒙恬都还劝过他,先不要着急自杀,毕竟是父亲杀儿子,怎么也得先找秦始皇确认一下。如果真是秦始皇亲口所说,那再死也不迟。可扶苏不为所动,就是一个劲儿要寻死。

为什么?

史书上没有讲,我们只能结合史料来做出一些推论。

首先按照扶苏的人设,我们可以认为他这样做,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忠臣孝子。首先他是秦始皇的儿子,父亲的话,那必须要听从,如果质疑那便是不孝。另外,秦始皇是君,扶苏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应该算是比较主流的一种解释。

不过,作为一代储君,扶苏真的就这么死心眼儿吗?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扶苏这个人,你会发现,他和秦始皇其实关系并不好,甚至于有着很大的矛盾。换句话说,秦始皇有杀扶苏的理由,扶苏对此也确信不疑,这才会那么听话。

我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合,这一点《史记》里面记载得很清楚,当初扶苏就是因为劝谏秦始皇,让他不要施行重法严政,结果惹怒了秦始皇,然后被派到了边疆。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当然,对此大家都认为,其来时秦始皇对扶苏的一种历练,用军旅生涯磨练其意志,同时也增强其军中威望,以便于更好的继承皇位。

但在我看来,这是秦始皇对其的一种疏远。

首先,秦始皇让扶苏去边疆,不是当将军领兵作战,而是“监军”。即监视蒙恬和他的三十万蒙家军。此外,若是秦始皇有心让扶苏继位,那么他就不应该让扶苏去边疆,而是会让其待在自己身边,好好教导。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一般就是皇帝领着皇子出征,太子监国。

因为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对于一个已经一统六国,需要考虑如何治理天下的秦朝来说。继承人需要的不是如何去学习领兵打仗,而是如何治理国家,如此来讲,留在朝堂,肯定要比前往边疆更好。

相比之下,公子胡亥则是享受了这个待遇,首先赵高和李斯都是秦始皇最为倚仗的大臣,他们都站在了胡亥这边。秦始皇如果不是重视这个儿子,他会赢得赵高和李斯的青睐?而秦始皇会连东巡都让其伴随自己左右?

显然不合常理。

所以我们不妨可以认为,秦始皇本就不是那么喜欢扶苏,他真正宠爱的小儿子胡亥。

这也恰好印证《赵正书》里面的观点,即《史记》中所谓的“沙丘之变”,其实就是正常的一个位置交接。胡亥是在秦始皇死后正常继位,并不存在所谓的“诈立”。

大家之所以认为胡亥诈立,乃是由于古代嫡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作怪,同时《史记》的影响力太大。但我们得知道,《史记》乃是儒家史书,而焚书坑儒事件又去汉未远,胡亥受始皇遗命即皇帝位,汉代的儒生博士想当然要诟病一番。

当然了,《赵正书》毕竟不是正史,其说服力不如《史记》,所谓“孤证不举”,我们并不能单单凭此就来推翻《史记》得观点。

但是,我们从《史记》书中得本身,同样能找到一些有关扶苏和秦始皇矛盾的证据。前面因政见不合而发配边疆算一个,而扶苏的身世,同样也算一个。

扶苏很可能有着楚国的血脉。

首先,秦国与楚国在战国后期,可谓是世代联姻,就连秦宣太后都是楚国人。所以,秦始皇的儿子有楚国血脉,很正常。而在《陈涉世家》里面有记载,当初陈胜吴广起义,打得就是公子扶苏的旗号。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胜吴广是楚人,他们打楚将项燕旗号,这个说得过去。但是为何要打秦公子扶苏的旗号呢?那可是秦始皇的儿子,楚国最大的敌人啊。除非,像前面所讲的,扶苏有楚国血脉,乃是楚国公主生下的儿子。

而对于秦始皇来说,扶苏的身份便注定了二人的矛盾,他不可能让一个拥有楚国血脉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况且他还和自己政见不同。如果江山交到他手里,很可能会为楚国人做嫁衣。

所以,对于扶苏来讲,秦始皇杀他并不是没有理由。是故,他在看到圣旨后,没有过多的想法,便自杀了。

相比之下,蒙恬则不一样,他蒙家世代忠良,自己又是秦始皇爱将,和秦始皇没有矛盾,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被赐死,当然不服,所以他要求核实真伪。

这样的理由,相较于《史记》中赋予的扶苏高大上形象,无疑要更加贴合现实。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理由,《史记》对于扶苏之死的这样一种描述,无疑更加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一个价值观。

前面我提到按照《史记》分析,扶苏之死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父要子死,第二则是君要臣死。汉朝儒家治下,这两个观点,是最为符合当时的 价值观,即忠和孝。这无疑将扶苏的形象上升了一个不小的高度。

至于为什么要如此捧高扶苏?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贬低秦始皇、秦二世,甚至于整个秦朝。以扶苏之死来说明秦朝灭亡的天经地义,再为正常不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