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子的角度來說,逃離北上廣的人,將是一場悲劇

關於房價,其實我有個很簡單的邏輯判斷,就是影響房價最大的因素是人口,人口少的地方罕有房價高的,人口多的城市罕有房價低的,其次就是產業佈局,高端產業密集的地方房價高,更簡單點說,就是

所在地工資越高,房價越高,資本越密集,房價越高。

從房子的角度來說,逃離北上廣的人,將是一場悲劇

參考非常成熟的歐美、日本這些國家的發展歷程來說,地方越小,人反而越集中。東京、倫敦、多倫多、悉尼這些城市都幾乎是所在國全國人口的三四分之一。我們也會朝著這條路走,農村會越來越少人,一線城市會越來越多人,聚集效應高端的產業,或者說能提供高工資的產業,將來也密集在這麼幾十個城市。

所以這些城市的房子,先來先到,能先霸佔了,就是起點,最能體現先來先到的就是一線城市本地的農民,只要拆遷,幾代人都夠吃了一輩子。中國人口流出,會遵循著越惡劣的地方越先流出的原則,農村-資源型鄉鎮-社會環境惡劣城市-普通小城鎮這個順序,越不值得留戀的地方,人越走得快。

一個非常大概率的事件是,50年後,大灣區可能郊區都要5-6萬一平,珠三角城市成片,全國經濟基本集中在那麼50-100個城市裡面,其他地方都是發展生態農業,旅遊業等,屆時我們有錢了,鄉村也會像歐美國家的農村一樣寫意,而且比他們更好看,更有內涵。

一個很悲觀的論調是,作為我們這代人而言,逃離北上廣,回自己家鄉,確實比較愜意,因為很多人在北上廣過得其實並不好,但是如果我說的判斷是準確的。

關於人口流動這塊,那我們的子孫,將來可能將被迫,不得不來到北上廣,屆時他們將面臨著更加穩固的一線城市社會階層,面臨著到處已經被人霸佔了茅坑的一線城市,他們更難以在一線城市立足。

從房子的角度來說,逃離北上廣的人,將是一場悲劇

我們這代人,正處在社會大變動的末期,再過15-20年,人口急劇流動將大大降低,現在人口流動是大動脈噴湧型的,將來可能是脈衝型的,未來的情況我們預估不到。或許到了哪個地方環境惡劣、創富能力下降、人文環境惡劣,那裡的人就往外流動。

就房產而言,受創最深的一群人,將是在北上廣打苦工,回18線鄉下買房的人,他們將承受一線城市再也不可能買得起(因為錢拿去鄉下買房了)、鄉下房子買了不知道幹啥(因為鄉下人越來越少,都不願意回去住了),也完全無法套現的雙重打擊。

或許我們把時間線推移到20多年前,各個地方的房子,價格相差越小,90年代,廣東18線小城鎮的一套房子幾萬塊,廣州也是幾萬塊,現在小城鎮的那套房子可能是20萬,廣州那套房子起碼300萬以上了,越往後,不同地方的房子,價格相差將越來越大,現在鶴崗5萬一套房,差不多深圳關外一平方,越往後,這個差距就越大,因為經過洗禮,真正的價值將體現出來,底特律有1美元一套的房子,曼哈頓的房價現在還在世界前列。

從房子的角度來說,逃離北上廣的人,將是一場悲劇

翻看搜狐的新聞,復旦歷經4年的研究成果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收入平均數還是中位數,收入和學歷都呈現明顯的正相關,而且在 Top 10 的高收入人群中,研究生的年收入(33萬)、本科生(23萬)、大專生(15萬)、高中生及以下(10萬)。

學歷就和收入嚴重正相關,我想起我自己的例子,廣東38線小城鎮,廣東省教育排名最後一位的市。我當年高考全縣城8箇中學裡面,排名第21,也就剛剛好中大的水平,意味著,我們那個小城鎮,能考得上廣東985、211的也就20多號人。

和廣州比呢?接近廣州一個排名中間偏上一點點的中學,分數還算過得去的水平,就是說,在廣州接受中間檔次,中等資質的學生,效果接近於廣東省小城鎮在學習成績上頂尖的水平。在鄉下讀書的,誰能保證自己的娃,能在整個縣城裡面拔尖?

強者恆強,強者更強,是個大概率事件。中國發展到歐美那種程度,也是個大概率事件,至於時間需要多長,我們不知道。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知道大城市,越晚進入,門檻越高。很多人在說擠地鐵的事情,起碼你現在擠一擠地鐵,努力存點錢,還有希望在郊區買個房,安頓下來。

就怕你連擠地鐵的機會都沒有,人最怕的不是累,而是你連拼命的機會都沒有,房價是一個門檻,其實還有更多的門檻,教育、醫療、眼界等。

從房子的角度來說,逃離北上廣的人,將是一場悲劇

以教育為例,現在出現的一個很普遍的情況是,富人在拼命,窮人在享受。一線城市的小青年,為了個娃,拼死拼活,各種興趣班,各種輔導班,各種學習交流,娃背的書包越來越重,越來越大。而十八線小城鎮的小屁孩,半大不小的娃,天天在刷抖音、快手。等00後、10後長大了,你會發現,農村和一線城市出來的娃,距離 將大到令人絕望的程度。

清華北大再無寒門子弟,這不是預測,這已經是現實,別以為城市裡能考得上清華北大的都是書呆子,他們才是全面發展的人才。

人生,沒到懸崖,都沒必要去拼小概率事件,而是拼大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