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入蜀戰略是否可行?事實上,實施起來真的很難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如願進入蜀地,就此擺脫桎梏,奠定了一方霸業的基礎。按照當初約定,劉備取得益州,需要將當初借得的荊州歸還江東。話所如此,鑑於荊州絕佳的戰略地位,劉備又豈能輕易出讓?於是孫權氣憤曰:

“猾虜乃敢挾詐!”

江東入蜀戰略是否可行?事實上,實施起來真的很難

說到這,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對於劉備的“奸猾”,孫權其實是心知肚明。可既然如此,他為何不派人親自去攻佔益州,反而許諾劉備前去呢?要知道,周瑜稱劉備有“梟雄之姿”,關張為“熊虎之將”,這樣一個頗有潛力的軍事集團,一旦成長起來,必將會給江東帶來重大損失。

關於攻蜀計劃,江東其實早有謀劃,見於《三國志·周瑜傳》:“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如果仔細分析這一計劃,便會發現孫權倘若自己攻蜀,將會面臨五大難題。

其一,周瑜剛剛去世,江東方面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大將。魯肅善於謀略,一生未曾參與過軍事行動;甘寧是益州本地人,又頗有野心,孫權擔心他一去不復返;呂蒙這樣的將軍,剛剛顯露出頭角,還需要磨練。由此可見,缺乏一員攻蜀的主將,是孫權面臨的一大難題。

江東入蜀戰略是否可行?事實上,實施起來真的很難

其二,江東多水師,缺少一定數量的精銳步兵與騎兵。孫權先後四次攻打江淮要地合肥,皆以失敗告終。一方面,這固然是孫權只擅長防守而短於進攻;可另一方面,也是江東缺乏步卒與騎兵,難以適應平原作戰。平原尚且如此,更別提山路崎嶇的蜀地了。

其三,孫權進攻蜀地,一直圖謀益州的劉備豈能甘心?《三國志·魯肅傳》說:當初孫權打算進取益州,於是向劉備諮詢意見。

後者的回到卻是:“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顯而易見,這是劉備的冠冕堂皇之舉。但也正因如此,說明劉備在江東時也生出了謀取益州的打算。一旦孫權進攻蜀地,“似有養虎”的劉備集團便可能立即成為潛在威脅。

其四,遠在北方的曹操虎視眈眈。從《三國志·武帝紀》可知,曹操在赤壁之戰敗走後,反而加強了對江東的監管與打壓政策。建安十四年(209年)、十八年(213年)與二十二年(217年),曹操都曾對江東方面用兵。倘若孫權派兵進攻益州,勢必要從江陵一帶的防線抽調精銳。倘若此時曹操來襲,孫權又當如何?

江東入蜀戰略是否可行?事實上,實施起來真的很難

其五,彼時的益州、漢中,也並非輕易便能打下。一方面,孫權在益州境內沒有一定的政治、人脈基礎,倘若貿然進攻,便是師出無名。君不見,劉備入蜀後,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籠絡人心,才敢在部分東州士族的支持下發起對益州的進攻。

而另一方面,劉璋也不好對付。雖說益州沒有上將,但李嚴、黃權、高沛、楊懷等人,也都各司其職,抵禦外敵不在話下。《三國志·劉璋傳》中說,劉備於建安十九年(214年)來到成都城下。可即便如此,劉璋還是頗得軍民忠誠:

“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倘若不是劉璋投降,劉備拿下益州恐怕也是損失慘重了。而孫權要派人進攻益州,且不說一路是逆流而上,波折不斷;就算進入蜀地,恐怕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返”。

基於以上五點,孫權最終放棄了周瑜生前留下的入蜀計劃,轉而將這個“硬骨頭”送給劉備去“啃”。孫權此舉,一半是無可奈何下的妥協,一半也是他的腹黑之處。

江東入蜀戰略是否可行?事實上,實施起來真的很難

既然江東攻取益州很難,倒不如讓劉備集團前去進攻。一來,劉備集團就算拿下益州,也會有不小損失,從而削弱這個威脅的潛在影響力。二來,從當時局勢來看,曹操已經兵指漢中,隨時準備將之攻取。如此一來,曹劉雙方必將因為爭奪益州或漢中打起來。隔岸觀火,才是江東最擅長做的事。

另外,孫權將劉備支走,也肯定不怕他不歸還荊州。劉備入蜀以後,呂蒙便與關羽時常在長江兩岸對峙,似乎下一時刻,便會爆發以場大戰。“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顯而易見,劉備入蜀以後,孫權便在謀劃將荊州奪回。這麼一來,他後來選擇與曹操聯手,將關羽置於死地,倒也不足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