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繪畫一定儘快擺脫固有色的束縛!

差不多每一個學習繪畫的人,色彩都是必修課。初學色彩最困難的,可能就是如何擺脫眼睛對固有色的慣性認知,對於半路出家的學畫者更是如此。

學習繪畫一定儘快擺脫固有色的束縛!

美國畫家Erin Hanson作品

我們在進行專業的色彩訓練之前,很少考慮固有色之外的影響。眼睛看物體本色是什麼顏色,大腦反應出來的就是什麼色。這也沒毛病,黃色當然是黃色,綠色自然綠色,總不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嘛。

但是,接觸色彩寫生之後,我們重點考慮的不再是固有色,那是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的東西。對於一個畫畫的人來說,光源和環境對物體固有色彩的影響變得更加重要,一幅繪畫作品的顏色表現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處理這些在周邊影響下色彩關係。記住!色彩畫的是關係而不是固有色!

學習繪畫一定儘快擺脫固有色的束縛!

美國畫家Erin Hanson作品

學畫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會經常談到兩個詞,一個是色彩感覺,一個是色彩修養,而這兩個詞都與固有色無關。色彩感覺的強弱受一定天賦影響,同樣一個物體,在同樣光照和同樣環境下,不同人感受到的顏色也有很大差別,這就是色彩感覺的差異性。就算是色彩感覺接近的畫家,在處理同樣的場景時,效果也不可能一樣,因為他們在處理畫面色彩關係的時候,所掌控的“度”會有不同,而這個“度”的控制,取決於色彩修養。

學習繪畫一定儘快擺脫固有色的束縛!

假如批評一幅色彩感覺太弱的作品,往往會半開玩笑地說“這素描畫得不錯”,其實這是很尖刻的說法了。不會畫畫的朋友聽了可能會奇怪,這明明是一幅彩色畫,為什麼說是素描呢?

其實,素描畫不單純是黑白灰,只要是在畫面中簡單地表現固有色的明度變化,我們就可以認為是素描。如果一個畫家把色彩畫成素描,就算他把對象畫得超過照片,也只能說明他的造形能力很強,但是色彩感覺仍然很弱。要想讓自己的作品色彩感覺更強,必須誇張強化光源色和環境色的影響,誇張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畫家本人對色彩的觀察理解。

即使在相機發明之前,那些如實複製對象的作品都經不住時間的檢驗。在這個拍照設備大量普及的時代,如果一個畫家還想把自己淪落成一部高清相機,真的是太不足取了。

事實上,畫畫的最大難點並不在畫得多逼真細緻,這畢竟是技術和熟練層面的東西。畫面上,能用技術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大家有時間可以做個實驗,先用一天的時間去畫一個橘子,你可以畫得非常精細逼真,然後再用三天或一週的時間去畫一個橘子,你會畫出橘子皮的每一個凸凹起伏,每一處細微的質感變化。如果在藉助放大工具和更加精細的畫筆,甚至每一個細微凸凹處的受光和背光面的差異,你都可以準確地表現出來。

但是,你可能用一個月的時間,都畫不出一筆靈動概括的色塊,都掌握不好一塊顏色誇張的分寸,因為這不但需要技術,更需要天賦、膽量和修養。

學習繪畫一定儘快擺脫固有色的束縛!

世界繪畫史上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畫家超凡的天賦和對過去經驗的大膽顛覆。繪畫的真正魅力不是複製,無論你是複製自然還是複製別人。哪怕是一次漏洞百出的突破,都比十次天衣無縫的複製更有意義!

在這裡,必須向那些做出突破性貢獻的畫家致敬!因為他們的勇敢嘗試,才讓繪畫做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更加具有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