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为什么总对鲁智深另眼相看呢?

骑蜗牛走高速


智真长老果然对鲁智深另眼相看,刚一剃度,就赐法名“智深”,与自己平辈。按说,佛门寺院一般按照皈依先后,排定辈分顺位。鲁达一入佛门,便直接与长老同辈,五台山僧众甚多,鲁智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排到“智”字辈。

智真长老的师弟,东京大相国寺住持智清长老对师兄如此看觑鲁智深很不以为然,认为师兄“好不晓事”。因而,不理睬智真长老的推荐信,暗中联络监寺、知客僧,以“新来的挂搭”为由,打发鲁智深去酸枣门外做了个级别最低的菜头。

智真、智清师兄弟对待鲁智深截然不同的态度,将是鲁智深后来“正果”的一大伏笔,预示着花和尚的前途和命运。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何奥妙呢?

智真长老另眼相看鲁智深,是贪图赵员外的财富吗

鲁达打死了郑屠,逃到雁门县,遇到了赵员外。这个赵员外来历非凡,他的庄园叫“七宝村”。所谓“七宝”,指的是佛门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在雁门县城躲藏了几天,赵员外借口风声紧,便将鲁达转移到了七宝村。施耐庵这样写,明显是让鲁达一步步踏入佛门,而他的引路人就是控制着佛门七宝的赵员外。可见,赵员外非常的富有,做五台山文殊院的檀越绰绰有余,佛门财富都在他的手上。

在七宝村又藏匿了五七日,赵员外就把鲁达送上了五台山。赵员外说,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是他兄弟,此前曾经许下剃度一僧。

到了五台山上,赵员外给智真长老送了很多礼物,也算是行贿吧。赵员外之所以要给智真长老行贿,是因为按照大宋律法,有罪在身的人是不能进入佛门的。而且,剃度僧人必须有经过官府考核的文凭,也就是书中讲的“五花度牒”。鲁达没有通过官府颁发的度牒,而且,刚刚打死了人,肯定是不符合出家规定的。赵员外所谓显然违背大宋律法,所以,就得给智真长老行贿了。

那么,是不是智真长老贪恋赵员外的礼物,不得不给一个杀人凶身剃度呢?

智真长老其实非常富有,五台山文殊院广有教众,周边市井都是寺院的产业,老百姓都端着智真长老的饭碗。五台山不靠赵员外施舍,完全可以经营得非常好,一点小小的礼物,岂能让智真长老违法?

所以,仅凭“檀越”的身份,智真长老是很难力排众议,让“形容丑恶,相貌凶顽”的鲁达进入佛门的。

但是,智真长老就是剃度了鲁达,还对这个鲁智深另眼相看,还不断的迁就、纵容这个屡犯佛戒,毁坏山门、打伤僧众的恶僧。

每当僧众向智真长老告状,要求严惩花和尚时,智真长老几乎用同一句话搪塞:“没奈何,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

赵檀越真的有这样大的面子吗?不过一个财主而已,五台山又不缺钱,智真长老到底看的是赵员外哪张面子呢?

赵员外身份绝非仅是五台山的施主

赵员外是俗家财主,施舍寺院是其心甘情愿,佛门并不欠他的。仅仅只是一个“檀越”,智真长老不会如此看重赵员外那张面皮。

上文讲到,赵员外掌控着佛门七宝,这就等于此人对佛门有极大的控制权。说白了,赵员外隐喻的就是宋徽宗。鲁智深上五台山,两次大闹文殊院,毁坏佛门金刚及寺院设施,藐视佛门三皈五戒,便是宋徽宗时期的“崇道抑佛”历史的暗写。

智真长老剃度鲁达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一年,据“洪太尉误走妖魔”那年(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恰好就是鲁智深禅杖的重量:六十二年。

书中还有两个细节,说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和年间,具体来说就是宣和二年之前。

却说鲁智深第一次大闹五台山后,没多久便直接去到了市井。花和尚先去铁匠铺预定了一把戒刀、一条水磨禅杖。这个铁匠铺的“待招”,却被施耐庵写成了“待诏”。这个字不是笔误,所有的版本都写作了“待诏”。

“待招”,本义指剃头匠,后引申为手艺人的称谓。“待诏”则是翰林院专门为皇帝服务的文人画士,比如诗待诏、棋待诏之类。宋徽宗时期则有画待诏,宫廷画师模仿宋徽宗的画,宋徽宗题款钤印后,赏赐给大臣。

“待诏”明显是借喻皇帝的符号,赵员外的影子无处不在。

另一个细节就是鲁智深吃狗肉,因为宋徽宗属狗,所以,《水浒传》中唯一一次吃狗肉,还是在暗指赵员外的不凡身份。

既然赵员外是这等来历,自然是非同小可,可谓天大的面子了。赵檀越并不是五台山的真正施主,而是掌控着佛门兴衰大权,真正的施舍,并不在于钱物。鲁达又是赵员外的“表弟”,智真长老敢不剃度他吗?敢不对鲁智深另眼相看吗?

鲁智深二次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终于写了一封推荐信,赠送给鲁智深四句偈子,打发他去了东京大相国寺。因为,这已经是宣和二年的事情了。这一年,宋徽宗下诏“罢道学”,恢复“寺院额”,“崇道抑佛”历史宣告终结。

然而,智真长老将鲁智深送出五台山,并非全是因为摆脱了赵员外的掌控,而是鲁智深的“限期”已到,需要按照“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去追寻正果,完成人生旅程了。

智真长老算定鲁智深正果非凡

赵员外将鲁达带上五台山时,所有僧众看了鲁达的面相,认为此人长相丑陋,面目凶恶,恐怕会累及山门。在众口一词的质疑和反对声中,智真长老也架不住了。到底是剃度不剃度鲁达呢?智真长老为解除心中疑惑,平息众僧之怨,说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

于是: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

一炷香刚刚燃完,智真长老恰好回来,对众僧说道: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灵魂出窍,这一炷香功夫到底去哪儿了呢?或许,智真长老游离佛道之境,在道家紫府查看了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名册,知悉鲁智深的来龙去脉,原来,此人上应天孤星,绝非一般僧众可比。

所以,智真长老坚定的说:“只顾剃度他”。还“立帖为证”,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之所以如此坚定的要剃度鲁达,并非全是因为他上应天星,而是看到了鲁智深的将来必定是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除了智真长老自己,五台山所有的僧众的正果都赶不上鲁智深。

因为其正果非凡,所以智真长老剃度鲁智深时,便“赐名智深”,与自己辈分一样,早早的就确定了鲁智深日后将要达到的正果级别。照此预言,鲁智深必将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取代“好不晓事”的智清长老。《水浒传》七十回之后的故事,将会增添一个得道高僧——花和尚智深长老。

智真长老不敢得罪赵员外,无奈接受这个杀人凶犯进入佛门。但当他去道家紫府查看了天罡地煞名册之后,掌握了鲁智深的来龙去脉,知道此人必将光大佛门,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因而,对他包容宽纵,另眼相看。

那么,鲁智深真的会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吗?按照施耐庵的伏笔理解,当然会。

一则,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其地位当然要与智真长老齐平。

二则,鲁智深“遇山而富”。二龙山与九天玄女庙“二龙相戏”遥相呼应,隐喻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二龙山上有座“宝珠寺”,又与雁门县“七宝村”相呼应,讲的还是“二龙”的故事。鲁智深夺了“二龙”财宝(遇山而富),在佂剿方腊之后,与宋江等“三十六人同拜爵”,成为名相宝刹的住持方丈。


绿野萍踪01


智真长老为什么对鲁智深总是另眼相看呢?我认为是:

因为智真长老看到了未来,所以才对鲁智深另眼相看。下面我来简要说说吧。

智真长老是当世的一位活佛,是为高人,能知前世未来之事,鲁提辖鲁达拳打镇关西有命案在身,在赵员外的帮助下,进入五台山剃度,当时众僧皆说其“形容丑陋”反对智真收留。智真长老施起佛法,力排众议,收留了鲁达,并赐法名智深。智真长老心知“此人上应天星,心底刚直”。虽然外表凶頑,内心却很纯良,也佩服他的正义之举。智真长老为何要另眼相看鲁智深呢?就因为他看到了未来,知道鲁智深将来必能修成正果。所以对于鲁智深犯的错总是能容忍,并不生气。

我觉得智真长老这样的高人,把鲁智深的前世未来都看透了,知道他的一生的轨迹,该有什么经历,该有什么磨难,最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会对鲁智深另眼相看。

所以对于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所作所为,他并不计较,在第二次大闹五台山,惹了众怒之后,才不得不把他从五台山调走,弄到东京大相国寺谋一个差事。

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正是智真长老对与鲁智深另眼相看的原因。

这是有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又见炊烟777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佛门入世的代表,而五台山的智真长老原非普通人物,他乃是宋时当世的活佛。之所以对鲁智深另眼看待,就是因为智真长老本就是鲁智深在成佛路上的引路者、护道人。


书中第九十回特意对智真长老和鲁智深的身份来历作了交待:

“话说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本人宿根,还有道心,今日起这个念头,要来参禅投礼本师。”

由此可见,这智真长老能知过去未来之事,鲁智深的一生其实他早已洞悉,所以他两次指点鲁智深在人生路上的迷津。

第一次

五台山告别时,智真长老赠送鲁智深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遇林而起”的意思就是凡是遇到“林”字就能够兴起,比如赤松林、林冲、野猪林、万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的意思就是但凡遇到山就会有财富好运气,比如桃花山、二龙山、乌龙岭、琳琅山。

🛡“遇水而兴”的意思就是但凡遇到水就能够事情顺利,兴旺发达,比如最后上了水泊梁山。


🛡“遇江而止”的意思就是但凡遇到江就说明鲁智深的使命终止,一切都结束了,比如宋江,钱塘江坐化。



第二次

鲁智深和宋江一起在五台山参禅,临走时智真长老唤过智深特意赠与四句偈言: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逢夏而擒”的意思就是鲁智深在万松林活捉了夏侯成。

🛡“遇腊而执”的意思就是鲁智深征江南时生擒方腊。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意思就是鲁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时,忽然听到钱塘江潮信,然后最后他就在六合寺沐浴更衣圆寂成佛。

综上所述,正因为智真长老这个活佛担负着指引鲁智深成佛的重任,所以他总是对鲁智深另眼相看,处处帮助他!


本文参考文献:《水浒传》


墨雪问心


一、智真长老的法力高强。

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您看的没错。智真长老会灵魂出窍,而且能知过去未来事。他能看出鲁智深有佛性,所以,他力挺鲁智深。

鲁智深的佛性是什么?并不是参禅念经,而是斩妖除魔。最难得的,他看出鲁智深是一个明白人。

从最后鲁智深的结果看,他在看透宋江的真面目后,并没有留恋红尘,而是依然选择离开,最后,看清了自己的真面目,了解了世界的真相后,入定而逝。

这一点,和施耐庵的思想正好吻合,施耐庵是反对宋江的。王进隐居了,所以,王进是完人。鲁智深离开了,所以,鲁智深是活佛。

知道别人该干什么,很容易,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容易。鲁智深和王进都知道。宋江不知道。

智深跟那老人直到正堂上,分宾主坐下。那老人道:“师父休要怪,庄家们不省得师父是活佛去处来的,他作寻常一例相看。

鲁智深下山后,路过桃花村,村里老汉听说鲁智深是五台山来的,另眼相看。他说鲁智深是活佛处来的。而且,原著中,多次提到智真是活佛,有兴趣的朋友在读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智真长老的名声在寺庙界不是虚的。

二、智真长老的能力很强。

当官就要关心老百姓福祉,经商的就要关心公司的收益。智真长老身为五台山主持,最大的责任就是要谋求寺院的香火旺盛。他做到了吗?

卖酒的主人家说道:“师父少罪。小人住的房屋也是寺里的,本钱也是寺里的。长老已有法旨∶但是小人们卖酒与寺里僧人吃了,便要追小人们的本钱,又赶出屋。因此,只得休怪。”

鲁智深发现五台山下有一个市集,商家老板告诉他,这个市集是五台山的产业。原来,智真长老还很会做买卖,是一个很成功的投资人。所以,五台山的香火一直很旺盛。

赵员外道:“若如此,最好。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智真居然是赵员外的弟兄,当然不是亲弟兄。为什么呢?因为赵员外有钱,祖上就有钱。为了得到更多的香火,智真长老甘愿与一个员外做弟兄,可见智真的处事很不一般。或者说他看的很开,能甘心情愿的让别人为寺庙掏钱。

寺庙其他的和尚就没这个能力,只因为鲁智深长的丑,就把财主赵员外的“表弟”往外推。这还是佛门吗?

他们的水平离得智真长老差远 了。

由此可见,指针也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以,鲁智深打坏金刚,智真无所谓,还说就是打坏了壂上的三世佛都行。

智真的眼光不是一般的长远。


疯狂的爆炸土豆


智真长老并不是吃斋念佛的普通和尚,而是一位得道高僧,当世活佛。《水浒传》原著在多个章节中都揭示了其高人身份,比如在第三回中智真长老就小露了一手:

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可见智真长老道德高深、慧眼如炬,虽然是初次相见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鲁智深的前世今生都已了如指掌,因此鲁智深投奔到五台山文殊院后虽然屡犯山规,智真长老一直都对他非常宽容,另眼相看,就是因为智真长老已经看出了鲁智深绝非凡夫俗子,而是天生慧根,与佛有缘,早晚会大彻大悟,从而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在《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因屡屡闹事打人,犯了众怒,五台山众僧人都是凡俗之辈,智真长老又不能道破天机,为了平抚众僧人怨气更好的管理寺院,同时也为了给鲁智深一条出路,于是介绍鲁智深到其师弟东京大相国寺智清禅师处。临行之前智真长老赠给鲁智深四句谒言:

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这四句谒言的意思是“遇林而起”,指鲁智深为搭救林冲而走上了落草的道路;“遇山而富”,当指鲁智深于二龙山落草一事;“遇水而兴”,指的是梁山泊;“遇江而止”,江应指钱塘江,最终鲁智深在浙江离世。《水浒传》第90回:智真长老再一次送给鲁智深四句谒语:

长老说罢,唤过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四句的意思是遇见夏侯成便擒,遇到方腊就抓,听见潮信便圆寂了。

可以说这八句谒语高度概括了鲁智深的一生。而且神奇的是鲁智深这些生命中的重大时刻都被智真长老的预言一一应验。这充分证明了智真长老的确是得道高僧,他就像安装在鲁智深身上的监控器记录着自己预高度正确丝毫不差的预言。我想从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宽容可以看出,一个出家人并不仅仅只会每天吃斋念佛遵守清规戒律就能够得道的,那是需要有根基才行。鲁有成佛的根基,哪怕不拘小节又有何妨?就如同济公一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又何必拘泥于形式上的繁文缛节清规戒律呢?


郑非梦妙文


在水浒传当中,鲁智深是一个经历极为传奇的人物。他为了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最后逃到了五台山当和尚。依照他这样的性格其实是不适合当和尚的,正如事情本该发展的那样,五台山文殊院没有一个对鲁智深有好感的,可是偏偏有一个特殊的,那就是智真长老。

一、兴风作浪花和尚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当和尚的日子,那就是兴风作浪。首先,他初来乍到就不守佛家的规矩。

自己做一个和尚,却骂其他人为秃驴,这只是最浅显的,过分的是他三更半夜的时候在殿后拉屎撒尿。

如果这些还不算什么,没有肉的生活对鲁智深来讲是无法想象的,在几个月不吃肉之后,他实在熬不住了,跑到山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回到寺院中更是大闹,智真长老对此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过多久,鲁智深再次喝醉大闹五台山,智真大师只好将其介绍给大相国寺主持智清长老。从智真长老对待鲁智深的态度来看确实极其宽松。



二、佛心深厚

鲁智深可能和济公有些类似,他们虽然不守佛家戒律,但是他们有一颗纯粹的佛心,智真长老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会对他另眼相看。

从透过现象看,质的角度来讲,智真长老正是,通过其顽劣的表面而看到了鲁智深的本性,认为他是一个有佛心的人,如果可以安心遁入佛门,可以修成正果,远超过其他僧人。

这种佛心指的就是,疾恶如仇,济世救人的侠义精神。


三、智真长老之高深

从施耐庵对智真长老的描写来看,确实是一个佛法非常高深的僧人。

从书中的描写来看智真长老曾送过鲁智深八句偈语,第一次是鲁智深在,离开五台山的时候,赠送他四句“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第二次是他跟随梁山归顺朝廷平定辽国之后重返五台山见智真长老,又送了他四句“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准确的概括了鲁智深的一生,如此高深的佛法再看一个人佛性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有多少差错。所以,智真大师对鲁智深另眼相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看到了鲁智深的佛性。

鲁智深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的一生,也是他的佛性不断升华的一生,也是在见证智真长老对鲁智深期待不断实现的一生。


微光人文


在《水浒传》中,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鲁智深,他生性豪爽,好打抱不平,爱吃酒惹事。为了替素昧平生的金家父女出气,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也因此给自己招来了塌天大祸。

好人有好报,在逃亡的路上,他又巧遇金老丈,这次是金老丈救了他的性命,通过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安排,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方丈就是智真长老。

出家的时候,五台山文殊院的众和尚就和智真长老反应: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恐久后累及山门。但是智真长老力排众议: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长老做了主,众和尚也不好再说什么,鲁智深得以顺利剃度。

虽然成了出家人,但是鲁智深喝酒惹事的毛病一点没改,先后两次醉闹五台山。第一次醉闹寺院,打了文殊院众僧,众僧急忙来找智真长老告状,智真长老看着醉的不成样子的鲁智深,反而好言好语的求告: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却说。

第二天,智真长老只是教训了鲁智深几句,鲁智深也保证:今番再不敢了。于是吃了长老一顿饭,领了长老送的一件僧袍,一双僧鞋,安然无恙的继续他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

四个月后,鲁智深再次“嘴里淡出个鸟”,再次喝多了,大闹五台山文殊院,把半山腰的亭子和寺庙里的金刚都打烂了,塞了一个禅和子一嘴狗肉,推翻了供桌,打伤了几十个僧人。

这次,智真长老实在众怒难犯,留他不得了。但是智真长老还是给了他银子,书信,衣物,让他去投自己的师弟,在东京大相国寺做住持的智清禅师。

那么,智真长老为何如此偏袒鲁智深?一次次的为他挡住众人之口?

原来,智真长老也是看到了鲁智深善的一面。人有根气好而习气不好的,也有习气好而根气不好的,第一种人经过调教,社会的磨练,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一旦改变,即可大用;第二种人是不可改变的,要么成不了事,成了事的也是坏事。

而鲁智深就属于第一种人,他虽然在小节上非常招人讨厌,但是在他的内心,英雄侠义,除暴安良。最后,他经历了人生的颠簸,放弃了朝廷的封赏,在杭州六和寺出家。这一次出家,他虽然仍旧没能改掉暴躁的脾气,但是依然称为虔诚的佛教徒,于钱塘江大潮之时圆寂。





溪源影视


智真长老为什么总对鲁智深另眼相看?因为鲁智深是与佛有缘的人。诚所谓“佛渡有缘人!”

但要解释这个“有缘无缘”,很难。这是个很玄妙的现象,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鲁智深,本名鲁达,他出家,有以下几个因缘:

一、缘起于为救金氏父女。他三拳打死镇关西,惹下官司。后在外逃途中又恰遇金氏所嫁的赵员外,巧不?此为一缘!

二、赵员外祖上与五台山的文殊院早就有香火之情。此为二缘!

三、赵员外又曾许下愿心:剃度一僧在寺里。此为三缘!

四、作为走头无路的逃难之人,古时的寺庙庵堂等方外之地,是个可以暂时栖身的场所。此时此刻,为势所迫的鲁智深,哪还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此为四缘!

据书中记载:……赵员外道:“若是留提辖在此,恐诚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恨,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赵某却有个道理,教提辖万无一失,足可安身避难;只怕提辖不肯。”鲁达道:“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甚么不肯!”赵员外道:“若如此,最好。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这条愿心

。如是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

鲁达寻思:“如今便要去时,那里投奔人......不如就了这条路罢。”便道:“既蒙员外做主,酒家情愿做和尚。专靠员外做主。”

你看,以上四缘,一步步将他引到我佛的身边。是谓“有缘人!”

那智真长老更另眼相看他的缘由,应该是出于两个方面:

一是看在赵员外的面子。

且看书中记载:侍者禀长老说:“智深好生无礼!全没些个出家人礼面!丛林中如何安著得此等之人!”长老喝道:“胡说!且看檀越之面,后来必改。”自此无人敢说。

二是智真长老乃当世得道高僧,法眼看人,自是高人一筹!已看出鲁智深乃天上的星宿下凡(天孤星)。

书中有记载:……次日,要去对长老说知智深如此无礼。首座劝道:“长老说道他后来证果非凡,我等皆不及他。……”

又写:……“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

又写:“虽是如今眼下有些啰唣,却成得正果。没奈何,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我自明日叫去埋怨他便了。”

鲁智深一再喝酒闹事,搞得寺内天怒人怨。智真长老无奈之下,只好修书一封,让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临行前,智真长老赠送鲁智深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后来鲁智深征辽回归,途径五台山时,再次上山拜见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再次送给鲁智深四句偈语,同样是十六字:“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可见,智真长老不仅看出了鲁智深的不凡,连他一生的际遇与结局都早已了然于胸。厉害不?[微笑]

最后,果然鲁智深听潮声而顿悟,留下頌词证大道,修行圆满!

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 这样一个真性情真豪杰的鲁智深,谁不喜欢呢?









大海泛舟客


智真长老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在小说中,五台山文殊院长老,原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赵员外为了能让鲁达有一个安身避难的处所,故而推荐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文殊院其他众僧见鲁达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似个出家人的模样,纷纷建议智真长老不可收留此人,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力排众议,坚持剃度了鲁达,并赐名“智深”。

智真长老,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本人宿根,还有道心,今日起这个念头,要来参禅投礼本师。鲁智深临别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唤过智深赠与四句偈:“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释义:遇林而起:在大相国寺遇见林冲,自己不平凡的经历正式开始。或者说一切因缘起于林冲;遇山而富:在二龙山同杨志正式落草,过上劫富济贫的日子,生活也很富裕;遇水而兴:同梁山泊共同攻打青州,战后三山聚义归水泊,二龙山加入梁山;遇江而止:遇见宋江,众人受天碣聚义。这一段经历算是结束。

在《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中鲁智深来参智真长老。宋江与鲁智深参别智真长老,临别时,长老唤过智深赠与四句偈:“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释义:逢夏而擒:鲁智深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生擒方腊;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看了潮来,心中忽然大悟,从不参禅打坐的鲁智深开始参禅打坐,后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品茶谈子午


《水浒传》中,智真长老为什么总对鲁智深另眼相看?因为在小说中,智真是五台山文殊院长老,当世的活佛,知道过去未来之事,他根据六道轮回,预测到了鲁达将来必成正果,因此力排众议,坚持剃度了鲁达,并赐名“智深”,并处处迁就于他。

01
鲁达因何遁入空门

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老种经略相公麾下的军官,因为小种相公坐镇渭州,他就被调到渭州,做了提辖。鲁提辖为人好抱打不平,因为帮助金老汉父女,打死郑屠,被官兵追捕,不得已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五台山的当家方丈智真长老,亲自为鲁提辖剃度,赐法号“智深”。鲁智深初来乍到,和方丈同一辈分,众和尚心有不服。而且鲁智深不好好念经修行,喝酒、吃肉,醉酒闹事,毁坏半山亭,打破山门,打伤众僧,惹得怨声载道。

02
智真长老多次包庇迁就鲁智深

鲁智深第一次醉酒大闹过后,智真长老把他叫去,只是进行了一次戒勉性谈话,后来还留他吃了早饭,送给他一件细布直裰、一双僧鞋。不但不受惩罚,反而受到了奖赏。惹得众僧背后议论智真:好个没分晓的长老。

几个月后,鲁智深故态复萌,再次喝得大醉,把半山亭子、山门金刚全部打坏了,众僧人去告状,长老又给他挡了回来:“打坏了金刚,请他的施主赵员外自来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盖。这个且由他。”

最后一次更厉害,鲁智深一共打伤了几十个人,打得众僧卷堂大散,长老才出来喝止了他。长老领他到方丈歇了一夜,才决定打发鲁智深去别的地方安身,临别又送了他僧衣僧鞋,还有十两白银。

 

03
智真长老对鲁智深另眼相看的原因

在《水浒传》"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一节中最后写出了缘由——

五台山的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

因为他早已看穿鲁智深的佛性,他常对追责诘问的众僧解释说:“你们别看智深鲁莽,他的佛门成就你们拍马难追!”

智真长老不仅知道这些,还用六道轮回原理,知道鲁智深的一生命运,在五台山送别鲁智深之时,曾有四句偈言相赠:“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而这四句偈言,最后都得到了应验,贯穿鲁智深的一生。


这四句偈言作何解释?下回再讲。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