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有温度,我想这样度过一生

1

还是去年年底,他精心为我制作一个人鱼的图标,又给了流程图,让我可以方便地用于其他地方。看着那几张流程图,想起脑子里一直构想的一幅画面——人鱼在盛满了湛蓝海水的玻璃缸里游弋——那是一幅充满悲剧意味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久久不散。一直想做出这效果,但找不到玻璃缸的图片,一直也未动手,但其实,也无需动手,那幅画面却早已是存在的了,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想象中,鲜明而生动。

是的,我一直都非常清楚,我是生活在玻璃缸里的人鱼。自由是我的想望,但是玻璃缸是我的规则,我不可能活在规则之外,我必须谨遵每一条规则,在规则之中拥有自由。

生活在这有限的一泓海水中,明明也知,缸外的世界是一种美丽的诱惑,却不想出轨也没有能力出轨。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心翼翼地不敢犯错,知道任一个错误都必须付出代价,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该付的代价一定会付。很多的时候狂乱的悲哀,却终究被收束在一如平常的外表下,慢慢地化解,不敢也不愿藉着外在的疯狂形式去消除。而在多年之后,感激这种小心,感激规则,感激着没有犯错的青春,不致造成很多的憾悔。也曾经想突破规则的。倦了,怠了,想要行走在规则之外,或者,寻找另外的规则,藉此打破原有的规则。在规则之外的规则,也许,是更广阔的天空。

网络如海。

乍进网络,怯意去后,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觉。想,这是我自己的天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说我想说的,可以无所顾忌。

而我错了,规则一直在,不以时空为转移。网络,也只是一个更大点的玻璃缸罢了。即算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仍然是一个谨遵着自己规则的人。

但我不感到可悲,却因为规则的存在,使我感觉自身的真实,网络的真实。也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不能把网络与现实分开,不去揣想朋友在生活中的面目,我固执地相信,他们在网络中的样子,也就是生活中的样子。我们用主观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看网络,即算骗局存在,只要一切不被戳穿,人,还会是我们眼中的人,事,也还是我们眼中的事。但也因此,会被受骗的感觉锋锐地刺伤。

但即使被刺伤,我仍然执着地相信,相信真心,相信真情,相信希望,相信梦想。当一个时代结束,我总还盼望,另有一个时代出现,而且,同样的光华灿烂。我不问我是谁,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只不能解释一切的遇合里冥冥未知的因素,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们?

然而,又何必问呢?我知道我感动着别人也被别人感动,我知道我付出了真心也收获了真心,我知道只要我们愿意并且努力,我们可以拥有想要的世界。

我知道不管明天会如何,今天的相聚都会是生命里璀璨的记忆,即算如同流星掠过,那光华,也已镂刻心中,可以记取一生一世。

2

上面的这篇文章,是我写于1999年的《活在规则之内》。

21年过去了,有些事情变了,和他结婚、离婚,天涯分隔不再相问。

有些事情没有,我仍是“感动着别人也被别人感动,付出了真心也收获了真心”,而且,经过28年的努力,我拥有了想要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我很幸福。那些记忆,我也都记着,但不是牵绊。

不让情冷。

不给心哭。

网络不再是当初的那个相对纯净的网络,但是,我是我,更好的我。

有态度,有温度,我想这样度过一生

3

我在《女神节,给女性的9条建议》中说,人不能不爱自己,也不能不爱人,要在这二者之间做好平衡。

我一直都会爱别人,但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才学会爱自己。

我小时候,听妈妈讲过很多关于奉献的故事,天真的我,相信,而且那样去做。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人首先要拥有自我,否则,只是一个空壳。奉献和牺牲,并不能说全无意义,但是,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有更大的力量去关爱别人,因为,要想过好自己生活的生活,实则也是有和世界争夺对自我的话语权,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行,拥有了这个能力之后,也就顺便可以解锁帮助别人的技能。

有很多人,在长大或者变得强大以后,会不愿意再想起以前的事情,也会真的忘记。当年他们所反对的,等自己长大后,会实施到别人身上。

而我没有。

我记得自己青春期的多愁善感,记得曾经早恋,所以我仍懂得年轻孩子们的心思,不会视同洪水猛兽。今日的我,终于到达悠游自在的境地,但看到女孩子们苦于相亲,我是真的感同身受,所以我会发起春节台湾行的活动,和她们一起去到一个安全的港湾。

有态度,有温度,我想这样度过一生

4

我近来的几篇文章态度都比较鲜明,有人说这种主题不敢写,怕惹事;有人说根本不关心这些,和自己没关系。

我是一个讲求多元化的人,喜好广泛,兴趣众多,但是同时,爱憎分明。

有人讲究凡事包容,那是他们的信条,可以用来要求自己(其实他们也往往做不到),我不能接受,恶也要包容吗?

人要活得大度,对很多无关原则的事不计较,但不要活得没有原则,好像什么都行,怎么都好。

有些人的大度,多体现在自身利益不受威胁的时候。

比如孙杨事件中,如果受到“善意的提醒”有可能丢掉工作的是自己呢?被孙杨团队要求上级单位处罚的是自己呢?

比如混在饭圈里的,是自己家的孩子呢?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拼死拼活地赚钱,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而这些钱,却被孩子拿去买偶像代言的东西、参与大粉召集的各种应援。

记得有次我写一篇影评,因为提到某位偶像演技不行,被其粉丝骂得狗血淋头。有人私信我说,觉得我说的其实有道理,但是不敢公开表示支持,她是那人的粉丝,在群里看到有人发起号召一起来骂我。她说自己有个名牌包包,是以前买的,但因为不是在偶像代言那个品牌后买的,所以粉头还是不满意,说新买的才算数。她很困惑,但也不敢退出,因为有人退出的时候被骂得很惨。

我不认为追星不对,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喜欢的人事物,明星有时候代表着自己梦想中想要成为的样子,寄托着某些渴望,但是如果失去理智,就会非常可怕。

热爱容易让人变得失智,落入“帮亲不帮理”的层次。我的热爱内容很丰富,所以也一直注意在热爱和理智之间找好平衡。假如世界被热爱而扭曲,那也就失去了热爱的本来意义。热爱,是为了丰富生命,不是让人陷入偏执、癫狂,更不应成为违法乱纪、破坏规则的借口。

很多话知道说了也白说,但还是要发声。

因为这是写作者的社会责任。

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担负起责任,从自我责任,到对家庭的责任,再到对社会的责任。

一个人可以非常自我,这没关系,前提是“不妨碍他人”。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共生、共赢,恶劣的关系是彼此仇恨、争得你死我活。

资源有限,竞争不可避免,但良性竞争会让彼此都不断改进,也让全社会得以受益,而恶性竞争则会不断拉低道德底线,而社会则会倒退。

今天看到孙杨或被剥夺杭州亚运形象大使的消息,孙杨有今天,的确令人惋惜,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人需要为自己的言语、行为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假如一个人特别是公众人物犯错而得不到惩罚,将会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假如人人都无视规则,那么文明世界将会返回到原始社会。

即使是未成年人犯错,监护人也应担责。

如果人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网上的各种恶言恶语也会少很多。现在很多人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发言,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没办法追责,假如实名制实施起来,那些骂人的知道有可能会被追责甚至判刑,也就不会敢胡言乱语了。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络,都不是法外之地。

5

我失婚、无孩、无车、资产有限,对于很多人来说,会被定义成“不完整的女人”、“失败者”,对这些看法,我都不在意,因为,我的这种状态,并没妨碍他人。

但有些看法,我会在意,基于个人品牌,基于形象问题。

我在伊斯坦布尔通过airbnb订房,房东给我好评:

有态度,有温度,我想这样度过一生

出了国,我虽然是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也代表着中国人形象。

而我也并不是只在国外才表现好,在任何地方都一样。

我始终都很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我奉行《天幕红尘》中的那句话:“我做我想做的,就受我该受的。”这也是一种担当。

我知道自己写的东西不受某些人喜欢,但我不能因为要讨他们的喜欢,就各种和稀泥,我也不能为了高阅读量,就哗众取宠、标题党、扭曲事实。有人因为害怕掉粉而刻意避过某些话题,但我不怕,反倒觉得这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我不是愤青,没有成日家怼天怼地。

我自己的生活惬意放松,不平和悲伤,绝大部分都为他人。

关心世界,也享受生活。

有态度,有温度,我想这样度过一生

享受生活并不会让我内疚,反而会让我抱有更大的同情心,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们生活于安宁和幸福,所以我会研究那些安稳渡过疫情的人,为什么可以做到;也会分享自己是如何做的、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

我也不是圣母,没有普渡众生的心思,因为总有些人固执于自己的见地,那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事。

人总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加好的影响,人也要懂得自己的力量能及范围,不必勉强自己,也不要为难他人。

我很喜欢李清晨在《你我皆凡人,大家都有病》一文里写的:

科学只是告诉你生命世界的运行规律,它不能决定你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我们为享乐而做出生活选择时,我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风险或付出应有的代价。

人生苦短,生命的全部意义都缘于它短暂而有期限,在这个短暂的期限里,你应该多多地去体验生命历程中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到无限的怕死当中去。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究要失去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