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趙、燕、韓、魏,在歷史上也被稱為

“戰國七雄”。但其實除了這七個國家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被稱為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強國,它便是——中山國

中山國是春秋末戰國初由北狄鮮虞部建立的政權,其區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東麓的河北中部一帶,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中山國是先秦時期的“千乘之國”,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強國。不過這個國家卻很特別,先於公元前407年被魏國佔領,隨後中山桓公遷都靈壽,中山國趨於鼎盛,成為了戰國時期備受矚目的諸侯國之一。但中山國的繁盛只是曇花一現,在公元前296年便徹底被趙國擊潰!

那麼問題來了,這號稱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強國——中山國,為何會前後受到兩次打擊呢?我們本文一起來看一下!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疆域分佈的情況

一、中山國的建立

在春秋中後期,鮮虞人的主要敵人是晉國。

晉國早期的時候位於今晉南黃河汾水以東地區,遠離周王室。當時的晉國相對來說比較弱小,且四周被分佈得既廣漠又密集的戎、狄部落包圍著,為了求取生存便對周邊的鮮虞部落進行了多次討伐。幾年後,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皆被晉國佔領。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其城中有山,因此被稱為“中山國”。而關於“中山國”這一名稱,最早可見於《左傳》:“公元前506年春,晉國拒絕蔡候伐楚的要求,專心準備攻打中山國。公元前505到504年間,晉國先後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國。”

但是在公元前497年,因其晉國發生內亂,故而使得中山國得以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之機會,並開始介入到列國的紛爭中來!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疆域分佈的情況

二、魏滅中山

魏國是由春秋時期晉國中的魏氏家族轉化而來的,在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魏國憑藉著雄厚的實力一躍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其國君甚至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霸主。此外,晉國時期的魏氏還利用一切時機擴大自己的領地,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在當時卿族之間的角逐中獲利頗豐,從而奠定了魏國統治的基本範圍。

雖然此時魏國的實力比中山國要大的多,但是吞併中山國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在公元前424年,魏國準備進攻中山國的消息傳到了趙國,趙國大臣常莊談於是就向趙國國君趙襄子陳述其中利害,其言曰:“魏並中山,必無趙矣。”這也就是說,如果中山國滅亡,那麼趙國也就危在旦夕了,即所謂的唇亡齒寒。

正因為常莊談的這次進言,從而使得中山國轉危為安,而魏國對中山國的首次行動還未正式實施便胎死腹中了。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魏文侯

要知道,當時魏國如果真的將中山國滅掉的話,那麼不僅僅只影響到魏國和中山國,而且還會影響到趙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利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有著特殊地理位置的中山國在整個形勢下的變化,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雖然第一次行動失敗了,但對於擁有雄才大略的魏文侯來說,他卻始終沒有放棄攻打中山國的決心。

公元前414年,趙國趙襄子之子趙烈侯剛剛繼位,無暇東顧,這就給了魏文侯創造了一個絕佳的機會。隨後,魏文侯便提出要向趙國借道進攻中山。起初的時候,趙烈侯並不答應,因為一方面來說,趙國剛剛從戰爭中恢復過來,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另一方面來說,中山國與趙國唇亡齒寒,如果一旦中山被滅,那麼就會威脅到趙國的生存。不過趙烈侯的大臣趙利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建議!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戰國七雄”疆域分佈圖

趙利向趙烈侯陳述其中利弊,認為魏國進攻中山國無論誰勝誰負對趙國都是有利而無害的。如果魏國攻打中山失敗了,那麼魏國首先不能得到中山之地,其次就是在戰爭過程中必定會有所損耗,而這對趙國是有利的。反之,魏國雖然滅掉了中山,但是越趙治理中山對魏國也沒有多大益處。所以趙國的明智之舉就是答應魏文侯借道的請求,並同時靜觀其變,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此時的趙國已經無形中成為了“魏滅中山”這場戰爭的有力推動者。

公元前408年,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魏文侯便派遣大將樂羊率兵北上,開始了討伐中山的戰爭。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魏國終於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中山國。中山國的殘餘部眾退入到了太行山中。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趙烈侯——劇照

三、趙滅中山

中山被滅之後,中山桓公經過長達二十餘年的勵精圖治,終於徹底擺脫了魏國的統治並復國,其國力逐步增強。特別是成公時期,為中山國發展史上的高峰階段,當時的中山國其疆域約“方五百里”,成為了“諸侯所矚目的北方一強”。

但由於復興後的中山國在趙國的東北部,將其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這嚴重威脅到了趙國的統治。為了解決這個心頭之患,趙國先後兩次進攻中山國,第一次是公元前377年在今河北省高邑縣西境內的“房子之戰”;第二次是公元前376年在今河北省唐縣西的“中人之戰”。但侵略中山國的進程,最後因趙敬侯的死而告一段落。

趙國真正完成滅亡中山國的國君,是因胡服騎射而聲名遠揚的“趙武靈王”。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之所以要努力滅亡中山國,首先來說,趙國在經過趙敬侯和趙肅侯的苦心經營後,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趙武靈王一方面繼承祖宗的遺願,擴展北部邊疆地區,另一方面則想進一步穩固趙國在諸侯國中的大國地位。其次,隨著各國疆域的演變,中山國地處趙國的內部,將趙國的領土劃分成了兩個幾乎不相連的部分。中山當時控制的太行山要塞井徑和鴉之塞是聯繫趙國太行山以東的邯鄲地區和以西的晉陽、代地的重要樞紐。此外,中山國南部的濾論河也嚴重阻礙了趙國進一步北進的戰略行動。因此,趙滅中山勢在必行!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率大軍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君面對趙國強大的軍事優勢,自知不敵,只好割地求和,獻出了四個重要的城邑,結果致使中山國元氣大傷,但最終也只是求得短暫的和平而已。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的進攻中,相繼佔領了中山國的大片領土,使其趙國疆土以北與燕國相接壤,西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一帶。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趙武靈王——劇照

公元前296年,趙國滅亡中山國,並將其國君遷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建立,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最終宣告滅亡。

趙國將中山國滅掉之後,將其變成自己的一個郡,即“中山郡”。中山國從此成為趙國進行南北溝通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中山人與趙人之間能進一步交流與融合。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戰國中山國地理位置示意圖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鮮虞中山國的發展歷程中,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摩擦從未終止過。比如由於晉國卿族之間實力的變化,中行氏、範氏和趙氏都曾討伐過鮮虞部落。後來中山建國,魏國和趙國也都曾發兵滅亡過中山國。在戰國時期,中山國還與燕國之間鬧了矛盾。

而正是這些摩擦,從客觀上來說,很好的促使了鮮虞中山國與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交流,並使得鮮虞中山國文化逐步趨同於中原文化。所以中山國的滅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促進了鮮虞人和中原人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史記》、《春秋左傳注》、《戰國策》;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