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鋼的琴》怎麼樣?

靈安


很早以前就看過了,我也忘了是几几年的電影,只知道以前看過,印象深刻,後來各種影評中也經常看到這部電影的身影,後來仔細查了資料,是2011年的電影。

今天突發奇想,再刷一遍。 後來又去知乎上搜了搜知乎影評的專用格式——如何評價電影《鋼的琴》?只有48個回答(海王上映了這麼幾天已經2338個回答了)。

這終究還是一部小眾電影。但正是這部小眾電影,卻讓我二刷刷得更津津有味。

我覺得一部電影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比什麼都重要,故事是大是小沒有關係,但要會講故事。

《鋼的琴》就是用一個簡單的小故事穿起來的,一個離異的父親,想要留住學鋼琴的女兒,又買不起鋼琴,於是和以往的工友一起做一架鋼製的琴。

這就是故事梗概。 電影的故事有兩類,一類很簡單,簡單到都不需要劇透,因為推動電影前進的不是故事本身發展的脈絡,而是電影通過故事表現的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聯、形象、情感。

另一類是以故事取勝,通過故事的情節、懸念吸引觀眾。 顯然,《鋼的琴》是第一類電影。 從這部電影裡看到的老工業區衰敗,工人出路的問題的影評很多,確實這些也是看這部電影最直觀的一些感受。我不想拾人牙慧,反覆去講這些老工業區的話題,我想說點兒我自己的其他一些感受。 從整個制琴的過程,我一直感受到一種工業文明的美,車床、起重機、鑄造車間、琴版模型鑄造,這種工業文明的美讓我充滿好奇的驚喜,我覺得北京的798藝術工廠、廣州的紅磚廠藝術區,他們的誕生都不是偶然,工業與現代藝術有一種天然的聯繫。 電影中的工友一直保持著一種大院式友情,有時候嘴上不服對方,甚至挑釁,但是還是會為朋友兩肋插刀,抄起傢伙就幹。

這種友情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等電影中都能找到影子。在我們上一輩父母中也能找到這樣的影子。這是一代人的烙印,也是集體經濟對生活的一種影響。經濟基礎決定的不僅僅是上層建築,也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相處方式。 很多人都對影片中王千源的表現大加讚賞,而我卻被秦海璐吸引了。我覺得這部片子裡的秦海璐挺好看的,挺有女人味的。



雖然她跟影片中的王千源好著,卻不想結婚,說這樣不是挺好嘛。雖然她跟隔壁老王還好了一陣,然後又回到陳桂林(王千源)身邊。可我還是覺得這樣的人很真實,很好看,很有女人味。 這部電影中的陳桂林和他的工友們都不是勝利者,女兒最後沒有跟陳桂林,想要保留的煙囪也沒有保留下來。其實他們都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是落後的,是被淘汰的。陳桂林在描述前妻現在的男人時說——“那個是賣假藥的”。我覺得未必能全信,也可能是陳桂林對奪人妻者的一種詆譭。因為在他眼裡,不正正經經在廠裡上班,不靠手藝和力氣賺錢就是歪門邪道,但他沒有發現時代變化比他快得多,他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 電影中音樂的運用是一大亮點。這方面我不專業。總覺得不論配樂還是演員唱的歌都融合的恰到好處,甚至有一點點音樂劇的味道了,當然只是一瞬間的感覺。有待專業人士來分析一下電影中的音樂。 鋼的琴還是做成了。女兒說“爸爸想聽什麼”,陳桂林說“越簡單越好。” 女兒彈起了鋼的琴,畢竟不是專業樂器,聲音也明顯有著瑕疵。不過都無所謂了,最後這場彈奏也是意義重於實際了。以一種極富儀式感的方式結束電影。也告別那些回不去的工業老區。 鋼的琴終究不是鋼琴。 閒時落筆,老時回憶。 我的文字和想法都不值錢。


哇哈哈視界


電影《鋼的琴》是一部大時代碾壓下,小人物的浪漫情詩。

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講述了婚姻崩裂的主人公陳桂林,為了爭取女兒的撫養權,也是成就其音樂夢想,在為女兒尋找鋼琴的一通折騰後,最終選擇號召眾人親手為他打造一部“鋼製”鋼琴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設定在上世紀末,東北重工業基地呈現轉移和總體頹勢,曾經的“鐵飯碗”鋼廠也一個個面臨被替換、倒閉、拆遷的危機,在這種大環境下,無數的東北人面臨破產、失業,曾經還早出晚歸的人,瞬間變得無所事事,他們有點手藝的,組建了樂隊拿起了話筒去到人家的婚喪典禮、拿著砍刀走進了屠宰場、拿起工具箱給人開鎖修鎖,繼續工作……

這種生存現狀都面臨無數困難的現實,在這部電影裡卻被繪色得極其

“浪漫”,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刻意吟唱眾人心中現實與夢想不搭調的苦痛,處處張揚著優美的樂聲,人人心中的那份“堅持”也沒有被這粗糙、殘酷的現實洪流所打亂:沒有婚姻做保障的淑嫻仍舊死心塌地地跟著陳桂林;開鎖修鎖難以繼日的“快手”仍舊不會發揮特長、堅守本心;沒什麼本事的王抗美依舊堅持著“友達至上”;跟妻子剛鬧完離婚、沒了事業的陳桂林,卻還在心大地給女兒謀鋼琴……

這種“堅持”在電影平實樸素的濾鏡中顯得極其優雅,極其高尚,甚至有些浪漫,看著無法抑制的時代大潮匆匆撲面而來,人們雖有彷徨、雖有落寞,雖然時時刻刻都在做著自己人生前幾十年從未做過的事,但是從這種無謂什麼意義的“堅持”中,我們仍能感受到那些絲絲縷縷的“樸實的浪漫”情懷。

雖然《鋼的琴》當年秉持著“國產片希望”的高口碑,雖然它沒有刻意走現實主義尷尬賣慘、強行反思的路線,甚至在這種令人有些心疼的故事中,展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浪漫情懷,但電影上映期間,它過於平實內斂的風格使得票房和排片都將它完全冷遇了,這可以說是國產電影市場的一種悲哀,也是一種無奈,如今它以這麼高分數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榜單上,姑且算是一種最低限的安慰吧。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張猛導演的《鋼的琴》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雖然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雖然後期整個劇組都要揭不開鍋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影片故事的講述方式、畫面的質感。

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制,工廠荒廢,應政府政策要求和市場經濟需求,國有企業被大規模改革、停產,原鋼廠工人陳桂林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下了崗。下崗後陳桂林獨自拉起了一支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生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也因為找到了有錢人要與陳桂林離婚,不僅如此,她還要爭奪女兒小元的撫養權。這時小元表示,誰有鋼琴就和誰走。陳桂林買不起鋼琴,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造琴工程開始了。

雖然這部電影當年票房慘淡,但一部真正的好電影,不是用金錢、票房來證明的,它是對一個逝去的時代,一批舊人的緬懷和追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