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近乎崩潰的日本,短短二十年便能重新崛起,靠的是什麼?

不吃甜豆腐腦怪


雖然說美國人朝日本丟了原子彈,但是戰後日本確實是在美國的扶持下才發展崛起的。

實際上關於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其實早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就已經大致敲定了。美蘇兩國大致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包括各個國家的歸屬問題等等。

而日本,則被美國當成了日後他們在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基地。當然了,與日本地位類似的還包括菲律賓,不過日本的價值很快就展現了出來。

1951年,韓戰時期,日本成了美國遠東地區軍事部署的重要節點,大量的武器裝備,軍事人員,作戰物資都途徑日本進入朝鮮半島。這極大的改善了戰後日本國內民不聊生的局面。並且為了早日加入聯合國,日本也應美國要求,派出軍人參加了聯合國軍的行動。

(日本警察預備部隊訓練照)

不久之後,隨著駐日美軍大批調往朝鮮半島,日本抓住機會,以“確保日本國內治安”的理由,成立了75000人的警察部隊,海上保安廳也隨之擴編。而這支75000人的警察部隊,就成為了後來日本自衛隊的前身。

(日本警察預備部隊制服)

藉著這場三年的戰爭,日本完成了重返國際舞臺的目標。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扮演了重要的地位,成為了美軍行動的後方基地,3年時間裡向朝鮮半島運輸了300萬軍人,30萬傷兵,70萬噸作戰物資。

(1952年的日本工廠)

由於東亞地區遠離美國本土,一些軍需物資也直接在日本生產。 雖然日本在二戰中損失慘重,但是畢竟是亞洲地區唯一的工業國家,基礎極好。

20世紀50年代中期,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實踐“扶持日本構建美國主導的產業體系,並且以日本為最前線,在遠東對抗蘇聯”這一戰略。

(1954年日本自衛隊成立)

緊隨而來的就是1954年日本自衛隊成立,美國也開始將大量的工業生產任務分擔給日本。由於日本國民人均受教育程度較高,並且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日本經濟發展也非常迅速。

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發生,美英同盟出現了一些裂痕。新興崛起的美蘇霸權並不希望看到英,法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什麼太重要的角色。於是他們一同打壓了英法,最終迫使英,法,以三國停火,埃及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

此事件之後,法國於1966年退出了北約組織,並與蘇聯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

而此時的日本則成為了美國最緊密的盟友。

在軍事上,日本是美國在遠東地區對抗蘇聯最重要的馬前卒。

在經濟上,日本成功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西方經濟體系,通過從事中下游產業,讓美國成功地完成了經濟轉型。

在政治上,日本也成為了美式價值觀的宣傳模板。這個國家在二三十年前還是軍國主義國家,但在經過“美國的民主改造”之後,很快就成為了發達國家。

然而雖然表面上看日本似乎無比繁榮,然而畢竟他們只是美國的馬前卒,當美日利益有所衝突的時候,犧牲的也總是日本。

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近30年的發展日本國內高度發達,在國外也擁有許多資產,此時的日本終於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畢竟馬前卒是不能比主人更強的。

一紙《廣場協議》,就把日本從巔峰打進了深淵。

日本真的崛起了嗎?沒有,畢竟現在的日本,也只是美國的殖民地罷了,他們處處受到美國的控制,甚至都沒有自己的國家主權。


戰鬥機解說家


說的好聽點,日本的勞動者吃苦耐勞,支撐起日本戰後的經濟復興,將日本再次推進“先進國傢俱樂部”。1960年,日本趕上了西歐國家,1968年超越德國,成為僅次美國的資本世界二號大國,直至今日。

言歸正傳,二戰後近乎崩潰的日本,是如何做到僅用二十年便能重新崛起,並坐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二號交椅。

說到日本的重新崛起,這其中又美國人的因素在。二戰後,美國佔領了日本,強制推行 改革,“幫助日本”剷除了國內剩餘的封建力量與軍國主義,為日本發展經濟掃清了障礙,此外日本也被美國解除了軍隊,國家的安全防衛由美國人負責,在這裡日本又可以節省一大筆的軍費開支,這筆錢可以直接投入到國家經濟的恢復建設中去。

並在1953年。日本的國民經濟就超過二戰之前的水準,半隻腳踏入了“先進國傢俱樂部”。

此外,美國人發動了韓戰于越戰兩場戰爭,美國的軍事訂單便由日本人承擔,總合同金額達到610億美元,這一訂單,讓那些瀕臨倒閉的日本軍工企業得以起死回生,如豐田、松下、三菱重工、三井等企業,發了一筆“橫財”。

當然,除了以上的外部原因外,就日本的自身角度而言,首先戰後的日本沒有戰爭賠款,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對比德國截至1965年對戰爭的賠款達到了近183億馬克,日本在戰爭賠款上基本沒有!此外還依託戰時從我國與東南亞地區搜刮而來的財富,為自己發展經濟提供資金保證。

其次,日本人這個民族吃苦耐勞,戰後全民參與積極發展,且日本人對公司的依附感很強,能穩定的在一家公司工作幾十年,在加上當年的日本盛行加班文化,就如我們現在徐國互聯網公司一樣的九九六工作制,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這些都不是事。

這便是為何日本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年便能重新崛起,其實綜合以上的分析,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對比一下我國二十年前和如今的變化,大概也能體會到當時日本的快速崛起。


像素說


剛剛結束二戰的日本,可謂是滿目瘡痍。他們的處境比中國還慘,工業設施幾乎全毀,兩大工業城市,廣島和長崎還捱了核彈。政府陷入了極大的經濟危機,日本人窮的就差當褲子了,甚至要求天皇家族縮減皇室人口,減少相關支出,以渡過難關。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一窮二白的日本,在23年之後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驚不驚奇?意不意外?

日本的經濟復甦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外因,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隨著中國與蘇聯的崛起,日本的橋頭堡作用凸現。美國及時調整了對日政策,改壓制日本為扶植日本。在美國太上皇的幫助下,日本進行了改革,很多殘留下來的封建關係,終於在美國的強力政策之下,被扔到了它們該去的地方,有害垃圾垃圾桶。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後,日本的經濟逐漸穩定下來。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由於有了美國的關照,日本躲在了美國的羽翼之下,美國憑藉其強大的武力為日本提供保護。日本雖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同時也為日本節省了高額的軍費,日本人可以把這筆錢用來開展科研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第二,朝鮮戰爭功不可沒

在日本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朝鮮戰爭開打了,日本作為美軍的後勤基地,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到了美軍大批的訂單。一時間,日本大批的工廠滿負荷運轉,這無形中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藉助大批美元的湧入,日本經濟開始出現了積極向好的信號,許多工廠藉此完成了原始積累。

這些都是外因,日本崛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內因。

首當其衝的就是日本人十分重視教育

日本的教育工作一直在亞洲範圍內數一數二。自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對教育極為重視,甚至採取了暴力措施逼迫日本國民接受新式教育。

美國剛剛佔領日本時,曾對日本進行過一次語言能力測試,美國人驚訝地發現,原來日本人的識字率達到了75%以上。要知道進入21世紀之後,很多國家的識字率都沒有70年前的日本高。

印度為提升自己的識字率,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重新定義了印度版的文盲標準,只有那些認不全26個英文字母的人才被認為是文盲。這個標準放在現在的大城市裡,三歲的小朋友就已經稱得上是文化人了。

所以說日本雖然在二戰戰敗了,但是他們的底子還在,他們擁有大量受過教育的國民,這些人就是日本日後經濟騰飛的基礎

在日本經濟快速騰飛的這20多年裡,始終在大力發展教育,為日本的經濟崛起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有一個現象十分值得我們注意,在這20幾年裡,日本正規大學生翻了15倍,

在1973年日本的碩士達到了12萬人,博士有14萬人,這個數字在那個時代絕對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成就。

正是由於日本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才使得日本的經濟能夠從一片廢墟中迅速恢復,並且實現騰飛。

其次,日本是一個學習型民族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善於學習,當我國唐朝強大時,日本人就向唐朝學習,當被西方列強用大炮鉅艦打開國門之後,日本就全盤西化。

在二戰中被擊敗之後,日本人不再狂妄自大,充分意識到了自己與西方的差距。於是日本派遣了大量人才到西方世界學習,日本人憑藉著一股在二戰失敗之後重建家國的時不我待的精神,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迅速的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並且第一時間轉化能為日本所用的東西。

這種時不我待的精神就和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引進外資外國技術時我國的國民精神是一樣的。

不可否認,日本在歷史上做過很多傷害我國的事情,但是日本經濟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騰飛,這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歷史評說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二戰後的日本,經歷了一段悲慘的陣痛期,戰爭耗光了這個國家的潛力,榨取得乾乾淨淨。再有那美軍長時間不要錢得轟炸,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

糧食物資短缺,國家經濟崩潰,社會秩序混亂。當兵的跑到美國軍營前面擺地攤兒換,祈求換點兒罐頭;女人們則是主動投懷送抱,去尋求美國大兵的庇護,至於更慘得,那就只能是捱餓等死。大街上隨處可見在垃圾堆裡翻找食物的流浪漢。

這裡面不乏曾經是西裝革履的大公司職員,甚至於富人、軍人。沒辦法,當時的日本幾乎是一個無政府狀態,天皇的位置都岌岌可危,更何況這些普通人呢?

那麼日本為何能在近乎崩潰的局面下再度實現崛起呢?

首先肯定是美國的支持

前面說過陣痛期,但是這個陣痛期並不長,在美國的幫助下,他們得到了大批的物資援助。據統計美國共援助350萬噸糧食和20億美元的物資,渡過了最為困難的一段時期,無數日本人因此得以存活。

而且在麥克阿瑟的改革下,日本被脫胎換骨。之前的日本雖然經過了明治維新的西式化改革。但仍然有許多的封建殘餘。比如嚴格的等級制度,盲目的天皇崇拜,大量的家族式財閥經濟,貴族和平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等等。

而麥克阿瑟執政期間,將這一切全部推翻。天皇雖然保留,但早已經被剝奪了權力,而且麥克阿瑟還四處帶著裕仁“遊街”,使得日本認識到,曾經高不可攀神聖無比的天皇,其實也只是普通人。還有土地改革,使得農民擁有自主權。金融改革,推倒了財閥勢力,把日本銀行變成不受各種勢力所左右的自主性中央金融機構,財政大權正式由國民監督下的國會掌控;他改革法律,人人平等,就連婦女也擁有了選舉權。他還改革教育,以培養嚮往自由的人才為目的,摒棄了傳統的天皇崇拜,武士道軍國教育。這些日本的新一代式日後日本飛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當然了,除了改革,還有更多實惠的援助。美國為了培養自己在亞洲地區的有力“盟友”(小弟),也果斷向日本高層表現示好的態度。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日本就成為了美軍在亞洲地區的後方保障,為了避免戰爭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運輸消耗,美軍的很多軍工生產都在日本國土上進行,當然這種生產行為並不是無償的,美國也在這時給予了日本鉅額的經濟支持(戰爭財),這部分資金可以說是徹底將日本從衰敗的陰影中拉了出來,社會各方面的生產得以快速恢復。

賺到第一桶金後,日本開始飛速發展,到了八十年代,日本已經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GDP差不多是美國的七成。

所以,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以當時日本自身的環境和國際地位,很難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裡,走上正軌,並實現飛速發展。

當然了,除了外力,也有著日本自身的原因。

比如他們擁有重建的人才基礎。

無論在什麼時期,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日本雖然是一個國土面積比較狹小的國家,但是他們的人才質量卻絲毫不遜於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正是日本用自己的培養方式培養出了大量傑出人才,他們國家才能有能力在戰爭中有主導力量。

雖然說在這場戰爭他們成為了戰敗的一方,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被大幅度削減,可是他們國家的主要科技人才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打擊。各個方面都保留著核心人才,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工廠,那麼就能很快的恢復國家的工業生產。

恰好美國活給他們提供設備、技術、以及訂單,就等於說只要不懶,就能賺錢。有這麼一個保姆加持,自然走得很順。

但這只是代工啊,而現在的日本卻是一個站在科技頂端,有著很多自主國際之名品牌的創新型國家。很顯然,美國的幫助是引路人,最終走上巔峰靠的還是自己。其特有的匠人精神,帶來的良好的產品質量和業界口碑。比如豐田、比如松下、比如索尼。“日本製造”代表著可信賴、微型、精緻。

而良好的教育體系帶來的是人才的井噴,他們有著東方人特有的韌性,或許他們不是最聰明的民族,但絕對是最努力的,你必須得承認。新世紀一來,每一年得諾貝爾獎,人家可都沒落下。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這些學校得名聲在世界上可都是很有分量的。

綜上所屬,日本的快速崛起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這其中既有他們本民族保留下來的實力,也有外在勢力的有力“輔助”。

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的發展,機遇是一方面,自己本身的能力又是一方面。所以不要總是說人家的成功是因為運氣好,有人幫忙,抓住了機會。這個前提是,你得有抓住機會的準備。


白話歷史君


日本剛剛戰敗時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但僅僅只用了23年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有人說日本戰後崛起主要是美國的扶持,不可否認有這方面因素,但肯定不是全部。美國怎麼扶持的就不多說了,這是眾人皆知的事,下面聊聊其他三個因素。

一、重視教育。日本從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就非常重視教育。二戰剛剛結束時,美國人曾對全日本做過一次語言能力測試。

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日本人的識字率竟高達75%,這個數字要遠遠高於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識字率。

再看另一組數據,從1951到1973年的22年時間裡,日本正規大學畢業生翻了15倍。至1973年,全日本碩士生有12.6萬,博士14萬。


這個數字在今天看來也許不算什麼,但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個“恐怖”的數字。或許良好的基礎教育及對人才的重視,才是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決定性因素。

二、大力發展科技。戰後日本也很缺錢,想依靠政府撥款發展科技明顯不現實。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日本政府主要做了三件事。

1、號召老百姓響應政府政策,把錢存到銀行。

2、向中小企業及其他社會機構籌措研發經費。

3、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及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

正是依靠“集中辦大事”的策略,日本才有了眾多有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也正是依靠這些跨國企業,為日本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三、虛心學習。日本是個學習型國家,二戰失敗後,日本人認識到自己與西方的差距。於是選派了大量人才到歐洲學習。

日本對於其他國家的研究,可以說做得非常細緻,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方方面面,甚至能做到比對方的國民更瞭解自己的國家。

對於各個領域,日本都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分析對比、優化,再決定向誰學習。

雖然戰後日本崛起可能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個人覺得日本肯學習、善於學習的態度,及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才是經濟騰飛的最根本原因,其他只是輔助推動力而已。



花木童說史


剛剛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們的處境比中國更糟。他們的工業設施幾乎被完全摧毀。廣島和長崎這兩個主要的工業城市受到了核彈的襲擊。政府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中。窮苦的日本人響叮噹,連皇室都要減少皇室人口和相關開支,渡過難關。

但如此貧窮的日本在23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世紀60年代末,它超越當時聯邦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這是令人驚訝的,但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1、人才培養

無論在什麼時期,任何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日本雖然是一個國土面積相對較小的國家,但其人文素質不亞於世界其他國家。正是日本以自己的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以至於日本才有在軍事力量的領導力。

他們雖然在二戰中敗北,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削弱得厲害,但是國家的主要科技人才卻沒有受到根本的打擊,各領域的核心人才都在。對他們來說,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建廠,就能迅速恢復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

一個好的教育體系帶來了人才的井噴式發展。他們有東方人特有的堅韌,雖說他們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但他們一定夠努力。新世紀以來,每年在諾貝爾獎上,日本都有絕對競爭力。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和這些學校的聲譽在世界上都很有影響力。

2、美國扶持

美國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情,就是給你一巴掌然後給你糖吃。隨著中國和蘇聯的慢慢崛起,為了抗衡這兩個美國對岸的國家,日本作為橋頭堡的作用就凸顯出來。美國及時調整對日政策,由壓制日本變為支持日本。在美國“爸爸”的幫助下,日本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許多遺留下來的封建關係最終被拋到了美國強硬政策應該走的地方。經過一系列改革,日本經濟逐漸穩定下來。除此之外

日本躲在美國的羽翼之下,美國以其強大的力量為日本提供保護。雖然日本要為節省大量軍費付出一定代價,但節省下來的開支日本人用來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改善民生。

3、朝鮮戰爭

在日本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朝鮮戰爭爆發了,日本作為美國的物流基地,在這一段時間內,大量的日本工廠滿負荷運轉為美軍提供後備力量,無形中刺激了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大量美元的湧入,日本經濟開始出現積極跡象,許多工廠藉此機會完成了基礎積累。這些也是日本崛起的內因之一。

不可否認,日本在歷史上做了很多傷害我們的事情。但日本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飛速發展,其中蘊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我想說,中國最棒~


LongTime常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日本國內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當時的日本國內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日本的普通民眾只能靠著每天少量的食物配給勉強度日,日本的幾個主要城市也都被美軍炸成了廢墟,工業設施損毀殆盡。


而且在二戰結束後,美國軍隊進駐到了日本,日本進入了美國“託管”時期。由於日本在二戰時期偷襲過美國,很多人都認為日本已經無法再重新成為大國。

然而在僅僅二十三年後,日本就超越了聯邦德國,成為了資本主義第二大經濟體,後來日本又超越了蘇聯,成為了世界第二個經濟體。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能夠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面重新崛起,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日本的根基雄厚,雖然二戰時期日本的大部分工業設施都被摧毀,但是日本仍然掌握一些高端的工業技術,擁有一大批有經驗的生產人員。

在國際環境穩定之後,日本憑藉著二戰前打下的基礎,很快就恢復了元氣,趕上了其他國家發展的進度。第二個原因是日本擁有一批有幹勁的人,二戰時期日本男性普遍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對日本天皇十分的迷信,把戰死沙場當成了榮譽。日本宣佈投降之後,這些日本人無法接受日本衰落的現實,大部分人都投入到了日本經濟復甦的建設中,成為了日本經濟騰飛的一代。

第三個原因是日本實行了正確的國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發展教育和科技的口號,培養了一大批高新人才。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已經開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也越來越強。


除了這三點原因之外,日本經濟騰飛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美國人的扶持。雖然二戰時期美國和日本是仇敵關係,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的對手變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日本和蘇聯的關係一直不好,兩國還存在著領土的糾紛,因此扶持日本就成為了美國遏制蘇聯的一個重要部署。


日本人也知道美國人的想法,因此日本人都竭盡全力的討好美國人,美國佔領日本期間,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救濟,避免了日本爆發大饑荒。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又扶持日本發展經濟,促進了日本國內的經濟復甦。在美國的扶持之下,日本經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幾乎要威脅到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

從這幾點原因來看,日本能夠實現經濟騰飛,既有一些必然的因素,也有一些時代的因素。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日本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依靠著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及一大批有幹勁的人,從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為經濟大國,它的成功的確有很多經驗值得吸取。


當然日本的崛起也引起了美國的制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日本遭到了美國的經濟打擊,國內出現了泡沫經濟,經濟發展速度從此衰落。


歷史總探長


日本在二戰中,用侵略戰爭給東亞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的同時,自己也引火燒身把日本變成一片廢墟。但是,戰爭結束以後,日本揹著“戰敗國”沉重的包袱,在勞動人口短缺、財政崩潰的情況下,從廢墟中崛起,僅僅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就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廢墟中崛起,日本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夠概括的,我分為以下幾點來概括:

一、逃避戰爭的責任,來對國民心理創傷進行恢復性的建設

戰爭給人帶來的心裡創傷是巨大的,戰後,日本整個國家都籠罩在“戰敗國”的陰影下,要想恢復經濟,重建國民的心理是一個前提。然而,修復戰爭的創傷談何容易?尤其對於一個每23人中就有1人死於戰爭的國家,要重建國民心理,就意味著要先面對那些亡靈。

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這卻是一個格外複雜的問題。

在戰勝國,每一個因為戰爭死去的戰士,都可以被稱為“英雄”。然而,對於一個發動戰爭的國家,它戰敗了,被整個世界宣判為有罪;那為了國家戰死的人,算什麼呢?

大多數的日本百姓都瞭解,他們的帝國軍隊在海外實施了什麼樣的暴行。日本民眾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許多被遣返回國的士兵甚至遭到鄙視。但是,他們在面對於那些死去的人時,卻仍然需要一點悼念。或者說,是活著的人感到需要去悼念他們。

當時,有作家在雜誌上寫文章,講述自己聽到天皇的投降廣播之後,徹夜失眠。不斷浮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張張死於戰爭的熟悉的臉,有親人、朋友、一起喝酒的夥伴、餐館裡沉默的大廚……與這些舊相識鮮活的臉相比,日軍在戰場上屠殺的外國人,對他來說更像是抽象的數字。大多數日本人的感受,會和這個作家類似。當施暴者和受害者屬於同樣的人群,他們的心理就會變得十分複雜。

雖然,日本許多人承認戰爭是罪惡的,並且需要懺悔,民間的激進組織、知識界和部分媒體,甚至公開倡導民眾檢舉自己的戰犯,並且在國民內部進行自我審判。然而,一部分左翼人士卻主張不要過於強調民眾的責任,因為他們擔心在政府鼓吹全民族“一億總懺悔”的狀況下,最應該承擔戰爭責任的天皇和軍部官員,反而被弱化了罪行。

隨後,美國佔領當局的言論審查越來越嚴格。在東京審判上,美國人選擇第四十任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作為發動戰爭的代表,對他罪行的指控主要是參與發動對美國和歐洲各國的戰爭;但日本在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犯下的更嚴重的罪行,卻被東京審判輕描淡寫的略過了

美國人在“冷戰”時期的各種輿論宣傳,都傾向讓日本人記得“他們是對不起美國”,而不提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傷害。這給了日本人淡忘他們對不起亞洲的其他國家的一個藉口,尤其是對中國。

可以說,日本戰後國民心理的重建,伴隨著對戰爭的反思,也伴隨著對自己罪行的選擇性遺忘。

二、在冷戰時期的世界地緣政治博弈中獲益

因為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中“冷戰”的背景,為日本重建民生經濟提供了契機。

戰後,世界分裂成了美、蘇兩大陣營,蘇聯核武器研究不斷升級,中國共產黨將國民黨趕到了臺灣;於是,美國啟動了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亞洲的日本也被著力扶植復興,好成為亞洲地區的反共堡壘。

這時候,日本對於美國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被壓制、被去軍事化的敵人,而應該是一個被鼓勵經濟復興的戰略伙伴。

對日本來說,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被剝奪了發動戰爭權力的國家,在政治與外交上又從屬於美國,在戰後要保住國家的尊嚴,幾乎只有全力發展經濟這一條路可以走。因此,戰後的執政者,以首相吉田茂為代表,認為日本只有和美國結盟才能重新得到生存的機會,要重經濟、輕軍備,要讓出一部分國家主權,必須緊抱美國人的大腿,好讓美日同盟牢不可破。

吉田內閣為日本培養了一大批信奉這種政策的政治家,將吉田路線執行下來。這也為後來日本成為“經濟的巨人、政治的侏儒”埋下伏筆。

美國在轉向扶持日本重建時,仍然企圖控制它的發展模式,想要把它發展成廉價日用品的生產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美國人的復興計劃裡,未來的日本充其量也不過是個二流經濟體,能夠恢復到戰前的經濟水平就不錯了。

然而,日本的經濟學家和執政者絕對不會甘心自己作為個二流經濟體。日本國家經濟的基礎是在長達15年的戰爭中發生的重化學工業革命。軍事工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研究人員、管理者和熟練工人。

早在東京審判之前,一些日本經濟首腦就集合討論了40多次,最後共同起草了一份關於“日本經濟戰後重建”的報告。這份報告雖然不是官方行為,但對於後來的決策而言,幾乎是相當於一份長期規劃。報告的主要觀點是:戰後世界將進入國家資本主義時代;在戰後的世界經濟中,日本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美國的控制,不過日本將從此獲益;但是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中國和印度將會取代日本成為輕工業產品生產大國,日本仍然別無選擇,只能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提高科技含量,比如在戰爭時期積累了技術優勢的機械和化學產業。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成為了真正刺激日本經濟復甦的契機。美國的戰時“特需”直接刺激了日本的經濟起飛,造就了產業和技術的升級。

對日本執政者來說,在戰爭中發財簡直是“天降的機遇”。對於一個曾經發動戰爭,也備嘗戰爭之苦的國家,這顯得有些諷刺,但日本的確從朝鮮戰爭中大大獲利了。

1952年4月28日,日本恢復行使主權。對日本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這一天才真正結束。然而那一天所有街巷都十分安靜,對大多數國民來說,似乎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朝鮮戰爭還沒打完,日本仍然是美國的從屬,在“冷戰”的格局中無法自由行使外交和政治權力,甚至不得不把沖繩建成美國的軍事基地。

直到1970年代,日本的汽車、電器大批量湧入美國,西方開始震驚於日本的經濟奇蹟。

三、得益於“1940體制”的制度慣性

“1940體制”是個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對於資源的統籌,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兒。

戰爭時期,一般國家的經濟政策都跟和平時代有很大的差異,會更強調國家對資源的統籌調配,像是美國、蘇聯都在二戰戰爭狀態時,強調了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能力。

而日本的情況,一方面相比其他國家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匱乏,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擴大,需要為多線作戰提供後勤保障,可想而知,那些主戰派的的官員肯定希望政府可以全面深入地統籌國家經濟,為戰爭輸血。

在國會推動了《國家總動員法》的立法以後,1940年日本正式確立了戰時體制的經濟路線。之後,岸信介當上商工大臣,他一向主張國家統籌經濟,因此,日本全面推進了政府統籌的經濟經策。此後,國民的生產、生活、收入、消費、衣食住行,都將由國家限額配給。

戰後,美國雖然介入了日本,但主要是在政治、軍事領域進行改革,對日本經濟的干預十分有限。再加上岸信介戰後還做了總理大臣,所以,戰後日本的經濟體制實際上和戰前並沒有完全割裂,而是一脈相承。

1940體制的特色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這種金融體系中,直接融資的佔比很小。換句話說,在日本的金融體系裡,銀行業具有絕對的優勢,而證券業的規模非常有限。

在這金融體制下,不管是企業融資,還是國家項目建設融資,大多數都得從銀行貸款,而不是通過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債券或是發行股份。

同時,在金融機構方面,日本嚴格限制金融牌照的發放,想要新設立或者註銷金融機構都非常難。

利率方面,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存款和貸款利率都由政府指導。在戰後,日本實行了外匯管制的制度,資金匯出和匯入日本都要經過審批,限額受到管制。這樣,一方面日本政府可以對金融機構以及相關的利率和匯率施加強有力的干預,另一方面間接融資為主的體系,企業無法公開募集資金,只能通過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來融資。

這樣的體系下,政府對金融市場具有非常大的影響能力,很容易通過政策調節的指導,來調控、引導資金的流向。無論是哪個國家,百廢待興的時候,通常要優先建設重工業,也就是說要優先建設鋼鐵、電力、石油、交通等等這一類事業,但是這些重工業領域,往往資金要求比較大,投資週期比較長,並且需要很多年才能產生回報。這時候,如果金融體系以直接融資為主,或者讓市場全面自由競爭,那麼資本往往會青睞更容易快速賺錢的輕工業和服務業,不會優先流向這樣重工業的企業或者項目。但是,

由於戰後日本政府對金融體系有很強的影響能力,就可以通過優惠利率、增加貸款額度,甚至由國家直接投資成立國家持股企業的方式來引導資金流向這些重工業領域,優先促進重工業的發展。

所以,日本戰後最先崛起的企業,大多是像從事冶煉的日鐵、生產汽車的豐田、從事礦業的日立、從事電力的東芝這樣的重工業企業。這都是日本政府通過金融政策影響產業格局的結果。

所以說,雖然在政治體制上,日本在戰後受到美國的深刻影響,在經濟體制上卻和英美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體系有很大不同。日本的經濟體系,更像是一種國家統籌的市場經濟。政府可以充分引導產業政策優先建設那些雖然見效慢但是利在千秋的產業領域,才能得以讓日本縮短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時間,實現高速發展。

結語

日本在二戰後成為一片廢墟,民眾擁抱了美國人的佔領,以類似於假想式的男女兩性的互動關係讓自己適應這種戰敗者和戰勝者之間的關係。日本人接受了美國對日本的和平民主改造,通過修改憲法,取消日本發動戰爭的權力,在日本確立民權,但是天皇制也被保留下來。

日本人需要撫平戰爭在心中留下的創傷,在“冷戰”背景下,美國主導的東京審判對戰爭罪行的清算不夠徹底,將日本在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犯下的更嚴重的罪行,輕描淡寫的略過,給了日本人逃避戰爭責任的理由,這一切也都成為了遺留的歷史問題。

後來日本以朝鮮戰爭為契機,以及“1940體制”國家統籌的制度慣性下,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實現了經濟騰飛。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簡單的因素不容忽視,那就是日本人民自身的艱苦勞作、勤勉和創業精神。日本工薪階層的勞動時長堪稱世界之最,他們每年比歐洲同階層人群多工作整整12周,日本大公司也報以終身僱傭制。

以上這些,就是日本二戰後從一片廢墟中崛起的原因。


達文有話說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跳出對日本的仇恨。

戰後的日本的經濟為什麼瀕臨崩潰?

日本在工業革命之時達上了末班車,從此一飛沖天。但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工業這個巨獸所需要的資源是一個島國所不能填飽的。因此日本就如同英國一樣,只能選擇對外擴張,以滿足本土利益所需要的一切原材料。

我們不能去完全否定明治維新時日本的元老級人物的政治手段及超強的戰略思想,他們所制定的侵略行為,是一種依賴於外族的人血饅頭來飼養本國利益。可事實的確也讓日本在19世紀末期-20世紀早期步入了列強的行列之中。

只是利益是把雙刃劍,被利益矇蔽雙眼的日本政客,喪失了日本獲取利益後沉澱的機遇,走向了無限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之上。

這其實也是日本作為島國必然走的道路。千年以來,資源的匱乏致使了日本的歷史上所產生的思想是一種對於資源的變態控制之戀。

雖然戰爭帶給我們痛苦與仇恨,但我們也不能去否定戰爭是人類進步的一種必然的手段之一。

日本雖然戰敗了,失去了所有的原材料產地,但戰後的日本還擁有兩個資源——廉價的人口和科技。

作為一名中國人,最遺憾的是二戰之時,日本本土並沒有出現”兵亂“,二戰時美軍的轟炸和原子彈的威力已經致使日本選擇了投降。

雖然大量的兵員”被迫“復原成為戰後日本的累贅,可正如麥克阿瑟所說的,只需要糧食就能獲取日本。

戰後日本的經濟騰飛

朝鮮戰爭的爆發,是日本騰飛的原因,而麥克阿瑟則是戰後日本的國父。

日本地處東北亞海上遠端,是東亞、北亞勢力通向太平洋的必經之路。當美國決然否定與蘇聯共同佔據日本之時,就已經奠定了日本的經濟再次騰飛的根本。

而作為當代日本國父的麥克阿瑟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朝鮮戰爭爆發之前,麥克阿瑟就已經著手改造日本,正如他的回憶錄裡說的那樣“對日本人,你將其當畜牲看待(美國人認為),它才敬畏你,你打敗他,打的心服口服,……,對日本用鐵拳才是真理 .”

美國並非僅僅是軍事上佔領日本,還在政治、經濟、精神上對日本進行了改造。(這裡只說經濟)

1945年9月22日美國政府發佈的《降服後美國初期對日方針》中,認定日本財閥「從制度上支持日本軍國主義」。要徹底毀掉日本軍國主義,就要解體這些財閥。

雖然美國佔領軍對日本財閥的做法,受到日本各方面的抵制,並且在1951年時,終結了這項工作,但美國通過限制財閥的經濟活動,達到了改變其原有功能與結構、削弱其原有權勢的目的已經完成。

戰後的日本,大型企業已經崩潰、幾百萬清退的軍人無所事事;政治一片混亂,尤其天皇這個精神領袖從神壇的跌落,以及日本右翼勢力被麥克阿瑟清洗一空,日本本土的精神信仰的崩塌使得戰後三年時間裡,日本本土出現了無數的左翼勢力興起。

大棒最後就是蘿蔔了。

美國人“改”了日本的政治、經濟、信仰、社會結構等等一切之後,就是“造”了。

為了防止日本滑向左,這時候的麥克阿瑟樹立其他在日本的救世主形象了。

一“只要有我還是司令官,就不會餓死一個日本人”

正如前面所述,日本作為島國,必須依賴外部資源,1496年時,也是戰後的第二年,缺乏外部輸血,以及各種清算之中,日本本土出現了戰後的第一次糧荒。

“只要我還是司令官,就不會餓死一個日本人。”用的公家的資源包裝自己,麥克阿瑟也不是第一次這麼幹了,但麥克阿瑟真的成功的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慈父”的形象。也是這個時候,“大將軍”成了麥克阿瑟的專屬稱謂。

(1951年16日杜魯門將麥克阿瑟解職,麥克阿瑟離開日本時,上百萬日本人站在街道兩旁為他送行,對著他的專車大喊“大將軍”)

二、東亞局勢和朝鮮戰爭的爆發

1948年,中國國民黨的節節敗退,已經讓美國知道東亞的局勢出現變化,為了防備左化現象,美國開始加強了南朝鮮的經濟援助行為,這種援助行為使得南朝鮮的官方出現了誤解,開始大範圍逮捕境內的左翼勢力(朝鮮戰爭誰先發動的有爭議,但南朝鮮在48年-50年時期的大範圍捕殺左翼分子,致使大批學生北逃的史實是存在的)。1950年的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麥克阿瑟決定更改之前美國政府“不為經濟負責”的政策。開始說服美國國會同意用糧食購買日本的企業生產的軍備,同時也能阻止日本左傾的現象。

朝鮮戰爭可以說是日本經濟的一支強心劑。

前面提到了,美國曾經想全面肢解日本財閥,可也因為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這項計劃虎頭蛇尾結束,保住了日本最後的經濟命脈。

三、道奇計劃和日本本土的“納粹式國家主義經濟體制”。

美國人肢解日本的做法並不算最成功的,至少在經濟上,日本人在軍事、政治上的無可奈何,使得他們費盡心思保住最後的尊(di)嚴(ku)。

1949年,為了防止日本左傾,美國佔領軍顧問道奇提出了“美國扶植日本加快實現經濟復興、自立的重大舉措”。

日本人藉助這個美國人內心對左傾的恐懼G點,很快就更改了完全正趟的姿勢,開始了它的表演。

將國家所有精力全面集中在保住國家重型工業體系、以及工業所需要的資源型企業中來——也就是著名的傾斜生產方式。

即集中力量增加煤炭、鋼鐵等基礎產業生產,藉助朝鮮戰爭帶來的訂單,保住軍工企業,尤其是重型軍工企業的產能,從而使國民經濟重新進入再生產循環的軌道。

朝鮮戰爭之後,日本成為了美國抑制共產主義的橋頭之一,因此道奇可以在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經濟改革,使得日本在戰後的二十年裡快速增加。

這也是為什麼在廣場協議之後,日本所謂的騰飛經濟被美國腰斬的原因之一,因為日本從1945年後就已經不再是一個主權國家了


參考文獻

《日本戰後發展》,《日本戰後重建》、《麥克阿瑟回憶錄》


注:戰後的日本涉及到很多政治上的問題,而且也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楚的,要像瞭解戰後日本的經濟就必須要先了解戰後日本的政治、體制以及它背後的美國,還有它們所要防備的……


史之為用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籤署正式投降書,這標誌著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災難-“二戰”正式結束。

戰後的日本一片狼藉,由於遭到了美國的燃燒彈與原子彈的轟炸,幾乎所有大城市都遭到嚴重破壞,人民流離失所,工業體系癱瘓,整個經濟結構已經徹底陷入癱瘓。以東京為例,700萬人口的首都有70%的人逃離了這座城市,日本的66個主要城市,包括廣島與長崎,幾乎都被轟炸夷為平地,三分之一的日本民眾無家可歸。

朝鮮戰爭的爆發給了日本一個“翻身”的絕好機遇,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美國將日本作為朝鮮戰爭的軍事與後勤補給基地,大量生產物資及工業原料進入日本,美國將11.3億美元(一說是24.7億)的“特需”訂單交給了日本,幾乎所有的軍事補給品都來自於日本本土,海量的訂單救活了日本的軍工、日用企業,促進了日本生產力的恢復,極大的刺激了日本的工業發展並解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日本自身政策的調整也是日後崛起的重要原因,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擴大出口。至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出口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戰後並沒有進行戰爭賠款,在經濟方面相對要輕鬆,二戰期間從中國及東南亞國家搜刮來的財富也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

日本戰後非常注重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1950年日本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1970年,高中生考入大學的比例達到了24%左右。教育的發展為日本的科技發展和經濟騰飛提供了大量高素質人才,“科教興國”,日本將其做成了典範。

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短時間內的崛起是多方面原因共同早就的,美國朝鮮戰爭的軍事訂單及援助是日本崛起的催化劑,國內的經濟改革,科學教育的發展等是其重要的助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