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後,為什麼王朝戰鬥力下降,甚至被遊牧民族打敗呢?

凌毅清


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後開始定居生活,離開了艱苦歲月要享受定居的安逸。所以,唐朝過後就是所謂農業文明就是懶惰文明!那個時代哪裡來的種子只有鮮卑族的種稻技術。沒有其它種類。只有元朝後才有了各種種子,並元朝建立勸農司勸農民種地和指導農民種地。就說宋朝說是經濟發達實際上懶惰到不種地建立丐幫,建立道教,建立邪教都參加教派誰種地?蒙古人的薩滿教不脫離生產不建立定所。很符合時代要求。如果各個教派都建立定所那麼浪費物力人力有什麼好處?所以,北方民族進入中原的開始就是腐敗貪得無厭還打什麼仗!也就是貪圖安逸就是夠本分。否則就是惡棍!


自由人84173


唐朝之後其實只有南北宋和大明屬於漢人建立的王朝,元清本身就是遊牧民族王朝,宋明兩朝由於特殊歷史原因對遊牧民族戰爭勝少負多基本處在守勢弱勢,以下我們來看看原因。


先說一下唐朝的強大。

一 繼承。由於隋唐兩朝的特殊關係,唐朝基本是承繼了隋朝的疆域,隋朝已經把北方的遊牧民族基本都以征服,當年五胡亂華的匈奴 鮮卑 羯 羝 羌跑的跑滅的滅,還有鮮卑基本融入了漢族中,北方最大的威脅突厥汗國也被楊堅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稱臣,再加上隋唐自有的鮮卑血統(父系漢人母系鮮卑)先天優勢,所以北方遊牧民族基本造成不了任何威脅。二,包容。本身唐朝就是一個包容性強的王朝,各民族之間沒有太多矛盾沒有任何歧視,很多少民都在唐朝擔任要職,甚至遠道而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在唐朝做官定居大唐,可想而知唐朝的開放性有多強,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被天下各民族尊稱為“天可汗”相當於天下共主的意思。



然後就是遊牧民族再次崛起。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中華大地再次陷入分裂混亂局面,五代十國不停改朝不停換皇帝,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無暇以顧,邊疆民族很好的抓住了這次機遇,北方契丹人趁機發展壯大起來,吐蕃 党項 回紇也進一步餐食原來大唐疆域。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拱手將燕雲十六州送與契丹,中原地區門戶打開,到宋太祖建立宋朝的時候基本已經沒有能力再去收復邊疆失地了。

再講講宋、明兩朝。宋太祖趙光胤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後,總結前車之鑑對武將掌兵權深有忌諱,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北宋武力值一直處在歷史低谷,再加上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失去了長城這個自古對遊牧民族的突然屏障,使契丹人南下搶掠如走親戚般容易,致使宋朝自開國之日一直處於軍事劣勢狀態,甚至宋金戰爭大敗後發生了徽欽二帝和大部分皇族被俘虜的恥辱歷史。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蒙古人趕回了草原 ,但是由於人口經濟處於恢復階段,加之明朝前期皇族內亂不斷致使國力虛弱,無法徹底征服北方蒙古草原,儘管有永樂大帝五次北征瓦剌也只是暫時維繫軍事平衡。明朝中後期由於國內吏治腐敗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與北方遊牧民族軍事對抗逐漸處於弱勢和敗勢,直接導致滿清入關大明滅亡。

宋明兩朝國力和武力不如隋唐,與遊牧民族戰爭處於劣勢原因,外因是遊牧民族在歷史機遇面前得到了快速發展。內因是宋明兩朝內部出現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和矛盾造成國力兵力衰退。


飛俠小哥


唐朝為了國防的需要,建立了很多藩鎮,藩鎮節度使擁有所轄地區的軍權和行政權,在保衛國家疆土方面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隨著社會發展,一些節度使擁兵自重,野心膨脹,終於在唐玄宗時代爆發了安史之亂。經過八年戰爭,唐王室終於評定叛亂,但已經元氣大傷,並且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更加尾大不掉,最終使唐王室走向滅亡。唐朝以後,五代十國屬割據狀態,皆屬苟延殘喘之輩,根本無力與遊牧民族抗衡。直到宋朝建立後,才算形成一個像樣的王朝。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以溫和的“杯酒釋兵權”為標誌,實行文人統治,消弱軍隊建設,促成了宋朝文化成就的高峰,但卻嚴重削弱了國防建設,致使宋朝面對遊牧民族的侵襲只能逆來順受,最終被強大的蒙古族滅亡進入元朝。明朝統治者更是時時處在被反叛推翻的憂慮之中,始終不敢放開手腳發展軍隊。皇帝如果在軍隊之中發現強者之相,恐怕也會很進行誅滅,所以明朝沒有出現過一個像樣的將領。在崇禎殺掉袁崇煥後,明朝走向滅亡已經不可挽回。另外,在古代戰爭中,孰強孰弱與文明高低無關,只與將領用兵謀略和短兵相接時的戰鬥力有關。一個人恐怕鬥不過一隻老虎,韓信也許打不過那個讓他從胯下鑽過的地痞。現在戰爭則不同,現在戰爭拼的是科技和經濟。



月亮河觀點


一、封建王朝軍事實力:唐前壯大,唐後衰落

在唐朝之前,雖然也有不少少數民族一直存在,並且騷擾中原王朝。但是在中原王朝暴力的武力鎮壓之下,似乎都沒有成形,其政權的建立也只是一瞬間。然而,唐朝之後情況完全改變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封建王朝建立的一箇中心就是中央集權,因此不管我們是認為封建王朝的戰鬥力下降,還是異族勢力崛起,都可以歸結為中央集權的加強。

唐朝之後,封建王朝經歷了四個,即宋、元、明、清,在這4個王朝中,元朝和清朝自然不必說,那根本就是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而他們恰恰也證實了宋朝和明朝的軍事實力之弱。宋朝趙匡胤如何當上皇帝的,我們也都知道,因此在他繼位之後,就特別注重對軍權的加強。他害怕在他同統治之下,也有人模仿他的舉動,推翻宋朝。漸漸地,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蔓延開來。

二、宋朝的重文輕武

具體表現就是過度重用文人,而輕視武將,就算是在戰爭中也不例外。制定國家軍事戰略方針的樞密院也主要由文人掌權,而在軍隊中,也會有文人做主將,武人做副將的現象。

在宋朝前期,這種形式的弊端並沒有特別凸顯,因為前兩個皇帝對作戰都很熟悉,樞密院以及文人將領再怎麼制定戰爭策略,也是看皇帝的意思,因此吃虧並不太嚴重。然而,這兩個皇帝之後,其他皇帝根本沒有作戰經驗,也根本說不上指揮,這最終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呢?

那就是對敵方和戰爭並不熟悉的文人瞎指揮,而對遊牧民族和戰爭都很熟悉的武人說不上話。在這種形勢下,吃敗仗那是必然的現象。除了軍權的統一之外,還有輪番調動將領,這都是為了防止武將和士兵聯合起來對付朝廷對付皇帝。可是將領的輪番調動和頻繁的更換,也會導致軍隊戰鬥力的大大下降。

三、頻繁調動將領

軍隊訓練都是成體系的,但是頻繁地更換將領就會打亂訓練的系統。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能打勝仗的將軍,基本上都是長期帶領某隻固定的部隊,而像宋朝這樣的,將領和士兵之間短時間內難以建立起作戰的默契,因此也很難在作戰中取勝。

而反觀他們對戰的遊牧民族呢,遊牧民族的軍隊基本都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沒有宋朝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臭毛病”,因此作戰能力要更強。

四、明朝衛所制度

明朝也是加強中央集權,但是與宋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將領雖然沒有調兵權,但是部隊基本的訓練還是能夠滿足的。此外,明朝實行衛所制度,軍戶平時種地,也會按時參加軍事訓練,有戰爭時就派出去作戰。前期的時候,明朝的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的,畢竟當時還有很多的名將。衛所制度也還沒有被破壞,軍隊經常參戰,有作戰經驗,作戰實力也並不低。

到了後期就完全不一樣了,部隊沒有作戰經驗不說,衛所制度也被破壞,大量的田地被當地的富豪搶奪。這就導致軍戶有的逃跑了,留下的也戰鬥力不足,打不過經驗豐富的遊牧民族。

總結

宋朝和明朝之所以打不過遊牧民族,說到底還是太過於加強中央集權,皇帝為了防止有軍權的人威脅自己的皇位,便將軍權攥在自己手裡,然後這也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不足。自己朝廷中沒有了叛亂的武將,推翻王朝的機會就留給了遊牧民族,最終導致打不過異族,導致元朝和清朝建立了起來。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規律,一個王朝建立之後,前幾個皇帝勵精圖治,國家也被統治得很好。然而後面幾個皇帝以及官員就開始吃喝玩樂、貪圖富貴、政治腐敗、社會不安,種種不利條件也慢慢地將王朝推向了覆滅。


維C牛奶咖啡糖


很多人覺得唐朝之後的王朝戰鬥力下降了,其實不然。

如果單看戰績,確實如此,像大漢滅南、北匈奴,大唐滅東、西突厥,而宋卻被遼、金、蒙古吊打,大明好一些,但也一直沒有將韃靼和瓦剌滅掉。所以有人會根據這種戰績的變化認為是中原王朝的戰鬥力下降了。

但是,歷史在發展,尤其是軍事科技和理論也在不斷更新,相隔幾百年的兩個王朝軍隊戰鬥力怎麼可能下降呢?

所以造成前文提到的戰績下滑現象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原王朝戰鬥力下降了,而是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提高了,而且提高的速度遠快於中原王朝。而他們戰鬥力增長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民族大融合促進了軍事科技和理論的交流

秦漢時期的匈奴還是北方之蠻夷,風化未開,無論是文化和制度都是原始的部落體系,沒有先進的軍事科技,根本無法與中原已經完成國家體系建設的秦漢正面抗衡,只能搞“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游擊戰,時不時的南下劫掠人、財、物以後再北還。

而且當時匈奴並沒有掌握冶鐵技術,一旦秦漢控制住鐵器貿易,其武器裝備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後來匈奴只能劫走漢人工匠為其打造鐵製武器。

所以說面對這種發展水平的匈奴,只要後勤補給能力跟得上,中原王朝完全能將其吊打。

但是到了唐朝以後這種情況就改變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給這些北方民族帶去了先進的國家管理理念、國家制度體系,包括先進的軍事科技;而唐朝時期對各大邊疆都護府的開發和建設又大大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發展水平;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在進一步的民族融合下崛起的大遼,早已不是原來那個落後愚昧的匈奴,而是一個奉行農牧雙軌制、具備完整管理體系的國家,至於後來的金、蒙古、韃靼、瓦剌皆為此類。

隨著國家制度的建立,其軍隊建設自然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而最主要的便是他們掌握了冶鐵技術,掌握了冷兵器時代的核心科技,不再受中原王朝的掣肘,像大宋時期,北方的幾個勁敵沒有一個是等閒之輩,都裝備了令宋軍聞風喪膽的重甲騎兵。

兀朮 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宋史•劉琦傳》

二、遊牧民族侵略屬性和農耕民族守成屬性的對決

遊牧民族所在的北方蒙古高原,自古乃苦寒之地,這種生存環境一方面造就了他們吃苦耐勞、好勇敢戰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決定了他們天生就帶有侵略基因,在資源缺乏時勢必通過南下劫掠以求繼續得以生存。

而中原華夏族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坐擁關中平原、華北平原、還有後來開發的江漢平原、四川盆地,擁有大量耕地和充足的糧食,他們沒有對外擴張慾望,性格里都是安逸,只求安定和平。

所以兩種不同性格的文明相遇必然會產生摩擦。一方是厲兵秣馬伺機而動,一方是武備鬆弛歌舞昇平,再加之遊牧民族本身就擁有強大的騎兵(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衝突的結果自然是遊牧民族獲勝。

漢唐時期由於中原農耕對北方遊牧還有些完全壓制的制度優勢和科技優勢,所以吃幾次敗仗不會影響大局,回過神兒來還能派軍隊到大漠來個滅國戰,找回尊嚴。

可從宋代以後,隨著民族融合以及遊牧民族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中原王朝的優勢不再那麼明顯,輸一次可能就會被滅國。

更重要的,隨著交手次數的增多、戰績的扭轉,遊牧民族自信心得到提升,

其侵略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秦漢時期的搶完就跑、小打小鬧,轉變成宋朝時期的窺伺中原、直接滅國,並且最終由女真人做到了。

三、遊牧民族的沒落

以上兩個原因是我認為造成唐朝以後中原王朝對決遊牧民族戰績下滑的深層次原因,其他技術層面的原因在此不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遊牧民族幾次入主中原後,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其不斷融入到中原社會,又慢慢被先進的中原文化同化,直到最後隨著熱兵器時代的到來和宗教的傳播,遊牧民族骨子裡的好戰基因逐漸消失,變得安定下來。

歡迎關注【江湖小生】,本回答屬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江湖小生


唐朝以後的漢人王朝戰鬥力下降其實是一種錯覺,唐朝以後的漢人王朝被遊牧民族打敗,唐朝以前的朝代也一樣被遊牧民族打敗。

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軍隊戰鬥力時強時弱並不奇怪,而這種戰鬥力持續下降本就是一種錯覺,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軍事理論和武器裝備都在進步,戰鬥力只會提升,不會下降,

現在就來談談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

唐朝以前的漢人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同樣矛盾和戰事不斷,勝負各有之,

但那個時候的遊牧民族南下只是為了生存搶奪糧食與財物,沒有佔領其土地和人民的想法,於是搶完了就回去,

因為曾經的遊牧民族缺乏漢人王朝統治大範圍農耕土地的制度,不能放牧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漢人只是他們的負擔,

來犯的遊牧民族也很容易被趕回去,戰爭是少數的,因為遊牧民族只要食物充足通常不會南下燒殺搶掠,唐朝以前大抵是這種情況。

而唐代以後,其實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就掌握了漢人的統治智慧,

土地上的人民可以通過土地持續發展生產,農耕與遊牧可以互補,於是後來的遊牧民族在軍事上打敗漢人王朝之後還要佔領漢人王朝的土地與其人民,

當漢人政權原有的土地被遊牧民族統治之後,收復也是困難的,石敬瑭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一直到明朝才回到了漢人王朝的掌控之中。

攻城略地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再加上唐朝以後的宋明都在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控制下缺少了漢唐帝國的那種大氣象,從擴張轉變為了固守,

在以往的任何時代北方遊牧民族都是漢人王朝的威脅,只是其統治手段的進步,對漢人王朝的土地和政權完成了更大的威脅,漢人王朝就顯得越來越弱小,

中國專制集權制度的統治藝術在滿足建立的清朝發展到一個巔峰,清朝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對各民族統治得都更加穩固,

中國最終形成漢滿蒙回藏多元統一的大帝國是清朝統治者的突出貢獻,在文化和制度上都為國家領土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巨大作用。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各民族之間逐漸走向融合,中華民族的形成通過貿易、戰爭和民族融合不斷加速,

在軍事上,少數民族越來越強,與漢人王朝發生巨大的衝突和戰爭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以漢人為核心的中國主流歷史觀總認為少數民族對漢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漢人依然對少數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民族融合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與平和,期間總是戰爭與衝突不斷,土地的幾易其手才讓土地上的各民族逐漸融合,

漢人王朝沒有變弱,只是歷史的趨勢而已。


Moriarty0224


唐朝以前也不咋地,如漢朝為了朝廷生存,經常給匈奴政權送美女,拉關係,如:王昭君,劉瑩瑩,劉文君等。

唐朝時期的民族關係複雜,北邊的突厥地域廣大戰鬥力強大,唐朝的十三個州,有兩個州的設防都與突厥有關係,涼州、幷州,因為農耕與遊牧的特點,唐朝在軍事上經常處於被動狀態。唐朝屢屢和親,其實說白了就是喪權辱國。唐朝末年,國內發生了農民起義,北邊更是猖獗。

唐朝以後由於經過五代十國的動亂,這些國家都是由武人創建的,所以宋朝的開創者就認為武人是動亂的根源,於是開始從制度和待遇上開始遏制武將的發展,社會上位開始出現“好男不當兵”的說法。當兵成了普通人嫌棄的職業,軍事上開始了書生指揮戰鬥,從此宋朝軍事上慢慢落後於周邊國家,甚至被遊牧民族所取代。

宋朝先天缺陷,天然屏障幽雲沒了,後來河套丟失,徹底喪失養馬地。另一方面天下未一,杯酒釋兵權自廢武功,趙二北伐精銳盡失,重文抑武,兵不識將的奇葩政策打斷了中華民族上起春秋戰國,下至隋唐士人文武雙全的脊樑,如何能打過異族?再富庶繁華又能如何?烈火烹油,只能滋生蠻族的貪婪,均為馬刀下的魚肉。

但是,唐朝以後的漢人王朝戰鬥力下降其實是一種錯覺,唐朝以後的漢人王朝被遊牧民族打敗,唐朝以前的朝代也一樣被遊牧民族打敗。

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軍隊戰鬥力時強時弱並不奇怪,而這種戰鬥力持續下降本就是一種錯覺。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軍事理論和武器裝備都在進步,戰鬥力只會提升,不會下降。

現在就來談談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

唐朝以前的漢人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同樣矛盾和戰事不斷,勝負各有之。

但那個時候的遊牧民族南下只是為了生存搶奪糧食與財物,沒有佔領其土地和人民的想法,於是搶完了就回去。

因為曾經的遊牧民族缺乏漢人王朝統治大範圍農耕土地的制度,不能放牧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漢人只是他們的負擔。

來犯的遊牧民族也很容易被趕回去,戰爭是少數的,因為遊牧民族只要食物充足通常不會南下燒殺搶掠,唐朝以前大抵是這種情況。

而唐代以後,其實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就掌握了漢人的統治智慧,

土地上的人民可以通過土地持續發展生產,農耕與遊牧可以互補,於是後來的遊牧民族在軍事上打敗漢人王朝之後還要佔領漢人王朝的土地與其人民。

當漢人政權原有的土地被遊牧民族統治之後,收復也是困難的,石敬瑭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一直到明朝才回到了漢人王朝的掌控之中。

攻城略地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再加上唐朝以後的宋明都在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控制下缺少了漢唐帝國的那種大氣象,從擴張轉變為了固守。

在以往的任何時代北方遊牧民族都是漢人王朝的威脅,只是其統治手段的進步,對漢人王朝的土地和政權完成了更大的威脅,漢人王朝就顯得越來越弱小。

中國專制集權制度的統治藝術在滿足建立的清朝發展到一個巔峰,清朝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對各民族統治得都更加穩固。

中國最終形成漢滿蒙回藏多元統一的大帝國是清朝統治者的突出貢獻,在文化和制度上都為國家領土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巨大作用。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各民族之間逐漸走向融合,中華民族的形成通過貿易、戰爭和民族融合不斷加速。

在軍事上,少數民族越來越強,與漢人王朝發生巨大的衝突和戰爭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以漢人為核心的中國主流歷史觀總認為少數民族對漢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漢人依然對少數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民族融合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與平和,期間總是戰爭與衝突不斷,土地的幾易其手才讓土地上的各民族逐漸融合。

漢人王朝沒有變弱,只是歷史的趨勢而已。



當代曹植


 唐朝之後,中原地區經歷了四個朝代,這四個朝代是最主要的。分別是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元朝和清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宋朝和明朝都產生了同樣的情況,就是始終沒有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因此,在宋朝和明朝的末期,遊牧民族看到了機會。

  明朝前期,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是非常在意的。在當時來說,明朝雖然沒有直接亡於後金,但是南明卻是被清朝打敗的。如果沒有清朝,至少南明是能夠維持一百年以上的。相比較來說,宋朝是一個崇文抑武的朝代,在這個朝代中,文官是非常吃香的。

  從宋朝和明朝來說,兩個朝代對遊牧民族的態度遠遠沒有達到漢朝和唐朝的高度。那麼為何中原王朝從唐朝之後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根本原因就是朝代的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宋朝之前,也就是唐朝時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現象。

  在這時候,節度使擁兵自重,這讓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對兵權十分在意。當初的趙匡胤黃袍加身,那麼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實行了牢牢掌控軍隊的政策。一是把全國大部分軍隊劃為禁軍,由中央直接掌控;二是經常輪番調動將領。

  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與將領就是不熟悉的。通常情況下,很少有將領是長期在一個地方任職。這就防止了武將與士兵聯合起來抗擊朝廷。將領和軍隊的頻繁調動,導致平時的訓練不足,裝備更新往往跟不上。這樣一來,士兵的戰鬥力肯定是下降的。

在宋朝之後的所有朝代,對武將非常的不看重,在之後的元明清三個朝代中除了元朝這個爆發華之外,其他兩個朝代都是重文輕武,他們也沒能逃脫被外族入侵的悲劇。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宋朝,之後的朝代都沒能擺脫被外族入侵的模樣,甚至說宋朝毀了中國尚武的傳統也是可以的。

  軍隊的訓練肯定是系統性,武將頻繁的調動,那麼就會對士兵的訓練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就直接影響了武將和士兵的聯繫。將領調動頻繁,往往一個將領到了一支部隊,剛剛熟悉部隊情況就調走了。其次將領剛剛熟悉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將領肯定是軍隊的戰鬥力就會下降。

  具體作戰的將領因為經常換部隊,這會導致兩個問題出現,一個是部隊他不熟悉,另一方面是部隊對將領的命令因為不熟悉也難以執行到位。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部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北方遊牧民族軍隊基本都是打出來的,士兵也是將領長期帶出來的。

  宋朝和明朝因為空前加強了中央集權,尤其是軍權,明朝時期出現了藩王,這就直接讓藩王控制了部隊。一個王朝往往在前期的時候因為皇帝都是經過長期戰亂過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和眾多的將領也經過了長期的戰爭所以戰鬥力都非常強悍。由此戰鬥力強悍。


戰鬥大黃蜂


在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淵源戰爭持續了幾千年。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在唐朝以前,中原王朝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大體上還是中原王朝勝出。可是在唐朝以後,中原王朝突然就不行了。北方遊牧民族經常南下燒殺擄掠,甚至是攻城掠地,中原王朝在大多數時候都只能被動處於防禦之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從古到今,戰爭交戰雙方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雙方的經濟實力。中原王朝地大物博,社會生產力先進,在經濟上一直是碾壓北方遊牧民族。這種經濟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原王朝在早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總是佔盡優勢。不過,到了宋朝的時候,雙方經濟上的差距更進一步拉大,但宋朝的軍隊卻完全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宋朝先是敗給了遼國,後是敗給了金國,最後被蒙古強大的軍事實力徹底消滅了。

明朝雖然推翻了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但是北方的蒙古勢力一直是明王朝的心患始終沒有什麼有效解決辦法到了明末的時候,另外一支由女真民族建立的大清開始崛起。明朝百萬大軍竟然無論如何都擋不住區區十萬的滿清八旗軍。最後,清軍入關,打敗了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什麼經濟實力佔盡優勢的中原王朝會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呢?

戰爭無非是交戰雙方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中原王朝地大物博,經濟實力要遠勝於北方遊牧民族,這點毋庸置疑。不過,從唐朝以後,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

那麼,北方遊牧民族為什麼在軍事實力方面突然就變強了呢?其實這就得歸功於騎兵戰術的發展和騎兵武器裝備的改進了。

在古代,騎兵的作用就好比現代戰場上的坦克。試想一下,一群坦克同時向步兵陣地發起攻擊,步兵即便人數要多出幾倍,恐怕也很難勝出。不過,早期的騎兵並沒有那麼強。

在秦漢時期,騎兵的主要戰術是騎射,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向對方的步兵方陣發起衝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硬件不支持。早期的騎兵沒有馬鞍,也沒有馬鐙。他們騎在馬上,必須用雙腿緊緊夾住馬的身體。所以他們根本經受不起巨大的衝擊,否則自己必然會從馬上掉落下來。

因此,雖然當時匈奴的實力一度很強,但對中原王朝來說,也不過就是超大型強盜集團罷了。一旦中原王朝的步兵集結成密集的方陣,匈奴騎兵基本就沒戲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軍隊在騎兵戰術上做出重大創新,讓騎兵也像步兵一樣,列陣發起衝鋒。這種創新的戰術效果很明顯,匈奴人很快就被漢軍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匈奴王庭被漢軍騎兵來回橫掃。

後來,馬鞍、馬鐙相繼被髮明出來。這時的騎兵才開始發揮出他們真正的作用。有了馬鞍、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實力大大增強。


up主王某娛樂視頻


自從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之後,中國就開始了封建王朝的歷史。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中,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不管是同族之間的戰爭還是異族之間的戰爭,只要有威脅到王朝地位的存在,就會有戰爭發生。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唐朝之前很少有異族的巨大威脅,最起碼並沒有造成地位的威脅,政權還沒有被族所更替。然而在唐朝之後,異族的勢力似乎突飛猛進的開始發展,甚至推翻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比如清朝。

那麼,唐朝之後,為什麼封建王朝戰鬥力下降,甚至被遊牧民族打敗呢?

一、封建王朝軍事實力:唐前壯大,唐後衰落

在唐朝之前,雖然也有不少少數民族一直存在,並且騷擾中原王朝。但是在中原王朝暴力的武力鎮壓之下,似乎都沒有成形,其政權的建立也只是一瞬間。然而,唐朝之後情況完全改變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封建王朝建立的一箇中心就是中央集權,因此不管我們是認為封建王朝的戰鬥力下降,還是異族勢力崛起,都可以歸結為中央集權的加強。

唐朝之後,封建王朝經歷了四個,即宋、元、明、清,在這4個王朝中,元朝和清朝自然不必說,那根本就是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而他們恰恰也證實了宋朝和明朝的軍事實力之弱。宋朝趙匡胤如何當上皇帝的,我們也都知道,因此在他繼位之後,就特別注重對軍權的加強。他害怕在他同統治之下,也有人模仿他的舉動,推翻宋朝。漸漸地,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蔓延開來。

二、宋朝的重文輕武

具體表現就是過度重用文人,而輕視武將,就算是在戰爭中也不例外。制定國家軍事戰略方針的樞密院也主要由文人掌權,而在軍隊中,也會有文人做主將,武人做副將的現象。

在宋朝前期,這種形式的弊端並沒有特別凸顯,因為前兩個皇帝對作戰都很熟悉,樞密院以及文人將領再怎麼制定戰爭策略,也是看皇帝的意思,因此吃虧並不太嚴重。然而,這兩個皇帝之後,其他皇帝根本沒有作戰經驗,也根本說不上指揮,這最終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呢?

那就是對敵方和戰爭並不熟悉的文人瞎指揮,而對遊牧民族和戰爭都很熟悉的武人說不上話。在這種形勢下,吃敗仗那是必然的現象。除了軍權的統一之外,還有輪番調動將領,這都是為了防止武將和士兵聯合起來對付朝廷對付皇帝。可是將領的輪番調動和頻繁的更換,也會導致軍隊戰鬥力的大大下降。

三、頻繁調動將領

軍隊訓練都是成體系的,但是頻繁地更換將領就會打亂訓練的系統。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能打勝仗的將軍,基本上都是長期帶領某隻固定的部隊,而像宋朝這樣的,將領和士兵之間短時間內難以建立起作戰的默契,因此也很難在作戰中取勝。

而反觀他們對戰的遊牧民族呢,遊牧民族的軍隊基本都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沒有宋朝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臭毛病”,因此作戰能力要更強。

四、明朝衛所制度

明朝也是加強中央集權,但是與宋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將領雖然沒有調兵權,但是部隊基本的訓練還是能夠滿足的。此外,明朝實行衛所制度,軍戶平時種地,也會按時參加軍事訓練,有戰爭時就派出去作戰。前期的時候,明朝的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的,畢竟當時還有很多的名將。衛所制度也還沒有被破壞,軍隊經常參戰,有作戰經驗,作戰實力也並不低。

到了後期就完全不一樣了,部隊沒有作戰經驗不說,衛所制度也被破壞,大量的田地被當地的富豪搶奪。這就導致軍戶有的逃跑了,留下的也戰鬥力不足,打不過經驗豐富的遊牧民族。

總結

宋朝和明朝之所以打不過遊牧民族,說到底還是太過於加強中央集權,皇帝為了防止有軍權的人威脅自己的皇位,便將軍權攥在自己手裡,然後這也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不足。自己朝廷中沒有了叛亂的武將,推翻王朝的機會就留給了遊牧民族,最終導致打不過異族,導致元朝和清朝建立了起來。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規律,一個王朝建立之後,前幾個皇帝勵精圖治,國家也被統治得很好。然而後面幾個皇帝以及官員就開始吃喝玩樂、貪圖富貴、政治腐敗、社會不安,種種不利條件也慢慢地將王朝推向了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