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項鍊》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莫泊桑可謂是高產作家,他師承福樓拜、與左拉為友,深受他們的影響,主要以冷靜剋制的手法去呈現事情發生的始末,對所發生的一切不置可否,把自己的思想藏在細節之中。

莫泊桑的小說大部分以描述小職員的生活為主,這主要跟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莫泊桑曾在海軍部擔任小職員,七年之後,又轉入公共教育部,因此他對小職員的生活了若指掌。

《項鍊》就是一篇關於小職員婚姻的故事。初讀《項鍊》是在高中時,那時老師解讀的角度是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令自己陷入了困境。然而多年之後,再讀此文,我對這個故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我是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理解瑪蒂爾德的心理和行為的,從而發現了瑪蒂爾德真正的訴求。

渴望自己的容貌能夠被人賞識是瑪蒂爾德的尊重需要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項鍊》

起先,瑪蒂爾德的家境算是中產階級,他們還僱傭了一個女僕料理家務事。於是,瑪蒂爾德變得遊手好閒,沉溺於幻想之中。她擁有著非凡的樣貌,認為自己本應享受奢華的生活。

她幻想自家的接待室四壁掛著東方的帷幔,被青銅做的大豬胎照亮得通亮,寧靜優雅;幻想兩個高大的穿著短褲長襪的僕人被暖氣燻得昏昏沉沉,正靠在大安樂椅上打瞌睡。她還幻想自家有幾個掛著絲絨簾幔的客廳,裡面的傢俱雅緻美觀,擺設奇巧珍貴;幻想有幾個香氣醉人、情調旖旎的內客廳,那是轉為午後五點鐘與密友娓娓細語的處所,這些密友當然都是女人們心儀仰慕、渴望獲其青睞的名流。

她有個富有的女朋友,正是從這個富有的女朋友那裡得知了豪門生活的奢華,有了這樣浮想聯翩的想入非非。她開始變得不滿足,因為她感到與自己富有的女朋友相比,自己相形見絀。而兩個人是同一所教會學院畢業的,這樣的差距令瑪蒂爾德感到失落。

瑪蒂爾德不願與那個富有的女友有過多的交往,那是瑪蒂爾德的自尊心在作祟。她覺得自己的容貌應該給自己帶來更好的姻緣,應該與自己的女友不相上下,但是她只嫁給了一個教育部的小職員,覺得這段婚姻令自己掉價。

瑪蒂爾德是個自尊心極強的女子,所以她在丈夫將邀請函遞給自己的時候表現出的是不滿,而不是開心與激動。她覺得自己沒有拿得出手的衣服;丈夫花了所有的積蓄給她置辦了一套衣服,她還是開心不起來,因為沒有配得上的首飾,她認為這樣還是會將窮酸相暴露無遺。

正是因為強烈的自尊心,令瑪蒂爾德覺得自己要風風光光地去參加宴席,不讓自己的寒磣露出半點馬腳。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項鍊》

在午夜返回家的時候,她更是害怕人們看見自己搭乘那種白天見不得人的馬車歸家。正是因為她處於緊張與慌亂之中,所以才會顯得冒冒失失,在途中丟了項鍊。

落入貧困後的自我實現需求成了瑪蒂爾德的主要需求

在瑪蒂爾德落入貧困之後,她立刻從遊手好閒的狀態轉變成了操持家務的主力,什麼粗活累活都要她一個人承擔。這個時候,她沒有空閒去想入非非,她開始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死好像個花瓶一樣被供養著。

她開始錙銖必較,不免常常遭人辱罵。此時的瑪蒂爾德放低了自尊。她感覺到了靠著自己雙手能夠做出許多漂亮的活兒也是件不錯的事情。她開始明白自我實現的意義。她雖然很辛苦,但是她卻體會到了自己幹事的踏實感。

此外,她跟丈夫一同度過難關令她體會到了愛的真諦,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項鍊》

當瑪蒂爾德在多年後碰見自己的富女友,自己把真相告訴她時,她感到了一種既驕傲又天真的歡樂,因為她是靠著自己的雙手和丈夫的支持償還了真的項鍊,她覺得通過這樣正當的途徑還清所有債務是值得被尊重的。

由此可見,窮困之中仍然是能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反觀《珠寶》中的那對夫妻,他們和瑪蒂爾德一家的家境差不多,一對夫妻你儂我儂的,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那位太太竟

然在出賣自己以此獲得真的珠寶。

這位太太的需求完全淪落到了最底層的需求層次,即生理需求。她之所以要真的珠寶,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吸引人,以便自己跟更多的人來一場風花雪月事。

她的丈夫給予她足夠的愛和歸屬感,然而她卻仍然不滿足,淪落為物質的奴隸,不由自主地陷入物慾和肉慾的控制中無法自拔。

總結

從另一個角度看瑪蒂爾德,我覺得她是個自尊自愛的女子,她不願意別人瞧不起她,所以才會去找朋友借項鍊,生怕別人得知她家境的寒酸。然而,當將她從一個溫飽而足的境地裡抽離出來,完全落入貧窮的時候,她能屈能伸,將尊重的需求轉化為自我實現的需求,不卑不亢地完成了自己還債的使命,她沒有選著捷徑,這也是瑪蒂爾德身上的閃光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