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鍊》:瑪蒂爾德的個人悲劇與帶來的啟發

提起莫泊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世界所公認的短篇小說巨匠,也是法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家之一。

《項鍊》:瑪蒂爾德的個人悲劇與帶來的啟發

他筆下的作品雖然簡短,但是都有很強的社會諷刺意味,對現實有很強的批判性。如《羊脂球》、《兩個朋友》、《我的叔叔于勒》,而《項鍊》也被很多人當做那個時代的諷刺產物,而我對於《項鍊》卻有些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就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故事簡介

小說的故事很簡單,年輕貌美的女子瑪蒂爾德出生於普通的職員家庭,希望過上貴族的生活,但是卻嫁給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職員,生活平淡。她渴望著富裕的生活,想要混跡於上流社會。當丈夫把一張上流社會晚宴的請柬給她時,她為了風光出席,花掉了丈夫的積蓄買禮服,還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

《項鍊》:瑪蒂爾德的個人悲劇與帶來的啟發


她憑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在晚會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回家之時卻把項鍊弄丟了。為了補償,她和丈夫四處借錢借高利貸,最後買了條一模一樣的還給了朋友。之後十年,她都在勞累中度過,最後終於把錢還上,她也不再年輕漂亮。而她的朋友知道後卻告訴她那條項鍊其實是假的......


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對我們講說瑪蒂爾德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莫泊桑就是通過刻畫瑪蒂爾德這一形象對那些愛慕虛榮的人和拜金社會進行了批判。而最近,再讀這篇文章,感受很不一樣。

瑪蒂爾德固然有其不對的地方,但是愛慕虛榮這頂帽子有些太大了。她只是單純的喜歡漂亮,嚮往富足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我想莫泊桑刻畫這個人物形象也不是為了讓我們對她口誅筆伐的。

瑪蒂爾德的形象

在我看來,瑪蒂爾德主要有這幾個個形象特點:愛美、純真和勇敢。

①:愛美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而瑪蒂爾德又是天生麗質,愛美之心更甚。在《項鍊》前六段都沒有出現故事的主幹,而是用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女主是多麼愛美。出生於小職員家庭的她沒有機會去接觸有錢有地位的人,最後還是嫁給了一個小職員。生活的拮据讓他不能夠講究打扮,這讓她感到痛苦,她覺得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和豪華的事物而生的。她對那些精緻的生活充滿了幻想。

《項鍊》:瑪蒂爾德的個人悲劇與帶來的啟發


正因為她愛美,當她有機會去參加晚會時,她才會不遺餘力的打扮自己,花重金做禮服,找朋友借項鍊。而真正將她愛美之心寫出的還是她挑選首飾時的描寫。面對琳琅滿目的首飾,她“先看”、“後看”、“隨後又看”的猶豫不決,看到鑽石項鍊時心都快跳出來的狂喜,借到項鍊後的“跳”、“摟”、“親”、“抱” ,都將她的愛美之心刻畫的惟妙惟肖。

②:純真

純真,是她涉世未深。她出生於小職員家庭,又嫁給了職員家庭。這使她沒有機會能夠接觸到複雜的外部世界。她的內心是純真的,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當她想要做新衣服時只能淚眼婆娑的去徵求丈夫同意,想要首飾時卻惱苦而不知道去找朋友借,丈夫給她出主意去找朋友借時她又發出驚喜的尖叫,說自己沒有想到。與其說沒有想到,不如說是根本就沒有往那兒想;在借到項鍊時又跳又吻,這些都是她單純的體現。正因她的這種性格,她在借到項鍊的時候就不會去考慮一下這條項鍊是真是假,在弄丟項鍊之後,不會去跑路,而是盡心盡力去彌補。而在小說結尾,她告訴朋友當年事情的時候,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說完,她用一陣自負而又天真的快樂神氣微笑了。

彷彿一個闖禍的小女孩兒在勇於承認錯誤後面對父母老師的驕傲。莫泊桑之所以有這樣一段描寫也是為了體現出瑪蒂爾德的單純。正是因為她的單純才會有了後面的悲劇。

③:勇敢

而勇敢則是在項鍊丟失以後她的責任和擔當,不退縮。為了賠償項鍊,她欠下了鉅債。她沒有讓丈夫獨自承受這一切,也不走歪門邪道,完全靠自己的雙手和毅力去還債。從一開始她就打定主意一定要還清這筆債務,一個錢一個錢掙,一個錢一個錢省。她彷彿就像是變了一個人,變得更加堅強勇敢。用莫泊桑自己的話說,“她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十年過後,債務終於還清,她也不再美麗。

瑪蒂爾德的悲劇是個人悲劇

莫泊桑生活在十九世紀後期,當時的歐洲資本主義盛行,資本家對底層人民剝削嚴重,再加上法蘭西與普魯士的戰爭,所以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反映那個時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的,而且諷刺意味兒居多,如前文中提到的《羊脂球》、《兩個朋友》等。但是很多人也把《項鍊》強行代入到類似的環境中去解讀,這是很不對的。

《項鍊》:瑪蒂爾德的個人悲劇與帶來的啟發

《項鍊》這個故事相較於莫泊桑其它小說淡化了它所發生的社會環境。其它小說都是通過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剖析當時社會對讓的影響。而通讀《項鍊》,你根本就找不到小說發生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無心去為瑪蒂爾德勾勒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矛盾,瑪蒂爾德的悲劇只是她個人的悲劇,不用上綱上線到社會、階級之間。

就像魯迅先生一樣,寫過不少批評時政,抨擊舊社會黑暗的文章,但是我們不能隨便拿他的一句話都去強行代入那個時代過度剖析。這樣做是很片面的。

那麼作者通過刻畫瑪蒂爾德這個人物形象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小說的發展就是圍繞著瑪蒂爾德和項鍊展開,項鍊這個意象具有哪些具體的含義?

項鍊的特點

①:外表華麗

小說開篇大量筆墨就是在描寫瑪蒂爾德是一個愛美的女人,而這也為她接觸到項鍊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在她看到那條項鍊時:

發現了一串用金剛鑽鑲成的項鍊,那東西真地壓得倒一切;於是她的心房因為一種奢望漸漸跳起來。

若不是項鍊十分美麗,她也不會如此激動興奮。至於到底有多美麗,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耳熟讓我們自己想象。

②:內在虛假

在小說的結尾,喜劇性得一幕出現了,項鍊的主人告訴瑪蒂爾德那條被她弄丟的項鍊其實是假的。

外表將女主迷的神魂顛倒的項鍊內質是假的,外美內假是作者賦予項鍊的內涵。外美具有極強的迷惑性,而內假則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小說主題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莫泊桑的這篇小說,絕對不是用來批評時政和諷刺,瑪蒂爾德的悲劇只是她個人的悲劇而不是社會和階級的悲劇。

正因為瑪蒂爾德天性愛美,她才會去借那條首飾,那條項鍊的表面又是如此漂亮,吸引到了她,才會借走項鍊,而正是因為她的純真,根本沒有去想那條項鍊會是假的,弄丟之後生怕朋友怪罪,沒有告訴朋友真相而是“照價賠償”,才會有了她以後的悲劇。

我想莫泊桑《項鍊》的真正用意是向那些和瑪蒂爾德一樣天性愛美的人敲響警鐘:僅僅憑藉著單純愛美,缺乏涉世經驗和判斷真善美與假惡醜的能力,只看表象,不去認識它的本質,是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的。

《項鍊》:瑪蒂爾德的個人悲劇與帶來的啟發

但是莫泊桑的寓意還不僅於此,如果僅僅詩為了警示那些愛美之人,大可不必花費筆墨去詳寫還債務的情節。莫泊桑不僅僅是為了讓讀者對瑪蒂爾德的悲劇表示同情,他更是在鼓勵那些陷入困境中的女子不悲觀、不退縮、不墮落,更加成熟,勇敢面對,希望她們用自己的力量戰勝困難。

反過來想,難道瑪蒂爾德那十年就真的只有悲劇嗎?她雖然不再風光,但是她也走出了虛無的幻想,腳踏實地的生活,與丈夫更加相濡以沫。

縱然如何喜愛,也要有辨別的能力,於表象之中看到本質,遇到責任,不逃避,不退縮,這才是《項鍊》給我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