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临一种帖多久好?

磨豆子的猫


你好!我是德楷堂主老温,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楷书临一种帖多久好?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用具体时间来界定,其原因如下:

1、天赋、悟性不同,所用的时间不同。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东西常常与天赋和悟性有很大的关系。天生天赋异禀、悟性超人,在同等条件下,可能普通人要临半年甚至一年的帖,他(她)用三、两个月就能达到同等水平;

2、方法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学习任何知识都有技巧和方法,你如果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方式去临帖,不去学习正确的方法,可能会事倍功半;

3、态度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如果你把写字(临帖)当作消磨时间的方式,或根本就不在乎写的好坏,看着人在那里写字(临帖),心里还不知在想什么,也就是只用手,不走心、脑,这样即使临个三、五年,恐怕也还是原地踏步。

所以说,一本帖不是你临了多久,而是你通过临帖达到了什么样水平,是看效果的。

我学智永楷书千字文是去年11月开始的,至今3个月的时间了,感觉很多东西还没有真正的掌握,现在还在继续临习。下图是我临不同大小千字文的版本和一幅创作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谢谢!











德楷堂主


楷书的学习,临帖需要多长才可以好,这个时间是没有量化的,因为每个人天赋不同,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不一。如果你每天学习一个小时也是一天学习10个小时也是一天。因此,楷书的临帖多久才能好?不好回答,但是有一个标准,只要你达到入帖的程度,那么你的这一个临帖学习就可以结束了。

所谓的临帖,就是你所学习的字帖,能够写出与它形神俱备的效果来。

书法中的临写。我们一般分为对临和背临,还有意临这三种。

对临,就是将字帖放在一边,看着他来进行书写。

背临,就是在对临的基础上,不看字帖可以写出跟字帖上的字,形神俱备的效果来。

意临,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来讲,就是你所学习的字帖上没有的字。你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写出来,能够跟所学习的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样形神具备。

因此,

学习一本字帖,需要多久才能学好?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我们以达到入帖的这种程度作为学好这本字帖为标准就可以了。



书法有云


楷书也叫正书!临习一种字帖多长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悟性高又勤奋,那么肯定时间就短,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肯定用的时间就长!一般学习楷书持之以恒需要2-3年时间!楷书是基础,只有把楷书的基础打牢才能学习行书,甚至草书,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怎么样才能算学会楷书呢

我觉得应该掌握楷书的笔法、章法以及结构。从刚开始的对照临帖到最后的背临,可以准确地写出作品。或是根据其字体的规律进行组合起来,显得协调。那么要达到这样我们应该学会怎么去“读贴”,也就是去分析字的结构,笔画等。然后重复去练习,揣摩!

总之,我学习多宝塔三年,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的时候要用脑子去想,甚至有时候还去记住笔画。每天不用写太多字,可以重复一个字,把笔画首先要写对,先追求质量再追求数量,以此类推,长期积累,就掌握了字的规律,水到渠成,后面就能很快掌握字帖。


李唐硬笔书法


摹写,临摹, 临帖,先选个自己喜欢的字体,然后挑笔画少的字,如 少 小 三 千 等 练会一个再练一个,切忌贪多。啃下一个 就掌握一个。你今天学习了横,如何写,有几种写法,就把字一一临摹,需要耐心,坚持半个月,当然同时进行下一个笔画,这样就可以使你功底加深更多!



龙虾条说说


临摹楷书字帖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期限限定。

这里面往往有一种矛盾的自我存在,临摹字帖既是初学者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又能增加对字体风格的学习和熟练,但又怕长时间临摹一种字帖会陷入风格固定化的怪圈。

临摹字帖需要恒心毅力和专注,临摹字帖其实与读书有雷同的道理左右,就是先读厚再读薄然后再读厚,周而复始,最终化为无形成为真正自己理解并能创新发挥的存在。

也就是说要在临摹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对字体的理解和再认识,并最终能够跳脱出临摹字帖的固有痕迹创造出拥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

中国书法史上有楷书四大家最为有名,也就是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fǔ)(赵体)。

个人认识最多的是柳公权的书法,家里父亲从年轻就一直临摹书写“柳体”居多,从小也让我们多临摹的是柳公权的法帖,我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也大多是耳闻目染,听的最多的就是多练,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书法的练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持之以恒,日久见真功,急于求成的心态不适合练习书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必须有真爱”才能行,三分钟热度不是一种书法态度,其实学习和做事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道理。

长时间的临摹练习就会逐渐增加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法帖的风格约束,最终拥有自己的烙印。

临摹但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一味的追寻法帖的相似性对自己书法的提升和认识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书法的练习最终的目的是修身养性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没有时间的约束性,只有认识上的理解深度问题。


波澜碎风寒


达到八分像了就可以,自然也会有神。并不是用时间来衡量。有的人可能十年都临不出来。有的人可能不用一年。





明中拙人王茂谦


楷书临摹,成熟是否,要根据每一个人情况定夺。有的可能天资聪颖,感悟至深,而学习书法楷书就要快一些。或许愚钝不开窍者,似乎就要慢一些。当然,学书者一般都是读书有知识的人,肯定对艺术有着特别的天赋。

因而对于学楷书,很难说学多久,因为楷书基础是永远在学习的路上,即是到了几十年也可能还在继续扎实楷书基础。一般学习楷书有个七分就写的不错了,或者能够得到古人几分笔画真髓,就输不得了。

不可永远临摹研习正楷,或许在行书学习上,也能对学习楷书有一定的徬侧作用。因此各种书体的关联告知我们,需要涉猎各种书体,一般都是楷书后,进入行书,行楷最接近方正严谨的正书楷则。从而也有书写速度的妙境。

临摹书法,关键是在琢磨其中的笔画结体的规律,从行书中找到写楷书的流畅,从楷书中感悟草书的法度严谨。相互依存的书墨形式,皆有触类旁通。

所以回答这个时间停止楷书临摹,还是很难说。

间接的临摹行书,与楷书结合者习练,会有很好学书接近。

胡说八道了一通,参考吧。


狂喜淡墨a


我个人认为会写就可以不临,自己寻找自己的道路最好。

现在书法界的人有一个误区,认为临帖要临到老,好像不临帖写出来的字就不是书法一样。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我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样超过两年的,一路走来,最后决定草书伴一生。首先临的是怀素的《自叙帖》,好像是临了一年左右,可以在半小时内全部搞定就不临了。后来在书店遇到张旭的《古诗四帖》以后就没有其他帖的事了,也是临到半小时内搞定,以后就没有在临帖,观帖倒是没有间断过,创作遇到疑惑时就看看帖,出帖后就自己开始寻找自己的道路。

总之自己还是根据自己天赋和努力来决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练习方法,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墨九三


关键取决于采用什么方法? 如果从起步入门就一直照着字帖写,并且放大几倍,本身就是违章作业,即使每天两小时不间断的练习,写一笔停一下,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像摆积木式的,把一个帖练的有几分像,至少一两年,甚至几年,尽管如此,看上去字形挺好,实际上,很多笔画形状是描画出来的,并没有完全获得原作书写技法精髓,这种美术字的写法再好也没什么用。原因是: 执笔姿势错误,笔法动作不对,临摹方法不科学……总之,没有按照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训练方法一步一步的进行,没有打好基本功。

如果训练方法正确,通常情况下,累计150小时左右,按日平均两小时折合为天数约两个多月,即可达到用笔熟练,笔法规范、笔画精良、字形美观。前提条件是,所采用的技术训练方法必须科学有效。例如:

♥完整的训练套路是这样的。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程序

♥正确合理的执笔法是这样的。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潘氏三指执笔法

♥一定要知道中锋、侧锋与笔画形状是什么关系。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笔法动作(侧锋法)

♥摹得其形,临得其神,必须要先摹后临,互相验证。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潘氏摹临法

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尤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教学研究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练字论述,我的抖音、火山里有小视频可以看看,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楷书临多久这个没有规定的时间,我认为对一种帖必须充分熟练了解其运笔,结构,笔画特点,每个字基本能背临,而且很像,就可以换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