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為何諡號“仁宗”?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汙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嘉慶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為何諡號“仁宗”?


眾所周知,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最輝煌的一段就是,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雄才大略,在位期間,國家穩定,人民生活太平。

那麼嘉慶沒有康熙的英明雄偉,沒有雍正的乾坤獨斷,沒有乾隆的大氣磅礴。康乾盛世又完全和嘉慶不搭邊。甚至可以說,自嘉慶在位起,清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雖說乾隆給清朝奠定了衰敗的禍根,但開始衰敗確實是在嘉慶年間)。面對這樣一個嘉慶帝,為何廟號是任總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諡號: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可以說,諡號就是一個人的蓋棺定論,你的諡號是“煬帝”,暴君;你的諡號“武帝”,開疆拓土,雄才大略;你的諡號“愍王”,我們同情你;你的諡號“文帝”,英主明君。你作為皇帝死後沒有諡號,不好意思,你太無能了,我們只能叫你後主了。

嘉慶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為何諡號“仁宗”?


那麼諡號為“仁”究竟有多大意義呢?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從字面來看就是友愛和尊重他人便是仁,孟子將孔子仁說應用到統治者身上,就提出了仁政,仁政就是要求統治階層能夠體恤民生,與民休養,反對窮兵黷武,發動戰爭,最大限度的保證百姓安居樂業。

更為重要的,作為封建朝代的官方思想與主流思想,儒家對於文化的控制可謂巔峰至極。把儒家的最高理想“仁”,作為評價帝王的諡號,便足以看出其中的重量。

縱觀中國封建史,422位皇帝,23個朝代,能被稱為“仁宗”的只有六位:

宋仁宗趙禎、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遼仁宗耶律夷列、

西夏仁宗李仁孝、

明仁宗朱高熾、

清仁宗愛新覺羅·永琰,即嘉慶帝。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人最為驕傲的兩個朝代,強漢盛唐,國怍綿長,傑出帝王眾多,都沒有出現一個“仁宗”。

嘉慶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為何諡號“仁宗”?


而嘉慶皇帝,作為末代王朝的皇帝,連這個末代王朝最輝煌的“康乾盛世”都沒沾上邊的,一上位就是老爹乾隆留下的爛攤子的可憐蟲,偏偏是“仁宗”。這又為何?

究其原因,大概三點:

第一,嘉慶帝確實盡心盡力,想把國家治理好!

這位經過乾隆皇帝晚年千挑萬選選出的繼承者,自從親政之後,就捲起袖子要辦大事。先打掉了鉅貪和珅,又全國大張旗鼓抓貪官,鐵腕整頓腐敗虧空。在位二十五年,幾乎天天都是工作狂模式,忙到喘不過氣來。

除此之外,平定白蓮教反叛,治理漕運,不能否認嘉慶皇帝也是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明君,但是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侷限了他的治國政策。嘉慶皇帝恪守“中庸”、“敬天法祖”的聖訓,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改革的動力和勇氣。他個性循規蹈矩,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嘉慶帝時,給安南改名,穩定南疆。最關鍵的,他開創辦實學之風,無意中給黑暗的大清帶來了光亮,說他為大清續命70年,雖有誇大之詞,也有合理之處。

如此說來,“仁宗”之名也有道理。

嘉慶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為何諡號“仁宗”?


第二,“仁宗”諡號,少而顯稀奇,並不比其他諡號高多少

作為封建帝王的諡號,只有褒貶同情憤怒之意,而同樣寓意的諡號無高低之分。

都知道“文”是夸人,“煬”是貶人。自然“文”比“煬”好,但是同樣是夸人的“文”,“武”,孰高孰低呢?這個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單從諡號的角度來說,“仁宗”並不比“文帝”,“惠帝”,這些諡號高級多少,只是因為太少了,422位皇帝才出了6個,所以才看起來顯得很高端。

而儒家徹徹底底把控國家思想,唯我獨尊的巔峰時期,可能還就是從宋代開始的。秦朝重法,漢朝皇權至高,三國是亂世,晉朝作為最弱的朝代,國家還治理不好,根本就沒能力給儒家提供舞臺。南北朝是亂世,隋朝短命,唐朝三教並行。只有到了宋代,儒家才開始成為真正的核心思想,有了可以一定程度上讓皇帝忌憚的實力。程朱理學的發展,更是把儒家推向巔峰。如此“仁宗”諡號才得到重視,這也就是為何宋朝才出現第一位“仁宗”原因。

而更可能有一種原因,“仁宗”的諡號太小眾了,封建帝王們不願意用,甚至不屑於用,他們更喜歡“文帝”,“武帝”這種開朝立制,鼎定乾坤,開疆拓土的”硬實力”諡號,這也就是“文”“武”大眾,“仁”小眾的原因。

綜上三點,“仁宗”諡號並沒多高,只是少見多怪。

嘉慶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為何諡號“仁宗”?


第三點,仁宗諡號,可能有世人對這位“有心無力”帝王的同情

乾隆皇帝作為康乾盛世最後一位皇帝,著實敗家,實打實的說,雍正一生兢兢業業打下的國庫老本,差不多被乾隆吃的吃光。後期不夠吃,還靠賣官,贖罪銀,拳養貪官來獲取財錢。

由此帶來的惡果是:國庫空虛,民生凋敝,貪官汙吏問題。

嘉慶有這麼一位“坑兒子”的爹,著實沒辦法。他本來就沒有康熙雍正一樣的才能,只能做守成之君,偏偏老爹太坑人。自己吃喝玩樂爽夠了,把爛攤子留給兒子。嘉慶只能苦苦支撐,奈何才能不足,也無法挽回局面。

世人也許可憐其境遇,感嘆其努力,給了他“仁宗”諡號。


補充一點: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雍正:愛新覺·羅胤。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

嘉慶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為何諡號“仁宗”?


然而,天下大勢,浩浩湯湯,若無時勢,子嬰也得亡國;若得時勢,劉邦也可稱王。王朝的興衰自有天意,也不是一個“仁宗”所能挽留,清朝後期的恥辱無能,只能成為民族記憶裡的傷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