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天,見證古城滄桑歲月

烽火臺又叫煙墩,古稱“峰燧”、“峰臺”,是古代軍事報警的重要設施和土堡哨所,是我國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軍事建築的重要遺存。在綿延的海岸線和交通要道上這一座座高矮不等、功能不同、形狀各異的烽火臺赫然而立,不僅展示著鎮海守邊的威武雄姿,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湛的建築歷史和藝術。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蓋州位居險要,是遼東地區最終要的關隘,古時為了防止外敵侵犯,這裡修建了大量的烽火臺。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臺作為一種軍事設施多建立在獨立的高山上,一般都高達十幾米,有的甚至更高,選址在較高或較開闊地帶,四周自然形成的屏障,主要是考慮用煙火傳遞信息時,既方便又實用,出現敵情迅速傳遞出去。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臺的形狀有圓形、方形、梯形和圓錐形等。蓋州地區烽火臺的形狀以方形居多,圓形臺基僅白果農場老爺廟烽火臺。建築材料則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有石築、磚築、磚石築和夯土築等幾種,高山多為石築,平地和丘陵以磚或磚石結構多見。臺頂建垛口,四周設流水,防止雨水沖刷臺內夯土使臺損毀。臺上築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煙火的裝備,如柴草、硝磺等。臺下有兵卒居住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臺又分空心和實心兩種,蓋州地區幾乎都是實心臺。外用青磚由下至上逐漸內斂壘砌,白灰抹口,內以土夯實,用繩梯上下,可見明代烽火臺的建造於明代的建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烽火臺按其性質與用途可分為沿邊、沿海和內陸三大系統,當時分別作為“沿邊墩臺”、“沿海墩架”和“路臺”。當時的蓋州衛地處腹地,遠離邊牆,因此蓋州境內只有後兩種烽火臺設置較多。一座座沿海墩架挺立在海岸線上,與內陸的路臺構成了縱橫交錯的“軍事情報”傳輸網絡,幾乎達到了萬里長城的軍事作用。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眾多明代的烽火臺,是明政權在蓋州地區強有力統治的最好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