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台又叫烟墩,古称“峰燧”、“峰台”,是古代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和土堡哨所,是我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建筑的重要遗存。在绵延的海岸线和交通要道上这一座座高矮不等、功能不同、形状各异的烽火台赫然而立,不仅展示着镇海守边的威武雄姿,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湛的建筑历史和艺术。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盖州位居险要,是辽东地区最终要的关隘,古时为了防止外敌侵犯,这里修建了大量的烽火台。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台作为一种军事设施多建立在独立的高山上,一般都高达十几米,有的甚至更高,选址在较高或较开阔地带,四周自然形成的屏障,主要是考虑用烟火传递信息时,既方便又实用,出现敌情迅速传递出去。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台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梯形和圆锥形等。盖州地区烽火台的形状以方形居多,圆形台基仅白果农场老爷庙烽火台。建筑材料则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有石筑、砖筑、砖石筑和夯土筑等几种,高山多为石筑,平地和丘陵以砖或砖石结构多见。台顶建垛口,四周设流水,防止雨水冲刷台内夯土使台损毁。台上筑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装备,如柴草、硝磺等。台下有兵卒居住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台又分空心和实心两种,盖州地区几乎都是实心台。外用青砖由下至上逐渐内敛垒砌,白灰抹口,内以土夯实,用绳梯上下,可见明代烽火台的建造于明代的建筑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烽火台按其性质与用途可分为沿边、沿海和内陆三大系统,当时分别作为“沿边墩台”、“沿海墩架”和“路台”。当时的盖州卫地处腹地,远离边墙,因此盖州境内只有后两种烽火台设置较多。一座座沿海墩架挺立在海岸线上,与内陆的路台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军事情报”传输网络,几乎达到了万里长城的军事作用。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烽火连天,见证古城沧桑岁月

众多明代的烽火台,是明政权在盖州地区强有力统治的最好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