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淺論詩歌作品意義的美學價值

著名作家格非說真正有效的閱讀,總是一種“既是又非”的結構:我們不能拘泥於“是”的層面,將作者視為唯一的意義的提供者,把閱讀過程變成對作者經驗的考釋和索引的過程。

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讀者都可以憑藉自己的生活體驗對作品做出自己的判斷。同樣一部《紅樓夢》,魯迅先生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不同的人用自己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去解讀文學作品,然後獲得審美的愉悅,這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首詩或者一首詞,脫離時代背景和作者的遭遇去看,也可以發現一種獨特的美,可以引起人無限的聯想。但一旦把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和文章本身去對應,便覺得索然無味了。下面先舉幾個例子:

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我們只看詩歌本身可以發現這首詩的後兩句真的是把一個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的情感表露出來了,離家這麼長的時間,家裡人都怎麼樣了呢?年邁的父母還在嗎?鄉里鄉親都還好嗎?但據專家考證,這是宋之問越獄之後寫的詩,形象生動的刻畫了一個通緝犯的心理。這樣的解讀固然正確,但實在是大煞風景,讓人興味索然。這首詩歷代的唐詩選本多有錄入,編選者恐怕並不真想讓我們讀者知道這首詩的妙處在於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一個通緝犯的心理吧,再說通緝犯就不能有常人的情感了嗎?

李白的《清平調》中有一句“可憐飛燕倚新妝”,據說高力士看到這一句詩後變向楊貴妃進讒言,說李白把楊貴妃和漢朝的趙飛燕相比,諷刺楊貴妃女士誤國。楊貴妃聽後大怒,便勸唐玄宗不可重用李白,事情之有無暫且不論,但從解讀的角度來說倒也並非無理。不過,清平調三首本來就是迎合聖意讚美楊貴妃的,這一句也不過是說趙飛燕不如楊貴妃美貌,因為趙飛燕需要靠化妝才能和楊貴妃媲美的。高力士不喜歡李白,所以才會得出他自以為是的結論。這樣的解釋便將一首很好的讚美詩變成了諷刺詩了,詩歌的趣味便有云泥之別了。

張籍的《節婦吟》中“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字面意思所傳達出來的女子不能屬意知己的遺憾感慨之意和他拒絕司空李師道幕府邀請的本意相去甚遠,蘇曼殊有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剃時”,很明顯張籍詩的字面意思感動了他以至於他只改一字來表達自己對一個女子的遺憾。張籍後來做了考官,朱慶餘寫了一首詩《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如果不看詩歌背景,也不失為一首非常好的新嫁娘詩了,特別是“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把一個新嫁娘想留給姑婆好印象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了,但朱慶餘的本意卻是想讓張籍看看他的詩文的優劣而已,詩歌中塑造的新嫁娘形象只是一個媒介,這跟張籍想委婉地拒絕司空李師道而塑造那個節婦的形象一樣。然而,我想後世更多的讀者可能更願意像蘇曼殊那樣去理解原詩吧。

溫庭筠的詞《菩薩蠻》中有一句“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張惠言在他的《詞選》評論中說“美人初服之意”,認為溫庭筠寫的不只是女子,也有自己顧影自憐,懷才不遇的情感,這種情感是來自於屈原的《離騷》,這樣的解讀是能夠引起我們有趣的聯想的。因為古人經常以美女和男子的關係來對應君臣關係,這個女子也許就有長期不得志的溫庭筠自己的影子了。王國維先生根據溫庭筠的生平做出判斷說溫庭筠不過是一個浪蕩子,根本就無節操可言,初服之意從何說起呢?這樣的解讀固然有道理,但詞的韻味卻因此而褪色不少了。

倉央嘉措有一首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不過說的是在選擇修行和愛情時的兩難心境。我們卻可以將詩意擴大到人生路上的艱難抉擇上,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意思,這樣的理解雖不是原意,但韻味卻是無窮的。

以上詩歌只要憑我們的生活經驗就可以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聯想,按照詩歌的背景或者作者的經歷來看固然可以做出更符合原意的解釋,但詩歌的趣味卻要大打折扣了。我們在語文教學的時候碰到此類可以引發學生聯想的詩詞,是不是真的要考究原意呢?這實在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畢竟文學作品是給人以薰陶的,並不是死板的教義,作者把詩文寫出來了,讀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上做出超出文本原意的理解。我覺得我們老師似乎也並不需要作考據家,學生只需要去體會文本便能夠感受到詩歌的美,並很有可能從此對詩文產生興趣,這就足夠。過分追究考據原意,固然可以讓同學們恍然大悟,但保留在學生心中那對詩歌初始的美好感覺可能就消失殆盡了。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引起興趣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至於考據則是其次的。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境界之說不也是他的一己之見嗎?他借用前人詩詞中來闡發人生追求的三個階段影響可謂深遠,可又有多少人跟他計較詩詞的原意呢?

有時候我想文學作品就是一朵花,我們用考據的方式去探求本意固然可以看得非常真切,但如果不那麼較真,不祛除花周圍的煙氣,是不是可以增添一些朦朧的美感呢,即使沒有看清楚花瓣花蕊上的紋路,又有什麼妨礙呢?

花非花——淺論詩歌作品意義的美學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