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因為疫情,“散裝江蘇”儼然已成了一個段子,特別是“十三太保”馳援湖北最亮眼。其他的省份都是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馳援湖北,只有江蘇派出自己的13個地級市醫療隊出征,卻唯獨省會城市南京前面加了“江蘇省”,被全國人民調侃:“南京真難。江蘇這十三大逆子可真管不住呢。”不過玩笑歸玩笑,雖是“散裝江蘇”,但其“形散而神不散”,馳援湖北,還是那個又暖又可愛的“蘇大強”。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蘇州山塘街

不過我很好奇“散裝”一詞的來歷,於是查了查,發現它並不是此次疫情才有的說法。作為全國水域面積佔比第一的省,長江、淮河、黃河等都在江蘇境內經過,這些河流的沿線和交匯點,自然而然形成了各自的中心城市,比如汴泗交流的徐州、黃淮運交匯的淮安,太湖與運河溝通處的蘇州等。加之各地理單元文化差異較大,十三個地級市經濟基礎均不錯,彼此既是競爭也是合作關係,用“散裝”二字來形容江蘇,可以說是十分精準了。也難怪江蘇崑山、常熟等縣市,乾脆就直接在地名前面打出了“中國”的大旗。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南京明孝陵

江蘇第一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城市,是徐州。那時候我還從未去過這個省,總覺得那裡的人們都會說一口吳儂軟語,哪知來自徐州的朋友卻操著一口地道的山東方言介紹道,“徐州可是個好地方,不僅享受江浙滬包郵,冬天還供暖呢!”當時就讓我大跌眼鏡:徐州到底是怎樣一個神仙城市?後來有機會踏足徐州,才發現這個“既北又南”的城市,完全顛覆了我對江蘇的固有印象。四千多年的文明史,給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蹟,特殊的地理位置又造就了迷人的自然風光,讓它兼具北方古城的豪邁和水鄉的清秀。大概位於過渡地帶,就註定了這座城市不會平凡吧。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徐州和平大橋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徐州地標金山塔

徐州,又稱為彭城,可能對於非徐州本地人或者不瞭解的歷史的人來說,有些陌生。但提起大名鼎鼎的彭祖,想必中國烹飪行業的人都會尊稱一聲“祖師爺”,彭城之名便是來自彭祖。早在上古時期,大彭氏國便在徐州之地開基立業,其始祖彭祖相傳活了八百歲。據說他能做一手雉羹,很得帝堯賞識,便把彭城封與他。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飪之道”,在中國,彭祖文化也僅徐州一家,別無分店。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徐州彭祖樓

而徐州在中國古代史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部分,要數“楚風漢韻”四個字。劉邦是沛郡豐邑人自不必多說,項羽以彭城為都城,楚漢交鋒,其中的爾虞我詐有多少都離不開這座古城。如今,被稱為“漢代三絕”的徐州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每一樣都留有歷史的足跡。其中有著“東方金字塔”之譽的龜山漢墓,墓主人就是生於文景之治、長於武帝盛世的第六代楚王劉注及其夫人。這位楚襄王不僅在歷代楚王中頗有政績,去世後葬身的漢墓也為世人稱道,留下高科技都未能解釋的七大謎團,給這座墓穴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讓我有著最直觀感受的,是楚王棺室牆上一個真人大小的影子。看似穿著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人稱“楚王迎賓”。據考究,這一形象是在墓室開放後才逐漸形成的,曾有“滲水”一說,但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的痕跡,非常神奇。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龜山漢墓

徐州在古代之所以重要,黃河曾起了不少作用。當年剛上任徐州知州不久的蘇軾就在此遇到了黃河大水,決堤的河水直流而下,蘇軾率領眾人艱苦抗洪七十日,洪水最終退去。為了紀念抗洪成功,蘇軾後在黃河岸邊修築一座黃樓,《永遇樂》一詞中的“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便有提及。不過,在與徐州相愛相殺數百年後,黃河大改道,城內只留下了一條黃河故道。現今雖已看不出蘇軾曾奮勇抗擊的那條黃河的影子,但信步於河道邊,屢經毀壞的黃樓新建後掩映在綠樹間,夜晚則明亮的霓虹燈倒影水中,使得故黃河顯得尤為通透。它以一種奔流不息的姿態,給古徐州增添了幾許粗獷,幾許嫵媚。

這個低調的“散裝江蘇”古城,活在南方几百年,卻一口北方腔

黃河故道及黃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