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鏘鏘
多年以前,曾經在北京某報民國舊事專欄中寫過一篇《張勳的下落》的小文,這篇歷史隨筆後來收進我的歷史隨筆集《長衫旗袍裡的民國範兒》,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對張勳復辟後的結局有所瞭解,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回家抱孩子的張勳
張勳出身小站,但並非袁世凱的嫡系,所以他在北洋軍中屬於雜牌,與北洋大將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不一樣。清朝末年,張勳率部在南京駐防,武昌起義後曾被清廷短暫任命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張勳對清廷的恩寵念念不忘,他本人和其部下一直留著辮子,所以人稱“張辮帥”。
張勳
1917年7月,時任長江巡閱使的張勳(駐軍今江蘇徐州)借調停府院之爭之機,從徐州進京復辟,但隨之被段祺瑞率領的討逆軍擊潰,張勳復辟曇花一現。正史中對張旭的介紹到此戛然而止,這位辮子大帥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失蹤者。
張勳究竟去哪兒了?其結局又是如何呢?
關於張勳的結局,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回家抱孩子去了。復辟失敗後,張勳慌忙躲進荷蘭駐華使館,北洋時期有個不成文規矩,各派軍閥失敗後,只要交出部隊和權力就沒有事了,一般不會受到追究,畢竟掌權者和下臺者都是袍澤。張勳也是這樣,段祺瑞重新執掌北京政府後,也對張勳下了個口氣嚴厲的通緝令,但隨即便不了了之了。
民國後的張勳有個大而空的職務“長江巡閱使”
張勳躲過風頭後,搬到天津德國租界當了寓公。張勳愛好聽戲,每天在家宴請賓客,請名伶到家唱堂會,過得優哉遊哉。張氏還投資實業,收入不低。總之一句話,下野後的張勳已無意政治,過起了愜意的退休生活。
拋開張勳復辟的政治性不談,從中看以看出張勳是個知恩圖報的主兒,這也說明老張是個忠厚人,孫中山當年對張勳的為人就評價很高。
張勳死於1923年,葬於老家江西奉新,溥儀小朝廷還給了他一個“忠武”的諡號。
民國年間那些事
1917年7月1日,末代皇帝溥儀在“辮帥”張勳的擁戴下復辟。
然而溥儀只當了十二天的皇帝,即在7月12日就被段祺瑞所帶領的“討逆軍”趕下了臺,溥儀的皇帝夢再次破滅,擁戴他的張勳倉皇逃入了荷蘭大使館躲了起來。
綜上,當了十二天鬧劇皇帝是溥儀而非“辮帥”張勳,那麼張勳逃入荷蘭大使館後結局如何呢?欲知詳情還得從頭說起。
話說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自從1912年2月12日退位以後,由於受國民政府的優待,他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過著他衣食無憂的生活。
溥儀6歲時退位,轉眼6年過去了。這6年來溥儀從來沒有想過再次當皇帝,說實話做皇帝對他來說沒有太大的誘惑力,他也知道自己能力很平庸。
“與其做個讓人擺佈的皇帝,還不如做一個自由的平民。”溥儀心中想道。
溥儀不想稱帝不代表著皇族的遺老遺少們不想再次掌權,他們認為只有溥儀當了皇帝,他們才能重新奪回國民政府手中的權力,張勳就是這些大清遺老遺少中的一員。
張勳(1854~1923)是大清遺臣,溥儀即位時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守南京。張勳是典型的保皇派,骨子裡有種“皇權至上”的思想,雖然他也迫於時代的潮流參加了革命,到後來還是北洋軍閥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張勳眼中,清朝雖然滅亡了,但他心中仍然以清朝為正統,溥儀才是他心中的偶像。
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他禁止自己軍隊的士兵剪辮子,他自己也留著辮子,他固執認為,這才是一個做臣子最起碼的品德。
但在外人眼中,他的這種行為有點不倫不類,當時人們把他和他的軍隊當笑點看待。
不管別人如何說三道四,嘲笑辱罵也罷,張勳心中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扶植溥儀再次稱帝。
有道是:“機會是為有心人準備的”。
1917年6月14日,張勳以調解段祺瑞和黎元洪衝突為名(調解府、院之爭),帶領3000士兵進入北京。他首先叩見了當時住在紫禁城的溥儀,對溥儀說了復辟的意思。
當時12歲的溥儀直接說不,“我年齡太小,恐難當大任”。張勳說“當年康熙爺8歲登基,也不照樣做了一番事業嗎?”張勳耐心的為溥儀做工作,直到深夜,溥儀才勉強接受了。
第二天,張勳派兵佔據了火車站,郵電局等要地,同時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
7月1日凌晨,張勳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領康有為等群黨,擁12歲的溥儀登基。
當天小皇帝發佈了八道上諭,實際是張勳一手操辦的。把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恢復清末官制,封官授爵;封黎元洪為一等公,畢竟人家老黎讓位的,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朝偉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同時宣佈了一些大臣的任命……
曾經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又熱鬧了起來,京城的大街小巷,又都掛起了龍旗,清朝的袍褂,發辯都成了暢銷品。
轉眼十幾天過去了,復辟消息如發酵般傳出後,全國輿論沸騰了,紛紛要求討伐張勳。
當時寓居在天津的段祺瑞,手中握有軍事實力和財政支援,他藉助全國反對復辟的聲勢,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了“討逆軍”,誓師討伐張勳。
“討逆軍”很快攻入北京,張勳的辮子軍只有3000人,一觸即潰。
7月12日,張勳倉皇逃入荷蘭大使館,次日,溥儀再次宣佈退位,只做了12天的龍椅又下了臺,段祺瑞於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權。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張勳和復辟案中的官員一律實行特赦,張勳獲自由後從荷蘭大使館遷居津門德租界6號寓所。
張勳的結局
張勳做了寓公後,發揮他的經商天賦,投資當鋪、銀行、商店等企業,賺了個鍋滿盆滿,家中的僕人、丫鬟不下上百人,有人估計張勳的資產不下五六千萬之多。
1920年5月,張作霖想拉攏張勳,向時任大總統徐世昌提出恢復張勳長江巡閱使和安徽督軍之職,但被張勳拒絕了,張勳心灰意冷不想從政,其實他的心中還在留戀著大清。
在張勳的晚年,有人提出他應該剪掉辮子,當時張勳掂起辮捎學著京劇的道白:“吾無力迴天,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說罷哈哈大笑……好一個“返老還童”的張勳。
1923年9月12日,張勳在天津寓所因病去世,享年69歲。溥儀賜諡號“忠武”。張勳臨死前,讓人把辮子重新梳洗辮好。之後安詳的閉上了雙眼。
秉燭讀春秋
另類君開講(我和張勳很熟^_^)
張勳是支持復辟,他本人並沒有當皇帝的意思,給他五百萬他也不當皇帝,他是個有操守的人。
張勳復辟之前徵詢了曹錕、馮國璋、段祺瑞、吳佩孚等北洋大佬的意見,基本都是默許的態度,然而直腸子張勳哪能領會官場套路之深邃,他帶了20個營的兵力就匆匆開拔,趕赴北京“勤王”大業了。
在佔領北京之前,他和屬下張文生約定,如有需要,他發電報“四十盆花”就是讓張增援40個營的兵力進京支援。
張勳兩個營佔領北京可以,但要防守就難了,他復辟後,段祺瑞吳佩孚等大佬立即翻臉,打著護國的旗號發兵北京,張勳支撐不住,給張文生髮電報“速運40盆花來北京”。
張文生很實在,立即派人坐火車帶了四十盆花來北京送給了張勳。
這個幽默有點冷哎ε=(´ο`*)))唉
眼看復辟大業功敗垂成,張勳躲進了荷蘭使館。
好在老張這人講義氣,為人不錯,段祺瑞、吳佩孚等人也沒有刻意為難他,就放了他一條生路。
晚年張勳隱居天津,說是隱居,其實他過得很滋潤。他老婆在他“辦大事”之前苦勸無果,就以張勳的名義派人給孫中山送了叄拾萬銀元,表明是“張先生支持共和革命”,所以孫中山上位後也沒有為難他。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張勳復辟案犯實行“特赦”。伺候,張勳一直蟄居天津租界。
張勳自號松壽老人,宣稱自己“灰心仕途”,對於徐世昌、張作霖提供的職位婉言謝絕,每日研習《資治通鑑》並做筆記點,有時候也看《曾文正公家書》和《四書》《五經》,他最愛看的是《金瓶梅》和《鏡花緣》。
張勳是個大老粗,但他老婆深諳理財之道,有人計算過,張勳所有動產、不動產加起來在當時能達到五六千萬元。這筆收入相當於當時天津市政府全年GDP的四成。
由於資產雄厚,張勳的生活極其闊綽、奢華。他的廚師用江浙菜系的名廚,摻雜魯菜和川菜做法為他烹飪特級食品。張勳很好客,所以每日都高朋滿座,熱鬧喧譁。
張勳喜歡相聲,他住宅對面的松壽裡是他的房產,有不少是供其食客居住的,並且每月還由張勳供給生活費用,每月耗資達百萬元,其實裡面淨是些插科打諢油嘴滑舌之徒。
民國成立後,他仍然是“傳統”打扮,且腦後留著辮子,所以不少人還稱他“辮帥”。他對自己的辮子很注重,曾有人勸他剪掉辮子,張勳回答說:“我張勳的辮子等於我張勳的腦袋,腦袋掉了辮子才能掉!”留辮子的意義,就是要顯示“對大清的忠誠”。
許多年後,梁啟超評價他:“那些輕易剪掉鞭子的人往往對民國也未必忠誠,遠不如張勳靠譜!”
另類文史
感謝悟空這個平臺,讓我們互相答疑解惑。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想糾正一個錯誤,張勳復辟,自己並沒有當皇帝,而是溥儀當皇帝。
對於張勳這個人,在民國各路軍閥的中算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張勳為表忠心,在武昌起義後,讓手下部隊都留辮子,他被稱作“辮帥”,軍隊被人稱作“辮子軍”。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去張勳有著傳統武人的那種愚忠思想。這也就解釋了張勳為什麼在以後會逆潮流行事,支持滿清復辟。
張勳復辟源於當年的“府院之爭”,即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之間的鬥爭。當時由於黎元洪與段祺瑞因為是否對德宣戰的問題,爭執不休,雙方都想拉攏當時“十三省同盟”的盟主張勳,而此時張勳也在為復辟造勢。1917年5月,段祺瑞想要解散國會,並打算武力推翻黎元洪,黎元洪率先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揚言再天津重設政府。迫於段祺瑞的壓力,黎元洪請張勳入京“調停國事”,張勳抓住機會入京,宣佈解散國會,宣佈復辟。但張勳沒想到是當初答應他參加復辟的軍閥們,這時候卻沒了動靜。此時,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並電令全國,張勳慘敗,最後跑到荷蘭領事館躲起來,溥儀再次宣佈退位。
雖然張勳復辟以失敗告終,但張勳在軍閥裡的人緣很好,所以最後也沒將張勳怎樣。張勳復辟失敗後在天津做起了生意,而且很成功,當鋪、商店、工廠等企業達70餘家,資產有五六千萬。後來徐世昌請張勳復出,但張勳不為所動。張勳此人不重財而且重義氣,當時有來北京投奔張勳的江西人(張勳江西籍),張勳都會以禮相待,凡是考上大學的江西籍學子,張勳還會給獎學金。張勳死時,政界顯貴和社會名流紛紛致電哀輓。張勳的棺槨送至江西,無數的江西老表來給張勳送葬。
我是小七,熱愛歷史,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讓我們一起聊古今,談風月。
七仔聊歷史
1912年,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大清王朝壽寢正終,溥儀受國民政府的優待,在紫禁城衣食無憂。但那些落寂的清朝遺老遺少們夢想再次掌權,夢想大清重活,他們就能重新過上人間仙境般的生活,張勳就是這其中一員。
張勳(1854~1923)大清遺臣,溥儀即位時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守南京。典型的保皇派,骨子裡有種“皇權至上”的思想,為示忠誠,他不但自己留著辮子,也禁止自己軍隊的士兵剪辮子,他固執認為,這才是一個做臣子最起碼的品德。
1917年5月,黎元洪與段祺瑞因是否對德宣戰發生“府院之爭”, 6月張勳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進駐北京。入京後,張勳叩見了溥儀,後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
張勳令人把京津臨時警備總司令王士珍等"請"人來,突然宣佈道:"本帥此次率兵入京,並非為某人調解而來,而是為了聖上覆位,光復大清江山",張勳又說:"我志在必行。你們同意,則立開城門,放我兵馬進來。否則請各歸佈置,決一死戰!"王士珍等面面相覷,不敢再說什麼。張勳遂下令打開城門,5000"辮子兵"全部進城。
第二天,張勳派兵佔據了火車站,郵電局等要地,同時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
7月1日凌晨3時左右,張勳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領康有為等群党進宮,12歲的溥儀坐上龍椅後,張勳立即甩開馬蹄袖,領著眾人匍匐在地,向溥儀行三跪九叩首大禮。
當天小皇帝發佈了八道上諭,把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恢復清末官制,封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朝偉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同時宣佈了一些大臣的任命……
\t張勳通電各省,宣佈所謂“復辟”之事,並要求各省立刻“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復辟的王公貴族、遺老遺少則彈冠相慶,興沖沖地聚集在皇宮門前等候覲見"皇上",沒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舊衣鋪去搶購朝服,沒有髮辮的人就到戲裝店定做用馬尾製作的假髮辮,他們穿上長袍馬褂,晃著真真假假的大辮子招搖過市。
時在上海的孫中山聞訊後極為憤慨,立即發表討逆宣言,6日偕同一批同志乘軍艦南下,計劃到廣州組織武力討伐張勳。當時寓居在天津的段祺瑞,藉助全國反對復辟的聲勢,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了“討逆軍”,誓師討伐張勳。
在發兵北京之前,張勳和屬下張文生約定,如有需要,他發電報“四十盆花”就是讓張增援40個營的兵力進京支援。“討逆軍”很快攻入北京,張勳的辮子軍只有5000人,張勳支撐不住,給張文生髮電報“速運40盆花來北京”。 張文生真的派人坐火車帶了四十盆花來北京送給了張勳。
7月12日,張勳倉皇逃入荷蘭大使館。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張勳等一律實行特赦,張勳獲自由後從荷蘭大使館遷居津門德租界6號寓所。
張勳做了寓公後,發揮他的經商天賦,投資當鋪、銀行、商店等企業,賺了個鍋滿盆滿,有人估計張勳的資產不下五六千萬之多。
張勳自號松壽老人,宣稱自己“灰心仕途”,對於徐世昌、張作霖提供的職位婉言謝絕,每日研習《資治通鑑》並做筆記點,有時候也看《曾文正公家書》和《四書》《五經》,他最愛看的是《金瓶梅》和《鏡花緣》。
在張勳的晚年,有人提出他應該剪掉辮子,當時張勳掂起辮捎學著京劇的道白:“吾無力迴天,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說罷哈哈大笑……
1923年9月12日,張勳在天津去世,享年69歲。溥儀賜諡號“忠武”。張勳臨死前,讓人把辮子重新梳洗辮好,之後安詳的閉上了雙眼。
美麗青春您真痘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下,張勳復辟,並非是張勳自己做皇帝。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1912年,在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後,清朝這個王朝的統治正式宣告結束。可是,畢竟是一個延續這麼長時間的王朝,雖然宣告結束,但總有一些人不甘心,不願接受“大清亡了”的事實。後來,就發生了一件清朝復辟的事件,這起事件史稱“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之鬧劇
作為這場復辟直接參與者的張勳,是清朝末期的官員,也是中國近代軍閥勢力之一,張勳可以說是清朝的鐵桿擁護者。眾所周知,男子留“辮子”可以說是清朝的一個標誌,而在清朝覆滅後,大部分人都剪去了辮子,以表明與清朝這個封建王朝的分割,而張勳呢,哪怕是在民國已經建立之後,他仍然讓自己的部屬留辮子,不剪辮子,而張勳也由此被稱為“辮帥”,而他的部隊也被稱為“辮子軍”。
張勳復辟那年,是1917年,那一年,當時的政府內部出現了矛盾,即黎元洪一方和段祺瑞一方的鬥爭,也就是“府院之爭”。而張勳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藉著“入京為雙方調停”的理由,率領他的五千“辮子軍”北上,行“復辟之事”。
於是乎,在1917年7月1日,張勳與康有為等人擁護溥儀復辟,在那天,張勳穿著清朝的官服,帶領著康有為等人入宮,在養心殿覲見溥儀,進行了“三拜九叩”之類的禮儀之後,擁護溥儀重登帝位,而張勳與康有為等人也被溥儀封官進爵。之後張勳又通電各省,宣佈所謂“復辟”之事,並要求各省立刻“遵用正朔,懸掛龍旗”,而之前清朝的遺老遺少們聽說這一消息,簡直開心的不得了,紛紛找出來以前的舊便服穿上,還有買“假髮辮”的,一時間,前清類型的衣服之類,都賣斷了貨。
張勳最後的結局
當時的清朝本身就已經滅亡,而且在當時,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並且國內勢力交錯,清朝不可能再“死灰復燃”。哪怕張勳“渾水摸魚”一次,也不可能讓清朝再“活”過來。
在張勳宣告復辟之後,全國沸騰,紛紛“聲討張勳,反對復辟”,而段祺瑞更是組織起“討逆軍”,對張勳發起進攻。而張勳的“辮子軍”在討逆軍的攻擊下,屬於是節節敗退。之後,這場鬧劇式的復辟結果就是,又做了十二天皇帝的溥儀再次宣佈退位。段祺瑞上臺,掌握了當時政府的實權。而作為這場“復辟”的發起者的張勳,逃入了荷蘭使館。
後來的張勳,自己做一些生意,不再插手政治,之後在天津因病逝世。
說與山鬼聽
1917年,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5千辮子軍進京。隨即發動清皇室復辟運動,宣佈溥儀復位,並恢復宣統年號。
然而,共和是人心所向。張勳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各路軍閥更是紛紛出兵征討。
在這種情況下,辮子軍一觸即潰。張勳倉皇中只能逃到荷蘭使館避禍,才在龍椅上坐了12天的溥儀,也不得不宣佈退位。
段祺瑞在掌握政權後,對顛覆共和的張勳簽發了通緝令。
可是為什麼,最終北洋軍閥不但沒有追究張勳的責任,他的晚年過得還極盡奢靡呢?
這是因為有一個人發揮了作用。
這個人就是張勳的夫人曹琴。
說起來,曹琴和張勳同病相憐,都是貧苦無依的孤兒。
張勳年少時,缺乏管束,有偷雞摸狗的惡習,在鄉里惡名在外。
人窮又有惡習,這是很難討到媳婦的。
所以活到28歲,張勳還是光棍一條。
不過,張勳窮,曹琴更窮。她的奶奶已經無力撫養她了,為了給她找條活路,她奶奶便將她許配給了張勳。
張勳沒費幾個錢便娶了個才13歲的小媳婦,這可是交上了大運。
張勳覺得自己時來運轉,該好好出去搏一搏。所以新婚不久,他便告別了曹琴,到長沙當兵去了。
沒想到他這一去,人生就發生了大逆轉。
張勳很有膽識,為人坦率直爽講義氣。再加上他還有幾分小機靈,因此他很快得到了賞識,當兵不久便被提拔為參將。
1895年,袁世凱督練新軍。聽聞張勳有勇武之名,於是將他招至麾下,先後任命他為工程營管帶和行營中軍。
庚子之亂,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場浩劫,可對張勳來說,他卻得了實惠。
原來,八國聯軍進京後,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逃。
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鴻章和列強簽下《辛丑條約》。獲得了極大的利益的列強,才答應不追究慈禧的責任,並退出了北京城。
既然列強走了,慈禧也該起駕回鑾了。
這時,一向善於政治投機的袁世凱,立即奉上數十萬兩白銀作為路費,還命張勳率領一支隊伍為慈禧保駕護航。
張勳一路上盡職盡責,唯恐有點閃失。以至他痔瘡發作,血把褲子染溼,都不肯休息。
這個事被李蓮英巧妙地說給了慈禧聽後,慈禧大為感動。
再加上她看張勳做事穩重老成,因此在回到京城後,便提拔張勳為御前侍衛,讓他負責自己和光緒的安保工作。
直到此時,張勳才將久居鄉下的曹琴接到京城,夫妻團聚。
此時,夫妻二人已經分居了11年之久。
曹琴雖說是鄉野出身,在做了隨軍家屬後,她對丈夫卻能提供很多幫助。
當時張勳奉命駐軍於南京,但糧食補給和軍械等,都由在北京留守的曹琴負責調度。
除此外,曹琴在理財上很有天賦。
張勳多年的積蓄被她用於多種投資。由於她眼光準,她的投資獲利頗豐,因此張勳從不是缺錢的主。
民國建立後,張勳自覺“在前清受恩深重”,一直不贊成共和。並多次表示,他必須效忠清皇室。
在北洋政府鼓勵大家剪辮子的時候,張勳抵死不剪,還不許自己率領的武衛前軍剪辮子。因此,張勳的辮子軍在北洋軍閥中,便成了一道特立獨行的風景。
曹琴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已經感受到共和是天下大勢所趨。所以她多次勸說張勳,希望他能順應時代潮流,擁戴共和。
無奈,張勳執意要對清皇室效忠,所以曹琴也就也只能作罷。
1915年,袁世凱復闢失敗後,氣病交加,很快就送了性命。
此時的北洋政府也是亂作一團。雖然黎元洪是袁世凱指定的接班人,可是實權卻都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的手中。
由於二人觀點相左,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但兩人的勢力旗鼓相當,誰也無法把誰排擠掉,所以這時候拉外援就成了關鍵。
張勳有兵權,又是影響力很強的老北洋軍閥。所以黎元洪給他寫信,召他入京調停。
對於張勳而言,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要知道,北洋政府建立後,張勳一直不甘心,早在他駐紮徐州時,便一直在做復辟的準備。
所以,張勳得到黎元洪的召令後,迅速率領5000辮子軍進了北京城。
據《復辟始末記》記載,張勳率領辮子軍進京後,曹琴聽聞了消息,立刻追到京城,對他苦口婆心的勸說,請他回徐州,但張勳執意不肯。
無奈之下,曹琴見張勳和康有為等人經常密謀到深夜。由於放心不下,她便命僕役婢女常常執役於張勳和康有為前。明說是供他們差遣用,實則是監聽他們都說了什麼話。
結果,這話自然讓曹琴心驚肉跳。等張勳進入內室後,她便率領張勳最寵愛的小妾和孩子們跪在張勳面前,痛哭不止,哀求他返回徐州。
但是,不論曹琴怎麼哭求,張勳卻依舊不肯改變主意。甚至還當著小妾和孩子們的面,對她大聲訓斥。
曹琴見無法扭轉張勳的想法,只得悄悄找來堂侄,給了他一支30萬的銀票,命他前往廣州,將銀票交給孫文,用於支持革命。
曹琴不愧很有政治眼光。她這一舉動,不光是為張勳鋌而走險買單,也是為子孫後代留了一條生路。
果然,張勳復辟很快就因各路軍閥的討伐而失敗。
由於有曹琴支持革命的這一舉措,段祺瑞執掌政權後,雖然發了全國通緝張勳的命令,但由於孫文卻從中斡旋,他還是以“時世多艱,人才難得”的理由,請求赦免張勳他的罪行。
此後,張勳便一直在天津做寓公。由於他很有影響力,張作霖等人曾多次請他出山,但都被他謝絕了。
之所以如此,張勳是看得明白,出山沒用,再無可能復辟清王朝了。更重要的是,他名下的資產有6千多萬。另外以他的名義開設的錢莊、金鋪、電影院、銀行、工廠等更是多達70多家,這些投資每年獲利豐厚,足以讓他過上極盡奢靡的生活了。
而這些投資,張勳不過是個掛名,真正負責的人,正是與他同甘共苦的夫人曹琴。
正因如此,張勳事事離不開曹琴這位賢內助,對她 “事之若母,家庭事無大小,俱一一問過”。
(參考資料:《復辟始末記》《北洋風雲人物:張勳》)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私德堅忠,逆勢復主,實力對比懸殊,最後盡力盡忠兵敗,到天津做寓公善終。天下人笑之,天下人厭之,天下人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