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張勳為什麼對清朝念念不忘?

她她她被感情騙了丶


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大部分清朝舊臣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了民國的官員,唯獨張勳一直對清王朝忠心耿耿,始終把復興清王朝當作了自己的目標。



張勳之所以對清朝忠心耿耿,一方面是因為張勳曾經受過慈禧太后等人的恩惠,另一方面是因為張勳本身就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

張勳年幼的時候是一個孤兒,一直到了30歲才開始投軍報國。參軍後張勳的作戰勇猛,很快就在軍隊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軍官。

袁世凱剛剛組建北洋新軍的時候,張勳擔任新軍工程營管帶,後來一路升至總兵。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身邊沒有多少部隊保護,袁世凱派遣張勳帶領部隊從西安一路護送慈禧太后返回京城,張勳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視,被授予了“巴圖魯”的稱號。

慈禧太后回到京城後,張勳擔任清朝御前護衛,經常跟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出行。後來慈禧太后提拔張勳擔任雲南提督,張勳不願意離開朝廷,沒有前去赴任之後。慈禧太后又改任張勳為甘肅提督,張勳仍然沒有赴任。


張勳之所以拒絕擔任地方大員,主要就是因為張勳對清朝忠心耿耿,不願意離開皇帝和太后的身邊。在慈禧的一路關照下,張勳的仕途非常順暢,在慈禧太后去世後,張勳被任命為江南提督,駐守在南京地區。 辛亥革命爆發後,很多地方官員都紛紛響應革命,唯獨張勳帶領部隊負隅頑抗。

在清朝皇室退位後,張勳寧死不肯剪下辮子,由於張勳對待士兵非常好,張勳手下士兵數萬人紛紛效仿張勳,沒有一個人剪下辮子,張勳的定武軍也被人們稱之為“辮子軍”。

其實以張勳手中的兵力,完全能夠在民國初年成為一個大軍閥。然而張勳一直秉承忠君愛國的思想,始終把復興清王朝當作最重要的事情。 袁世凱掌權時期,張勳率領辮子軍駐紮在徐州,為了能夠完成復辟,張勳拉攏了7個省的地方大員同謀。然而這些地方大員都不是真心支持清王朝復辟,他們之所以同張勳建立同盟關係,不過是看著張勳兵強馬壯,想要謀求利益而已。


段祺瑞和黎元洪爆發府院之爭後,張勳拉攏13個省的地方大員組成復辟同盟,並且親自帶領5000辮子軍入京調停,支持末代皇帝溥儀復辟。

在張勳復辟的消息傳出後,段祺瑞立刻組織了“討逆軍”攻打張勳,最終張勳的辮子軍被討逆軍擊敗,張勳被迫逃到了外國使館,從此下野不問政事。後來民國的一些官僚又想要邀請張勳出山做官,張勳知道復辟無望,拒絕了這些人的邀請。在退出政壇後,張勳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張勳用這些家產幫助江西地區搞了很多建設。

在張勳去世的時候,很多江西百姓都自發的為張勳送別,北洋政府的要員幾乎都參加了張勳的葬禮,末代皇帝溥儀給了張勳最高級別的諡號,就連孫中山也給張勳送了輓聯。雖然張勳是一個迂腐不化的人,但是張勳忠君愛國的作風打動了民國時期的大部分人。


夏目歷史君


張勳,人稱“辮帥”,也被視為在清朝被推倒後對滿清最有感情的軍閥。

1917年6月,張勳趁著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打著“調停”的旗號,突率五千“辮子軍”浩浩蕩蕩地開入了北京。

他到了北京後,便迫不及待地去紫禁城,他很迫切地想要見見溥儀。

他一見到溥儀,轟然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頭,說:“臣張勳跪請聖安......”

溥儀對他的態度感到滿意,心裡很爽,宮裡的人總說他是皇帝,可是他的皇權卻用在太監和宮女身上,此時手握實權的張勳向他下跪磕頭,又自稱為“臣”,總算讓他感受到了皇權的威嚴。

所以,溥儀高興地給張勳賜了座。

對於溥儀和張勳的見面,帝師陳寶琛早已面授機宜,所以此時不過11歲的溥儀倒也能勉強應對得了張勳。

張勳聊著聊著便忍不住拍起了溥儀的馬屁:“皇上真是天亶聰明!”

溥儀也很吃這套,不過他也謹記陳寶琛的教誨,所以謙遜地說:“我差的很遠,我年輕,知道的是挺少。”

張勳一聽,溥儀說的倒也沒錯,失了江山,又被囚禁在這紫禁城中,知道的確實不多,可嘴上還是得好好恭維:“本朝聖祖仁皇帝也是沖齡踐祚,六歲登極呀!”

溥儀被這個馬屁拍的暈乎乎的,不過,康熙終究是祖宗,所以他忙說:“我怎麼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過了半個月,張勳又入宮覲見溥儀,溥儀原以為他又來請安了,可是陳寶琛卻說萬事俱備,張勳是“來擁戴皇上覆位聽政”。

溥儀聽得一愣一愣的,心裡卻也明白了“復位聽政”這四個字的意思。

張勳見了溥儀,激動地說:“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容,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慶,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

溥儀依照陳寶琛所說的“不要立刻答應,先推辭”,對張勳說:“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

對於溥儀的婉拒,張勳也早有所料,所以不但沒有感到失望,反而耐心地誇起了溥儀,又將康熙6歲當皇帝的事說了一遍,然後又開始了“勸進”。

溥儀心想應該差不多了,於是便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

溥儀嘴上雖然說著勉為其難,可實際上心中已經樂開了花,皇帝呀,終於能夠當一個“真皇帝”了!

於是,便有了“丁巳復辟”這戲劇性一幕,這一幕僅僅維持了12天,溥儀便又被從皇位上趕了下來。

這一幕,也是張勳一生中最為精彩,也最為滑稽可笑的一幕。

張勳為什麼對清朝念念不忘,即便已過花甲,卻仍然想著恢復清朝的統治?

張勳生於1854年,他小時候很皮很皮,皮的將他的繼母氣得投水自盡,她得對這個便宜兒子有多失望,有多惱怒,才會投水自盡呀!

他繼母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被叔伯領養了,偏偏沒有一個人願意領養調皮搗蛋、氣死繼母的他,所以,他成了一隻“流浪的狗”。

後來,他15歲時經人介紹去給一個許姓人家放牛,從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許家少爺許希甫。

他能夠讀書寫字、娶妻、投軍,統統離不了許希甫的幫助。

張勳的發跡始於投軍,在他26歲,許希甫讓自己的伯父將他推薦到南昌府當了一個旗牌兵。可是他這個旗牌兵熬了兩年多也沒熬出頭,於是,許希甫又讓自己的父親將他推薦給了湖南巡撫潘鼎新,潘鼎新倒也豪爽,直接讓張勳當了把總。

後來,張勳又在許希甫的幫助下被調到了廣西,為什麼要將他調到廣西?時值中法戰爭,只有上了戰場方能立功,方能往上爬!

從此,張勳一路高升,1895年時被袁世凱任命為先鋒官,奉命駐守天津,他也因此成了北洋一系的人,這也為他以後的升遷鋪好了路。

1911年,張勳被清政府任命為江南提督,掌控了江南的軍權,不可謂不風光。

這時候又趕上了辛亥革命,蘇州經過了一番觀望後,響應了革命,宣佈了獨立,這時候南京城裡的清政府官員為了保全自己也有了反叛之意,不過,張勳的一頓威脅卻砸了過來:“今天我和你們同朝為官,明天你們要是投降的話,我便將你們視為賊寇!”

即便北洋系的開山鼻祖袁世凱已經迫使溥儀退位,又當上了總統,他也能然放不下清朝,屢屢向袁請辭,只不過袁世凱沒讓他走。

後來,袁世凱一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展開了“丁巳復辟”。

他對清朝的忠確實讓人很驚詫,不過卻也不難理解,張勳曾經不過是許家一奴僕,可是,卻屢屢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和提拔,讓他從一個被無數人厭棄的“調皮小孩”成為了一個手握實權的軍政高官,他放不下這份恩情。

張勳也確實是一個記恩的人,他在崛起後常想用高官厚祿去報答許希甫,只不過許希甫實在過於淡泊,所以沒有接受而已。

所以,在張勳的心中,清朝是好的,好到他想盡辦法也要恢復清朝曾經的榮光。

當然,也不可否認他在這個過程中的野心,主少國疑,他又有復辟首功,只要復辟成功,清朝國柄自然會落到他的手裡。

但是終究沒有人能夠阻擋得了歷史的車輪,凡是試圖讓歷史車輪逆行的人終將被這個車輪碾碎。

張勳即是如此,一場草草收場的“丁巳復辟”便讓他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張勳到死也還拖著一條“豬尾巴”,他的頭上有一條辮子,他的心裡也有一條辮子,這兩條“辮子”緊緊勒住了他的一生。


寧糊塗


張勳是滿清的孤臣,同時也是民國時期的一個怪人,他的一生,都對清王朝忠心耿耿,這倒也不妄清王朝對其的一番栽培和提拔。

在其蟄居天津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勸他說已經是民國了,可以把辮子剪掉了,但張勳卻回答說:“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張勳為何對清朝念念不忘,以至於被後世稱作是“辮帥”呢?個人認為還是與張勳的出生和經歷有很大關係!

張勳原名張和,江西奉新縣人,1884年,在其近30歲的時候,張勳在長沙參軍,並在不久後隨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

後因戰功,在晚清時期初隸廣西提督蘇元春部,為參將。1895年後在袁世凱手下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行營中軍,並參與鎮壓義和團運動。

1901年調至北京,任宿衛端門御前護衛,並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帝的扈從。1909年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可見,張勳的一生,其地位的一步步提升,其實與清王朝的提拔是分不開的,且張勳曾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保鏢,算是接觸到了當時中國的權力中心。


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少對某個朝代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人,如南宋的文天祥,張勳對清王朝同樣是這樣的忠心。

但又可以將張勳的忠心看做是愚忠,孫中山就評價張勳到:“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但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張勳想要在名義上擁護溥儀,而將溥儀當做自己手中的傀儡,以達到挾諸侯以號令天下的目的。

1917年,張勳率軍進入北京,擁立溥儀登基復辟,但如此作為,無異於歷史的倒退,因此,張勳此舉,並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1917年7月12日,皖系軍閥的段祺瑞組成“討逆軍”將張勳擊敗,張勳逃入荷蘭使館,溥儀退位。

至此,這一復辟鬧劇,以失敗而草草收場!


Mr種茶家


在1912年清朝滅亡後,眾人紛紛拍手叫好,開始期待起自由平等的新中國,但有一個人卻無比懷念清朝,甚至要求自己的部下仍保留清朝的髮型,這個人就是人稱“辯帥”的北洋軍閥張勳。


張勳不僅保留清朝陋習,還是那些謀劃復辟者中的核心人物。


張勳支持溥儀復辟,為其提供大量財力支持。在1917念,張勳秘密約見溥儀,他與部下身著清朝官服,並對溥儀畢恭畢敬的行三跪九拜的大禮,張勳還發電報給中國各省,宣佈已“奏請皇上覆闢”,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史稱“張勳復辟”,而次日就被皖系軍閥段祺瑞擊敗潰逃。

雖然“張勳復辟”失敗,但其對清朝的忠心和留念可見一斑,為什麼張勳對清朝如此念念不忘呢?


原因有二。


其一,個人成長經歷以及清朝對他的積極影響


幼年張勳是個苦命孩子,出生於江西的普通農民家庭,父母早亡,雪上加霜,張勳為了活下去,投兵入伍。從這起,清朝對張勳人生的影響慢慢展開,清朝軍隊給了張勳展現自己的機會,自小吃苦的張勳,在軍隊中敢想敢做,吃苦耐勞,衝鋒在前。

很快受到清軍上司的提拔,併成為大將軍袁世凱手下的一員大將。後來,在庚子國變後,慈禧太后無奈跑路,張勳忠心護衛左右。慈禧太后也因此十分欣賞張勳,大力提拔張勳,張勳也升官至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

張勳也為報賞識之恩,皇恩浩蕩,自然是對清朝忠心耿耿,在辛亥革命中就是張勳的定武軍衝鋒在前的抵扛。所以就張勳個人經歷,是清朝給了他飛黃騰達的機會,他自然對清朝念念不忘。


其二,個人利益的需求


在清朝滅亡後,革命派,大部分北洋軍閥等,都滿足了自己的利益。而張勳做為清朝的左膀右臂,失去了其自己的價值,地位也因大清的滅亡而一落千丈。在舊有的大清體制中,張勳無疑是這條大清食物鏈的上層。他在這裡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即實現了他的理想報負,也滿足了他的利益要求。而辛亥革命,大清滅亡,打破了他的舒適圈。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皇帝不復存在,封建等級制度土崩瓦解。張勳無疑是這場革命浪潮中最不適宜者。他習慣於舊有的皇帝,舊有的等級制度,自己舊有的巨大利益。所以也因此對清朝念念不忘。

有人評價張勳是清朝的最後一個忠臣,也不無道理。


是清朝給了幼年艱苦的張勳風光的前程,也是清朝給了張勳改變自己的機會和巨大利益。張勳作為一個老臣,一個忠臣,雖然是開歷史倒車,復辟失敗是必然的,但是仍讓人唏噓。他活在舊制度的夢裡,不願醒來,最後在鬱鬱寡歡,病終於天津,追隨著他念念不忘的大清一起去了。


歷史總探長


張勳演出復辟這出戏,看似是對清朝念念不忘,實際卻是他戀舊情懷的終極體現罷了。

自始至終,推動張勳復辟帝制的,從來只是他的戀舊情結罷了。

“情懷”與“情結”表面上是一回事,實際卻有本質區別。“情懷”只是一種情緒,而“情結”則是一種情感。情緒多是暫時的,自然它也有可變性,可情結卻多是不可逆的,換言之:情結更像是走火入魔的情懷。

張勳的戀舊情結,便是他念舊情懷的極致體現,熟悉張勳和近代史的會知道:張勳的戀舊,幾乎到了讓人懷疑其是否精神分裂的程度。

張勳戀舊情結的第一次被凸顯,是在他發跡之後。

庚子國難,慈禧攜光緒西逃。當時駐守在保定的張勳聽聞此消息,奉命(袁世凱的命令)由保定飛馳磁州護駕。此時的慈禧如驚弓之鳥,對於來兵不敢輕易相信,於是張勳下馬卸甲隻身覲見太后,以贏得太后的信任。

此舉立馬贏得太后好感,隨即慈禧命他護甲西行。這是張勳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太皇和后帝,幸運的是,張勳的忠誠贏得了太后的讚賞,並留下極深的印象。

1902年春,慈禧和光緒率領朝臣前往東陵祭祖,袁世凱指定要求張勳隨行。當年8月,張勳便被任命為建昌鎮總兵,而這個官職乃是正二品,是清朝給予漢人能夠獲得的最高武職。

短短數年的時間,張勳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官,一躍成為封疆大吏。張勳做夢也想不到,自己也會有這樣的命運!

“戀舊情結”嚴重的張勳發跡之後,甚是惦念家鄉父老。

尋常人即便戀舊,通常也只是在發跡之後給家鄉捐點錢一類。可張勳的做法卻遠遠超出了“尋常任”的範圍。

根據相關佐證,張勳發跡後對自己的父老鄉親分外照顧,以至當地老百姓還唱出了“有困難找勳爺”的歌謠。

當時,張勳但凡聽到家鄉赤田村的老鄉有困難,不等他們開口,張勳便竭盡全力幫襯之。即使是母豬得了瘟病死了這種事,張勳也要親自派人前往慰問一番。

張勳對家鄉人的照顧覆蓋到了方方面面,在他最為看重的教育上更是如此。當時的張勳資助了很多在北京上學的江西籍大學生,他還規定:他們上學期間的一切吃喝度用,全部由他包攬。

可以說,發跡後張勳對待家鄉人,活脫脫就是一個菩薩的模樣。

之所以到如此地步,自然與他的戀舊情結分不開。

相比對家鄉人的態度,張勳對清朝的戀舊,才是他戀舊情結的最終極體現。

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繼駕崩,張勳率本部官兵護送靈柩前往東陵安葬。此時的大清國早已大廈將傾,滿清皇室對於大部分漢人都不再信任。護送靈柩這樣的任務交給一個漢人來執行,足見清廷對張勳的忠心的信任。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頒佈退位詔書,袁世凱賺取革命果實,成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亡國了,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君臣之禮也結束了。

還沒來得及報答朝廷,帝后死了,大清亡了,北京城的主人也換了,這讓張勳心裡很不是滋味。而逼迫皇帝退位的,正是張勳的“貴人”袁世凱,張勳既不是袁的對手,也不想和他作對,只好拒絕與袁世凱合作,並給他寫了這樣一封信:

“袁公之知不可負,君臣之義不能忘。袁公之負朝廷,勳安敢負袁公乎?”

張勳此信,在指責袁世凱“違背君臣之義”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席話的背後,自然離不開張勳戀舊情結的支撐。

溥儀宣佈退位之後,有戀舊情結的張勳及其部下腦後始終拖著一條辮子,誓死捍衛大清國的最後一個象徵,每天都活在皇朝舊夢裡,期待它能死灰復燃。

1913年,袁世凱根據《清帝退位詔書》以及優待條件,要求隆裕太后以及宣統皇帝移居頤和園。

皇帝退位,就不再適合在皇宮居住。袁世凱要求他們搬出紫禁城,固然合理合法,此舉卻遭到前清遺老的強烈反對。彼時的張勳,正在為無處報恩而苦惱,袁世凱驅逐“皇帝”,恰恰為他提供了一個對清朝皇室表示忠心的機會。

由於張勳的支持,袁世凱只能同意皇帝繼續待在紫禁城。這場鬧劇雖不歡而散,可是,此時,張勳卻從中看到一個信號:全國人心皆思舊。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你心裡有什麼,便能看到什麼。一個小氣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人的小氣,嚴重點,他們甚至能在任何人身上找到“小氣”的證據,從而證明:每個人都是小氣的。

心裡有戀舊情結的張勳自然也更容易看到尋常人“戀舊”,百年後回過頭看當時張勳對全國人民戀舊的判斷,不難看出,這裡邊很大程度上,是與他自己的戀舊情結正相關。

也就是說,此時的張勳多少是因為自己戀舊而“覺得”“以為”全國人民都戀舊。

這種誤判的結果,通常是致命的。

張勳在這種誤判中想當然地以為:全國人民和他一樣,都想回到那個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帝制。

加之,當時的徐州會議上,張勳召集的北洋軍閥各系代表皆慫恿張勳復辟。於是,在各路軍閥陰奉陽違(表面上贊成張勳的建議,實則心懷鬼胎)下,缺乏政治鬥爭經驗又急於向遜帝效忠的張勳,在別人的恭維和忽悠下,認為此時已經水到渠成,攜軍北上。

民國初年,皇帝雖然沒了,統治老百姓的依舊是前清的官員。革命,對於最廣大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似乎只是把皇帝換成了總統。因為轉型期間的動盪,老百姓的日子似乎還不如大清,一時間國內民眾竟然“無不懷念我大清”。

這種信號,無疑更加讓張勳看到了“為主盡忠”的希望。

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後不久,遠在徐州、戀舊情結被無限煽動的張勳聽到這樣一則傳聞:

“帝制非不可為,百姓要的卻是舊主;袁世凱失敗,就在於動了鳩佔鵲巢之年。”

言外之意,只要遜帝溥儀能再度登極,復辟大業可成矣!張勳拖著辮子強忍這麼多年的譏諷,不就是為了聽到這句話嗎?

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半月後的7月1日,張勳復辟帝制。

然而,這場因誤判而起的倒行逆施最終在持續12天后便在各方聲討下被迫停止了。

1917年7月21日,張勳復辟失敗之後,孫中山在給廣西督軍陸榮廷的一封電報裡,如是評價張勳:

“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孫中山)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國父畢竟是國父,短短數語便將張勳剖析得淋漓盡致。孫中山認為,張勳做出愚忠大清之舉背後,是他戀主(戀舊)情結的體現,因此孫中山對張勳是:“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說來,張勳此人雖曾讓時代的車輪逆轉,但他終究不是個壞人,他只是做了壞事罷了。做了壞事和壞人之間的本質區別是:是否安有壞心,這點看,戀舊的張勳必不是壞人。

拋開敗績,張勳一生恪盡職守,對上唯忠唯誠,對下盡責盡義。對待鄉里的養育之恩如此,對待大清的知遇之恩更甚。

真真可以說:“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記者李滿


張勳在近現代史上是一個名氣還算比較大的人,因為發生了張勳復辟的事情,為什麼其他的軍閥都不支持清廷,而張勳卻要做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呢?那我們得從張勳的經歷來說。

張勳是江西奉新人,他的父母早亡,在公元1884年,光緒十年從軍,在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的時候,隸屬於袁世凱,是一名營長,在公元1899年,升為總兵。

他在公元1901年,擔任御前侍衛,也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的扈從,應該就是這段經歷,讓他對清皇室十分的忠誠。1908年,慈禧、光緒先後死去,溥儀繼位,張勳擔任江南提督,駐防南京。

1911年,武昌起義後,張勳被清廷升為兩江總督,在其他各省紛紛剪去辮子的時候,張勳所部仍保留,人稱辮子軍,而他被叫做辮帥,可見他對清廷的忠誠。

1913年,袁世凱成為大總統,而張勳所部仍保留辮子,仍忠於清皇室。後被袁世凱任命為江蘇督軍。公元1915年,袁世凱稱帝,張勳被封為一等公,但他的內心還是忠誠於清皇室的。

1916年,袁世凱在反對聲中病逝,大總統黎元洪與段祺瑞有矛盾,兩個人在一戰參戰的問題上面有分歧,兩個人拉攏張勳,而張勳表面要調解兩個人的矛盾,實際是想借兩人的矛盾,搞清朝的復辟。

公元1917年六月,張勳率軍北上,支持溥儀復位,張勳被專賣店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封忠勇親王,不過,不到兩週,張勳就被段祺瑞打敗,逃往天津租界。公元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

孫中山對張勳的評價是,這個人是愚忠,雖然是敵人,但是對他還是有敬意的。


歷史簡單說


民國成立後,清廷已是過去式。

為了迎接新時代,大家紛紛響應政府號召,剪掉腦後拖了200多年的辮子,表示與封建王朝決裂。但有個人卻冥頑不化,不光自己留著辮子,還不許受他管制的定武軍將士剪辮子。除此外,他還發起復闢運動,扶持溥儀再次登基。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就是張勳。

(張勳舊照)

那麼,張勳為什麼如此忠於滿清呢?

張勳是江西奉新人,他身世坎坷,年幼時父母雙亡,只能和爺爺相依為命,生活極為困苦。但爺爺沒少給他講忠烈故事,這無形中影響到了他未來的人生。

1860年,太平軍起義攻到了奉新。在戰亂中,張勳的爺爺被太平軍所殺,6歲的張勳開始了孤苦伶仃的生活。就在他走投無路之際,被一退休官員收留,這才好歹活了下來。

1884年,此時的清廷內有捻軍作亂,外有列強入侵,面對內憂外患,清廷只能不斷招募新兵。

張勳心有報效朝廷的願望,於是應徵入伍。

他先隨廣西提督蘇元春征戰四方。由於他勇武有謀,再加上他很有擔當,凡戰必身先士卒。所以得到蘇元春的賞識,不久便被提拔為參將。

1895年,袁世凱受清廷之命督練新軍。

袁世凱久聞張勳之名,將他招至麾下。先是給了他一個管帶(類似於營長)的職務,後來由於張勳在小站練兵時,治軍嚴明,因此又提拔他為行營中軍(督練處總務長)。

義和團在山東爆發後,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山東巡撫,前往山東對其進行鎮壓。張勳被袁世凱視為心腹,率軍一同前往。

不過,受義和團影響,再加上端郡王載漪等人向慈禧鼓吹義和團是刀槍不入之身。結果,一向迷信的慈禧信以為真,認為這樣能和洋鬼子們的大炮火槍槓一槓,所以她有恃無恐地向西方列強宣戰。

當然,結果很悲劇,八國連軍如虎狼,很快就從天津打到了北京城。

(慈禧畫像)

慈禧幾次下命,要各地官員率兵勤王。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大家居然按兵不動。李鴻章、袁世凱等人還聯合起來搞了個“東南互保”。

眼看炮聲隆隆,皇宮已經不是個安全之處,慈禧不得不帶著光緒等人狼狽出逃。那一路,慈禧著實受了不少苦。所以她急命李鴻章進京與洋人斡旋,希望儘快能結束這場噩夢。

李鴻章在與洋人簽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洋人終於答應退兵,慈禧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待確認安全無誤後,這才起駕回鑾。

消息靈通的袁世凱馬上派人去護駕,去的這個人,正是張勳。

張勳沒想到他一個小小人物,竟然還能見到慈禧這樣呼風喚雨的實權人物。一路上不免鞍前馬後,小心侍候,唯恐出了一點紕漏。

據史料記載,說張勳由於操勞過度,引發了痔瘡,但他一直隱忍不說,堅持完成任務。

後來,還是慈禧身邊的太監李蓮英看到張勳褲子上一片紅,問起來,才知道事情原委。

張勳這樣賣力盡職,忠心耿耿,給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慈禧回京後,便提拔張勳為御前侍衛,讓他負責自己和光緒的安全。

要知道,在滿清漫長的統治時期,由於滿人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御前侍衛這個職務,歷來都沒有漢人的份。正是這個原因,張勳覺得無比榮耀。再想到自己能有今天,全靠清廷和慈禧。所以他打心眼裡愛戴慈禧,感謝政府,工作上愈發兢兢業業,從未曾出過半毫差錯。

慈禧病逝後,肩祧同治和光緒兩房的溥儀繼承了帝位。雖然清廷已岌岌可危,但皇帝登基還是要普天同慶的規矩沒有破。張勳由於保衛有功,被提拔為江南提督。

(袁世凱舊照)

1911年10月,武昌革命爆發,各地紛紛響應,宣佈獨立。

在南京鎮守的張勳堅決維護清廷,率領他統領的第九軍與革命軍誓死頑抗。

清廷對張勳的表現大為感動,再次任命他為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南洋大臣等眾多高官重職。

然而,面對歷史的進程,張勳的作用實在是微不足道,隨著隆裕太后宣佈退位,清廷還是亡了國。

國民政府建立後,出任總統的袁世凱,屢次下令,全民剪髮。

張勳卻為了表示自己忠於清廷,堅決不剪辮子。還要求手下的將士也不許剪辮子。他這種行為讓袁世凱好生氣惱,但考慮到政權尚不穩定,所以最後,袁世凱還是隻能對他睜一眼閉一眼,隨便他了。

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和段祺瑞由於權利矛盾加深鬧出了“府院之爭”。一向和滿清遺老們多有往來的張勳便以調停為藉口,率兵進京發起復辟運動,並逼迫黎元洪解散國會。

隨後,張勳扶持溥儀在紫禁城復辟稱帝。

然而他的倒行逆施引發了全國的聲討,各地官軍發起護國運動。在大家的聲討中,溥儀復辟僅12天便宣告退位。張勳也遭到通緝,只能躲到天津租界避禍。

得到政府特赦後,見覆闢無望的張勳從此隱居於天津,再也沒有過問過政事。在他死後,溥儀感念他對清廷一片忠心,於是賜他諡號“忠武”。

從清朝亡國後,張勳的行為來看,他確實擔得起這個諡號。

(參考史料:《張勳復辟始末》)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勳復辟,也叫做溥儀復辟,還有丁巳復辟。在這一次的行動中,他成功的利用了其他人的矛盾,將早已退位的溥儀再次的推上了皇位。


只是,張勳復辟終究不是歷史的潮流所向。所以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他們失敗了,而且這一次溥儀也就做了十幾天的皇帝。而且還遭到了孫中山等人的嚴厲批評,還有各種圍追堵截。

張勳其實還是對舊朝有著念想,他手下有一支辮子軍,在他去尋找太保的時候被要求剪去,最後還被張勳罵了一頓,可見他對於這條象徵著大清朝的辮子確實有一些感情。


而當時也有一人,就是康有為。都知道,這一位號稱是保皇黨的康有為在光緒年間實行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被慈禧追殺逃往了日本,後來他自己又逍遙快活的過了幾年,到了張勳復辟的時候他又跑出來,只不過他是頭也剃了,鬍子也颳了。


於是康有為只好紮了一個又小又醜的辮子,然後還慢慢等著鬍子長出。他那個時候的樣子或許就是他一生的寫照吧。

當然,張勳復辟也是有著自己的野心的。他對於大清朝的那些官職可謂是十分的感興趣。他復辟之後可謂是風光無限,後來又被封為忠勇親王,他還洋洋得意。最後沒過幾天,他就被炮火趕到了荷蘭去了。


是阿維啊


  

  張勳,人稱“辮帥”,也被視為在清朝被推倒後對滿清最有感情的軍閥。

  

  1917年6月,張勳趁著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打著“調停”的旗號,突率五千“辮子軍”浩浩蕩蕩地開入了北京。他到了北京後,便迫不及待地去紫禁城,他很迫切地想要見見溥儀。他一見到溥儀,轟然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頭,說:“臣張勳跪請聖安......”溥儀對他的態度感到滿意,心裡很爽,宮裡的人總說他是皇帝,可是他的皇權卻用在太監和宮女身上,此時手握實權的張勳向他下跪磕頭,又自稱為“臣”,總算讓他感受到了皇權的威嚴。所以,溥儀高興地給張勳賜了座。對於溥儀和張勳的見面,帝師陳寶琛早已面授機宜,所以此時不過11歲的溥儀倒也能勉強應對得了張勳。張勳聊著聊著便忍不住拍起了溥儀的馬屁:“皇上真是天亶聰明!”溥儀也很吃這套,不過他也謹記陳寶琛的教誨,所以謙遜地說:“我差的很遠,我年輕,知道的是挺少。”張勳一聽,溥儀說的倒也沒錯,失了江山,又被囚禁在這紫禁城中,知道的確實不多,可嘴上還是得好好恭維:“本朝聖祖仁皇帝也是沖齡踐祚,六歲登極呀!”溥儀被這個馬屁拍的暈乎乎的,不過,康熙終究是祖宗,所以他忙說:“我怎麼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過了半個月,張勳又入宮覲見溥儀,溥儀原以為他又來請安了,可是陳寶琛卻說萬事俱備,張勳是“來擁戴皇上覆位聽政”。溥儀聽得一愣一愣的,心裡卻也明白了“復位聽政”這四個字的意思。張勳見了溥儀,激動地說:“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容,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慶,只有皇上覆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依照陳寶琛所說的“不要立刻答應,先推辭”,對張勳說:“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對於溥儀的婉拒,張勳也早有所料,所以不但沒有感到失望,反而耐心地誇起了溥儀,又將康熙6歲當皇帝的事說了一遍,然後又開始了“勸進”。溥儀心想應該差不多了,於是便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溥儀嘴上雖然說著勉為其難,可實際上心中已經樂開了花,皇帝呀,終於能夠當一個“真皇帝”了!於是,便有了“丁巳復辟”這戲劇性一幕,這一幕僅僅維持了12天,溥儀便又被從皇位上趕了下來。這一幕,也是張勳一生中最為精彩,也最為滑稽可笑的一幕。張勳為什麼對清朝念念不忘,即便已過花甲,卻仍然想著恢復清朝的統治?

  

  張勳生於1854年,他小時候很皮很皮,皮的將他的繼母氣得投水自盡,她得對這個便宜兒子有多失望,有多惱怒,才會投水自盡呀!他繼母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被叔伯領養了,偏偏沒有一個人願意領養調皮搗蛋、氣死繼母的他,所以,他成了一隻“流浪的狗”。後來,他15歲時經人介紹去給一個許姓人家放牛,從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許家少爺許希甫。他能夠讀書寫字、娶妻、投軍,統統離不了許希甫的幫助。張勳的發跡始於投軍,在他26歲,許希甫讓自己的伯父將他推薦到南昌府當了一個旗牌兵。可是他這個旗牌兵熬了兩年多也沒熬出頭,於是,許希甫又讓自己的父親將他推薦給了湖南巡撫潘鼎新,潘鼎新倒也豪爽,直接讓張勳當了把總。後來,張勳又在許希甫的幫助下被調到了廣西,為什麼要將他調到廣西?時值中法戰爭,只有上了戰場方能立功,方能往上爬!從此,張勳一路高升,1895年時被袁世凱任命為先鋒官,奉命駐守天津,他也因此成了北洋一系的人,這也為他以後的升遷鋪好了路。

  

  1911年,張勳被清政府任命為江南提督,掌控了江南的軍權,不可謂不風光。這時候又趕上了辛亥革命,蘇州經過了一番觀望後,響應了革命,宣佈了獨立,這時候南京城裡的清政府官員為了保全自己也有了反叛之意,不過,張勳的一頓威脅卻砸了過來:“今天我和你們同朝為官,明天你們要是投降的話,我便將你們視為賊寇!”即便北洋系的開山鼻祖袁世凱已經迫使溥儀退位,又當上了總統,他也能然放不下清朝,屢屢向袁請辭,只不過袁世凱沒讓他走。後來,袁世凱一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展開了“丁巳復辟”。他對清朝的忠確實讓人很驚詫,不過卻也不難理解,張勳曾經不過是許家一奴僕,可是,卻屢屢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和提拔,讓他從一個被無數人厭棄的“調皮小孩”成為了一個手握實權的軍政高官,他放不下這份恩情。張勳也確實是一個記恩的人,他在崛起後常想用高官厚祿去報答許希甫,只不過許希甫實在過於淡泊,所以沒有接受而已。所以,在張勳的心中,清朝是好的,好到他想盡辦法也要恢復清朝曾經的榮光。當然,也不可否認他在這個過程中的野心,主少國疑,他又有復辟首功,只要復辟成功,清朝國柄自然會落到他的手裡。

  

  但是終究沒有人能夠阻擋得了歷史的車輪,凡是試圖讓歷史車輪逆行的人終將被這個車輪碾碎。張勳即是如此,一場草草收場的“丁巳復辟”便讓他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張勳到死也還拖著一條“豬尾巴”,他的頭上有一條辮子,他的心裡也有一條辮子,這兩條“辮子”緊緊勒住了他的一生。


龍帥林vlog


如果不是清朝滅亡給了張勳復辟的機會,恐怕我到現在還不知道這個張勳是何許人也呢?通過“張勳復辟,擁立溥儀為帝”這件事,我們的確也不難看出:張勳在清朝覆沒之後,確實是對往日的封建社會依依不捨、念念不忘呢!



眾所周知,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確實是坎坷多舛的,我大概可以用“三起三落,餘生安穩”來形容溥儀吧。

下面就由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溥儀的這一人生特徵:①公元1909~1912:年溥儀第一次當皇帝就是名副其實的宣統皇帝、而後袁世凱逼其退位;②1917年7月1日~7月12日:溥儀第二次當皇帝就是所謂的“張勳復辟”;③1934~1945年:溥儀第三次榮登偽滿洲國皇帝,史稱“康德皇帝”。



張勳復辟,又稱丁巳復辟、溥儀復辟,是一次爆發於公元1917年6月的封建復辟運動。時任北洋軍閥的張勳自晚清滅亡,便從未停止過復辟帝制的心願,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勳的確是十分忠心耿耿於清朝的。張勳利用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趁機率領5000辮子軍趁機進入北京城,並且沿途召集了眾多清朝遺臣,“襄贊復辟大業”就此拉開序幕。6月30日,張勳通過武力威脅先將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攆掉。7月1日,12歲的溥儀被張勳搬了出來,重新擔任了清朝末代皇帝。事後,在孫中山《討逆宣言》的口號下,張勳便在以段祺瑞和外國帝國主義的聲討省聲下落魄逃離。

其一:終生不忘提攜之恩(愚忠)

晚清政府對張勳的多次提攜和賞賜,在封建思想濃厚的張勳看來,他的確是十分感激如此浩蕩之皇恩的。張勳是貧農出生,於公元1884年加入清軍。廣西戰爭後,張勳因功受封為參將。公元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張勳被差遣調往四川鎮守。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張勳為袁世凱所隸屬,官職也升至了總務長。公元1909年,溥儀即位後,張勳被任命為江南提督。武昌起義後,因頑強抵擋革命黨人有功,張勳再次榮升兩江總督兼任北洋大臣。



由此看來,張勳的一生之所以能夠步入巔峰,那是絕對和清朝的提攜不無關係的。如果沒有了清政府對他的提攜,以及統治者對他的信任,張勳不會輕易至此。

其二:張勳個人的精明

面對著全國各地新政權的興起,張勳再也不滿足僅僅侷限於袁世凱手下了。在張勳看來,①清朝仍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受到封建思想影響下的張勳便毫不猶豫選擇了復辟,這當然也是張勳富含泡影的愚蠢表現了。②其實在張勳心目當中,“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應該是他心中所想,故他才選擇借復辟之名,行掌權之實。不過在我看來,張勳復辟僅僅只是他身為晚清重臣,蒙受皇恩的愚忠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