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在許多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冷酷無情的雍正豢養了一大批武藝高強的手下,用一種名為“血滴子”的殺人利器,給對手以致命一擊。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這樣的情節,自然不能當作信史來看。但雍正以微弱的優勢登基,他手下的情報組織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被稱為“粘杆處”的服務組織,原本只是專門從事粘蜻蜓、釣魚等一些服務皇室的活動,但後來在雍正的運作下,卻被髮展為情報組織。

負責情報的粘杆處和密摺制度相結合,便使得雍正看起來神通廣大、無所不知。而且,密摺制度史有明文,顯然是更加靠譜。那麼,密摺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密摺制度為何出現

密摺制度其實就是告密制度,但更規範化,需要形成文書。密摺是君臣之間的私人聯繫方式,具有高度私密性,所以才能稱之為“密摺”。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弄明白清朝君臣之間的奏摺有哪些形式。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在雍正之前,臣子們主要上“題本”和“奏本”。到了雍正之後,又多加了一個密摺。所謂題本,是彈劾、錢糧、刑名等公事,加蓋公印之後生效。所謂奏本,是官員到任、升轉、謝恩、事關私人之事等,奏本不需加蓋公印。但這兩種文書方式,都存在顯著缺點。

第一,題本手續繁瑣。題本的格式、字體等等,都是有具體要求,還要有摘要和附本。題本先由內閣審核,送給皇帝看後,還需要用滿漢文字各謄寫一遍。如此折騰下來,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許多事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第二,題本保密性差。題本是由通政司轉給內閣,內閣審閱後再呈交皇上。在這個過程中,經手之人眾多,自然談不上保密性。再者,如果題本中有對閣臣不利的言論,很容易被做手腳,皇帝也容易被矇蔽。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奏本的手續雖然沒有這麼繁瑣,但也必須通過通政司來轉達,保密性得不到保證。而密摺制度,則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密摺沒有固定的格式,書寫非常自由。再者,密摺發出後,是直接到達皇帝手中審閱,中間不經過通政司、內閣的審閱,在加大了保密性的同時,也提高了效率。

此等奏摺,一字一句皆出自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於人,亦無一人贊襄於側。

因此,在雍正登基後的第十四天,便下達了收繳前朝密摺的命令,使得密摺制度逐步形成了固定文書。在雍正當政的十三年間,批閱過的奏摺至少有兩萬兩千餘件,題本至少十九萬餘件,寫下了千餘萬字的批語。雍正每天都處理各地密摺,多的時候甚至到達一天二三十件。

雍正這種“工作狂”似的作風,簡直就像一架工作機器,但確實達到了君主集權的目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密摺制度是如何運作,才實現了保密性及君權集中呢?

密摺制度是怎麼運作的

事無大小都可以密摺上告,有“風聞言事”的意味。而且,上密摺的臣子不需要特殊的地位,只要是經過皇帝允許,哪怕是芝麻綠豆的小官都可以上密摺。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但才開始的時候,只有各省的督府有上密摺的權利。再往後,上密摺的權利便擴大到提督、總兵官、布政使以及學政全體官員。就這樣,大學士、各省督府、藩、臬、提、鎮,都可以各自上密摺。康熙時期,有權上密摺的只有百餘人,而到了雍正十三年,這一數字便擴大到1100餘人,足見雍正對密摺的重視。

此外,雍正也大力完善了密摺制度,在保密性上做足了功夫。從繕折、裝匣、傳遞、批閱、發回再到回繳,密摺制度都有相應的程序,不允許混亂。這樣,就在程序上保證了私密性。

首先,密摺需上折人親自書寫。根據密摺的內容,分別用素紙、黃紙、白綾面紙、黃綾面紙繕寫。其封套,也是用的統一規格。至於密摺的內容,則需要上折大臣親自書寫,而不能假手他人。

其次,配備有專門的密摺匣子。密摺由上折之人寫好之後,裝入內廷特製的皮匣。這種匣子,是由宮廷鎖匠特製的銅鎖鎖住,鑰匙備有兩份,一份在皇帝手中,一份在上折大臣手中。民間配置的鑰匙,是絕對打不開裝密摺的匣子。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這樣的匣子,每個官員一般會有4個。密摺只能通過這樣的匣子裝盛,否則內廷是不接收的,更不會被送到皇帝跟前。當初廣東巡撫的匣子被賊盜走,只得借用廣東將軍的匣子上密摺,而不敢仿製新的匣子。

再次,奏摺直轉內廷,皇帝親自審閱。匣子裝封好之後,由專門的人送達。各省督府的密摺,則直接送達內廷。其他等級的官員,則呈交給雍正指定的王大臣,比如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等。這些人只負責轉達密摺,而不得拆開觀看。

國朝擬旨有定例,內外大臣言官奏摺,直達御前;天子親筆批覆,閣臣不得與聞。

所以,密摺發出後,最終是由皇帝首先拆閱的。而且,皇帝會對這些密摺親自處理,不會假手他人。假如皇帝當天沒有考慮好怎麼批覆,便會“留中”不發。密摺批好之後,由軍機處謄寫一遍備份,然後再原路返回上折人手中。有些極為機密的奏摺,甚至連備份都沒有,直接轉回上折大臣。

最後,所呈密摺,最終是要回繳皇帝手中。批覆後的奏摺回到上折大臣手中後,大臣便可以根據批覆行事。過去一段時間後,大臣必須將批覆後的密摺再繳回,而不得私自扣留。

所有皇考(康熙皇帝)硃批御旨,俱著敬謹封固進呈;若抄寫、存留、隱匿、焚棄,日後發覺,絕不寬恕,定從嚴治罪。

就連康熙時期的密摺都要繳回,雍正對自己當政時的密摺要求自然會更嚴格。即使是雍正的寵臣鄂爾泰,也不例外。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密之一字,最為緊要,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爾泰亦不必令知。(雍正批覆鄂爾泰侄子鄂昌)

通過反覆強調並採取了大量措施之後,密摺的保密性便得到保障。這種密摺制度,使得大臣人人心存戒心,不敢妄為,生怕被別人暗中舉報。但密摺並不僅僅是簡單地控制臣子的手段,其影響是更加深遠的。

密摺制度的影響

雍正皇帝靠密摺制度,可以瞭解下情、推行新政、震懾臣下、澄清吏治等。事關氣候、糧價、水利、官吏廉潔與否,都可以包含在密摺之內。

尤其是雍正在施行新政之前,通過密摺和心腹大臣磋商,提前考慮好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及預案,使得政策出臺有了緩衝的餘地,避免了一些“拍腦袋工程”。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疏浚運河等重大政策,都是雍正通過密摺和臣下反覆商酌後的結果。

真的有“血滴子”嗎?其實是雍正的密摺制度,與粘杆處的結合而已


但密摺的核心目的,是強化帝王專權的手段無疑。但同時也是君臣議政、推行改革的工具,控制官員的手段。給皇上上密摺是一種榮譽,只有皇帝心腹之人才有這個權利。上密摺是特權,但有權利則有義務。官員在享受恩寵的同時,其實把前程也押在了密摺之上。

奏摺內容無所不包,官員可以越境奏事,使得為官之人不敢輕蹈法網,有效地控制了官員,使彼此之間互相牽制,從而忠心報效皇帝。所以,傳聞中的“血滴子”,不過是密摺制度和特務組織(粘杆處)的結合,而並不能像影視劇中那樣,於千里之外取敵人首級。

密摺制度事關君臣之間的權力分配,是官僚政治的一次巨大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