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的割据政权:闽南护法区

闽南护法区是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于1918年9月-1920年8月在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26县建立的割据政权。该政权实行了一些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政策。


陈炯明的割据政权:闽南护法区

陈炯明与孙中山

1917年12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护法军政府组建援闽粤军,总司令为陈炯明。1918年1月,援闽粤军进军福建。5月,闽粤战争爆发。9月1日,攻占漳州,建立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形成闽南护法区,基本控制汀州、漳州各属以及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等26县。12月6日,闽粤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援闽粤军在护法区进行为期两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称“漳州是中国南部革命的中心”。1920年8月12日,根据闽粤双方约定,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闽南护法区遂撤销。

闽南护法区下辖26县,包括:诏安县、云霄县、平和县、漳浦县、南靖县、龙溪县、海澄县、长泰县、永定县、漳平县、宁洋县、大田县、龙岩县、上杭县、武平县、长汀县、宁化县、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归化县、清流县、连城县、德化县、安溪县、沙县。

闽南护法区政权稳固后,陈炯明着手建立地方各级权力机构。在地方官员配置上,任命制、聘任制、荐举制并行,将政府权力下放到地方士绅和开明人士手中。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只负责地方县长任命。

1918年9月,陈炯明在闽南护法区内沿用旧制汀漳道,管辖26个县,又设汀漳镇守使,以保卫政权。其下设政务处、警务处、高等法院、财政局、工务局和教育局等。

在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陈炯明主持下,漳州建设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梁、第一条四车道石板马路、第一个现代公园(漳州第一公园,今漳州中山公园)、第一片城乡公路网、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公开游乐休闲场所,还建设贫民工艺厂、迎宾大旅馆,拆除城墙改成道路,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在漳州第一公园的门口,竖着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别篆刻着“博爱、自有、平等、互助。”

陈炯明大力延揽全国人才,包括一批“自由社会主义者”(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复的信徒),帮他一起办教育,并筹办大学。1919年夏,陈炯明从广州专门聘请梁冰弦任教育局长。此外,在各县设立劝学所和教育行政专员,改革旧教材。陈炯明在农村设立现代学堂,做到“一乡一校”。禁绝私塾,设立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1920年,又增办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当年就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闽南护法区还派遣了数百名去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包括后来的中国托派领袖郑超麟。

报纸杂志也纷纷涌现,《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出现,《闽南新报》《闽锋周刊》《军事日报》《云中周刊》也先后创办。陈炯明在《闽星》发刊词里写道,“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并明确提出“全人类社会主义”。《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的编辑人员大多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两份报刊大力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特别是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发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称“陈氏……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和重税。”他还特别提到了漳州宽广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园、公共菜市场、屠宰场、河堤以及漳厦公路。

在陈炯明的努力之下,闽南26县被时人誉为“模范小中国”、“闽南的苏俄”。陈炯明也声名远播,成为中国的政治明星。

闽南护法区的各方面成就,引起苏俄政府的重视。1920年4月29日,苏俄代表路博将军(又译波达波夫)在上海会见孙中山后,转道漳州访问陈炯明。路博带来了列宁的亲笔信,内容大意是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怀,对陈炯明表示敬佩和鼓励。路博还转达列宁请陈炯明多做农民运动,注意发动群众等意见。陈炯明热情接待了路博,并请路博转交他给列宁的信。陈炯明在信中表示支持列宁及其从事的事业,希望“新中国与新俄国将如同挚友一般携手并进”,并宣称“我更坚信布尔什维克主义定将造福于人类,我愿将尽全力将布尔什维克主义原则传播到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