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福州的中山路實在是太小了,雙向單車道,長約千餘米,經年累月地淹沒在嘈雜的酒肆與民居之中。由於不是主要的交通幹道和商業街區,小小的中山路更像是一條貫穿於社區中的便道,與它的風塵往事一道被世人所遺忘。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改造後的中山路及其周邊的傳統街巷,包括了唐代馬球場遺址、林則徐出生地、福州中山紀念堂等歷史遺蹟,與近在咫尺的冶山、歐冶池連成一體,向世人展示了福州自秦漢以來2200多年的歷史底蘊。中山路再次為世人所關注。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修葺後的中山堂恢復了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舊貌,將一段被淹沒的歷史呈現世人。中山堂的前身為明清貢院,清光緒七年(1827年)重建,改稱“至公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除科舉,改建為諮議局。1912年4月20日,辭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應邀蒞閩,並在“至公堂”發表演說,盛讚黃花崗20多位閩籍烈士捨生取義是福建人民的驕傲,希望閩人能繼承先烈未竟之志。說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不能不提到閩籍英烈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1911年廣州起義中林覺民緊隨黃興之後衝進總督府,失敗後慷慨就義,臨刑前他的:“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的慷慨陳詞,振聾發聵,猶在耳畔。三坊七巷入口處邊上的林覺民故居,依然保留著《與妻書》中所描述的感人意境:“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離別難捨的字裡行間充滿了“無情未必真豪傑”的本色情懷。為紀念孫中山唯一一次的福州之行,福建人民將貢院埕大街改為“中山路”,將“至公堂”改為“中山堂”。2001年中山堂大修,在舊牆磚上發現了刻有“道光七年”的字樣,證明“中山堂”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盛行於隋唐的馬球運動也在閩越都城留下了歷史印記。據《三山志》記載,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刺史裴元次於冶山之側闢馬球場。1998年考古發掘馬球場面積400多平方米,眼下可供遊人追溯的只是一方60平方米的深坑,但揚鞭奮蹄、逐球揮杆的馬球場平坦厚實的路面,依然歷歷在目。盛唐的歷史和文化需要仰視,而眼前的唐代馬球場卻只能垂首俯視了。三米多高的斷層,層層疊疊,堆積的是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根基和頹垣斷壁,其中掩埋了不知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從馬球場遺址抬眼望去,便是被蒼天古榕屏蔽的嚴嚴實實的冶山。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我在《山不似山是名山》一文中對冶山有過粗略的描述:冶山作為名山卻是小到了精緻。從山腳及頂僅三十餘臺階,登頂之後才是冶山精華之所在。映入眼簾的不過是一堆大小各異、橫七豎八的岩石天然積聚而成,高不及三米,圍不過百步,想必當年有清流繞山而去,便留下“一曲”至“九曲”的摩崖石刻。山雖不高,但巉巖嶙峋,山環水繞,於是有閒情逸趣的士子和附庸風雅的官宦,便在石壁上留下一方方摩崖石刻,有“獨秀峰”“武陵源”“玩琴臺”“曲徑通幽”等,其中也不乏混沌之中的一縷清流,如“石鑑”“劍膽琴心”……清末民初的文學家、詩人陳衍留下的“望京山”不知道是不是詩人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悵然和喟嘆?冶山雖小,文化積澱卻庫藏豐厚,雖無高山仰止的氣魄,卻也有“劍膽琴心”的風骨。誠如一旁石刻所言:“一丘莫言小,昂頭可天表”。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冶山向南是一條與湖東路相連的能補天巷。第一次知道“能補天巷”是數年前在湖東路上路過時看到巷口的路標,當時就很詫異巷名的古拙奇異,思忖著一定很有故事。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直到今天漫步巷中才得悉巷名的真正來由。說是古代有一窮秀才來福州科考,住在巷中的一間小客棧,考前天降大雨,水淹庭院,一群螞蟻在水中漂浮掙扎,秀才心生憐憫,撿一根樹枝放入水中,很快螞蟻爬滿樹枝而獲生。數日之後秀才應試,下筆如有神助,試卷之完美讓眾考官無不驚歎,遺憾的是文中有一“天”字少了頂頭的一橫,按理,秀才絕難科舉及第,惜才的一考官很難割捨,是夜燈下展卷復讀,發現“大”字已平添一橫,復為“天”字,驚愕不已的考官湊近細看,發現是一群螞蟻在“大”字之上排成一橫,補成“天”字,考官得悉緣由慨然通過了秀才的應試。次年秀才進京會試,進士及第榮歸故里,路過福州依舊下榻住過的小客棧,福州主官得知派屬下登門,請新科進士改住驛站,秀才不忘當年,以一詩婉拒:“燈籠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大小豈能定功過,須知此地能補天。”將批駁因一字之失,定奪文章優劣的科舉之弊深藏詩中。“能補天巷”也因此得名。

中山路:探尋歷史積澱的新景點

那時的能補天巷距貢院一箭之遙,一定是酒肆客棧夾道,往來人流如織,繁華喧鬧得就像《清明上河圖》中的一道街景。如今,小巷中已然鮮見歷史遺存,歲月消磨讓舊時光景蕩然無存。但修舊如舊的景觀改造工程還是讓陋巷盡力“補天”了。

行走在中山路上,彷彿徜徉於歷史長廊,沒有喧鬧的場景,只有寧靜的過往,沒有奪目的色彩,只有對歷史的凝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