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这个地方这个家族名气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县

提到英山段姓,人们首先想到英山南河,因为那里是湖北段氏发源地,湖北段氏一世祖彦宗公开创基业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英山段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自南宋末年,彦宗公从江西饶州迁至湖北英山南河定居以来,段氏一直是英山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彦宗公后代人丁兴旺,开枝散叶,人才济济,为官从商者居多,后世对当地的影响巨大。

英山这个地方这个家族名气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县

段氏起源,古代共有三个分支: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英山段氏传闻为共叔支派,但因历史久远,无证可查,暂不作定论。

英山段氏如果追根溯源,有据可查是源自河南封丘县段氏。至隋末唐初封丘县段氏出了个名人叫段健,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呆在原地,继承祖业)。

因此至中公是江西饶州段氏派系始祖之一,至中公后人,江西饶州荐滩村段氏分支,至北宋神宗时期又出了个名人叫段彦宗,段彦宗凭借聪明好学,勤奋上进,考中进士,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

英山这个地方这个家族名气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县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彦宗公定居英山南河,开创祖业,历经数代繁荣发展,渐成当地望族。

因彦宗公是进士出身,文化功底很好,虽闲赋在家,仍不忘耕读,其言传身教,深深感染其子女,其子孙虽为农家子弟,农忙之余,仍手不释卷,后世都是才学兼优之人,为官者居多。

其五世段朝立,自幼聪明灵透,年少便能诗文,有才略,后举孝廉,选入太学。景定中(1260-1264年),朝廷委任段为沿江制置使。 南宋端平元年(1236年),蒙古兵攻破罗田县城、县治迁往鹰山寨(今英山)。嘉熙元年(1237年)兵乱县废。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段朝立表奏朝廷,请求设立英山县。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朝廷准段朝立奏,割罗田县东之直河乡置英山县,段朝立成为英山县首位知县。

英山这个地方这个家族名气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县

英山县设县是段朝立之功,要不是段朝立,估计今天的英山还是属于罗田的。段氏从一开始的外地搬迁来异姓弱族,迅速成为当地名门望族,这与其家族强大的背景,人才辈出分不开。罗田县志有记载段朝立家族宋亡之际,便是罗田县东豪强大户,从彦宗公到段朝立也不过五世,就已经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段朝立设立英山县之后,段氏更是如日中天。

据民国九年版《英山县志》记载,元顺帝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罗田人)称帝于蕲水,英山(原属辖于罗田)屡遭兵祸。元顺帝二十年,陈友谅(沔阳人)弑其主(寿辉)自称帝。是时,英属明太祖。其后谅党残余舒发明,假称“红头巾”来犯英山,掳夺乡民。土人王子章、段伯坚设计捉拿,押送至京城,皇帝朱元璋赐二人主簿官职,(二人)坚辞不受,只受二姓祭祖之“禄米田”和后用以建宗祠、戏台之银两。御赐每年祭祖唱戏十天,颁发诏书曰“皇恩世禄”。段伯坚就是段氏八世祖,因其助朱元璋剿灭红巾军,而受到朱元璋褒奖,段氏声望在明一代不减当年。

纵观宋、元、明几个朝代,政权更迭,狼烟四起,危机四伏, 每到关键时候,段氏总能识时务,审时度势,朝有利的方向引导和发展。宋亡之际,罗田暂避英山时,保护家族势力的同时,乘机设立英山县,元至元十二年(即南宋恭帝德右元年,即1275年),蒙古左丞相的巴延率阿珠统兵顺长江而下,段朝立随蕲州知州管景模投降元朝,并平安度过整个元代,家族安康,发展壮大。元末明初之际,段氏又慧眼识珠,帮助朱元璋,建立丰功伟业。为什么关键时候段氏总能站在正确的方向及位置,这于其家族精英们的卓越见识分不开。

英山这个地方这个家族名气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县

彦宗公为何落址南河瓦寺前,想必是看中了此地的风水,一定是个旺人发家的好地方。

英山古时有首歌谣:

英山大地羊角尖,二龙戏珠土门坛。

乌龟下河雷家店,鹞子翻身瓦寺前。

仙人挑担篓子石,姐送情哥十八盘。

草鞋出在张家咀,美女出在后花园。

从这首诗中可见瓦寺前的名气不小。

瓦寺前古时候,是英山前往浠水的必经要道,北上可至安徽,南下可去蕲州,地理位置显要。其东南、北、西北三面环山,只有其西南有一开口,呈山环水抱之势。门前有条小河,自西北鹰咀尖缓曲而下,而发源于蕲春仙人台的如意河从东南向西北流入南河镇关口村,与流经瓦寺前的河流在镇前汇合,两河交汇的地方,两边各一处高地,南边是青龙咀,北边是夏家湾,呈锁水之状。由此看南河镇是风水极好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