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這個地方這個家族名氣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縣

提到英山段姓,人們首先想到英山南河,因為那裡是湖北段氏發源地,湖北段氏一世祖彥宗公開創基業的地方,同時這裡也是英山段姓居住較為集中之地。自南宋末年,彥宗公從江西饒州遷至湖北英山南河定居以來,段氏一直是英山當地的名門望族,其彥宗公後代人丁興旺,開枝散葉,人才濟濟,為官從商者居多,後世對當地的影響巨大。

英山這個地方這個家族名氣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縣

段氏起源,古代共有三個分支: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的段幹木的一支(段干邑現已不可查);三是出自遼寧西部的鮮卑部落。英山段氏傳聞為共叔支派,但因歷史久遠,無證可查,暫不作定論。

英山段氏如果追根溯源,有據可查是源自河南封丘縣段氏。至隋末唐初封丘縣段氏出了個名人叫段健,段健憑進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饒州府作判官。他有三個兒子:長子至純、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純遷居安徽歙縣,至正遷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陽(呆在原地,繼承祖業)。

因此至中公是江西饒州段氏派系始祖之一,至中公後人,江西饒州薦灘村段氏分支,至北宋神宗時期又出了個名人叫段彥宗,段彥宗憑藉聰明好學,勤奮上進,考中進士,於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內官內史,後在家賦閒。

英山這個地方這個家族名氣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縣

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詔彥宗公守饒州。後被免職,舉家外遷,率族人渡鄱陽湖過長江北行,先到安慶,後至蘄春,最後選定山水環繞,土田豐饒,民樸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購買了當地吳、夏兩姓田產及建屋基址,修建廬舍,艱苦創業。彥宗公定居英山南河,開創祖業,歷經數代繁榮發展,漸成當地望族。

因彥宗公是進士出身,文化功底很好,雖閒賦在家,仍不忘耕讀,其言傳身教,深深感染其子女,其子孫雖為農家子弟,農忙之餘,仍手不釋卷,後世都是才學兼優之人,為官者居多。

其五世段朝立,自幼聰明靈透,年少便能詩文,有才略,後舉孝廉,選入太學。景定中(1260-1264年),朝廷委任段為沿江制置使。 南宋端平元年(1236年),蒙古兵攻破羅田縣城、縣治遷往鷹山寨(今英山)。嘉熙元年(1237年)兵亂縣廢。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段朝立表奏朝廷,請求設立英山縣。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朝廷準段朝立奏,割羅田縣東之直河鄉置英山縣,段朝立成為英山縣首位知縣。

英山這個地方這個家族名氣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縣

英山縣設縣是段朝立之功,要不是段朝立,估計今天的英山還是屬於羅田的。段氏從一開始的外地搬遷來異姓弱族,迅速成為當地名門望族,這與其家族強大的背景,人才輩出分不開。羅田縣誌有記載段朝立家族宋亡之際,便是羅田縣東豪強大戶,從彥宗公到段朝立也不過五世,就已經在當地非常有影響力。段朝立設立英山縣之後,段氏更是如日中天。

據民國九年版《英山縣誌》記載,元順帝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羅田人)稱帝於蘄水,英山(原屬轄於羅田)屢遭兵禍。元順帝二十年,陳友諒(沔陽人)弒其主(壽輝)自稱帝。是時,英屬明太祖。其後諒黨殘餘舒發明,假稱“紅頭巾”來犯英山,擄奪鄉民。土人王子章、段伯堅設計捉拿,押送至京城,皇帝朱元璋賜二人主簿官職,(二人)堅辭不受,只受二姓祭祖之“祿米田”和後用以建宗祠、戲臺之銀兩。御賜每年祭祖唱戲十天,頒發詔書曰“皇恩世祿”。段伯堅就是段氏八世祖,因其助朱元璋剿滅紅巾軍,而受到朱元璋褒獎,段氏聲望在明一代不減當年。

縱觀宋、元、明幾個朝代,政權更迭,狼煙四起,危機四伏, 每到關鍵時候,段氏總能識時務,審時度勢,朝有利的方向引導和發展。宋亡之際,羅田暫避英山時,保護家族勢力的同時,乘機設立英山縣,元至元十二年(即南宋恭帝德右元年,即1275年),蒙古左丞相的巴延率阿珠統兵順長江而下,段朝立隨蘄州知州管景模投降元朝,並平安度過整個元代,家族安康,發展壯大。元末明初之際,段氏又慧眼識珠,幫助朱元璋,建立豐功偉業。為什麼關鍵時候段氏總能站在正確的方向及位置,這於其家族精英們的卓越見識分不開。

英山這個地方這個家族名氣不小,出了英山首任知縣

彥宗公為何落址南河瓦寺前,想必是看中了此地的風水,一定是個旺人發家的好地方。

英山古時有首歌謠:

英山大地羊角尖,二龍戲珠土門壇。

烏龜下河雷家店,鷂子翻身瓦寺前。

仙人挑擔簍子石,姐送情哥十八盤。

草鞋出在張家咀,美女出在後花園。

從這首詩中可見瓦寺前的名氣不小。

瓦寺前古時候,是英山前往浠水的必經要道,北上可至安徽,南下可去蘄州,地理位置顯要。其東南、北、西北三面環山,只有其西南有一開口,呈山環水抱之勢。門前有條小河,自西北鷹咀尖緩曲而下,而發源於蘄春仙人臺的如意河從東南向西北流入南河鎮關口村,與流經瓦寺前的河流在鎮前匯合,兩河交匯的地方,兩邊各一處高地,南邊是青龍咀,北邊是夏家灣,呈鎖水之狀。由此看南河鎮是風水極好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