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淦——大清盛世的一股清流


孫嘉淦——大清盛世的一股清流

宦海幾十年,以敢於大膽犯顏直諫著稱的一代名臣,居然在告老還鄉後,七十一歲時被嚇死了

清代名臣孫嘉淦留給人世的最後表情居然是驚懼。宦海幾十年,以敢於大膽犯顏直諫著稱的一代名臣,居然在告老還鄉後,七十一歲時被嚇死了。

後人以為,孫嘉淦攝於大清皇主乾隆的文字獄,屈節了,怕了,我卻不以為然。事情是這樣的,孫嘉淦為官四十載,嚴於律己、不懼權威、勇於進諫,所任之處,皆有政績。歷經雍康乾三世王朝,積攢下來的好名聲,被人盜用,乾隆四年(1739年)京城百姓傳抄《孫嘉淦奏疏》,彈劾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的書稿,乾隆十四年,民間又流傳著署名孫嘉淦批評皇上失德的書稿,疏稿的內容是指責乾隆做事有“五不可解”、“十大過”,同時還指責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尚書訥親等人。偽稿在全國流傳,龍顏大怒,至此,乾隆皇帝下詔,全國18個省份徹查,僅在四川一省,就有280餘人因傳抄而獲罪。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月,江西撫州千總盧魯被凌遲處死,家屬收到牽連;另一“主犯”南昌守備劉時達判斬監侯。因為“主犯”都在江西,當地的官員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罰。這一場文字獄,一時間讓天下洶洶,人心惶惶。


孫嘉淦——大清盛世的一股清流

這一場文字獄,一時間讓天下洶洶,人心惶惶


至此,即使皇帝知道不是孫嘉淦所為,不會降罪於他,但他敢於直諫、剛直不阿的一世英名,卻給皇權之下的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動盪,給太多人帶來了滅頂之災,他不是因為懼怕皇權嚇死的,而是為自己的盛名驚懼而亡。

孫嘉淦是大清盛世的一股清流,在華北大地上,穿越歷史的時空,成為呂梁山的榮耀。

雄居於華北大地的呂梁山,以恢弘的歷史文明,以英雄之姿。颯颯山風、寞寞浮雲,曾見證過大清一代名臣,孫氏家族第十二世孫——孫嘉淦風骨凜凜的一生,呂梁英雄譜裡,當有他濃墨重彩的一筆!

孫嘉淦就出生在呂梁山下呂梁市興縣喬家溝村,從原點走出又回到原點,歲月還是把他弄丟了,

在喬家溝村西南一處高地上,玉米鬱鬱蔥蔥,沉寂的大地,只有清風迴旋著,尋不見一絲歷史的印痕,毀滅與更新,歲月的雷雨早已經湮滅了一代名臣孫嘉淦的葬身之地,但他的聲名不滅,個性和功績註定要穿越歷史,被傳頌,被敬仰……如今,村子裡七百多孫氏後裔,依舊固守著這片土地,生生不息。

尤其掛在河北保定裕華西路的直隸總督署舊址,衙署二堂前的牌匾上,第十四任直隸總督孫嘉淦題寫的《居官八約》:“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這是聲名顯赫的孫嘉淦告誡給自己的,更是說給世人的。


孫嘉淦——大清盛世的一股清流

在河北保定裕華西路的直隸總督署舊址,衙署二堂前的牌匾上,第十四任直隸總督孫嘉淦題寫的《居官八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做為孫家四個孩子中第三子的孫嘉淦出生,字錫公,又字懿齋,號靜軒,孫嘉淦自小受良好家風的傳承影響很深。他的祖父孫世藎,曾任崇仁知縣,仁義厚道,孝敬父母,敬重長輩,愛民如子,後來因疾憤官員搜刮民財行賄受賄,便辭官回鄉,傾囊濟貧,並告誡子孫:為人者,里仁為美,裡德為上。父親孫天繡也是好善樂施之人,經常接濟鄉里,導致家資甚微,生活非常清苦,家族歷來注重耕讀傳家、詩書繼世。

祖父和父親身體力行地灌輸他們的子孫,自食其力,自己有能力就不必享受祖上的家財,這反而在孫嘉淦幼小的心靈種下剛正、悲憫的種子,更能深切體會百姓的疾苦,他白天勞作夜晚勤奮讀書,終於在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三十歲的時候,參加山西恩科鄉試,中了舉人。同年連中進士,在翰林院任職。

直到1723年,雍正帝即位,經歷血雨腥風掙得皇位的雍正,在“九王奪嫡”中,對手足的殘害有目共睹,雖然人們內心裡並不讚賞康熙的品行,但能在弱肉強食的諸皇子中脫穎而出,他的能力和才幹不容懷疑。

雍正一上位,便廣納群臣建議,下令凡對他的奏章,一律密封上送。孫嘉淦在康熙年間,並沒有機會展示他的政治抱負,只是在翰林院任一小職,九年的仕途,他一直坐冷板凳。

這時候,孫嘉淦內心儲存已久的剛正品行得到展示的機會,大有不說不快之感。他大膽地給新帝上疏提出“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三條建議。面對處在儲位之爭的餘波中的新主,孫嘉淦的確是夠膽大妄為,這無異於狠狠扇了雍正一記響亮的耳光,雍正的第一反應當然震怒,如何能容得下如此狂徒。眾臣子屏息而立,新帝盛怒的目光落在翰林院掌院大學士朱軾的臉上,朱軾趕忙說:孫嘉淦確是狂妄,但臣佩服他的膽量。雍正想了想,孫嘉淦的諫言尖銳又犀利,只一句“朕亦服其膽!”就滅了雍正心頭熊熊燃燒的怒火,可見一代新主是一個懂得忠言逆耳的明君,孫嘉淦沒有受到處分,後來反倒升為國子監司業。

孫嘉淦任職期間,直言爭辯,扶正祛邪,官職不斷得到提升,也深得雍正的信任和賞識,朝廷內外,孫嘉淦的正直、敢言為他贏得了的好聲譽。

年輕有為的高宗弘曆(乾隆)於1735年即位後,孫嘉淦被召見京師,先以侍郎候補,後授吏部侍郎,又遷都察院左都御史。孫嘉淦又提出“三習一弊” 他提出,“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三習既成,乃生一弊。何謂一弊?喜小人而厭君子是也。” 言語之間,少了許多的鋒芒,語氣柔和下來。孫嘉淦切中要害的精闢見解,受到乾隆皇帝和大臣的讚揚,並將孫嘉淦的上疏當朝作了宣示。

雍正年間,為了不浪費糧食,以備荒饉,嚴禁民間釀酒,乾隆繼位後,孫嘉淦被任命為直隸總督。當時京輔一帶,酒禁甚嚴,儘管如此,孫嘉淦經過調查,發現私自釀酒被罰人數眾多。根據實情,孫嘉淦上疏提出:“禁酒原在災年,現處豐年,不宜再禁。造酒之物,本非朝夕所食,豆皮、大麥、穀糠、黍谷之類,原屬棄物,雜而成酒,可以得價,其糟可飼六畜。化無用為有用,非作無益害有益也。”他又進一步指出:“利所不在,雖賞不為。利之所在,雖禁彌甚。燒鍋禁則酒必少,酒少則價必貴,價貴而私燒之利會倍於昔。會倍之利所在,民必性命爭焉。孟子曰:‘君子不以所養人者害人’,本為民生計,而滋擾乃至此,則立法不可不慎也。”乾隆接到孫嘉淦這份邏輯性強、論證嚴密的上疏,認為他的建議對民生確為有利,不久下詔弛禁,革除了這一歷史弊政。


孫嘉淦不僅是諫臣,也是能臣,查貪官、平冤獄、修整河道、改善民生,孫嘉淦用他的才幹和膽識,不斷地實現著自己的政治抱負,一路高升直至內閣協辦大學士(相當於宰相)

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孫嘉淦一身的榮耀和正氣,為自己四十年的官宦生涯畫上完滿的句號,乾隆十二年(1747年)65歲的孫嘉淦辭去官職告老還鄉,可是,他能夠從京城帶走的,只有兩袖清風,如何榮歸故里?想到此,孫嘉淦面色慼慼然,夫人倒是通情達理,說你一世清廉一心為公,有什麼難為情地呢,難不成還磚頭當金磚拉幾車回去?一句話點醒夢中人,他居然真的這麼幹了,十幾輛車浩浩蕩蕩招搖過市,車隊一駛出京城,立馬有人上報皇帝,孫嘉淦貪贓,攜大量金銀財寶出京,乾隆大驚,也震怒,立刻遣人攔截,追回孫嘉淦和他的十幾車磚頭,眾人愕然,不知道孫嘉淦玩的是什麼套路,乾隆的目光掃過目瞪口呆的大臣們,最後,落在孫嘉淦的身上,說吧,什麼情況?孫嘉淦坦承:為官多年,並沒有多少積蓄,就這樣告老還鄉,怕被老百姓誤解,以為我是因為犯了錯才回去的,子孫也會抬不起頭來,自己這樣以假亂真地擺個排場,為皇上也是為自己撐個面子,何況,這些來自皇城根的磚塊,拉回去還可以蓋草房用,也是給自己留個念想。


孫嘉淦——大清盛世的一股清流

65歲的孫嘉淦辭去官職告老還鄉,兩袖清風的他拉了十幾車的磚頭給自己裝門面


孫嘉淦不愛銀子,不慕虛名,卻為自己一世清廉難為情了一把。結局當然是意想不到的嘉獎,皇帝下旨,磚頭全部換銀子,十幾萬兩銀子就這麼輕易到手(求告密者心裡陰影面子),但是,孫嘉淦拒絕了,他說一塊磚頭一兩銀子,五千塊磚頭五千兩銀子足矣,從此,這段塞翁失馬的佳話流傳千古。

擺脫了京都的浮華虛名,孫嘉淦回到故里,布衣草笠,與鄉親們打成一片,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宿,一生剛直不阿、忠誠坦蕩,宛如大清盛世的一股清流,在宦海沉浮的濁世,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