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慎独”?

史之策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君子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大致意思是有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行为能够遵守礼法,一旦身旁无人,极可能做出不合礼法的事情来。儒家认为,这类人仍属“小人”。君子的行为必须是“有人无人都一样”,越是在没有人看得见时,越要谨慎,即所谓“君子慎独”。

“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在当今社会,可以提醒激发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更是一种对自己行为自律的鞭策!





平阳一虎


君子慎独,是状语后置,还原过来是: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谨慎。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谈“慎独”二字。

一、什么时候叫做“独”?


我现在和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聊的不错,但是我突然对其中一个人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我们继续聊天,这种不满渐渐变成厌恶。

我突然明白自己的厌恶从哪里来了,原来他获得了升迁。

我继续谈笑风生。没有人知道我的厌恶和嫉妒,除了我自己。

我在人群中,不是一个人,属于“独”吗?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属于。

独,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就是指的别人不知而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不管是一个人独处,还是在人群中。

但是重点不在于地方,而在于我心里产生的嫉妒心,以及由嫉妒心引起的厌恶。最终要谨慎的,也是这种嫉妒心之类的情绪。

二、为什么要谨慎?


我既然已经产生了嫉妒心,嫉妒变成了对他的厌恶。我就会寻找理由证明他不值得,比如他有关系,他背后操作等。

我回到家会闷闷不乐,这会影响家庭关系,不是因为我失去了什么,而是别人得到了什么。

进而这种情绪会势必影响到明天工作以及和同事的关系。甚至我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处处找他的茬,想方设法污蔑、陷害他。

因为我这一个不经意的情绪,影响了围绕着我的生活和工作圈,这是多么大的伤害。

如果加上因为其他事情带来的私欲和恶意,就可能整个毁掉一个人。

想想万州大桥公交车坠河惨剧,因为一个人的恶意,夺去了十四条无辜的生命。从中我们就能深刻领会为什么中国的往哲先贤,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学派,都一而再再而三强调“慎独”功夫的真实原因了。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人的命脉所在,不得不谨慎啊。


欢迎您给我留言。 我是作者陈桥,坚持原创,传播传统文化。


作者陈桥


慎独是曾子在《中庸》提出的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絜矩之道不可以离开,一旦离开就不是道了。君子应该在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也不胡思乱想。在别人都听不道的地方,也不胡说八道。不要以为没有人发现,隐藏的再深密,只要心思一动,就会暴露。所以君子独处时,要慎重慎言慎行慎思。

比如现在有的人,平时表现不错,偶尔出个差,住酒店看见门口塞进去的卡片,心思一动,反正也没有人认识我,打电话联系享受一下吧,结果被抓,丢人。还有的人特别喜欢在微信群散播谣言,添油加醋去夸大事实,造成不好影响,来显摆自己,他以为群里胡说谁能找到他的,其实一个跑不了。不要以为自己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放下平时伪装,可以做一些违法违背道德的事。这说明你忘记了絜矩之道,国家法规,忘记了君子应慎其独。人做事,天在看,这天就包括我们看不见道,在时刻的约束着我们。


孟墉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天地有万物,万物皆有道。世界万物的道就是规矩、规律,而人在万物世界里,难免会有各种诱惑,难免会做出一些破坏规矩,违背规律的事情来。有时可能只是一时的放纵,只是一不小心的自以为然,就会在微小之处身陷囹圄,因小失大!

君子坦荡荡,强调的是为人处事、接人待物要坦诚相待,要光明磊落。君子慎独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修为,是如履薄冰的自律,是始于情止于礼的克制,是在无人监督下的守规矩。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总会有人心存侥幸,总会忘记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总会忘记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古训,结果会怎样?伸手即被捉的现实案例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唐志律师



君子慎独,是儒家的修身法则之一。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应该表里如一,不但人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于礼,即便独处,也应该循规蹈矩。

之所以西方把儒家学说称之为儒教,就在于儒家学说除了不讲轮回,不信鬼神,其他的整套传世体系与宗教无异。它有历史、典故、法则、道统等宗教的一切仪式和形式。


它的修身目标虽然不是修造来生,但是追求身后三不朽,其中君子就是修身目标之一。

慎独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柳下惠了。柳下惠的故事有几个版本,今天只举一例:有一年夏天,鲁国人柳下惠访友,半夜归来途中,遇到瓢泼大雨,到荒村古庙避雨,猛一推开门,见一女子裸身在内拧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淋着雨在庙外槐树下坐了一夜。这就是“坐槐不乱”的来由。

君子慎独,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柳下惠在荒郊古庙,遇裸身女子,虽无旁人,即便失礼,也是秘密,但是他依然非礼勿视,坐怀不乱,循规蹈矩,这便是真君子之所为。

柳下惠的典故,一直是儒家“君子慎独”的楷模和佳话。


谢金澎


关于君子慎独,我觉得这首诗诠释的非常好

月明风清夜半时,

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

不畏人知畏己知。”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就反映出了君子慎独的本质,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给大家讲几个关于慎独的故事吧,方便大家理解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他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吏(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他在一次捕捉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远,夜宿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引诱他,当他实在顶不住时,就写下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在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能闻之时,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财物。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我们是钠梨子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以前不是要当道士得在庙里做三年工吗?

但有的人就不用做三年,有的人做不到一年就被劝退了。

早上起来扫地,有人看着就扫,没人就偷懒;擦东西有人看到就多洗几遍抹布,没人看到就一盆水擦到底。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隐秘的事情不会显现出来吗?注意微小的细节,就能知道你在人后做了什么!

这是在告诉人一个很平淡的道理,很多事情是天知地知你知,但是天地自然会泄密!所以君子要注意独处。

再看前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这段话绝对不能分离,因为这是一个因为所以的句式。前面说道是原因,后面谈君子应该结果。

所以真是在说简单的,道不可分吗?

再看前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今天我们说率性而为是说想干什么干什么。这里的率是率领的意思,是能控制自己的性,如此才能真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此处说的很明白,儒家是修道的,而且要修的道片刻不能离身,如果可以离身,这就不是正道。所以君子一定要在人后保持谨慎,不可让自己的道离开。也别觉得别人看不到就不知道。隐秘微小的事情早晚会显露出来,所以君子一定要慎独啊!



肖哥5680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礼记•大学》

儒学经典《大学》、《中庸》皆言君子慎独,慎独就是一个人在独立与社会和他人之时,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1.慎独要求内心诚实

曾国藩在《君子慎独论》中辨析了小人与君子独处时的差别。小人独处之时,常常生出非分之想,积累之后就会做出欺骗人的事。而君子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心生诚实之念,积累之后,做事更加谨慎,即便居一人之所,也相信老天在监督自己。

人的行为都是由思想支配的,只有内心诚实,才会自发地遵守道德。有句话叫相由心生,内心不纯正,总会露出痕迹。所以修身最难在修心,为人应当真诚,少受心机之累。

2.慎独要求内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有不当之处。即便没有他人的监督,也要省察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我们有时会因为一些错误或者不当未被他人发现而感到庆幸,有的人会耍些小聪明掩饰个人不足。而君子慎独不仅要求我们诚实,还要求我们自我批评,主动去反省己过。

3.慎独要求不自欺

人有七情六欲,可欲壑难填,若不能慎独,皆凭外力约束,难免会放纵自己。

这一点就是很多人提倡的自律,而打败自律的往往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多吃这一口也不会耽误减肥、明天再做也来得及、多喝这一口酒也不会耽误事、考试前复习也不晚、不是我不努力是运气太差了……

君子慎独要求自律,即便没有人督促,也应该自我鞭策,不能随心所欲,克己方能复礼。

结语

“君子慎独”不仅仅在于空间上的“独处”,即使身处人群之中,也不可随波逐流,不被大环境中那些负面的、消极的因素影响,此谓“独立”。

借明代思想家陈献章的《题画兰》诗结尾,君子即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如兰花一般,不被污染,独自芬芳。

阴崖百草枯,兰蕙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仍与恒人异。


读书侃报


慎独是君子修养的真功夫。王阳明曾讲:“于慎独处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

慎独便要内外无别。

很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谦谦君子,仪态巍然。回到办公室一个人的时候,身子乱晃,又抠鼻子又摸脚,完全俗人一个。

也有的人在家里,特别爱干净。地板上掉根头发,马上清理。而到了火车站飞机场,或者走在马路上,随口吐痰,乱扔垃圾,肆无忌惮,没有一点公德。

慎独就是要同一个标准,不管是在众人面前,还是一个人独处;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坦坦荡荡一个样。



慎独更是表里如一。

有些人相貌堂堂,看起来干净利索。但做起事来,马马虎虎,拖拖拉拉。

有些人办公室整洁如新,家里臭袜子满天飞。有些则相反,家里井井有条,办公室乱七八糟。

还有一些被抓的领导,台上要求别人廉洁,引经据典,头头是道。暗地里,权钱权色交易。成了人人憎恨的两面人。

慎独就是要心里所想的和行为所做的完全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身作则,不自欺欺人。



慎独是修身之本。

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监督,就忘记了其本分,是善是恶,一览无余。那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是君子。从政祸害一方。持家,家庭不幸。教子,徒增笑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慎独就是诚其意,正其心。心中廓然大公,行为光明磊落。无私欲于心,惟行正于世。言不妄语,行不失当。知行不偏不倚。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一句话:独处是修心的最好时机,慎独关键要不为外界所动,不因私欲而乱,心正意诚,方可为君子之知、成君子之行。


Fandy


    慎独是一种美德。 

    《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永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闲居独处,谨守道德,襟怀坦白,不苟言行,无愧于心,乃慎独也。 

    余祖居鲁南山区,家境清贫。是日傍晚,祖父外出而归,于郊外独行,见路边一布袋,麻绳系口,鼓鼓囊囊,踢之,哗哗作响,细观乃半袋大洋,忙喊寻失主,却见四野空无人迹,坐等良久,无人来寻,便置于原处,叹息而归。祖母闻之质问为何不拾,祖父答曰:“拣拾别人的钱财毁自己名声。”祖母说:“没人知道。”祖父说:“老天知道。” 

这就是慎独!

    著名京剧麒派老生周信芳先生在《徐策跑城》中有几句脍炙人口唱段:“湛湛晴天不可欺,是非善恶神尽知,善恶到头终须报,且看来早与来迟……” 

    慎独令人高风亮节,屏弃虚伪,少犯错误,少受挫折。 

    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 

    慎独是一种自省,一种情操,一种忠实。 

    慎独难,难于上青天,然君子必当慎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