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40年代的老电影,你知道几部?

1932年盛夏的一个夜晚,在上海善钟路(今常熟路)霞飞路(今淮海路)口的DD咖啡馆,明星电影公司三巨头之一周剑云正在约见夏衍、郑伯奇、钱杏邨(即阿英)。简单客套之后,周剑云单刀直入地说道:“这次请几位来做顾问,我们是真心实意的,主要是想请各位给公司今后的方向出一些主意,最好还要能给公司写剧本。考虑到你们写的剧本恐怕工部局和国民党市党部的检查机关通不过,所以我们会派人去‘烧香’,问题不是很大。”在顾问聘书上,夏衍化名黄子布、郑伯奇化名席耐芳、钱杏邨化名张凤梧。

就这样,在瞿秋白领导下的中共党组织打入了上海的电影界,1933年3月组成了在电影界里的第一个党小组,由夏衍任党小组长。之后,左翼电影便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上世纪30、40年代的老电影,你知道几部?

《狂流》剧照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电影是夏衍与程步高合作的《狂流》。其电影剧本现在看来还是比较简单的,共一万五千字左右,提纲式的,三十多节。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汉口上游的傅庄,村中地主傅伯仁为富不仁,为乡亲所痛恨,但他的女儿秀娟美丽善良,与村上小学教师刘铁生相爱,因贫富悬殊,未论婚嫁。傅伯仁欲结交权贵,强要女儿嫁给县长的儿子李和卿。秀娟不从,欲与铁生相约远走他乡。此时,大雨突至,洪水降临,铁生为带领乡民赶筑堤坝抗洪婉拒秀娟,秀娟赠以玉坠以示真心。后水情告急,傅伯仁携全家逃奔汉口,并诡称自己为赈灾代表,骗领了五千元救灾款。傅庄乡民得知后,推王老爹、刘铁生为代表,找傅伯仁评理。傅伯仁反诬刘铁生“煽惑乡愚、图谋不轨”。傅庄乡民忍无可忍,正遇洪水又至,筑坝所需木料不够,众人便动手搬取傅伯仁用赈灾款购买的木料护堤。傅伯仁调来县警,指铁生为盗寇,捕而痛殴,秀娟挺身相救。此时眼看堤坝就要决口,连县警也与民众一起奔上堤坝救险,但洪水终于冲决堤坝。傅伯仁被狂流冲走,秀娟和铁生挣扎在滔滔洪流之中……

影片由程步高导演,胡蝶出演秀娟,龚稼农饰演刘铁生。1933年3月8日,《狂流》公映于上海的中央大戏院和上海大戏院。影片引起轰动,影评人士好评如潮。

《狂流》是左翼电影迈出的第一步,虽然它还比较稚嫩,但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世纪30、40年代的老电影,你知道几部?

《铁板红泪录》剧照

1933年,左翼电影取得了丰收。除《狂流》外,《铁板红泪录》、《盐潮》、《三个摩登女性》、《姊妹花》、《春蚕》等一批影片,打破了武侠与言情片的重围。题材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深深打动了观众,它有力地揭露了当时民众生活的黑暗面。其中,《春蚕》是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变的一部电影。《铁板红泪录》是由阳翰笙编剧,洪深导演的反封建、反土豪的影片。


上世纪30、40年代的老电影,你知道几部?

《三个摩登女性》剧照

在明星公司的首倡下,其他的电影公司如艺华、联华等纷纷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于是,一场在中共夏衍等人推动下的左翼电影运动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

随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发展和高涨,国民党政府就想方设法扼杀成长中的左翼电影,以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捣毁艺华影片公司事件”。

“艺华影片公司” 由严春堂于 1932年10月在上海创办。 1933年扩大规模,在康瑙脱路(今康定路)金司徒庙附近新建摄影棚。9月,改组为艺华影业有限公司,严春堂任经理,请田汉主持影片创作并领导编剧委员会,阳翰笙、夏衍也参加剧本创作,成为左翼电影运动开辟的一个新阵地,先后完成了具有鲜明的抗日反帝色彩的《民族生存》、《肉搏》、《中国海的怒潮》和《烈焰》等4部影片。


上世纪30、40年代的老电影,你知道几部?

《中国海的怒潮》剧照


1933年11月12日,发生国民党特务组织捣毁艺华公司事件,并散发署名“中国电影界铲共同志会”的传单。这一事件不仅震动全国,也激起了海外爱国华侨的义愤。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后记”里是这样描述的:

“昨晨九时许,艺华公司在沪西康瑙脱路金司徒庙附近新建之摄影场内,忽来行动突兀之青年三人,向该公司门房伪称访客,一人正在执笔签名之际,另一人遂大呼一声,则预伏于外之暴徒七八人,一律身穿蓝布短衫裤,蜂拥夺门而入,分投各办公室,肆行捣毁……并散发白纸印刷之小传单,上书‘民众起来一致剿灭共产党’等字样,同时又散发一种油印宣言,最后署名为‘中国电影界铲共同志会’ ……”

此后,中国的左翼电影开始了“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中”潜行,并迎来了更加辉煌的前景。

抗战胜利后不久,联华影艺社拍摄了史东山导演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并组织筹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1947年6月,联华影艺社并入昆仑影业公司,之后,又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集《天亮前后》。

《一江春水向东流》由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描写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九·一八”至抗战胜利前后这一时期的真实生活。著名演员陶金饰张忠良、白杨饰粟芬、上官云珠饰何文艳、舒秀文饰王丽珍。《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继蔡楚生获1935年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的《渔光曲》之后,再创电影卖座的最高纪录。


上世纪30、40年代的老电影,你知道几部?

《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现场

上海电影的发展几乎涵盖了中国电影的全部,在1949年前就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有一批思想进步的左翼电影工作者参与。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和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大背景,为后人开创了一条新的电影创作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