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大清朝中,傅恒一族的地非常显赫,家中多位叔伯都是皇帝的宠臣,姐姐嫁给乾隆并被册封后皇后之后,其家族更是富贵之极。当普通人家的孩子还在埋头读书时,傅恒就在乾隆身边当上了正六品蓝翎侍卫。

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像傅恒这样出生名门,又深得皇帝宠幸的皇亲国戚,完全可以向他人一样呆在朝廷里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可傅恒没有这样。文能治国武能平天下的傅恒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频频站出来为乾隆分忧解难。

1746年,大小金川发生叛乱,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讷亲评判失败之后,1748年傅恒自荐前往,乾隆命他署理川陕总督,前往大小金川平叛,在岳钟琪的协助下,用了两年的时间平定叛乱,立下大功,乾隆赏封傅恒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


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1754年,准噶尔发生内乱,鉴于雍正对准噶尔用兵失败,很多大臣都反对乾隆对准噶尔用兵,傅恒力排众议支持乾隆的用兵方略,1755年,5万大军开赴准噶尔,傅恒以领班军机大臣的身份协助乾隆用兵,最终取得胜利,有书记载准噶尔兵败惨状:

“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

此战中,准噶尔首领达瓦齐带最终被抓获回京。获胜后傅恒拒绝了乾隆的赏赐,为表其功劳,乾隆皇帝在紫光阁陈列百名功臣画像,傅恒位于首位。


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1765年,缅甸吞并了暹罗后,缅甸军队不断越过大清边境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为了打击缅甸的嚣张气焰,乾隆皇帝决心派兵出征,由于缅甸位于湿热地带,清军水土不和,使兵力、后勤补给占优的清军屡战屡败,前后三任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明瑞,因为吃了败仗,要么自杀,要么被朝廷赐死。

连续的失败,乾隆不得不继续用兵,1769年任命傅恒为主帅,率军出征,傅恒通过策略,两次击败缅甸军队,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地带,并将两邦招降。


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当年九月二十九日,傅恒与阿桂在达哈坎会师。傅恒与阿桂​合计攻打达哈坎,直接剑指缅甸首都阿瓦,缅甸随即命令部队在新街、老官屯一带驻扎,与傅恒形成对峙局面,大战一触即发。十月二日,战斗打响,清军取得开局胜利,见势不妙的缅军立即撤退进入河对岸的一座木城之中,闭门坚守。

清军属于远征之师,随着补给的不断消耗,傅恒只能命令攻城,但是傅恒突然发现,敌军的木城坚固异常,清军的大炮都无法摧毁,一旦清军的士兵前去攻城,缅军便使用先进的英制燧发枪点杀清兵,清兵的弓弩根本奈何不了坚守的缅军,部分清军装备的火绳枪在缅甸潮湿的环境中,很难点燃引信。缅甸官兵所使用的​燧发枪,不仅射程远,而且打得准。清军不断的进攻,都被缅甸击退,总兵德福也中枪阵亡,傅恒开始注意到先进火器在战斗中的作用是如此的重要。


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此时的清军已经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加之热带恶疾在军中蔓延,据说清军一半以上的士兵染病,傅恒也不幸染病。最终听取了阿桂​的建议,得到乾隆的同意之后,同缅军谈判。经过几次交涉,傅恒、阿桂等人与缅甸将军摩诃梯诃都罗签订停战协议,耗费1000万两白银的清缅战争宣告结束。

回到北京之后,已经病重的傅恒,给乾隆写了一份奏折,奏折中提到在缅甸见识到了强大火器对提升部队战斗力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弱小的缅甸都已经装备的先进的火器,强大的大清更应该如此,恳请皇上立即着手向英国等科技先进的国家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供部队使用,另外安排人员向国外学习制造先进的武器,以应对将来的战争。很明显,傅恒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已经崛起,之装备被部分西方火器的缅甸军队都如此厉害,更不用说能制造这种武器的欧洲列强。


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还在沉迷于“天朝上国”美梦中的乾隆,没有意识到工业革命之后的大清已经渐渐落伍,完全没有理会傅恒的建议,仍然坚持与骑射为主,最为无奈的是乾隆非要把兵败说成胜利,把对缅甸用兵写入他的“十全武功”最终由于乾隆的盲目自大,使大清朝一步一步走向万劫不复。在几十年以后,闭关锁国的清朝就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开始了长达100年的屈辱史。


傅恒临死前向乾隆提的最后一个建议,若采纳,晚清就不会被动挨打


若乾隆听取了傅恒的建议,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开放自己的思想,以缅甸兵败为契机,重金购买欧美先进的武器装备,再​命人仿制、改进,逐渐淘汰落后的弓弩或许历史将会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