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如何陷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中的?

蔣獻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阿富汗是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山地國家。嚴格來說,阿富汗的老百姓也缺乏真正的國家概念。

他們以民族和具體的部族進行區分,分散居住在全國各地。這個地方几百年來沒有什麼變化,喀布爾政權管理只是形式上的,地方都是族長、教長進行管理。

這些山民很好戰,加上山地複雜,國家又缺乏資源,歷史上的侵略者多不願意投入太多兵力,導致最終佔領殖民失敗。

冷戰發生以後,阿富汗卻有特殊的地位。

阿富汗同四個國家接壤,分別是蘇聯、中國、伊朗和巴基斯坦。

在70年代,其餘三個國家都和蘇聯關係惡劣。

所以,從地緣戰略角度來說,只要蘇聯控制阿富汗,就可以保持對這3個國家的壓力。

所以,蘇聯一直扶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等組織,試圖推翻阿富汗的現政權。

當時的阿富汗共和國剛剛推翻君主專制,是親美政權。

這個共和國立足未穩,內外敵人很多,很快被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推翻。

1978年,共和國被推翻,領袖達烏德全家遭到處決。人民民主黨領袖塔拉基宣佈阿富汗會建設社會主義國家。

然而,蘇聯並沒有高興很久。

新政府親蘇政策和社會主義概念,引起國內很多派別的不滿。

在阿富汗,原教旨主義的力量很強大,堅決反對蘇聯的無神論,也不能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都希望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於是,在1979年新政府發生政變,副領袖,總理哈菲佐拉·阿明政變上臺,殺死了塔拉基。

阿明上臺以後開始疏遠和蘇聯關係,開始同英美搞好關係。

由於阿明的手腕強硬,蘇聯開始感到巨大的危險,認為阿富汗很快就要變天了。

當時蘇聯面臨一個選擇,如果不介入阿富汗,那麼阿明恐怕很快就會肅清蘇聯的力量,將蘇聯的勢力趕出阿富汗。

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但由於阿明軟硬不吃,蘇聯採用其他手段已經沒用了,只能動武這最後一招。

在蘇聯看來,動武打垮阿富汗政權不費吹灰之力。

因為當時阿富汗軍隊幾乎是在蘇聯指導下才能作戰和維持的,蘇聯對它瞭如指掌,還有相當的干涉權。

然而,介入阿富汗究竟是不是必要,蘇聯高層有分歧,軍方也有不同意見。

問題的主要是,阿富汗過於貧窮,又沒有資源,只是有一些地緣政治的價值,蘇聯有必要投入很大軍力嗎?

阿富汗國家雖不大,但全國都是山地,人口高達幾千萬人。

且不談如果通過武力壓服這幾千萬強悍的山民,單單維持阿富汗正常經濟運轉,也會是蘇聯沉重的包袱。

然而,最終勃列日列夫拍板,決定以有限兵力進入阿富汗。

於是12月27日,蘇聯藉口維修、演習等,幾乎兵不血刃就將阿富汗政府軍全部繳械,阿明拒絕和蘇聯合作導致全家被殺。

蘇聯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並出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

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不但引起了阿富汗各武裝派系的憤怒,也引起了周邊各伊斯蘭國家的驚恐。

於是,蘇軍很快成為眾矢之的,受到阿富汗各種政治和地方勢力的武裝反抗。

包括美國在內的外援,開始持續對阿富汗游擊隊進行各方面的捐助。

當時蘇軍分為鷹派和鴿派。

鷹派認為應該出動三五十萬以上的大軍,徹底佔領阿富汗全境,蕩平游擊隊,將阿富汗完全搞成外蒙古那樣的傀儡國。

但是,鴿派認為阿富汗人口有幾千萬,民風彪悍,地形複雜,能夠操槍反抗的男人至少也有上百萬人。其中很多村子部落,都生活在荒涼偏遠的地區,不要說圍剿,就散去訪問都是很困難的。

蘇軍即便出動三五十萬大軍,也未必能夠獲勝,越南戰爭美國的例子就擺在前面。

相反,如果戰爭長期不能結束,維持阿富汗蘇軍的軍費就是天文數字,最後會拖垮蘇聯。

最終,蘇軍始終維持10萬左右規模。這點兵力,當然不可能徹底消滅阿富汗的反抗。

實際上,蘇軍入侵的10年間,大部分阿富汗農村根本就沒有來過蘇聯軍人。

蘇軍由於兵力不足,只能維持點和線,也就是大城市、重要據點以及連接它們的公路。

戰爭持續了十年,蘇軍在蘇聯解體前撤退,死亡6萬多人。

阿富汗表面上贏了,實際付出了死亡100萬軍民的巨大代價,是蘇軍死亡人數的20倍。


薩沙


阿富汗,又被稱為 "帝國墳墓"。在1979年12月,蘇聯軍隊突然以優勢兵力入侵阿富汗。在兩國近10年的戰爭中,蘇聯軍隊遭受了重大損失。大約15000名蘇聯士兵陣亡,經濟損失接近450億盧布。但阿富汗這個國家非常落後,強大的蘇聯為何會因它而倒下呢?

首先,阿富汗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強大的軍隊試圖佔領它,阿富汗的居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阿富汗人民,由於處於不斷的戰鬥環境,鍛造了其兇猛和勇敢的性格。

其次,早期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進展箱單快,很快就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公路,但不久之後,蘇軍對那些生活在山區和農村遊擊沒有太多辦法,,導致蘇軍不斷地被消耗。

阿富汗百分之八十是山脈,大部分的交通不便,不便於蘇聯軍隊機械化推進,那些游擊隊營地也在山區,,經常圍攻蘇聯紅軍。一次那些沒有裝甲車和重型火力的蘇聯士兵進入了山區,阿富汗游擊隊一場戰鬥中在一週內殺死了400名蘇聯士兵。

再者,當蘇聯軍隊進入了阿富汗,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譴責蘇聯的行動,中國和美國也反對蘇聯,蘇聯在國際社會空前孤立。當時,由於阿富汗山多山多,蘇軍使用了大量的武裝直升機。當美國得知此事後,立即向阿方面運送了一批美國製造的毒刺導彈,給蘇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霹靂火防務


歷史傳承下來的手段,在人類發展到一定時期,其作用必定會受到遏制。蘇聯其前身為沙俄,沙俄其前身為蒙古可汗。沙俄傳承了蒙古人鐵血無情的殺戮精神,對其他民族進行征服,侵佔了大量土地,擴展了俄羅斯人的疆域,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也是對沙俄文化的繼承,其陳舊的思維邏輯促使其發動了對阿富汗的入侵,然而時代背景已經改變,歷史的成功不代表現代一定成功,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遭到了阿富汗人的激烈反抗,也遭到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抵抗。其開始是勝利✌的,其過程是殘酷的,其中間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並不能為外人所知的曲折,其結果在其開始之時就註定了失敗。蘇聯在阿富汗陷入泥潭,不是蘇聯不強大,不是阿富汗人太強大,而是歷史的規律使然,在表面上擊敗一個國家容易,在精神上征服一個民族很難!其實,歷史的規律一直如此!蘇聯陷入阿富汗泥潭,他不是第一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在蘇聯之前就慘敗於此,而今的美利堅合眾國再次出發,步前蘇聯舊塵酣戰了十幾年,前有車後有轍,古老的征服者、殖民者的思維,不適合如今的時代,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還是英國,在他們眼裡,他們都繼承了前輩浴血拼殺開疆闢土的榮耀,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但是,時代證明,沒什麼是永恆,真理只發生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土壤,合適的人物身上,失去其中任何一個條件,它都是謬論!


石隙甘泉


由於阿富汗的地理環境、阿富汗人的抵抗,以及蘇聯決策的錯誤等等因素,導致蘇聯陷入了阿富汗這個泥潭,最終歷經八年之後筋疲力竭地選擇離開。

阿富汗境內多山,造成蘇軍的優勢難以發揮作用,冷戰中蘇軍一直在以歐洲平原的機械化兵團野戰為訓練目標,可是如今卻要到阿富汗的群山作戰,根本無法適應。同時,阿富汗游擊隊藉助地理環境,躲藏在山區以及巴基斯坦邊境,讓蘇軍疲於應對。

而大多數阿富汗人一直是不歡迎蘇軍的到來的,因此一直致力於抵抗蘇軍。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阿富汗境內大大小小的游擊隊等武裝力量總兵力高達20萬人左右,還一直有新成員加入。美國,沙特,巴基斯坦等國也一直對阿富汗游擊隊提供支援,幫助其抗擊蘇軍。

蘇軍當時兵力不足,只能控制住阿富汗的大城市等重要目標,至於邊遠地區根本無法控制。同時糟糕的戰局也導致蘇軍疲於奔命,只能定期對一些目標實施清剿。即使是在啦布爾市內,游擊隊等都能頻頻製造襲擊,刺殺,更不用說其他地區,因此蘇軍損失日益加重,官兵士氣也備受打擊,消極應戰。

但是即使這樣蘇聯一直堅持在阿富汗派兵,最終由於遲遲看不到結束戰爭的希望,蘇軍無奈地選擇撤軍,不過依然繼續援助支持納吉布拉政權,讓其自己解決阿富汗的事務。


用戶5770541302


阿富汗戰略地位重要,特別是可以通過阿富汗、巴基斯坦,蘇聯勢力滲透到印度洋地區,蘇聯很早就對阿富汗進行政治滲透,1973年,蘇聯支持阿富汗王族達烏德推翻該國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政府,1978年,達烏德的統治又被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政變推翻,全家被殺,隨即,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塔拉基又被阿明殺死,這些血腥殘酷的政變背後,都有蘇聯的支持。

但誰料,阿明上臺後不僅延續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激進政策,搞得阿富汗民怨沸騰,大批難民逃往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家,阿明還很不聽話,腦後有反骨,一邊向蘇聯要來更多援助,一邊又與西方眉來眼去,表現出明顯的反蘇傾向,考慮到挽救阿富汗人民不被帝國主義統治,蘇聯在1979年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

戰爭的初期階段極為順利,蘇聯當時全面滲透到了阿富汗政府和軍隊,強攻總統府,阿明身穿阿迪達斯短褲被蘇軍特種部隊打成蜂窩,但隨後,蘇聯就感受到了阿富汗的恐怖。

阿富汗當時雖然要遠比後來塔利班統治時代更加文明化,但地方上依然以部族統治為主,大小軍閥混戰,但蘇軍的到來,讓各派政治人物和軍閥團結起來,共同反抗蘇聯統治,大本營則設在了巴基斯坦境內,在巴基斯坦當時約有500萬阿富汗難民,為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同時,不僅美國、巴基斯坦、東方大國、阿拉伯世界聯合支持這些反蘇游擊隊,甚至就連伊朗的霍梅尼,也大量幫助。

也就是說,阿富汗的游擊戰已經很不一樣了,其後勤和支持者、大本營都在國外,人員、物質損失,都可以得到迅速補充,蘇聯空軍和阿富汗空軍倒是想打擊巴基斯坦境內的游擊隊大本營,美國援助給巴基斯坦的F-16戰鬥機,很快讓蘇聯飛行員和阿富汗飛行員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戰鬥機。

蘇軍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大部分農村地區都被游擊隊控制,甚至喀布爾和坎大哈等大城市也不平靜,游擊隊滲透和政府軍反叛頻頻,遠比現在的阿富汗更熱鬧,駐阿蘇軍總司令連吃頓飯都不得安寧,蘇軍倒是嘗試過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在某些戰鬥中,使用火箭炮無差別攻擊阿富汗村莊,一次殺死上萬人,但效果並不好,將更多的阿富汗人推到反抗軍那邊。

80年代的蘇聯已經衰退加速,很快就將迎來自己的壽終正寢,但在阿富汗,蘇軍還在持續失血,蘇軍在戰爭中已經投入了超過60萬兵力,有14453人陣亡,46萬人傷病,傷亡率超過了70%。因為糟糕的後勤,其中有115308人感染了肝炎、31080人感染了腸傷寒這些嚴重傳染病。抵抗軍對交通線的突襲讓蘇軍損失了超過1萬輛卡車與大量軍用物資,保障機械化作戰必要的燃料管線也經常被突襲,平均每天都要損失20~50噸,有時的損失會高達500噸。

阿富汗根本沒有像樣的工業,境內沒有鐵路,駐阿蘇軍的一切補給全依靠本土供應,通過幾條有限的戰略公路輸送,抵抗軍在浙西公路上到處伏擊,迫使蘇聯在失去造血能力的同時,大量失血,再加上蘇聯在安哥拉、越南、非洲之角等地不斷投入消耗實力,最終,蘇聯受不了損失,陸續從阿富汗等地撤軍抽身,但依然沒有讓自己存在更多時間,紅色帝國最終崩潰。


深遠防務觀察


從古至今,貧窮落後的阿富汗在經濟和政治上並沒有多少出頭讓人關注的,但卻因地理戰略上的重要成為眾多大國爭相搶奪的對象。從亞歷山大到成吉思汗,從大英帝國到蘇聯再到美國,都不遺餘力的往阿富汗這片土地上投入軍事力量。

尤其是蘇聯,從1979年底到1989年初,整整在阿富汗戰場上折騰了10年時間。據後來統計,蘇聯方面至少大約有15000名官兵陣亡,而受傷人數為53753。投入的資金更是驚人,大約有80多個億的美金。我們都知道,蘇聯結束阿富汗戰爭後沒有多久就走向瞭解體。所以有人將這阿富汗戰爭看作是蘇聯這個龐大國家最後的絕唱,當然也是直接將其推向滅亡的一個原因。

阿富汗的重要性,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都知道,所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倆世界霸主都想要爭取阿富汗。對美國來說,控制阿富汗,可以直接扼制中東、蘇聯以及中國,有一石三鳥的作用。而對蘇聯來說,控制阿富汗可以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延長到印度洋,通過阿富汗這個跳板蘇聯能夠實現打通暖水港的戰略目標。蘇聯比美國下手快一些,二戰後沒有多久就迅速在阿富汗扶植起來了親蘇政權。這對蘇聯來說原本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奈何親蘇政權太過昏庸腐敗,最終導致被推翻。

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新上臺的阿富汗總統是阿明。這個阿明是和兩面三刀的傢伙,一方面向蘇聯示好,但是也頻繁向美國等西方國家拋媚眼。而且最主要的此時的阿富汗並沒有表現出對蘇聯足夠的忠誠,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決定發動推翻阿富汗阿明政權的軍事行動。

蘇聯針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實際上是一場軍事入侵,侵略他國,為國際社會所不能接受。可當時的蘇聯不得不這麼做,要是等到美國插手阿富汗之後一切就都遲了。另外那時候蘇聯敢冒天下之大不為入侵阿富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蘇聯正在美蘇爭霸中處在優勢地位,歐洲國家普遍比較低調。再者伊朗剛剛進行了伊斯蘭革命,美國人正忙的焦頭爛額呢。原本蘇聯政府準備在很短時間內就控制阿富汗,完了就撤回來了,但實際的作戰卻狠狠打了蘇聯最高決策者的臉。因為蘇聯不僅沒有完成既定戰爭目標,而且還被深深拖累在阿富汗這個泥潭中不能自拔。

論軍事實力,一百個阿富汗加起來也不是蘇聯的對手。在戰爭剛開始階段,蘇聯攻的很順利,短短几天時間新政府的阿明領導人就已經身中數彈倒在血泊中。可攻佔阿富汗總統府並不意味著對阿富汗的最終控制,這個國家還有無數的人民。蘇聯沒有料想到的是,入侵引發阿富汗全民抵抗,甚至周邊幾個國家都來幫助阿富汗抵抗組織對抗蘇聯。美國趁勢針對蘇聯,美國卡特政府立即宣佈對蘇聯行使全面經濟制裁,蘇聯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蘇聯看似和阿富汗一個在戰鬥,但實際卻猶如同整個世界在戰鬥一樣,結果可想而知。最終,蘇軍在1989年2月15日全部倉皇撤出阿富汗,從此超級大國蘇聯開始步入衰敗。


科羅廖夫


阿富汗戰爭是首先要放在當時全球冷戰的大環境下分析,美蘇冷戰在歐洲和亞洲形成對峙,蘇聯急需在南方衝出圍堵尋求出海口,佔領阿富汗出擊印度洋。這場戰爭是冷戰環境下的熱戰,各國當然就不能擺脫冷戰的思考,首先白頭鷹出手與巴羊和好,提供F16戰機穩住基本戰線,向部族武裝提供毒刺單兵防空導彈,成功遏制了MI24武裝直升機的勢頭。兔子承受著北方百萬駐軍的壓力,也通過巴羊支持部族武裝,要不阿富汗戰場哪來如此多的40火,而且很多武器都是白頭鷹掏錢。其次毛熊挑起帝國墳場戰爭實際上挑戰了整個伊斯蘭世界,沙特通過私人資金支持部族武裝,實例就是拉登家族,實現所謂的聖戰。最後一點就是阿富汗資源貧瘠,無法實現以戰養戰的策略,全部補給和人員都依靠蘇聯本土提供,補給戰線長,急速抽乾了蘇聯的血液。

從戰術上講,阿富汗多山地,不適宜蘇聯建立的裝甲集群大規模突擊戰略,沒有鐵路等快速運輸體系,全部依靠公路運輸。最後就是阿富汗當地的普什圖人太能打,英國人沒有打贏,毛熊也打不贏。


幽谷清風寒草廬淡茶香


一種普遍認可的觀點是蘇聯向阿富汗方向的擴張是為了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這一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蘇聯在當時對於印度洋上的一個國家幾乎掌控著絕對的控制權,那就是印度,印度洋海域的航道對於蘇聯來說是十分安全的,就這一方面,如果打下了阿富汗,對於蘇聯的這一航線來說絕對是意義非凡。

但是事實卻又似乎不僅僅於此,從蘇聯對阿富汗採取的一系列行動來看,阿富汗更像是他們的一個戰略核心。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阿富汗是蘇聯的鄰國,甚至於早在沙俄帝國時期,沙俄就曾為了這個地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到了蘇聯時期,對於阿富汗的重視也是幾乎沒有減弱過。阿富汗位於蘇聯的腹地,其位置十分的重要,如果一旦阿富汗投向了敵對勢力,對於蘇聯來說就像是一把利刃插在了腹部,會讓他們寢食難安。



從蘇聯對阿富汗的重視程度也可以看出,阿富汗絕對不容許他們輕易的拋棄。對於其他的地方,蘇聯不過是用海軍什麼的,而對於阿富汗他們可以說是下上了巨大的賭注。所以最後的失敗也才會那麼深刻。


最後,做一下總結,正因為無法拋棄,所以才深陷其中。這用來形容蘇聯對阿富汗戰爭再適合不過了吧。


是阿維啊


一,發動對阿富汗戰爭的勃列日涅夫在發動戰爭不久之後就死了。蘇聯陷入了政治混亂。阿富汗的政治進程沒有跟進。

但凡游擊戰爭,叛亂。沒有在萌芽之初就把它消滅。沒有控制在禍亂之初!

後期都會很難收抬!

二,阿富汗的地理形勢。

內陸國家多山沒有鐵路。民族關係複雜,宗教矛盾尖銳。山民自古部落自冶!中央政府只是名義上的。

糟糕的交通。蘇聯人即使有力也用不上。

蘇軍陷入了尷尬之中。要麼用彈道導彈打帳篷。要麼讓金貴的蘇軍士兵與阿富汗游擊隊面對面的用步槍對射。

第三,全世界基本上都在坑毛熊!

在阿富汗的地理環境下。反滲透是很難完成的任務。


莊楚狂


在1979年12月12日舉行的蘇共政治局特別會議上,勃列日涅夫最信任的助手契爾年科匆匆草擬了一張非同尋常的“便條”。在這張題為《關於“A”國的局勢》的便條裡談到了即將採取的措施,與會的政治局委員都在上面簽了字。15天以後,克格勃屬下的精銳特種部隊——阿爾法部隊攻進了喀布爾阿明的總統府,阿明被亂槍打死,數年來一直在蘇聯“養病”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被扶持上臺。

那麼,這一決策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鑑於蘇聯解體,現在人們有可能查閱克里姆林宮內部檔案,以前禁止直接參與者公開發表的回憶錄不斷見諸報端。這些材料揭示了蘇聯高層少數人是怎樣作出了入侵阿富汗的致命決定,使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的內幕。

已經銷密的一些政治局文件表明,那次入侵跟西方專家當時的看法不同,主要是一個自發的、考慮不周的決定。在八九個月的時間裡,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內的蘇聯領導人一直抵制阿富汗共產黨人要蘇聯進行軍事幹涉的要求。可是,實際上,他們陰差陽錯地違背了自己比較正確的判斷,跌進了戰爭的泥淖。

1979年3月,當時阿富汗的領導人穆罕默德·塔拉基一再呼籲蘇聯投入地面部隊同反共的聖戰者們作戰。對此,勃列日涅夫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們從各個方面對這個問題仔細進行了研究,權衡了利弊,現在我要坦率地告訴你:我們不可以那樣做,那樣做只會有利於敵人——你們的敵人和我們的敵人。”可是,不到10個月他卻走上了他發誓要避免的道路。

1979年12月27日上午,以偽裝身份駐紮在喀布爾的特種部隊接到命令:進攻總統府,推翻阿明政權!參加進攻的兵力包括阿爾法反恐怖部隊、安全部門所屬的另一支秘密部隊Z行動組和蘇軍守衛巴格拉姆機場的一個傘兵團之一部,總共約有1000人。阿爾法部隊是4天前空運到喀布爾的,他們身著便服,名義上是經阿富汗方面同意派到阿富汗工作的文職人員。同一天,部署在北部蘇阿邊境的蘇軍也開始從陸路入侵。

守衛總統府的是由300餘名死心塌地追隨阿明的衛士組成的總統衛隊,另外還有3000人左右的正規軍駐守在總統府周圍。可是進攻的突然性以及蘇方對陣地和部隊配置瞭如指掌起了重要作用,攻擊很快得手。

當夜幕降臨時,蘇軍的一隊裝甲運兵車冒著警衛部隊的炮火沿著通向山巔的總統府的小路疾駛。參加過這次戰鬥的阿爾法部隊軍官尼古拉·別爾列夫說,當他們開進總統府時,他和戰友們衝進樓裡,直奔二樓阿明的辦公室。不知誰向總統書房投了一枚手榴彈。驚慌失措的阿明從房裡衝出來,身穿阿迪達斯牌T恤衫和藍色拳擊短褲,手裡拿著槍。他立即被亂槍擊斃,他的屍體周圍橫七豎八地佈滿了他的衛士們的屍體。

當戰鬥結束時,這個新的蘇聯保護國的一些領導人被邀到總統府,並向他們展示了阿明中彈累累、血肉模糊的屍體。儘管他們對這個心狠手辣、殘酷迫害異己的獨裁者遭此下場倍感慶幸,可是一想到蘇聯竟在別國動用軍隊攻佔總統府,槍殺其領導人,又禁不住嚇得心驚肉跳。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正在編寫一條“老生常談”的封面消息:阿明背叛了革命。社會主義處在危險中。阿富汗共產黨內的“健康力量”已籲請蘇聯提供“軍事援助”。

同時,政治局批發了給黨內高級幹部的一份秘密通報,對這項干涉決定作了解釋。它指責阿明大肆迫害政治對手,事態極其嚴重,革命成果和民主進步政權處在危險之中。

1980年1月2日,蘇共政治局正式授權把駐阿富汗的“有限的”蘇聯派遣軍兵力增加到5萬人,外加2000名克格勃特種人員。

柯西金總理1979年3月在同塔拉基的談話中提到的可怕後果很快變成了現實。蘇軍不久便陷入同阿富汗聖戰者的一場殘酷的游擊戰而不能自拔。

關於蘇聯高層作出軍事幹涉決定的演進過程,還得從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奪取政權談起。據克格勃喀布爾站前副站長亞歷山大·莫羅佐夫說,塔拉基和人民民主黨1978年4月推翻達烏德,奪取了政權。蘇聯意識形態首腦們覺得有義務把它視為“社會主義力量”的又一次勝利,並支持喀布爾的“進步”政權。

可是,阿富汗經濟十分落後,加之連年戰亂和糧食歉收,民不聊生。特別是在這個9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各宗教政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紛紛起來抵抗新政權。塔拉基剛上臺不久便陷入了困境。到翌年3月,局勢進一步惡化,政府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游擊隊圍攻第三大城市赫拉特,特別是執政黨內部“人民派”和“旗幟派”公開分裂,內訌嚴重。正如當時的領導人私下承認的那樣,新政權幾乎完全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塔拉基向克里姆林宮告急,要求蘇聯派兵解赫拉特之圍,以“拯救革命”。3月20日塔拉基抵達莫斯科。據當時的會談記錄,柯西金對塔拉基說:“我們將盡一切力量通過派軍事顧問和提供軍用物資來幫助你們,但我們認為派地面部隊將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柯西金認為這樣做將激怒國際社會,帶來一系列極端嚴重的後果。“我們共同的敵人正盼著我們那樣做。而且人民是決不會原諒這種行動的。”

塔拉基的派兵要求雖被拒絕,但他還是連捧帶哄地索要了不少援助:米-24武裝直升12架連同機組和地勤人員;無償糧食10萬噸,用蘇聯信貸再購買20萬噸;其他一些軍事補給品。也許蘇聯領導人這時已感到自己上了當,可是他們仍認為從意識形態角度來看,蘇聯不能不去支撐一個自稱為“馬列主義的”政權。1979年6月28日葛羅米柯、安德羅波夫、烏斯季諾夫等人給中央的絕密報告中表露了他們對塔拉基的不滿。報告說,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軟弱無能”、“缺乏集體領導”,而且權力集中在“破壞法制、屢犯錯誤”的塔拉基和阿明手中,這是局勢嚴重的主觀原因。同年9月,阿明發動政變推翻塔拉基取而代之,為蘇共中央徹底改變方針種下了根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